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江苏沿海旱粮棉区是我省主要的商品棉基地,也是全国重点产棉区之一.近十年来.这个地区的耕作制度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现行的耕作制度,虽然对促进粮棉生产的发展有积极的一面,但也暴露出不少问题.因此研究改革这一棉区的耕作制度,进一步促进粮棉生产的发展,对加速我省商品棉基地的建设,将具有重要的意义.根据近几年来我们在主要产棉县进行的调查研究和轮作试验的初步结果,对这一棉区棉田耕作制度的改革方向探讨如下.  相似文献   

2.
耕作制度变革对土壤性状及农业生产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依据江苏省连云港市东辛农场建场 5 0多年来耕作制度的演变与改革的历程 ,结合土壤普查等有关资料 ,系统分析了耕作制度的变革与优化对土壤性状及农业生产的巨大影响 ,明确了以秸秆还田、水旱轮作为核心的适合垦区实际的土壤耕作制度 ,并对农场耕作制度的现存问题及发展方向作了浅析。  相似文献   

3.
美国农业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学习与引进先进的保护性耕作技术,阐述了美国保护性耕作的起源,说明了传统耕作给农业生产带来的毁灭性的打击,并通过以免耕为主的保护性耕作的论述,进一步说明了黑龙江省耕作制度改革的必要性。同时通过美国先进耕作制度的论述,提出了黑龙江省发展保护性耕作制度的必要性和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4.
本文针对当前耕作制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结合长春市农业的基本特征和现状,提出了一系列改革现行耕作制度的设想。内容包括:调整农业生产的作物布局,实行轮翻制,创造良好的土壤结构,利用根茬粉碎还田,来提高土壤肥力,实行减免中耕,一次性投肥,以提高劳动效率,达到既增产又增收,为现行耕作制度逐步向现代化集约耕作制度发展指出了方向。  相似文献   

5.
<正> 一、主攻小麦的情况在党的三中全会精神指引下,我省农垦系统各级领导干部和广大职工,坚持实事求是,按自然规律办事,认真贯彻执行“改革耕作制度,主攻小麦,提高单产,扭亏增盈”的方针,狠抓了科学种田,他小麦生产有了较快的发展,生产水平逐年提高,单位总产大幅度增加,对改变农垦系统生产面貌起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中国南方稻田耕作制度发展的成就、问题及战略对策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南方稻田耕作制度在我国农业生产及整个耕作制度体系中占有极其重要的战略地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南方稻田耕作制度不断调整、改革与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包括产量增加、品质改善、模式增多和功能增强等.当前,我国南方稻田耕作制度发展面临诸多问题与挑战,如熟制缩减、耕地撂荒、生态破坏、环境污染、土壤退化、生物多样性衰退、自然灾害...  相似文献   

7.
<正> 耕作制度是在一定的社会经济、自然条件、科学技术水平等综合因素下形成的,是由社会制度决定的.它又是随着这些因素的变化而相应发展的.我国农业生产历史悠久,地域辽阔,气候上的差别又大,各地劳动人民在与大自然斗争中,对耕作制度的合理安排,都积累了丰富经验.解放以来,决定耕作制度的一些因素发生了很大变化,耕作制度的形式和内容,有了新的发展.但是,如何使耕作制度的改革与社会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发展相适应,充分利用现有条件获得高产? 如何使改革的耕作制度更有力地推动生产力的发展,不断创造新的条件使之高产更高产? 这是农业生产中带有战略性的问题,是建设中国式现代化农业必须研究的问题,也是一个错综复杂的问题. 人们对水稻地区的耕作制度有各式各样的看法.从安徽的长江两岸和淮南地区来说,把这些看法集中在一点上,就是如  相似文献   

8.
农业生产是人类生存的一项最基本的社会经济活动,同时,农业生产的每一个环节,又受到自然生态系统有规律的制约。我国三十多年来的农业生产实践证明,在改良作物品种和改革不合理的耕作制度的同时,大规模地开垦土地以扩大耕地面积,追加“化石能量”以提高单位产量,对于发展农业,尤  相似文献   

9.
恩施地区小麦生产,主要是种植面积不稳定和单位面积产量不高。形成这个问题的原因,固然有多方面的因素,但品种问题,却是重要因素之一。小麦栽培范围扩大了,自然条件、耕作制度也跟着发生变化,如果仍以原有的小麦品种来应付,那就自然不能适应生产发展的要求了。因此,必须根据小麦发展地区的自然条件、耕作制度和生产条件,重新考虑品种的安排问题。  相似文献   

10.
建国50年来.我国的耕作制度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耕作制度的改革使我国仅以占全世界7%的耕地养活了占世界22%的人口.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本文根据中国近几年耕作制度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利用各种高新技术,实现农业持续稳产、高产.使农业生产各关联部门得以协调发展的实际,阐明了耕作制度的发展趋势,探讨了耕作制度在新形势下面临的挑战,研究了黄土高原效果明显的几种耕作技术与综合效益及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可供同类地区研究者参考。  相似文献   

11.
耕作制度历来是农业生产上的重要问题,从人类祖先第一次有意识地把种子播放在土地上开始,就产生了耕作制度。耕作制度包括种植制度和养地制度。耕作制度的演变, 世界各国大致一样,西藏也一样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即撂荒耕作制度、休闲耕作制度、轮作耕作制度和集约耕作制度。  相似文献   

12.
<正> 耕作制度的改革,是关系发展农业生产,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课题。但要进行一项合理的耕作制度改革,必须根据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科学技术水平以及人们对客观自然规律的认识,瞻前顾后,统筹布局,以充分利用自然资源,保  相似文献   

13.
遵照毛主席“以粮为纲,全面发展”的方针,以间作套种、提高复种指数为中心的耕作制度改革,在华北平原棉麦产区已初步展开,使单位面积产量得到较大幅度的提高,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在土、肥、水条件逐步改善的基础上,实行棉麦套种,对于促进粮棉增产具有重要  相似文献   

14.
耕作制度又称农业经营制度,是指以土壤耕作为中心,包括施肥、灌溉、除草、水土保持、轮作倒茬等各项农业技术措施在内的农作体系。从广义上来说,指农业熟制、作物布局。复种指数与耕作制度有着密切的关系,改革耕作制度,在单位面积耕地上将原来一年只播种一季农作物的耕地,重复播种一季或两季,变一年一熟的耕作制度为一年两熟或三熟,从而增加复种指数。因此改变耕作制度能使作物种植结构向着多元化、多熟制、多样化、多效益、多种经济方面发展,最终实现农民增收,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针对勐海县中海拔稻作区耕作制度模式进行探索与经济效益研究。  相似文献   

15.
目前,对苏州地区要不要种植双三制的问题,展开了热烈讨论,引起了各方面的反响.我们亲身参加了苏州地区双三制生产实践的全过程,也来谈谈自己的看法.双三制是广大群众在长期生产实践中发展起来的一定的耕作制度,是随着一定的自然条件、生产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而转移的.当生产条件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人们就要根据当地自然条件的可能和进一步发展生产的要求,合理改革耕作制度,促进生产的发展.1966年,全区以稻麦两熟制为主,单季稻产量创造历史最高水平,全年粮食总产量突破60亿斤.但从此以后,却连续四年单季稻产量上不去,粮食总产量一直停留在在50多亿斤.许多高产单位水稻超千斤以后.也出现徘徊不前的局面.吴县龙桥大队积极试种稻稻麦三熟制,到1969年双三制种植面积达到100%,水稻生产实现了新的跃进,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达川区稻田耕作制度现状的初步分析,提出改革的基本策略和具体思路,初步探索出达川区稻田耕作制度改革的方向。  相似文献   

17.
勐海县中海拔稻作区耕作制度探索与经济效益分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耕作制度又称农业经营制度,是指以土壤耕作为中心,包括施肥、灌溉、除草、水土保持、轮作倒茬等各项农业技术措施在内的农作体系。从广义上来说,指农业熟制、作物布局。复种指数与耕作制度有着密切的关系,改革耕作制度,在单位面积耕地上将原来一年只播种一季农作物的耕地,重复播种一季或两季,变一年一熟的耕作制度为一年两熟或三熟,从而增加复种指数:因此改变耕作制度能使作物种植结构向着多元化、多熟制、多样化、多效益、多种经济方面发展,最终实现农民增收,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针对勐海县中海拔稻作区耕作制度模式进行探索与经济效益研究。  相似文献   

18.
<正> 耕作制度改革是农业生产上一项关系全局的战略性措施.为了探讨我县水田耕作制度的发展方向,在省、地农业部门和县科委的指导下,我们于1979年11月11日至12月15日组织了40名农技人员(包括公社农科员),采取点面结合,典型调查与专题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对全县不同类型地区的23个大队进行了耕作制度的调查.调查面涉及到21个公社、161个生产队,现综合分析如下,供领导和有关方面参考.  相似文献   

19.
实现农业现代化是我国亿万人民的共同心愿。农业现代化,首先是生产过程的机械化、电气化和自动化。其次,必须把单一的作物生产转变为农、林、牧、副、渔的多结构农业,实行农林牧结合。此外,还必须考虑农业资源的合理利用和更新保护,保持生态平衡,防止环境污染,水土流失等问题。上述这几个方面与耕作制度都有密切的关系。因此,改革不合理的耕作制度,建立科学的耕作制度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一项重要的、基本的工作。  相似文献   

20.
五华县是一个山多田少,人多地少的地方。每人平均不足七分耕地。全县人民在毛主席关于“农业学大寨”伟大号召的鼓舞下,努力向生产的深度和广度进军,坚持改革耕作制度,积极试种和发展三季稻。经过多年多点的试验、示范,当前三季稻这一新的耕作制度已在全县推广,为在人多地少地区迅速增产粮食找到了一条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