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福州地区为害柑桔的蚜虫有7种。绣线菊蚜 Aphis citricola van der Goot为秋季重发型;棉蚜 A.gossypii Glover春、夏发生为主,桔蚜 Toxoptera citricidus(Kirkaldy)为全年轻发型。春季蚜虫的虫源以迁入为主。有翅蚜梢率和有翅胎生蚜的数量与受害程度之间有显著相关性。柑桔新梢的抽发时期、数量和成熟的快慢对蚜虫种群的变动产生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2.
近年油菜苗期蚜虫偏重发生。其中,在1998年发生特点是:1.发生时间早。全县9月上中旬油菜育苗,10月上旬初油菜蚜虫已发生,比常年早3~5天。2.发生面广,危害严重。11月21日在我县白庙、九龙、花园等地调查,发生蚜虫的田块数占调查田块数的69~95...  相似文献   

3.
1999年鄂西北地区油菜蚜虫大暴发,主要发生特点为基数大、繁殖快,发生面广,持续时间长。暴发原因为气候,品种结构、栽培措施变化等。  相似文献   

4.
油菜蚜虫是油菜的主要虫害之一。油菜受害后导致生长发育不良,叶片卷缩变形,传播病毒病,严重受害田往往成片枯死,对油菜生产影响极大。 油菜蚜虫主要有罗卜蚜(Lipaphis ery simi [Kaltenbach])、桃蚜(Myzuspersicae [Sulzer])和甘蓝蚜(Brevicoryne brassicae [linnaeus])。据调查,干旱年蚜害明显高  相似文献   

5.
油菜蚜虫混合种群损失当量与复合防治指标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采用自然开放式大田系统调查,对油菜蚜虫混合种群为害损失进行研究,提出一个新的混合蚜群特征的综合度量指标——“累积蚜量为害指数”。在此基础上建立了油菜蚜虫混合种群损失当量及其模似模型,得三类蚜虫的为害当量。即:①苗期,桃蚜:萝卜蚜=1:0.8834;②苔花期,桃蚜:萝卜蚜:甘蓝蚜=1:1.1282:1.3725;③荚果期,桃蚜:萝卜蚜:甘蓝蚜=1:1.7394:2.5298。并组建了混合种群损失(?)量模型与多元回归模型,制订了油菜蚜虫混合种群的复合防治指标。通过对1991—1992年田间实际应用(?)表明,二模型的决策结果具有很好的一致性,并与田间实际状况相符。  相似文献   

6.
赵敏 《植物保护》1993,19(4):49-50
我县晚稻田飞虱主要有白背飞虱和褐稻虱。自1981年以来,田间自然种群数量年度间,各代间变化均很大,据1981—1991年田间系统观测资料统计,,在自然情况下,白背飞虱在杂交稻上第三,四代群体发生数量明显高于常规稻。三代发生量:杂交稻平均为30.30只/丛,常规稻平均为7.75只/丛,杂交稻比常规稻平均高3.91倍;四代发生量:杂交稻平  相似文献   

7.
烟粉虱Bemisia tabaci(Gennadius)是一种入侵能力强、环境适应性高和危害严重的世界性害虫之一。其繁殖能力强,具有极强的暴发潜力,除直接刺吸植株汁液导致植株衰弱外,若虫和成虫还分泌蜜露,可诱发煤污病等病害发生,影响植物的光合作用,严重时可导致植株死亡,同时该虫还可传播30多种病毒,引起70多种植物病害,每年在世界范围内造成的经济损失达十亿美元之多。  相似文献   

8.
春油菜蚜虫的为害及防治指标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蚜虫是造成春油菜减产的重要因素之一,1991~1992年作者研究了春油菜不同生育阶段受蚜虫为害损失及防治指标。结果表明,不同生育阶段的油菜植株受蚜虫为害时,导致株高下降、有效角果数减少、单株产量下降。油菜苗期、苔花期、角果期的临界为害量分别为12~15、50~100、90~100(头/株)。根据虫量与产量损失预测模型,结合春油菜价格、产量水平、防治费用、经济效益及天敌各防治风险等因素,本文提出了每hm~2产1050kg的油菜田,防治指标为12头/株。  相似文献   

9.
罗全丽 《植物医生》2007,20(5):19-19
黔南州位于贵州南部,与广西接壤,海拔242~1961m,立体气候明显,雨量充沛,交通便利,有利于发展蔬菜生产。随着种植业结构调整力度加大,黔南州蔬菜种植面积迅速扩大,每年商品蔬菜面积均超过3.3万hm2,成为农民增收的新兴产业。但是蛞蝓是该州蔬菜上的重要有害生物,随着蔬菜生产的发展,危害日趋严重。蛞蝓俗称"鼻涕虫",属软体动物  相似文献   

10.
吡虫啉防治小麦和油菜蚜虫药效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雷邦海 《植物医生》2000,13(6):39-40
小麦蚜虫和油菜蚜虫是岑巩县历年来小麦、油菜后期的主要害虫之一。常年因该虫的危害损失产量在5%~15%之间,吡虫啉是贵州大学新开发的一种高效、低毒、长效、新型杀虫剂。为了探索吡虫啉可湿性粉剂防治小麦、油菜蚜虫的效果,1999年4月至5月进行了药效试验,获得较为满  相似文献   

11.
油菜蚜虫成虫、若虫在油菜顶端或叶背刺吸汁液,使受害叶变黄卷缩,植株生长不良,影响抽苔、开花、结实。为害严重时,植株矮缩,生长停滞,甚至枯萎而死。1998年秋冬两季气温升高,长期干旱使油菜蚜虫数量大增,我镇油菜蚜虫发生为害面积达1000hm‘。为了验证新农药必林对油菜蚜虫的防治效果、适宜用水量为大面积推广提供科学依据。现将有关试验情况小结如下:1材料与方法试验地点设在本镇沙湾村,油菜地为丘陵岗地,油菜品种为中油821,直播期9月18日。供试药剂品种有3个,125%必林SI,、45%高效氯氰菊酯EC(江苏省农药研究所南京农…  相似文献   

12.
油菜蚜虫是油菜的主要害虫,它不仅对油菜造成直接危害,而且还能传播病毒,使油菜发生病毒病。田间油菜蚜虫发生数量多少,与油菜长势、生育期和温度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3.
抛秧栽培技术推广对稻瘿蚊种群动态影响及防治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9~2001年调查观察水稻抛秧栽培技术对稻瘿蚊种群动态的影响。结果表现:双季稻区抛秧栽培有利于第3代、5代、6代稻瘿蚊种群发展,但不利于第4代稻瘿蚊种群发展。在邕宁抛秧栽培稻区,抓好第5代防治是关键。  相似文献   

14.
保护地桃蚜种群时空动态与防治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连续两年调查北京地区保护地蟠桃和油桃桃蚜[Myzus persicae (Sulzer)]春季种群动态,结果表明:(1)保护地桃蚜源于上一年保护地内的越冬种群;(2)种群时间动态可分为发展、剧增、大发生和衰退4个阶段;(3)种群空间动态呈现出由保护地南侧向北侧、从树冠上层往中下层逐渐转移的发生趋势;(4)桃蚜发生量在保护地南侧多于北侧,树冠上层多于下层;(5)有翅蚜在种群剧增和衰退阶段大量出现。据此建议:(1)夏、冬季节不宜套种十字花科蔬菜等寄主植物;(2)冬季剪枝、清园,降低越冬蚜虫数量,在向阳处设置草垛诱集和保护越冬天敌,提高保护地内越冬天敌数量;(3)3月重点防治保护地南侧和树冠上层等温度回升快的方位;(4)5月下旬有翅蚜大量出现后,种群将迅速衰退,无需化学防治;(5)研究有翅蚜在防治中的指示作用。  相似文献   

15.
采用平均密度,聚块性指标和有蚜株率对油菜田桃蚜种群动态进行模糊聚类分析,找出了桃蚜种群消长的5个时期:初生期,始盛期,猖獗前期,猖獗成灾期和衰退期。化学防治应在猖獗前期进行才能达到经济有效的防治目的。  相似文献   

16.
甘肃甘谷县麦蚜种群动态及防治指标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通过1991~1994年甘谷县麦蚜田间系统调查和大田普查,明确了麦蚜的种群结构和消长动态及天敌与麦蚜的跟随关系。并建立了麦蚜混合种群数量与产量损失率的回归模型即Y=0.3591+0.001897x,依次确定了小麦穗期混合麦蚜种群的防治指标为百株蚜量1000头。  相似文献   

17.
油菜蚜虫是福泉市油菜的主要害虫 ,它主要在油菜终花至结荚期 ,以若虫吸取荚内营养成份 ,造成果荚瘦小 ,危害严重时 ,造成全株油菜黄枯死亡。为明确1%吡虫啉灭虫鉴防治油菜田蚜虫的防治效果 ,减轻农田污染及保护有益天敌 ,2 0 0 2年笔者进行了田间药效试验。现将试验结果整理如下 :1 材料及方法1.1 供试材料 油研七号。1.2 试验日期 油菜结荚初期。1.3 试验药剂  1%吡虫啉灭虫鉴 (福泉科技有限责任公司生产 ) ;4 0 %蚜虱灵可湿性粉剂 (江苏克胜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5 0 %劈蚜雾可湿性粉剂 (英国捷利康有限公司 ,黔南州植保站分装 )。…  相似文献   

18.
郑州地区麦长腿蜘蛛在干旱麦田种群动态规律性较强,可划分为点片侵入、低温抑制、回升、突增、突衰5个特征期;用lwao模型M*=α+βX和Taylor模型S2=axb判断,种群空间分布型属于聚集分布;不同药剂防治效果差异极显著,以4.5%乙敌粉防效最好。  相似文献   

19.
正2017年四川省油菜播种面积103.06万hm~2,比上年增加4 866.67hm~2。目前各地油菜长势基本好于上年同期,多数处于蕾薹期至初花期,部分区域开始进入盛花期。从2016年9月至2017年2月上旬的气象条件看,四川省大部分农区的气象条件表现为入川的强冷空气活动次数少,气温比常年偏高1℃以上的显著特征,为油菜菌核病的发生、蔓延和严重危害带来了有利的发病气象条件。  相似文献   

20.
三化螟种群数量消长原因及防治对策咸宁地区植保站(437000)余学宏三化螟是湖北省水稻上主要害虫之一,一年发生3~4代,以3、4代为主害代,其危害损失轻则5%左右,重则20%以上。湖北省稻区三化螟种群数量变动,经历了由轻到重,再由重到轻的过程,但近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