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红松群体内和群体间同工酶变异的研究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4  
杨一平  王述礼 《林业科学》1989,25(3):201-208
本文以四个位点编码的三种酶(EST、MDH和GOT)系统,分析了我国东北林区红松林四个群体同工酶的遗传变异和分化。群体内的同工酶变异,四个位点所有样品杂合性的平均值是0.37,并发现每个位点的等位基因平均值是2.25。群体间的同工酶分化,对四个位点的基因多样性测量表明,群体间分化的明显效果是2%。总基因多样性的98%产生在群体内。所有配对组合,群体间的平均遗传距离是0.025±0.008。  相似文献   

2.
<正> Ⅰ、前言迄今为止,同功酶作为遗传标志而应用于针叶树天然群体间及群体内的遗传变异调查,群体遗传构造、遗传分化以及交配方式等的报导很多(Lundkvist,1979;Plossas and Stra-us,1986) 。在纯株系的鉴定、采种源的判别、采种园花粉动态等育种应用研究方面,同功酶也被利用(Adams and Joly,1980) 。为判别遗传变异,同功酶作为遗传标志应用时,首先必须查明电泳取得的光带是受基因控制的,再用这种光带作为标志基因。为了进一步正  相似文献   

3.
本文用同工酯酶对红松四个地理区域天然群体的遗传结构进行了研究,红松群体酯酶同工酶由EST—A、EST—B(多态位点),EST—C(单态位点)三个位点组成。红松4个地理群体不论在酶谱水平,还是EST—A、EST—B等位基因频率分布以及杂合率上,都表现了一定程度的变异。红松分叉及不分叉植株、健康木及病腐木之间在EST—B位点上差异明显。  相似文献   

4.
ISSR是一种特异性较强、稳定性较高的分子标记方法。本研究采用ISSR-PCR技术,检测了红松(PinuskoraiensisSieb.etZucc)在伊春市汤旺河高峰林场、长白山二道白河、黑河胜山林场和俄罗斯海参崴市郊的四个种群的遗传多样性和遗传分化。15个引物的扩增结果表明:红松群体的多态位点比率是60.70%,平均每个引物3.6个多态位点,多样性水平在松科植物中是较高的;红松分布中心区的遗传多样性要高于边界区;和大多数木本植物一致,红松群体的基因多样性主要来自种群内部,占总基因多样性的73%;红松四个种群的遗传距离和地理距离之间无正相关性。根据研究结果推测,天然红松分布区逐渐缩小的原因不是由于遗传多样性水平过低引起的,而是由于人类的破坏作用,再加上火灾和风倒等因素造成的。  相似文献   

5.
思茅松天然群体的遗传多样性及遗传分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少瑜  王炯等 《林业研究》2002,13(4):273-276
采用凝胶电泳技术,检测了思茅松(Pinuskesiyavar.Langbinaensis)种子胚乳的9种同工酶。通过对9种酶系统编码的16个酶位点的遗传分析,揭示了思茅松三个天然群体的遗传多样性和遗传分化情况。思茅松天然群体的遗传多样性较高,群体的多态位点比例为0.667;平均每个位点的等位基因数为2.13;期望杂合度和观察杂合度分别为0.288和0.197。群体间的遗传分化程度较低,分化系数仅为0.052,群体间的遗传距离为0.015。表5参15。  相似文献   

6.
利用RAPD分析大青杨天然群体的遗传结构   总被引:46,自引:4,他引:46  
苏晓华  归复 《林业科学》1997,33(6):504-512
本文利用RAPD分子标记技术从DNA分子水平上探测了大青场(plpulusussuriensisKom.)天然群体的遗传结构和分化程度。结果得出:用14个随机寡核苷酸引物共产生180个扩增片段,扩增片断在211bp至1636bp之间。Shannon表型多样度(HO)估测值在群体间变动范围为0.271至0.392,平均为0.310。对分子水平变异分为群体间和群体内两部分进行分析,群体间分量占总变异的62.3%,群体内只占37.7%。不同引物在群体内探测能力也各不相同,CHl-l引物探测多样度(HO)最高(0.540),而2116引物最低(0.151)。  相似文献   

7.
群体遗传多样性和数据分析   总被引:44,自引:5,他引:44  
庞广昌  姜冬梅 《林业科学》1995,31(6):543-550
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电泳技术、同工酶染色技术和RFLP等技术的不断改造和发展,结合有关数据分析方法的建立和完善,群体遗传多样性、群体遗传结构和群体遗传分化已经成为群体遗传学的主体和物种多样性的重要内容,同时也受到育种学家的高度重视,成为目前最热门的研究领域之一。将对国内外有关的模型和方法进行了综合评述,并就遗传变异在群体内和群体间的分布问题提出自己的观点。  相似文献   

8.
蒙古栎天然群体遗传多样性的AFLP分析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以黑龙江省小兴安岭嘉荫、内蒙古大青沟和河北省雾灵山的3个蒙古栎群体及北京东灵山辽东栎群体为供试材料,用筛选出的4对荧光引物,对4个群体共计96个个体进行Ant分析,每对AFLP引物扩增出63~113条,共得到346条多态带;群体特异带及群体间共有带的差异与分布揭示了群体间的遗传差异及相似性;蒙古栎遗传多样性主要存在于群体内,群体间的遗传分化系数Gst为0.077。蒙古栎在种级水平的遗传多样性参数略高于群体水平,多态带百分率P分别为96.8%、67.2%,有效等位基因数Ae分别为1.220、1.208,Nei基因多样性指数H分别为0.145、0.134,Shannon多样性指数,分别为0.246、0.208。东灵山辽东栎群体的P为67.6%,Shannon多样性指数,为0.220,Nei基因多样性指数H为0.134。UPGMA聚类分析结果表明,蒙古栎自然群体间的遗传距离有随地理距离跨度增加而递增的趋势。蒙古栎遗传多样性偏低可能与其在历史上长期用作经济树种、人为干预和环境破坏较为严重、现存林分基本上为次生林等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9.
白皮松天然群体遗传多样性的EST-SSR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探讨白皮松群体间遗传变异规律,使用7对EST-SSR引物对分布区内21个白皮松天然群体的遗传多样性及遗传分化水平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7对引物在21个白皮松天然群体的663个单株中共检测到14个多态性位点。各群体间有效等位基因数(Ne)、Shannon’s信息指数(I)、观测杂合度(Ho)、期望杂合度(He)、Nei’s期望杂合度(Nei’s)分别为1.156 5 1.601 9、0.133 5 0.492 5、0.138 4 0.397 3、0.0860 0.342 8、0.084 6 0.337 4。白皮松群体间遗传分化系数(Fst)平均为0.215 2,基因流(Nm)值平均为0.911 9,群体间基因交流总体较少,遗传分化较大。白皮松多样性水平在分布区内呈规律性变化,多样性分布的中心区域主要在西部、南部,具有从西向东,从南向北依次减少的趋势。  相似文献   

10.
樟子松天然群体的遗传结构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运用同工酶电泳技术对樟子松(PinussylvestrisL.varmngolicaLitv)天然群体的遗传结构进行了研究,分析了4个群体、3个酶系统(GOT.MDH.EST)的5个位点。结果表明:樟子松群体具有较高的变异水平,所有位点的平均期望杂合度He为0.44;多态位点百分率P为87.5%;每个位点的等位基因平均数为2.38;樟子松群体内分化程度较大,群体间分化较小。群体内变异为95.4%,群体间变异为4.6%。漠河群体、十八站群体、高峰群体与红花尔基群体间的遗传分化明显。  相似文献   

11.
天然群体包含大量数量和质量性状变异,前者易受环境条件影响,后者则几乎完全受遗传因素控制。长期以来,人们主要利用表型性状借助数量遗传理论来研究群体的遗传变异,直到近十多年才开始借生物化学技术作林木遗传学分析。本研究以福建省15个马尾松垂直和水平分布的天然群体为对象,利用同工酶位点探讨马尾松群体的遗传结构,了解马尾松垂直和水平群体在各种酶类多态位点上的变异幅度和趋势  相似文献   

12.
以香榧主要分布区6个天然群体的92个样株为试验材料,对其针叶、果实、种子的8个表型性状进行分析,讨论群体间和群体内的表型多样性.结果表明:香榧各表型性状在群体问和群体内都存在显著差异,群体间表型分化系数占10.8%,群体内占89.2%,群体间的变异小于群体内.各群体表型性状中平均变异系数最小的为果实宽(CVv =13.95%),最大的为单粒重(CVv=34.71%);不同群体各形态性状平均变异系数由大到小顺序为:黄山>磐安>嵊州>钟家岭>诸暨东白湖、绍兴.通过表型性状的聚类分析可以将香榧6个群体划分为3个类群.  相似文献   

13.
云南红豆杉天然群体的遗传多样性和群体分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云南红豆杉Taxusyunnanensis种子的单倍体胚乳,采用水平淀粉凝胶电泳技术,对分布于金沙江流域的云南红豆杉天然群体的遗传多样性和群体分化进行了研究.对8个酶系统15个酶位点的分析结果表明该地区的云南红豆杉天然群体遗传变异水平较高,多态位点比率P=0.933,等位基因平均数A=2.90.平均期望杂合度He=0.290;4个小群体间遗传分化很小.基因分化系数GST=0.071.云南红豆杉天然群体具有明显丰富的遗传变异和较小的群体间分化,其原因是云南红豆杉寿命长、风媒异花授粉、种子传播、基因交流频繁.  相似文献   

14.
天然蒙古栎群体遗传多样性的RAPD分析   总被引:21,自引:3,他引:21  
夏铭  周晓峰  赵士洞 《林业科学》2001,37(5):126-133
蒙古栎 (QuercusmongolicaFisch)为壳斗科、栎属植物 ,主要分布区包括中国的华北、东北、内蒙古东部 ,朝鲜半岛 ,俄罗斯远东和蒙古的连续分布区及日本桦太、北海道的间断分布区 (吴晓春 ,1 993)。蒙古栎是我国东北的典型植被类型———红松阔叶林的主要伴生树种之一 ,同时在红松林被干扰破坏后是形成次生阔叶林面积较大的主要树种 ,也是分布区超过北纬 45°的唯一栎属植物。近年来 ,蒙古栎的分布区和群体数量呈扩张趋势 ,其原因除人为干扰外 ,可能涉及气候变化、物种特性、种内遗传多样性、种间互作等等。对蒙古栎群体…  相似文献   

15.
为了研究天然红松林的花粉传播规律,利用筛选出的9对多态性高的cpSSR引物,对红松天然群体内28个单株的280个自由授粉子代进行了父本分析.9对引物共检测到21个等位基因,每个位点的等位基因数在2~4之间,平均2.3个.试验群体平均观测杂合度、平均期望杂合度及平均多态信息含量分别为0.405 1,0.510 4和0.4...  相似文献   

16.
郭兴  张巍  任广明 《森林工程》2012,28(1):14-16
通过39个红松植株的DNA进行10个引物的ISSR实验,得出71个条带,其中特异性条带为55个,特异性位点百分率77.46%,平均每个引物产生5.5个特异性条带。可见,利用ISSR分子标记鉴别红松DNA多态性,多态性高,扩增的片段多,可用于红松种群间的亲缘关系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17.
利用ISSR分子标记技术,对露水河红松种子园内7个无性系种源92个个体的遗传多样性进行了分析.通过14个ISSR引物的扩增,共检测到100个位点,多态位点58个.7个种源的多态位点百分比、Shnnon基因多样性指数、Nei基因多样性指数和有效等位基因指数所体现的遗传多样性变化规律一致,永华种源最低,西林河种源最高,依次为:西林河种源>宏伟种源>联营种源>丽林种源>东升种源>寒月种源>永华种源.对7个种源进行遗传聚类分析,以0.025遗传距离划分,可以将7个种源分为3个种源区.红松种源的遗传距离和地理距离相关性不明显.  相似文献   

18.
以江西境内的5个毛红椿天然群体为研究对象,开展基于ISSR与SSR分子标记的群体遗传多样性研究。结果显示,5个群体总体表现为杂合子过剩,纯合子不足,总的遗传多样性偏低;物种水平的基因多样度(h)为0.2524,各群体基因多样度按大小排序为:九连山>官山>井冈山>马头山>岩泉。毛红椿群体规模小且林龄结构单一,推测这是造成其杂合子过剩但是基因多样性低下的主要原因。遗传分化指标(GST)显示受检测的毛红椿各群体间已发生显著分化,但群体内的遗传变异约占总变异的70%,仍是变异的主要来源;群体间基因流值(Nm)仅为0.596,多世代后的随机遗传漂变会逐渐加剧毛红椿群体遗传分化。为保证遗传完整性及保持群体的多样性水平,在江西境内可仅选择遗传多样性水平较高的九连山与官山两个群体来开展毛红椿的资源保存以及迁地保护。  相似文献   

19.
以林口青山红松无性系种子园216个单株生健康嫩叶为试验材料,利用ISSR-PCR分子标记技术分析其遗传多样性的试验结果表明:从100条引物中共筛选出11条具有多态性的ISSR引物,经ISSR-PCR扩增后共获得102个位点,多态性谱带102条,多态位点比率为100%,单株有效等位基因数变动范围为1.0046~2.000,群体总基因多样性指数为0.3333,Shannon多样性指数为0.0164~0.6931,期望杂合度为0.0046~0.5000,红松种子园单株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  相似文献   

20.
以西伯利亚杏分布的核心区域燕山山脉地区的17个群体为材料,利用9对微卫星标记进行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结构的分析。在533个个体扩增得到203个等位基因,每位点平均等位基因数为22.556个。分析表明燕山山脉西伯利亚杏群体具有较高的遗传多样性,每位点平均有效等位基因数(Ne)为5.714,多态位点百分率(P)为100%,期望杂合度(He)为0.788。根据有效等位基因数(Ne)、期望杂合度(He)和Shannon信息指数(I)3个遗传多样性参数,遗传多样性最高的群体为北京八达岭,其次为平泉榆树林子,而最低的群体为崇礼驿马图。群体间总的遗传分化系数FST为0.065,总的基因流Nm为3.836。分子方差分析(AMOVA)结果显示燕山山脉地区西伯利亚杏群体的遗传变异主要存在于群体内(95.62%)。Mantel检验发现遗传距离与地理距离呈显著相关性(r=0.5894,P<0.0001)。UPGMA聚类结果显示,地理距离接近的群体聚在一起,进一步验证了Mantel检验结果。基于上述分析结果,提出西伯利亚杏的种质收集策略。研究结果为西伯利亚杏可持续利用与保护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