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不同培养温度对金佛山方竹种子萌发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2个种源(产地分别为云南昭通市彝良县和贵州遵义市桐梓县)金佛山方竹(Chimonobambusa utilis (Keng)P.C.Keng)种子进行了培养箱内温度控制萌发试验。随机抽样测定了2个种源的种子千粒重。培养温度设置为8个梯度:16,18,20,22,24,26,28,30℃。结果发现,云南种源的种子长宽、千粒重显著大于贵州种源的种子。2个种源种子不同温度下的萌发率存在显著差异。贵州种源以24℃为最高萌发率,云南种源以26℃为最高,20℃与22℃下萌发率差异不显著。2个种源种子在26℃下胚根生长最快,与其它7个温度下的胚根长度相比呈显著性差异。金佛山方竹展叶时间随着温度的增加,表现为先减少后增加的变化趋势。总的来说金佛山方竹种子萌发喜低温。虽然不同温度下种子萌发所需时间不同,但其在18~22℃能够萌发且生长良好。而相对高温易引起幼苗白化,对幼苗生长不利。因此在金佛山方竹实生苗繁殖时,控制萌发温度能有效提高萌发率。  相似文献   

2.
培养基的成分、数量对蛹虫草生物转化率和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大米、小米、和大小米混合培养基栽培蛹虫草的菌丝生长、子实体产量、品质分析对比,发现大米培养基和大小米混合培养基菌丝生长、子实体产量、品质相差不多.小米产量较高但优质品率略低.使用普通罐头瓶栽培蛹虫草时3种培养基均以40g培养基的生物转化率优质品率最高,培养基数量过多时,反而会使其品质和生物转化率降低.  相似文献   

3.
有柄灵芝菌丝生物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平板培养的方式,观测不同碳源、氮源、无机盐、pH值、温度5个方面对有柄灵芝菌丝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有柄灵芝菌丝在营养利用方面,适宜生长的碳源为葡萄糖和麦芽糖,适宜生长的氮源为胰蛋白胨和大豆蛋白胨,同时还可以充分利用镁、钙和锰等离子;在环境适应方面,适宜在偏酸性的环境中生长,且适宜生长的温度范围为28~32℃。  相似文献   

4.
紫萁小菇生物学特性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研究紫萁小菇的生物学特性,设置不同的温度、光照、pH和营养物质条件,观察紫萁小菇菌丝的生长情况。结果表明:菌丝在5℃和高于35℃的条件下不能生长,10~15℃和30℃生长速度缓慢,最适生长温度为20~25℃;光照条件对紫萁小菇菌丝的生长影响不大;紫萁小菇在pH为4.5~10.5均能生长,最适pH为4.5左右,中性和偏酸性条件下菌丝生长情况明显好于偏碱性条件;菌丝在PDA培养基上生长最快;不同氮源中长势最好的是甘氨酸。  相似文献   

5.
为丰富桑枝屑栽培灵芝相关技术参数,明确桑枝屑的最适颗粒度,以20、18、14、12、8 mm 5个不同粒径桑枝屑配方(45%桑枝屑、45%玉米芯、5%麸皮、4%玉米粉、1%石膏)代料栽培‘川圆芝1号',比较不同处理灵芝菌丝生长速度、子实体性状、产量和活性成分。结果表明,中等颗粒度(8~14 mm)桑枝屑栽培灵芝可促进菌丝较快生长(6.27 mm/d);而桑枝颗粒度为18 mm时,灵芝单朵鲜重及产量最大,分别达95.59、34.10 g/袋,且子实体三萜酸和多糖含量较高(1.33、1.20 g/100 g)。综上,以18 mm颗粒度的桑枝屑栽培灵芝更加优质高产。  相似文献   

6.
正猪最适宜的生长温度是18~23℃,而且要求昼夜温差相对均衡。任何生长阶段的猪都怕寒冷和昼夜温差过大,尤其是幼仔猪阶段更加明显。保温措施不当,昼夜温差过大,猪群在受到不同程度的冷应激以后,轻则影响生长,降低饲料报酬,重则抗病力下降,引发感冒、腹泻,甚至诱发多种疾病,直接影响经济效益。因此,搞好保温工作是每一个猪场冬季管理的首要任务。一、保温的标准小猪怕冷,母猪和种公猪怕热,生长育肥猪既怕冷又怕热,因此,各生长阶段猪的保温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以农作物秸秆作为主要原料栽培灵芝的效果。方法:采用二因素随机区组设计研究不同秸秆种类和玉米粉用量对灵芝生物转化率的影响。结果:秸秆种类和玉米粉用量对灵芝生物转化率均有显著影响。结论:用稻草、麦草和油菜杆做主要原料栽培灵芝是不可行的,而用大豆秸、豌豆秸、蚕豆秸、花生秸等豆科植物秸秆及玉米芯、玉米秆、棉籽壳栽培灵芝是可行的。用大豆秸等豆科植物秸秆及棉籽壳栽培灵芝,培养基中玉米粉的最佳用量为6%,生物转化率可达66%~80%;用玉米芯、玉米秆栽培灵芝,培养基中玉米粉的最佳用量为9%,生物转化率分别为74  相似文献   

8.
魔芋灰霉病致病菌及其生理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为探明魔芋灰霉病的发病规律,对其发病症状、致病菌及其生理特性进行了较系统的研究。结果表明,魔芋灰霉病菌为葡萄孢菌属(Botryotinia);其分生孢子萌发的温度范围为10~30℃,最适温度为20~25℃;在pH 4~9条件下均能萌发,最适pH为5;在各种营养液中均能萌发,在2%的蔗糖液中萌发最好,其次为2%的葡萄糖和魔芋甘露低聚糖;分生孢子的致死温度为57℃、5 min。魔芋灰霉病菌菌丝在4种培养基上均能生长,其中PDA培养基最适宜菌丝生长,最适的产孢培养基为PDA+魔芋甘露低聚糖;菌丝在5~30℃均能生长和产孢,适宜温度为20~25℃;在pH 4~9均能生长及产孢,最适pH为5。  相似文献   

9.
橄榄小孢拟盘多毛孢(Pestalotiopsis microspora)是导致采后橄榄果实腐烂的主要病原菌,本文研究了pH、温度、光照、碳源、氮源等条件对橄榄小孢拟盘多毛孢菌落生长、产孢和分生孢子萌发的影响。结果表明,橄榄小孢拟盘多毛孢生长最适pH为6,最适温度24~26℃;产孢最适pH为7,最适温度24~26℃,光暗交替条件下产孢量最多;以D-果糖、甘露醇为碳源和以蛋白胨为氮源的培养基最有利于橄榄小孢拟盘多毛孢菌丝的生长,以葡萄糖、蔗糖为碳源和以蛋白胨为氮源的培养基最有利于该菌产孢;分生孢子萌发最适pH为6,最适温度26~28℃,全黑暗条件下孢子萌发率最高;该菌菌丝致死温度为54℃(30 min),分生孢子致死温度为56℃(20 min)。  相似文献   

10.
深绿木霉生物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从灰树花染病时分离出一株具生防潜力的木霉菌,为了明确其生物学特性,对该菌株进行了形态学鉴定,并对其生长培养基、温度、pH、碳源、氮源和维生素等生物学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该菌为深绿木霉;该菌株在PDA、MEA、基本培养基和查彼培养基上均能生长,但在PDA培养基上生长最快,2天即能长满平皿。在10~37℃范围内,菌丝均能生长,以25℃时菌丝生长最快,30℃时产孢量最大。在pH 2~10范围内,菌丝菌均能生长,pH 5~7时菌丝生长最快。牛肉膏为菌丝生长的最佳氮源,葡萄糖为最佳的碳源,维生素B6对菌丝生长最有利。  相似文献   

11.
苹果轮纹病病菌分生孢子离体人工诱导技术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进一步了解苹果轮纹病菌的生物学特性,解决其在离体培养条件下产生分生孢子很少的问题,研究了培养基pH值、培养温度、光源和光照条件对菌丝体生长和分生孢子发生的影响以及刮除菌丝体对分生孢子发生的影响。结果表明,24℃~28℃较适宜菌丝体生长,24℃时分生孢子囊和分生孢子发生最多;培养基pH5.0以及接种后在黑光灯下培养有利于分生孢子囊和分生孢子产生;菌丝体生长到一定程度后,刮除菌丝体对分生孢子囊和分生孢子的发生有显著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2.
为了预测果园霜冻发生,提高防霜效果,果园内的最低温度及其出现时间预测非常关键。本研究利用宁夏陶林园艺场果园和银川气象台站的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分析果园内气温和最低气温的变化特征,并建立银川站与果园内的温度关系模型。结果表明:春季果园内日最低气温呈现波动状态,最低时接近-12℃,最高时达12.4℃,春季共有29天最低气温都达到0℃以下,气温低于0℃会对果树开花、坐果造成影响,日最低气温出现时间主要集中在晴天、阴天、雨(雪)天的5:00、6:00和23:00;秋季果园内日最低气温呈逐渐降低的趋势,最低时接近-13℃左右,最高时达16℃,部分时段温度过低对保障果实品质可能有一定影响,日最低温度在晴天、阴天、雨(雪)天集中出现的时间分别为7:00、8:00和23:00;果园内的日最低气温与银川站的日最低气温呈现明显的线性关系,据此建立了果园内最低气温的线性回归方程,历史回代检验表明,方程的预报绝对误差绝大多数在2℃以内,精度较好。研究结果可为果树的霜冻监测与防御提供依据,对趋利避害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以徐州26(高蛋白含量)和扬麦9号(低蛋白含量)2个不同品质类型小麦品种为材料,利用人工气候室模拟小麦花后高温条件,研究了灌浆期高温对籽粒淀粉积累及淀粉合成关键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与适温处理(20℃)相比,高温(28℃)显著降低了籽粒中总淀粉及支链淀粉的含量,而对直链淀粉含量的影响较小,导致支/直链淀粉的比例显著降低。高温提高了灌浆初期小麦籽粒中蔗糖合成酶(SS)和结合态淀粉合成酶(GBSS)活性,但明显降低了灌浆后期SS、GBSS和可溶性淀粉合成酶(SSS)活性。品种间相比,灌浆初期高温处理提高了扬麦9号籽粒GBSS活性,但显著降低了徐州26籽粒SSS活性,说明高温抑制2种类型小麦籽粒淀粉合成的酶学机制不同。此外,不同昼夜温差处理(8℃和12℃)间比较发现,高温下两品种籽粒淀粉含量没有明显差异,适温下两品种淀粉含量以温差较大的处理含量较高。灌浆中后期,高温下SS活性随温差增大而升高,SSS和GBSS则以温差小的处理较高;适温下3种关键酶活性均以温差大的处理为高。总之,灌浆期温度较温差对小麦籽粒淀粉合成的影响大。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以农作物秸秆作为主要原料栽培灵芝的效果。方法:采用二因素随机区组设计研究不同秸秆种类和玉米粉用量对灵芝生物转化率的影响。结果:秸秆种类和玉米粉用量对灵芝生物转化率均有显著影响。结论:用稻草、麦草和油菜杆做主要原料栽培灵芝是不可行的,而用大豆秸、豌豆秸、蚕豆秸、花生秸等豆科植物秸秆及玉米芯、玉米秆、棉籽壳栽培灵芝是可行的。用大豆秸等豆科植物秸秆及棉籽壳栽培灵芝,培养基中玉米粉的最佳用量为6%。生物转化率可达66%-80%:用玉米芯、玉米秆栽培灵芝,培养基中玉米粉的最佳用量为9%,生物转化率分别为74.5%和50%。  相似文献   

15.
关中东部不同设施蔬菜对低温的响应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明确关中东部不同设施蔬菜对低温的响应,试验选取6种设施蔬菜越冬栽培于日光温室中,实时记录温室内空气温度、光照强度,定期调查各蔬菜生长量指标变化。结果发现,调查周期内棚室温度有2个较低时期,分别为16.8℃和12.7℃;苦瓜在低温下发生了严重的冷害现象;黄瓜和水果黄瓜在16.8℃和12.7℃低温条件下,其株高、叶片数生长发育受到显著的抑制;番茄、辣椒对12.7℃的低温敏感,在16.8℃下生长受抑制不显著;茄子对低温耐受力较强,其株高、茎粗生长受2段低温抑制作用不明显。综合比较得出:各蔬菜对低温的敏感程度依次为:苦瓜>水果黄瓜>黄瓜>番茄>辣椒>茄子,并据此为关中东部设施蔬菜栽培提供合理性指导。  相似文献   

16.
番荔枝果酒酿造工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成熟番荔枝果实为原料,研究在不同发酵温度、SO2添加量、酵母接种量、植酸量等条件下对其果酒发酵品质影响,最终得出最佳发酵工艺条件:SO2添加量为80~120 mg/L,发酵温度为23~26℃,酵母接种量为0.6 g/L,植酸添加量为0.06%~0.08%。  相似文献   

17.
以早红考密斯、阿巴特和京白梨为试材,采用0.015 mm厚的PE包装袋包装,研究不同温度(20℃,26℃)及100μL·L-1浓度的乙烯熏蒸24 h(贮于20℃下)处理对果实乙烯释放量、呼吸强度及后熟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适当的低温可提高果实的乙烯释放量,降低呼吸强度,促进果实硬度的下降,20℃的贮藏温度条件可使该三种软肉梨果实后熟均匀一致,并保持较低的病果率和失重率。最佳食用期早红考密斯为贮藏6~8 d,阿巴特为9~12 d,京白梨为12~15 d,辅助以100μL·L-1浓度的乙烯处理可加快果实的后熟软化。  相似文献   

18.
昼夜温差对中华金叶榆叶色的影响研究初报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以中华金叶榆(Ulmus pumila‘Zhonghua Jinye’)嫁接苗为材料,测定其不同昼夜温差下叶片中部分生理指标的变化。结果显示:随昼夜温差增大,叶绿素总量和叶绿素a含量先降低后升高,叶绿素b和类胡萝卜素的变化趋势相反,而可溶性糖含量一直呈现上升趋势。不同昼夜温差下叶绿素与类胡萝卜素的比值表现为:10℃<5℃<15℃<0℃<20℃,叶绿素a与叶绿素b比值表现为:10℃<5℃<0℃<15℃<20℃。由此可见,昼夜温差为10℃时,有利于中华金叶榆叶片叶绿素b和类胡萝卜素的积累,且叶绿素与类胡萝卜素,叶绿素a与叶绿素b比值最小,中华金叶榆叶片呈色最佳。  相似文献   

19.
为了更合理有效利用山区特有气候资源,提高高山地区辣椒产量及菜农收入,利用2009—2013年在鄂西南山区不同高度不同时间栽培试验及同步气象观测资料,建立了基于光温效应的高山辣椒生育期模型,分析了开花结果期累计光温效应APTE与单株坐果数、辣椒单产相关性,以及鄂西南山区相关气候特征。结果表明,生育期模型对生育期推算明显高于有效积温的推算;单株坐果数、辣椒单产与开花结果期≥16℃持续时间、APTE有显著的正相关;鄂西南海拔800 m高度≥16 ℃持续天数最长,且无高温天气过程出现,1200 m以上高海拔地区辣椒适宜开花结果期短,800~1200 m是鄂西南山区反季节辣椒生产的最佳高度带。800 m以上的中高山地区可以通过保护措施提早辣椒开花结果,从而延长开花结果期,增加辣椒产量。  相似文献   

20.
定量化研究迷你型黄瓜的生育特性,对深入了解品种特征,进行精准化栽培管理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生长度日(GDD)为度量单位,对迷你黄瓜京研迷你2号的生育进程、形态特征、干物质分配及产量形成等方面进行了定量化分析,并比较了秋冬季和春季不同栽培茬口环境下京研迷你2号与普通型黄瓜瑞光2号在生育特性和产量性状方面的差异。在生育特性上,京研迷你2号在缓苗期株高增长率为0.022 cm/(℃?d),缓苗后为0.585 cm/(℃?d),并且株高受低温抑制作用相对明显;出叶速率在缓苗期为0.016 叶/(℃?d),缓苗后为0.040叶/(℃?d);缓苗期叶片扩展速率为2.833 cm2/(℃?d),缓苗后为15.873 cm2/(℃?d),并且受高温抑制作用相对较小,而瑞光2号叶片扩展受高温抑制作用相对明显。在产量性状上,京研迷你2号在GDD达到773 ℃?d时进入结果期,坐果率为7.7 果/株,干物质向果实分配比例大,产量也相应较高,每100株产量在秋冬茬高出瑞光9.35kg,春茬高出瑞光4.17kg,并且两品种在春季茬口产量明显高于秋冬季茬口。京研迷你2号在形态特征、生育进程及干物质分配上与瑞光2号存在差异,由此也造成了产量的差异。因此,针对迷你型黄瓜结果期早,产量高,不耐低温的特点,应相应调整栽培管理措施,加强温度及水肥管理,最大程度发挥其产量优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