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玉米圆斑病菌致病毒素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玉米圆斑病菌(Helminthosporium carbonum)和寄主玉米作用过程中所产生的致病毒素(简称HC-毒素)是圓斑病菌诱发玉米发生圆斑病的主要因素。国外在HC-毒素的特性、致病机理以及毒素的应用等方面已有大量研究报导。本文就HC-毒素的特性、致病机理、生物测定及应用等方面作了比较全面的评述。  相似文献   

2.
为了解玉米圆斑病菌毒素的致病机理,采用种子萌发和种子根伸长抑制法对玉米圆斑病菌产生毒素的致病作用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玉米圆斑病菌毒素的化学成分主要为蛋白质,含量为58.6μg/mL。种子萌发抑制率,PH4CV最低,仅10.37%;黄早四最高,达73.33%。根伸长抑制率,PH6WC最低,仅48.30%;昌7-2最高,达72.87%。玉米小斑病菌产生毒素的生物测定以种子根伸长抑制法较准确。  相似文献   

3.
玉米圆斑病菌(Helminthosporium Carbonum)致病毒素研究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玉米圆斑病菌1号和2号生理小种均能产生对寄主具有选择性的致病毒素(HC—毒素)。根据HC—毒素处理玉米根冠细胞后细胞的死亡情况,能较确切地反映如同分生孢子接种结果一样的抗感反应。HC—毒素的生物测定以根冠细胞测定法较精确。测定不受光照影响。培养基中性偏酸有利于活体外培养获得毒素作用较强的滤液。  相似文献   

4.
松针褐斑病及病原致病毒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松针褐斑病病原的生物学特性、侵染和传染机制、病害的流行、治理等方面总结了该病的研究历史和现状;从病原菌产生致病毒素的确定及致病毒素的基本性质,毒素对松针伤害的机理综述了该病研究的新进展。  相似文献   

5.
植物病原真菌致病机理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真菌是最重要的植物病原类群,植物病原真菌致病机理的研究是当今植物病理学领域的热点问题之一,了解植物与病原菌的互作对有效控制病原菌危害和选育抗病品种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病原菌侵染结构(侵染垫、附着胞、吸器)的形成和功能、主要致病因子(细胞壁降解酶、毒素)的产生和作用、侵染过程的分子基础,以及病原菌侵染后植物膜质过氧化、活性氧清除系统和防御酶系统的变化等方面,综合阐述了植物病原真菌致病机理的研究进展,并就目前存在的问题和研究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6.
玉米大斑菌致病毒素及其应用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大斑菌接种玉米幼苗和用大斑菌的培养滤液处理玉米根冠细胞的试验证明,大斑菌无论在体内或体外均能产生致病毒素。大斑菌不同菌株,1号和2号生理小种所产生的毒素作用强弱不同。在不含Ht_1基因的玉米1号小种(真16号菌株)的毒力明显强于2号小种(260号菌株)。大斑菌毒素制剂以病叶提取液的毒素作用最强。毒素的生物测定以根冠细胞测定法精确度高。用大斑菌接种玉米幼苗后形成的病斑大小和其毒素处理玉米离体根冠细胞的死亡率呈正相关,接种和处理含Ht_1基因的RB37Ht_1自交系的结果也相同。可见,应用大斑菌毒素可以代替大斑菌分生孢子接种玉米鉴别1号和2号生理小种和自交系的抗病性。  相似文献   

7.
玉米灰斑病菌粗毒素对玉米胚根保护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选用Fries培养液培养,采用浓缩浸提的方法提取玉米灰斑病菌粗毒素,利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和比色法测定了处理不同时间和不同浓度玉米灰斑病菌粗毒素对玉米胚根保护酶(过氧化物酶、超氧化物歧化酶、苯丙氨酸解氨酶、多酚氧化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毒素处理后,玉米种子胚根过氧化物酶、超氧化物歧化酶、苯丙氨酸解氨酶、多酚氧化酶等保护酶活性明显降低,为对照组的7.97%~51.44%,说明毒素对寄主保护酶起抑制作用.该研究为进一步揭示玉米灰斑病菌的致病机理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8.
玉米弯孢菌叶斑病(Curvularialunata)是目前玉米生产的一个主要病害,该病菌可以产生毒素,本文对玉米弯孢菌叶斑病菌产生的毒素进行了生物学测定,并观察了毒素对寄主叶片超微结构的破坏作用,证明玉米弯孢菌叶斑病菌产生的毒素是其致病因子之一,研究发现该毒素不是蛋白质。  相似文献   

9.
玉米弯孢菌叶斑病(Curvularialunata)是目前玉米生产上的一个主要病害,该病菌可以产生毒素。本文对玉米弯孢菌叶斑病菌产生的毒素进行了生物学测定,并观察了毒素对寄主叶片超微结构的破坏作用。证明玉米弯孢菌叶斑病菌产生的毒素是其致病因子之一,研究发现该毒素不是蛋白质。  相似文献   

10.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东北地区饲料原料中6种霉菌毒素(黄曲霉毒素B1、玉米赤霉烯酮、呕吐毒素、伏马毒素、赭曲霉毒素A、T-2毒素)含量,了解东北地区饲料原料中霉菌毒素污染情况。采集黑龙江、吉林地区玉米(60份)、DDGS(12份)、玉米蛋白粉(10份)、玉米胚芽粕(8份)、玉米蛋白饲料(11份)、饼粕类(15份)等饲料原料共116份,进行6种霉菌毒素测定。结果表明,样品中6种霉菌毒素污染情况较普遍,特别是玉米副产品(DDGS、玉米蛋白粉、玉米蛋白饲料)中霉菌毒素污染较严重,其中玉米赤霉烯酮、呕吐毒素和伏马毒素含量高,超标率高。  相似文献   

11.
为了探明大蒜白斑病菌(Stemphylium solani)粗毒素液的致病机理,采用毒素活性分析方法,对大蒜白斑病菌粗毒素液的基本性质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表明:S.solani毒素是一种极性较大的非蛋白小分子物质;经高温处理后,致病活性基本不变;在微酸或微碱条件下毒素较稳定,强酸性条件有利于加强毒素的致病活性,而强碱性条件下毒素活性有所下降;粗毒素液渗透势对生测结果无显著影响;培养液中的活性成分不能被活性碳有效吸附。官能团鉴定结果表明,粗毒素液中不含酚类、糖类和生物碱等物质,但含酯类和含氨基的有机物。  相似文献   

12.
东北地区不同饲料原料中霉菌毒素含量的测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东北地区饲料原料中6种霉菌毒素(黄曲霉毒素B1、玉米赤霉烯酮、呕吐毒素、伏马毒素、赭曲霉毒素A、T-2毒素)含量,了解东北地区饲料原料中霉菌毒素污染情况.采集黑龙江、吉林地区玉米(60份)、DDGS(12份)、玉米蛋白粉(10份)、玉米胚芽粕(8份)、玉米蛋白饲料(11份)、饼粕类(15份)等饲料原料共116份,进行6种霉菌毒素测定.结果表明,样品中6种霉菌毒素污染情况较普遍,特别是玉米副产品(DDGS、玉米蛋白粉、玉米蛋白饲料)中霉菌毒素污染较严重,其中玉米赤霉烯酮、呕吐毒素和伏马毒素含量高,超标率高.  相似文献   

13.
大肠杆菌毒力因子研究进展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致病性大肠杆菌的外毒素、黏附素、外膜蛋白(OMP)及铁转运系统等毒力因子,无论是在致病机理还是在免疫上都扮演着很重要的角色。综述了毒力因子的生物特性、致病作用、免疫原性及其在疾病防制中的应用,并指出今后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4.
核盘菌[Sclerotinia sclerotiorum(Lib.)de Bary]可以侵染包括油菜、大豆、向日葵等多种重要农作物在内的400多种植物,引致严重病害,对植物生产危害极大,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在核盘菌研究中的应用,人们对其致病机理的研究也越来越深入。作者从细胞壁降解酶类、草酸毒素、侵染垫的形成和菌核形成的影响因素以及其与寄主的互作等方面,对核盘菌的分子致病机理研究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5.
玉米小斑病菌(Helminthosporium maydis)所产生的致病毒素(Hmtoxin)能抑制玉米大斑病菌(Exserohilum turcicum)的生长和降低产孢量。在PDA培养基上、当小斑菌存在时,也象Hm—毒素一样,使大斑菌的生长受到抑制,而且凡是有利于小斑菌产生毒素的培养条件都能使小斑菌对大斑菌的抑制作用更加强烈。在幼苗上,Hm—毒素象小斑菌一样使大斑病的病斑少而小。据此,本文进一步明确了在小斑病常发区大斑病一般不易流行,从而大大减轻了在小斑病常发区防治大斑病的压力。  相似文献   

16.
综述了棉花黄萎病菌致萎毒素在致病机理、分离纯化以及基因克隆方面的研究进展,以拓宽有关棉花黄萎病研究的思路。  相似文献   

17.
核盘菌(Sclerotinia sclerotiorum)致病分子机理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核盘菌[Sclerotinia sclerotiorum (Lib.) de Bary]可以侵染包括油菜、大豆、向日葵等多种重要农作物在内的400多种植物,引致严重病害,对植物生产危害极大,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在核盘菌研究中的应用,人们对其致病机理的研究也越来越深入.作者从细胞壁降解酶类、草酸毒素、侵染垫的形成和菌核形成的影响因素以及其与寄主的互作等方面,对核盘菌的分子致病机理研究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8.
玉米大斑病菌在活体外产生的致病毒素(Ht-毒素)不仅能抑制玉米幼苗根和芽的生长,而且对玉米离体根冠细胞也有明显的致死作用。试验发现,玉米大斑菌菌株的致病力与其培养滤液对玉米幼苗根生长的抑制率呈正相关(r=0.84),玉米品种的感病性也与毒素处理后根冠细胞的死亡率呈正相关(r=0.82)。结论指出,用玉米大班菌Hi-毒素鉴定玉米品种的抗病性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9.
玉米大斑病菌在活体外产生的致病毒素(Ht-毒素)不仅能抑制玉米幼苗根和芽的生长,而且对玉米离体根冠细胞也有明显的致死作用。试验发现,玉米大斑菌菌株的致病力与其培养滤液对玉米幼苗根生长的抑制率呈正相关(r=0.84),玉米品种的感病性也与毒素处理后根冠细胞的死亡率呈正相关(r=0.82)。结论指出,用玉米大班菌Hi-毒素鉴定玉米品种的抗病性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20.
用病原粗毒素对小麦赤霉病抗性的生物学测定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利用植物病原菌产生的毒素进行植物抗病性鉴定已在不少作物病害(如玉米大斑病~[1],水稻胡麻叶斑病~[2],甘蔗眼点病~[3]等)上有过成功的报道。由于小麦赤霉病病原(主要是禾谷镰刀菌)毒素的分离、提纯及其在致病过程中的作用已得到初步阐明~[4],因而就提出了利用毒素进行抗赤霉病性鉴定的可能性。利用小麦黄化芽鞘生物测定法已证明不同抗性的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