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张涤教授认为疱疹性咽峡炎由内外因所致,外因为感受外邪,内因为湿热内生,外邪、湿热蕴结咽喉发为本病。病症初期证属外感风热,治以自拟方荆桔解表汤加减。病证末期,余邪未尽,治以泻白散加减。  相似文献   

2.
应用毒邪理论指导神经感染性疾病及代谢性脑病的辨治。认为其病机关键是内外之毒,毒损脑络、脑膜、玄府,伤及脑髓;毒邪壅滞,损伤津、血、精、髓等,脑髓失养;由脑府神机受损致全身脏腑功能失调,神机失用。通过列举病毒性脑膜炎、尿毒症性脑病、肺性脑病、一氧化碳中毒迟发性脑病4个医案,阐明针对六淫特征及兼夹内邪特征辨证用药的中药解毒方法,祛邪即解毒,排毒即解毒,扶正即解毒。同时,针对毒邪特征必须注重选择配伍芳香或者苦寒入脑药物解毒。  相似文献   

3.
猪肺疫又称猪巴氏杆菌病,是由多杀性巴氏杆菌引起的急性或散发性传染病,急性病例呈出血性败血症、咽喉炎和肺炎症状;慢性病例主要表现为慢性肺炎症状。猪链球菌病是由多种不同群的链球菌引起的不同临诊类型的传染病的总称,急性病例常表现为败血症和脑膜炎症状。近年来,这两种传染病在勐腊县少数养猪场内偶有发生,但两种病混合感染的情况还比较少见。为降低猪肺疫与猪链球菌病的发生率,依据临床病症及病理研究提出相应的防治措施,旨在保障养殖户经济利益,营造安全健康的畜禽养殖环境。  相似文献   

4.
猪增生性肠炎是由专性寄生回肠上皮细胞内的劳森氏菌引起猪的接触性肠道病,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间歇性下痢、食欲减退、生长速度减缓、饲料利用率明显下降等。就其病原学、发病机理、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剖检变化、诊断和综合防制等方面进行介绍。  相似文献   

5.
脑小血管病隐匿起病、缓慢发展、部分可急性发作。根据脑小血管的临床特点,中医病机以脑络荣气虚滞为主。其病机特征是,病位隐曲,责之络脉;内邪杂合,病性复杂;症状广泛,复合证候;病程慢性进展,或有突变加重。系统防治脑小血管病需要全程动态管理,病证系统治疗,最优化治疗,辨病辨证结合,多系统多病同治,复方简药图治,杂合适宜以治。在辛味通络、芳香透络、虫蚁搜络、藤类行络等络病的常用治法基础上,选择使用多汁药物养阴、破血化瘀通络、开窍药物疏通玄府。从络脉荣气虚滞视角探讨脑小血管病,着眼恢复脑窍玄府气化,可以为中医防治脑小血管病的临床决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脑为清窍,不容毒侵,侵之染之,有损元神,元神失控,发为癫痫。毒邪致痫,有内外毒之分:“外毒”包括物理与化学因素毒物、寄生虫毒、药物聚毒、湿热疫毒;“内毒”包括痰瘀内阻、血败脑腐、气机不利酿为毒,风火逆乱、灼伤脉络、升降失宜酿为毒;此外,禀赋不足、脾运不健、湿浊内聚酿为毒,胎产不当、胞元受损、形败难救酿为毒。临床治之多以解毒治痫之法以应对。  相似文献   

7.
鸭霍乱又名巴氏杆菌病,农村常称"摇头瘟"。该病是由巴氏杆菌引起鸭大量发病和死亡的一种急性、接触性传染病。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以秋冬和春季,温热潮湿的地区发生比较突出。病理特征为:浆膜和粘膜上有小点状出血,肝脏有大量坏死灶,常发生剧烈下痢。慢性病例则主要表现为关节炎症状(关节肿胀、发热、疼痛、行走困难)。本病急性病例在临床上通过流行病学、临床症状、病理解剖及药物诊断不难作出判断。慢性型则因为症状表现不明显,往往误诊,延误病机。  相似文献   

8.
随着奶牛的饲养增多 ,在兽医临床上 ,奶牛的疾病所占的比例亦逐渐上升。在奶牛病临床上 ,产科疾病是奶牛常发生的疾病 ,据统计资料证明 ,此类病占奶牛疾病的 35 %以上。一、子宫内膜炎子宫内膜炎为异常分娩或子宫严重感染而导致的子宫粘膜和内膜层的粘液性和脓性炎症。1.病因及  相似文献   

9.
1.症状由猪瘟病毒引起的高度接触性传染病.没有季节性。发病率高达95%-100%,死亡率同样高.是最严重的猪病之一。传染源是病猪带病毒.并扩散病毒。传染途径主要是口腔食入,也可经呼吸道、眼结膜、注射器针头、皮肤外伤等感染。临床特征主要为高温.体温40.5-42℃.急性病例无明显症状.慢性病例主要表现为便秘、腹泻交替发生.皮肤苍白,病猪消瘦,后期腹下、股内则皮肤有弥漫性出血点.耳尖发紫或有出血点。  相似文献   

10.
默占军 《河北农业》2019,(12):40-41
<正>笔者是一名基层兽医工作者,经常深入各类猪场一线,总结出一些共性问题,现在写出来和大家共同探讨:一、猪病在临床上表现日趋复杂当下规模较大的猪场各类疾病发生主要形式为多种病原体混合、交叉感染,因此,各种猪病的临诊表现和病理变化相比单纯感染而言,表现得非典型化、慢性化是其主要特征,这就造成了猪病诊断起来愈加困难。当前在临床实践中的  相似文献   

11.
为了探明草坪草病害及其主要病原菌种类,为防治草坪病害提供理论依据,采用普查和重点调查相结合的方法,调查了7种草坪草病害的发生情况,并采集病害标本进行分离、纯化、诱导及鉴定。结果表明:危害7种草坪草的主要病害有叶锈病、禾草云斑病、褐斑病、炭疽病和白粉病,分别由柄锈菌(Pucciniarecondite)、黑麦喙孢霉菌〔Rhynchosporium secalis(Oud.)Davis〕、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 Kuhn)、禾炭疽刺盘孢菌(Colletotrichum graminicola Wils)和禾白粉菌(Erysiphe graminis DC)侵染所致。  相似文献   

12.
吉木萨尔县白皮大蒜病虫害调查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吉木萨尔县是新疆大蒜的主产区,病虫害是阻碍大蒜生产的主要因素。通过对该地区大蒜主要病虫害的发病时间、种类、症状、发病程度及病原的调查,结果表明,该地区大蒜病害共计10种,不能确定病原的有3种,其中真菌性病害3种,细菌性病害1种,病毒性病害1种,复合型病害1种,虫害1种。该地区大蒜病害高发并且病原多样化,有真菌、细菌、病毒和虫蛆,而且在同一块地中呈现交替感染,因此应该在防治上采取多种措施并用的手段。该研究将为该地区大蒜病虫害的防治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3.
中国大鲵疾病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养殖规模的日益扩大,大鲵疾病逐渐增多,许多养殖场遭受了巨大的经济损失。为此,许多学者对大鲵疾病进行了大量研究。本文总结了大鲵疾病的病因、诊断及防治等基础理论和应用方面的研究,指出了大鲵疾病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14.
玉米病害和病原名称整理及其汉译名称规范化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已报道的玉米病害进行整理,提出规范玉米病害和病原汉译名称的建议。经过对“Compendium of Corn Diseases”(第4版,2016)、“Maize Diseases”(1988)、“Field Crop Diseases”(1999)、“中国玉米病虫草害图鉴”(2018)等书籍、美国植物病理学会网站信息(APSnet 2019)及近年发表的玉米病害研究文章的整理,获得由真菌、卵菌、细菌、病毒和线虫引致的玉米病害185种,致病生物380种/次。许多玉米病害的英文名称与其致病病原的物种名称相关,而随着科学认识和鉴定技术的进步,研究报道已有62个玉米致病生物物种的分类地位发生了改变,其中许多归入与旧有名称不同的属中,因而导致一些玉米病害英文名称已无法对应其致病物种新种名,极易引起认知上的混乱和应用中的不便。因此,为促进未来玉米病害国际信息交流的通用性、科学性和规范性,本文作者对27种玉米病害的英文名称提出了修改建议。经重新整理后,确定玉米侵染性病害185种,包括真菌/卵菌病害123种、细菌病害20种、病毒病害26种、线虫病害16种。185种病害涉及致病生物286个种/亚种/变种/致病型,其中真菌147种、卵菌34种、细菌20种及螺原体/植原体3种、病毒38种、线虫44种。关于玉米病害名称的汉译,以尊重历史名称和重要玉米病害著作中的名称为基础,兼顾应用中形成并广泛采用的名称,并以病原及症状特征为重要依据确定新名称,形成较为科学与合理的185种玉米病害的汉译名称,包括新确定汉译名称的96种病害。对于玉米致病生物的汉译名称,则以真菌、细菌、病毒、线虫的病原学专著、《中国真菌志》及重要文章中的名称为主,对无汉译名称的病原采用以病原属名及种加词的拉丁词源(病毒为英文)本意作为基础形成新汉译名称。规范玉米病害的英文名称和确认病原目前的分类地位,有利于在国际上进行玉米病害研究的科学交流,促进玉米病害的深入研究;而玉米病害及病原中文名称的确定,既可以规范国内对玉米病害和病原的称谓,防止对玉米病害英文名称的随意汉译,也可为玉米病害研究与教学提供一个参照目录,避免在科学研究交流及生产应用中对玉米病害和病原中文名称出现多种歧义以及出现病害与病原对应错误的状况。  相似文献   

15.
为了探明罗氏沼虾白肉病发病原因,特别采集白肉病的典型病虾苗进行细菌分离、除菌组织悬液制备及人工感染试验,结果表明:从罗氏沼虾白肉病病虾的肌肉、肝胰腺中分离到的细菌浸泡感染正常罗氏沼虾苗不能复制疾病。病虾除菌组织过滤液浸泡感染正常虾苗,7d后可发病,并出现典型的白肉病症状,氯仿处理不能破坏病毒的感染力,表明罗氏沼虾白肉病是一种由病毒引起的疾病。  相似文献   

16.
香龙血树真菌病害的鉴定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1997-2000年在广州地区的香龙血树[Dracaena fragrans(L.)Ker-Gaw.]种植单位共调查到9种真菌病害,即:可可球二孢茎枯病,顶多毛孢叶斑病,弯孢霉灰斑病,弯孢霉褐斑病,炭疽病,拟盘多毛孢叶斑病,拟茎点霉灰斑病,拟茎点霉叶斑病和球壳孢叶枯病,其病原菌分别被鉴定为:可可球二孢(Botryodiplodia theobromaePat.)、龙血树顶多毛孢(Bartalinia dracaenaeaP.G.Xi,Z.D.JiangetP.K.Chi),弯孢霉[Gurvularia lunata(Walker)Boedijn]、塞河弯孢霉[Curvularia senegalensis(Speg.)Subram]、围小丛壳[Glomerella cingulata(Stonem)Spauld,etSchrenk],棒孢拟盘多毛孢[Pestalotiopsis clavispora(Atk)Stey]、龙血树拟茎点霉(phomopsis dracaenae Sahni),龙血树生拟茎点霉(Phomop-sis dracaenicola Z.D.Jiang,P.G.XietP.K.Chi),龙血树球壳孢(Sphaeropsis dracaenaeP.G.XietP.K.Chi),对生产影较大的是由可可球二孢引起的茎枯病和由围小丛壳引起的叶部炭疽病。  相似文献   

17.
对贵州省地道中药材草乌进行了病害调查及病原菌鉴定.结果表明,白绢病、白粉病、锈病、叶斑痛、褐斑病和花叶病毒病为草乌的主要病害.  相似文献   

18.
2008年对云南省腾冲县蒲川乡的生态茶园,有机茶园和常规茶园内发生的茶树病害进行了调查与病原鉴定。共调查到茶树病害2类6种。其中真菌病害5种,藻类病害1种。发生最重的是由茶饼病菌(Exobasidium vexans Massee)引起的茶饼病。3类茶园当中,常规茶园的病害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19.
开展罗汉松叶部真菌性病害的调查与鉴定,为罗汉松的病害防控提供参考。从广西南宁市良凤江国家森林公园采集罗汉松病叶标本,采用组织分离法、致病性测定确定病原菌。通过结合病原菌的培养性状、形态特征及rDNA-ITS序列分析,最终确定病原菌的分类地位。将罗汉松的这3种病害分别鉴定为炭疽病(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叶尖枯病(Pestalotiopsis virgatula)及叶枯病(Alternaria alternata)。其中,由A.alternata引起的叶枯病和P.virgatula引起的叶尖枯病为首次报道的罗汉松病害。  相似文献   

20.
山东省玉米病毒病病原研究初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利用基因组核苷酸全序列测定、电镜观察、血清学测定、传播介体传毒试验等方法对山东省田间发生的玉米病毒病进行了毒原鉴定,结果表明,山东省玉米病毒病毒原主要为甘蔗花叶病毒(SCMV-SD)和玉米粗缩病毒(MRDV)。蚜虫是SCMV-SD的主要传毒介体,灰飞虱是MRDV的传毒介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