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大豆灰斑病潜育期的预测模型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通过人工接种试验证明,在品种和小种组合一定时,大豆灰斑病的潜育期主要是由温度决定的,用有效积温可以预测潜育期的动态变化。本文供试3个品种的日显证率与有效积温的关系可以用Gompertz模型,并获得了3个品种的显症率预测式。 相似文献
2.
3.
黑龙江省大豆灰斑病研究现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大豆灰斑病(Cercospora Sojina)是世界性病害,在各主要大豆生产国都有报道。我国在1921年就有对此病的记载。目前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山东、安徽、江苏、福建、四川、云南、广西等都有发生。以黑龙江省最普遍,损失严重。黑龙江省农科院合江农科所 相似文献
4.
大豆灰斑病(Cercospora Sojina Hara)在黑龙江省发生普遍而严重。本试验是1974年在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实习农场进行,有两种药剂防治效果很好。 试验用大豆品种为东农4号,5月5日播种,小区面积100平方米,两个重复。8月5日喷药,每亩用药液150斤。9月10调查,每小区调查中、上部100个复叶,分4级记载,计算病情指数和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5.
棉花尖翅蛾Pyroderces simplex,Walsingham,常与棉花红铃虫混合发生。 一、形态特征 成虫:小形蛾子,头平滑,口吻发达,触角丝状,下颚须很短,胸背突起为黑褐色的瘤状。前翅较尖,前缘脉和亚前缘脉为白色的鳞片,内横线为白色鳞片的带,其前端有一黑点,其余为灰褐色与白色相间的鳞片。翅脉发达,R_3、R_4、R_5共柄,臀脉基部分叉。后翅较前翅狭,披针形,缘毛长,灰黑色。跗节五节,紫色与白色相间。 卵:卵粒与红铃虫卵粒相似而稍小,似谷粒状, 相似文献
6.
1999年常州市水稻稻曲病偏重流行 ,全市调查1 3 2块未防治稻田 ,平均病穗率 2 4 .2 7%,病粒率0 .64 %。为了明确稻曲病曲果的发生规律 ,我们从水稻破口抽穗期至成熟期进行定点系统观察。水稻品种为 95~ 1 6(未审定 ) ,每隔 2d观察 1次 ,定 3 0 0穗 ,当出现病穗时 ,挂牌跟踪观察稻曲病曲果的形成过程。现介绍如下 :在 8月 2 3日前后 ,被观察水稻品种开始抽穗 ,8月2 7日左右齐穗 ,此间未见病穗初期症状。当齐穗时已有少数穗扬花 ,扬花结束后 1~ 2d ,就可见稻曲病曲果的初期症状 ,病粒颖壳接缝处出现条状乳白色黏稠物 ,宽度约 0 .2mm ,长… 相似文献
7.
9.
10.
11.
本文对烟草环斑病毒(TRSV)接触感染大豆叶片细胞后的细胞传毒过程进行了连续观察。研究结果表明:①TRSV粒体是以整体病毒颗粒的形式进行细胞间传播的。②TRSV粒体通过细胞壁的胞间连丝和类似吞噬过程进入细胞。③TRSV粒体装配、成熟后,贮存在液泡中。 相似文献
12.
枯草芽孢杆菌抗菌物质对镰刀菌抑制机理的镜下研究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7
将枯草芽孢杆菌B-903菌株液体培养72h后,将培养滤液高温灭菌,以不同比例将培养滤液加入镰刀菌孢子悬浮液中,置于扫描电镜和光学显微镜下定时观察。在处理12h后,镰刀菌孢子芽管顶端、菌丝末端及菌丝中央的多处细胞均可发生畸形的球状结构,这种畸变结构随处理时间延长而增加,致使菌丝变成捻珠状。处理36h后,畸变球形细胞及菌丝纷纷断裂离解,细胞内含物渗出,致使大部分细胞成为空泡。到处理48h后,镜下几乎无完整菌丝,均成单个的球状细胞空泡,这些空泡最终胞壁崩裂,不复存在。笔者认为正是枯草芽孢杆菌在生活过程中分泌到体外的抗高温代谢物对镰刀菌孢子和菌丝细胞的这种畸变作用造成拖子和菌丝失活,侵染能力丧失。 相似文献
13.
大豆菌核病(Sclerotina Sclerotiorum(Lib.) de Bary)是我国北方大豆产区重要病害之一,其寄主范围很广。通过调查、接种试验,共有85种寄主植物,分别属于20个科。
5种寄主植物中,有38种植物已为前人所报道为油菜菌核病(S.scle-rotiorum)的寄主,其余47种为尚未报道的新寄主,在这些新寄主中,自然发病的有25种。其余,均为人工接种诱发感病。
调查研究得知,黑龙江省主要裁培植物,自然感染菌核病的严重顺序为:向日葵 > 菜豆 > 大豆 > 小豆 > 绿豆 > 花生 > 甘蓝 > 白菜(贮藏期) > 大麻 > 茄子 > 葱。 相似文献
5种寄主植物中,有38种植物已为前人所报道为油菜菌核病(S.scle-rotiorum)的寄主,其余47种为尚未报道的新寄主,在这些新寄主中,自然发病的有25种。其余,均为人工接种诱发感病。
调查研究得知,黑龙江省主要裁培植物,自然感染菌核病的严重顺序为:向日葵 > 菜豆 > 大豆 > 小豆 > 绿豆 > 花生 > 甘蓝 > 白菜(贮藏期) > 大麻 > 茄子 > 葱。 相似文献
14.
15.
16.
大豆花叶病毒病研究进展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大豆花叶病毒病是世界性病害,导致大豆产量降低并产生种粒斑驳。目前国内外对SMV株系的划分不统一。美国报道了G1-G7,G7A,C14九个株系,日本报道了A-E 5个株系,中国东北1、2、3号株系,江苏SA-SH株系,湖北S1,S2株系,黄淮Y 1-Y7株系。各地学者开展了抗源的鉴定和抗病育种工作,筛选和选育出一批抗病品种。美国已命名3个抗性基因,Rsv1,Rsv2,Rsv3。由于抗源不同,对中国东北3个株系SM V抗性遗传研究结果不同,抗性受1对或2对显性或隐性基因控制;对江苏株系抗性遗传研究结果一致,抗性受单显性基因控制。对感染SM V后大豆植株及种粒生理生化性状的变化及抗性机制进行了研究,表明过氧化物酶同工酶等性状与抗性有关。目前已鉴定出与抗性基因连锁的SSR,RFL P和R APD分子标记,成功的克隆了SMV外壳蛋白基因并导入大豆中。 相似文献
17.
大豆蚜的系统最优控制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1993 ̄1996年作者以系统最优控制为技术原理,采用逐步逼近法和正交优化法,研究了豆田11种可控因素对大豆蚜,天敌和产量的综合效应。根据既控虫增产又保护生态的原则,综合评价可控因素,提出大豆蚜系统最优控制:大豆与玉米同穴(4:1式)或间作(9:2式)、鲁豆4号6月10日前后播种、1800g/hm^2微肥拌豆种,N45kg/hm^2,P2O5 60kg/hm^2、K2O150kg/hm^2、有机肥 相似文献
18.
细菌性条斑病和白叶枯病对水稻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细菌性条斑病和白叶枯病是水稻的主要病害。近年来二病发生和为害面积不断扩大,严重威胁水稻生产。本研究以细菌性条斑病的为害损失为重点,与白叶枯病相比较,以探明在自然条件下细菌性病害对水稻产量的影响,为制订防治指标和对策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9.
黄瓜细菌性叶斑病最先由Prasad(1931)在印度发现。随后,Bryan(1933)和Vincent-Sealy(1982)分别在美国和特立尼达报道的此病。在我国,仅有孙福在等(1988)报道在北京发现有此病发生。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