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 毫秒
1.
农地非农化过程中的社会燃烧理论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闵捷  高魏 《农业现代化研究》2005,26(6):431-434,452
协调经济发展和农地保护之间的矛盾需要对农地非农化进行合理的调控.论文运用社会燃烧理论分析了农地非农化过程的发生,认为农地非农化是在“燃烧物质”——人口增长、资源禀赋、经济发展,“助燃剂”——农地比较经济效益低、农地非农化收益分配不合理、土地产权、权能模糊和地方政府的短期行为,“点火温度”——城市土地使用制度的第一次革命和快速城市化下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农地比较经济效益低、农地非农化收益分配不合理、土地产权、权能模糊和地方政府的短期行为是当前调控农地非农化应该重点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农地非农化与粮食安全:理论与实证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分析了影响粮食生产的主要因素,认为农地非农化只是影响粮食生产的因素之一。从理论上研究了农地非农化对粮食安全的综合效应,并实证分析了农地非农化对我国粮食安全的影响。结果表明,1989至2000年农地非农化使我国的粮食总产出下降了1.42%。本研究还设计了不同的情景方案:如果2000至2030年农地非农化面积在1997至2002年年均农地非农化面积的基础上扩大10%-50%,农地非农化导致的粮食产出损失最高为粮食需求星的6%左右。因此,应该适当释放农地,以促进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3.
在农村土地流转中,农地非农化(即农村土地集体产权向国有产权的单向度转移)涉及的利益主体最为复杂。由于农民集体行动的困境,使得农地非农化中的增值收益绝大部分被地方政府与开发商所攫取。本研究从"诺思悖论"出发,分析农地非农化中的政府行为,并提出尽快实施由中央政府行使农地发展权的建议。  相似文献   

4.
从分析农地非农化的影响因素出发,构建理论分析体系,并应用湖北省2000-2011年相关数据对农地非农化情况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湖北省耕地资源禀赋、土地利用比较利益、土地收益分配、人口增长以及经济发展与农地非农化呈正相关关系;政府管制以及资源配置效率与农地非农化呈负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5.
中国农地非农化增值收益分配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何仁伟 《湖北农业科学》2012,51(17):3677-3680,3684
工业化、城市化快速推进带来的农地非农化及其引发的诸多问题成为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内学术界的一个研究热点,中国特殊的土地制度使得农地非农化过程收益分配更是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重点从农地非农化过程中土地收益增值机理、农地非农化土地增值收益分配理论依据、农地非农化土地收益分配存在的问题3个方面对该领域已有的研究进行了分类阐述,并总结了最新的研究进展.在此基础上提出中国农业非农化增值收益分配的研究趋向为农地非农化收益分配理论研究、在耕农民利益补偿机制研究及农地非农化收益分配与城乡统筹.  相似文献   

6.
仲素梅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31):15479-15481
在介绍江苏省“农地非农化”的现状及主要表现形式,总结日本“农地非农化”经验的基础上,分析了日本“农地非农化”对江苏.省的几点启示。  相似文献   

7.
陈秋锋 《广东农业科学》2012,39(12):228-230
近年由于我国城市化快速发展,导致农地非农化加速的同时,城乡收入差距也在不断扩大.分析了农地非农化影响城乡收入差距的机理,并从实证角度对此了实证分析,发现农地非农化会扩大城乡收入差距.  相似文献   

8.
通过农地非农化过程中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行为目标的分析和利益驱动博弈分析,阐述了地方政府与中央政府在农地非农化过程中的矛盾,论证了中央政府要想控制农地非农化的最优规模,就必须要加强对地方政府的管制力度和加大其违法的处罚成本,得出了当前地方政府在农地非农化过程中违规的原因以及政策改革和制度应协调一致的结论。  相似文献   

9.
成都市农地非农化空间效率差异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成都市区域划分的基础上,本文运用建设用地对GDP增长的弹性系数、单位建设用地对GDP的贡献额、单位建设用地平均边际产出等指标对成都市1996~2005年农地非农化空间效率效率差异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成都市农地非农化并没有达到空间效率的均衡。因此,从效率的角度来看,在成都市农地非农化过程中,可加大对Ⅱ区(双流县、龙泉驿区、郫县、新都区)、Ⅲ区(都江堰市、彭州市、金堂县、温江区、青白江区),尤其是Ⅰ区(金牛区、青羊区、武侯区、成华区、锦江区)农地非农化的供应量,从而在促进成都市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有效保护农地,特别是有限的耕地资源。  相似文献   

10.
陈娟  南灵 《西南农业学报》2013,26(1):259-263
本文将农地非农化过程中损失的生态服务价值分为2部分:农地非农化损失的农地生态系统的服务价值和新增建设用地负外部性造成的生态价值的降低。运用中国陆地生态系统当量因子表、替代成本法和防治成本法测算2000-2007年间农地非农化损失的总的生态服务价值。结果表明,研究期内陕西省共有51 640.06 hm2农用地实现了农地非农化,造成的生态价值损失达34.22×108元,平均每年损失4.28×108元。耕地非农化造成的生态价值损失占农地非农化损失的生态服务价值的一半以上,而农地非农化损失的土地则有95.21%转变为居民点及工矿用地和交通用地。  相似文献   

11.
结合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基本农田调整布局要求,应用农用地分等成果,基于GIS 技术形成了 农用地等别转绘平均等别计算,耕地集中连片性分析基于多因素的同一等别较高质量耕地地块筛选按等折算等 技术建立了一套基于农用地分等成果的基本农田空间布局技术方法。并以重庆市大足县为例,研究县级土地利用 总体规划中农用地分等成果在基本农田调整布局中的具体应用  相似文献   

12.
为进一步为北京市耕地保护补偿实践提供实证依据,建立健全耕地保护补偿理论与方法,本研究以北京市平谷区为例,采用Logistic回归法测算区域耕地地块发展概率,据此进行耕地发展概率分区;选取区域征地补偿中的安置补助费作为参照标准测算耕地保护主体机会成本损失;最终由不同的耕地发展概率修正得到全区耕地保护补偿值。基于发展概率差别化测算平谷区耕地保护经济补偿结果在空间上具有由中心城区向远郊不断降低趋势,符合区域发展实际;差额化耕地保护补偿既弥补了种地农户机会成本损失,解决了土地规划与征收所带来的农地发展机会不均问题,又强化其耕地保护意愿。  相似文献   

13.
依据1996—2007年宁夏永宁县土地利用数据,采用转移矩阵、逻辑预测、占补平衡等方法,对永宁县耕地的数量和质量变化、基本农田保护需求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结合永宁县土地利用特点提出合理保护及利用耕地和基本农田的对策.  相似文献   

14.
我国农村耕地的利用与保护,对农业乃至国民经济发展都具有重要作用,因此我国制订了一系列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但近年来,农民非法利用耕地问题日益严重,致使不少耕地被破坏、流失严重。该文对农民非法利用耕地的原因进行分析,并探讨防范农民非法利用耕地的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15.
从国家科技奖励分析我国水稻科研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统计并分析了2000要2012 年我国水稻科研成果获得国家级科技奖励情况及产出的部分重大成果。结 果表明,水稻成果获奖数在经历波浪式变化后进入平稳增长期;水稻新品种选育及育种技术创新领域获奖最多;农 业高校、国家级科研机构和地方农业科研机构是我国水稻科研体系最主要的组成部分;湖南、四川、浙江、江苏等水 稻生产大省产出的水稻科研成果较多。针对我国水稻科研面临的挑战,提出了加强水稻功能基因组研究、培育超级 杂交水稻和绿色超级稻以及加强稻作配套技术研究及稻米精深加工的建议。  相似文献   

16.
【目的】对陕西富平县农用地分等成果的耕地产能进行分析,并探讨计算方法的合理性,为进行耕地产能测算提供新思路。【方法】在农用地分等中的自然质量等级指数与利用等级指数基础上,利用农用地分等的中间成果和数据,结合生态学中的Logistic模型,计算陕西省富平县耕地粮食的自然生产潜力、利用生产潜力和现实生产能力。【结果】富平县耕地自然生产潜力和利用生产潜力分别为298.170×104和179.460×104 t,单位面积自然生产潜力和利用生产潜力分别为38.100和22.930 t/ha,现实生产能力为79.997×104 t,单位面积现实生产能力为10.228 t/ha。该县耕地自然生产潜力、利用生产潜力和现实生产能力有从西北向东南递增的趋势。粮食单产在空间上差异明显,单产最高和最低分别是张桥镇和底店乡,分别为12.084和5.634 t/ha,差异为6.450 t/ha。【结论】富平县耕地的生产能力和生产潜力较大;相比其他方法,利用农用地分等的中间成果和数据来计算耕地生产潜力更加方便;利用生态学中的Logistic模型,可合理模拟现实生产能力。  相似文献   

17.
优化耕地产权配置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基于1385户粮农调查数据,利用SFA与Probit模型,按照耕地产权是否从弱生产能力主体转移给比较优势主体以减少租值耗散的思路,探求全程托管是否优化了耕地细分经营权配置,利用PSM模型探求全程托管对耕地利用率的积极效果。结果表明,全程托管优化了耕地管理权和操作权在农户间的配置,有效解决了由于政策、土地流转市场不健全、农户对土地保有个人偏好等原因,导致的耕地在不同生产能力农户间配置的扭曲和效率损失;在对耕地细分经营权再配置效果影响方面,全程托管不论相对于服务完全内化的经营形式还是接受分散环节外包服务的经营形式,都会优化耕地投入产出,弱生产能力农户将耕地管理权与操作权转出的越彻底,耕地投入产出得到优化的程度越大;全程托管对种植玉米耕地投入产出的优化程度大于对种植大豆耕地投入产出的优化程度。因此,应防止托管组织垒大户,构建“安心机制”降低弱生产能力农户参与托管所遇阻碍,引导大豆托管服务规模扩大和服务技术提升等。  相似文献   

18.
为开展农用地适宜性评价,利用文献计量法,聚焦土地自然属性,基于气候、土壤、地形、水文等自然地理条件,梳理农用地适宜性影响因素,选取12个指标构建土地宜耕、宜园、宜林、宜草性评价体系。基于限制性因子法与1OAO原则筛选不适宜区,针对适宜区利用综合评价法考虑适宜程度,最终形成农用地适宜性评价标准,并以2020年石羊河流域为实证区开展验证。结果表明:2020年石羊河流域内仅有2.69%的土地属于耕地适宜区,42.96%不适宜发展耕地;园地适宜区有17.08%,不适宜区有19.12%;林地适宜区有10.27%,不适宜区有6.17%;研究区域内无草地不适宜区,适宜区有12.93%。本研究根据2020年研究区土地覆被现状与2010—2020年农用地转化等实际情况,验证上述评价结果是否合理,结果表明仅存在3.76%的耕地分布在耕地不适宜地区、林地不适宜区没有林地分布,农用地转入和转出也主要分布于一般适宜区和适宜区,基本上符合因地制宜发展,证实了评价指标体系及评价标准的合理性与可行性。因此,利用限制性因子法开展适宜性评价贴合实际,能够为未来农业生产空间布局提供支撑。  相似文献   

19.
面向农业高质量发展的耕地保护转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耕地质量、生态的测度等受多种限制性因素影响,致使当前“三位一体”的耕地保护格局在实施过程中仍以数量管控为主,这与新时期粮食安全和低碳社会存在脱节,亟需建设面向农业高质量发展的耕地保护转型体系。本文基于相关统计数据和文献观点,结合农业高质量发展对耕地保护的新要求,梳理农业高质量发展格局下耕地保护现状和现实困境,探索面向高质量发展的耕地保护转型路径。研究表明,农业高质量发展要求耕地保护需要兼顾生产功能和生态功能,实现粮食安全与碳减排双重目标。然而,现阶段耕地依然存在保护耕地与经济发展矛盾突出、耕地碳排放持续增加、保护耕地与保护生态难协调等问题阻碍农业高质量发展。为实现农业高质量发展,可从“本体角度、拓扑关系、科技助保”三个方面探索耕地保护转型路径,即转变耕地本体内涵,从现状耕地向可耕地内涵转变;从严格保护耕地向严格管控建设用地的数量、强度和生态转变;将科技创新应用于耕地生产的各个环节,实现耕地生产绿色高效。因此,建议依据可耕地宜耕性高低合理布局农作物及作物结构,利用土地整治提升耕地生态以降低碳排放;根据新一轮国土空间规划严格管控建设用地总量,确保优质耕地不减少,进一步提升农业高精尖技术实现耕地绿色增产;制定相关激励政策引导科研工作者和农户自下而上自愿进行耕地保护。  相似文献   

20.
随着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不断完善和农地确权政策的实施,农户生产经营方式发生了改变,进而对农业生产效率产生影响。本文利用2018年江西省569个水稻种植户的实地调研数据,运用四阶段DEA-Tobit模型分析了社会化服务、农地确权对农业生产效率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江西省水稻种植户农业生产效率整体偏低,主要是由于纯技术效率较低导致;社会化服务促进了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而农地确权则呈现相反的趋势;此外,社会化服务能够有效缓解农地确权对农业生产效率的不利影响;户主年龄、是否为村干部、拥有农业设施价值以及地块数量对农业生产效率也存在显著影响。基于以上分析,为进一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提出应加强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扩大服务广度以及提高服务质量,同时继续落实农地产权政策的稳定,降低流转市场交易费用,促进农地流转,减少粗放经营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