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蝴蝶兰组织培养中褐变发生及控制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综述了蝴蝶兰组织培养褐变的发生机理,以及相关褐变控制措施的研究进展,并提出热激处理可以作为抑制蝴蝶兰组织培养褐变的有效途径,从而为解决蝴蝶兰组培褐变问题提供更多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2.
酚类物质与蝴蝶兰褐变关系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3个褐化程度不同的蝴蝶兰品种A1 (大白花红心) 、B3 (迷你型白花黄心) 和R4 (深红花红心) 进行了9种酚酸定性定量分析, 并研究了以叶片为外植体的初代培养过程中总酚含量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 绿原酸、邻苯二酚、儿茶酚、咖啡酸及没食子酸、对羟基苯甲酸、香豆酸可能与蝴蝶兰褐变相关, 苯甲酸对蝴蝶兰褐变影响很小; 在褐变过程中, 总酚含量越高, 褐变程度越严重。  相似文献   

3.
蝴蝶兰作为高档花卉的重要花卉品种,其在年销花卉中占有率高,以及可观的效益回报,受到花卉种植业者的重视.目前,蝴蝶兰种苗的主要产区是台湾地区,大陆生产的蝴蝶兰多为台湾进口种苗,多数蝴蝶兰生产业户对蝴蝶兰种苗的质量认定不甚了解,给以后的生产带来很大被动.  相似文献   

4.
矿质元素对蝴蝶兰组培褐变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了蝴蝶兰初代培养过程中,不同浓度Fe、K、Ca、Zn、Cu等矿质元素对其褐变的影响.结果表明:培养基中Fe、Cu浓度越高,褐化越严重;培养基中K、Ca、Zn随浓度升高褐变越轻.  相似文献   

5.
热激处理对蝴蝶兰组培褐变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杨玲  葛红  黄绵佳  赵滢 《园艺学报》2008,35(1):143-146
以蝴蝶兰叶片为试验材料,研究热激处理在抑制组织褐变中的作用。采用45 ℃条件下热激处理10 min,再经过常温下的不同恢复时间后,对叶片切割接种。然后在不同培养时间,对组织的褐化指数、总酚含量以及PAL等褐变相关指标进行测定比较。结果表明,采用热激处理的蝴蝶兰,再经常规培养条件下(25 ℃)培养48 h后,进行切割接种,可显著减轻随后培养过程中的褐变程度。  相似文献   

6.
许传俊  李玲  李红  张铭光 《园艺学报》2005,32(6):1111-1116
 对蝴蝶兰褐变外植体进行扫描电镜和显微结构观察, 发现褐变叶片外植体的上表皮已经变形,维管束完全破坏, 被有毒的鞣质填充, 有些薄壁细胞中发现有不明物质沉积。初步分析褐变外植体分泌到培养基中的成分有缩合鞣质。外植体总酚含量和PAL活性随褐变程度加重逐渐增加, 两者呈现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7.
花事短闻     
《花卉》2009,(6):4-4
蝴蝶兰种苗大幅降价。据广州消息,今年蝴蝶兰种苗一开市即大幅跌价。不少种苗商纷纷主动降价促销。2.5寸种苗价比去年降幅达20%-30%,最低每苗售5元。特别一些流行多年的老品种无人问津。蝴蝶兰品种和生产技术更新已成关键。  相似文献   

8.
观察蝴蝶兰叶外植体发生褐变后的细胞亚显微结构发现,细胞膜以及细胞壁扭曲变形甚至断裂,细胞壁降解严重,集聚大量黑色颗粒物质,细胞内出现黑色絮状物质,叶绿体结构破坏。Pauly试剂和亚硝酸钠溶液染色结果表明:褐变外植体存在有较多酚类物质,染色较深。以上结果说明,外植体在褐变过程中,细胞膜完整性被破坏,酚类含量增加促进褐变。  相似文献   

9.
我国蝴蝶兰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蝴蝶兰产业已在我国花卉产业中异军突起。现针对蝴蝶兰的文化传承及其市场需求,详细分析了我国蝴蝶兰主产区的区位优势、气候优势和政策优势以及我国蝴蝶兰产业生产、销售和研发等发展现状。同时,针对我国蝴蝶兰产业在品种、种苗来源、栽培技术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10.
蝴蝶兰为兰科,蝴蝶兰属,多年生草本植物,花大,开花期长,花色艳丽,色泽丰富,花形美丽别致,深受世界各国人民的喜爱,是兰科植物中栽培最广泛、最普及的种类之一,被誉为“洋兰皇后”,目前是消费量较大的盆花之一.大规模种植蝴蝶兰种苗繁殖主要采用组织培养,组培苗移栽成活率的高低直接影响蝴蝶兰的生产.为了提高蝴蝶兰组培苗移栽成活率,我们对移栽前蝴蝶兰组培苗采取不同培养基进行培养和不同栽培基质栽培蝴蝶兰试验,探索适宜的培养基和栽培基质.  相似文献   

11.
蝴蝶兰外植体褐变发生与总酚含量、PPO、POD和PAL的关系   总被引:9,自引:3,他引:9  
许传俊  李玲 《园艺学报》2006,33(3):671-674
 蝴蝶兰外植体在褐变发生前期PPO和POD活力皆升高, 褐变发生后酶活力下降。同工酶谱分析发现, 培养0 d的蝴蝶兰外植体PPO没有酶带出现, 而POD有1条弱带。离体培养2 d POD出现3条酶带, 第4天有新酶带Ⅰ发生, 随后消失, 其余3条带, 随培养天数的延长, 酶带活性渐弱。PPO同工酶谱在培养2 d出现3条酶带, 迁移率为0128的酶带Ⅲ在培养4 d活性较强, 随后3条酶带减弱。总酚含量和PAL活力随外植体褐变增强而逐渐增加, 两者呈现极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12.
蝴蝶兰是珠海地区主要栽培的花卉品种之一,为规范珠海地区蝴蝶兰的生产栽培管理,制定出珠海地区的智能温室蝴蝶兰花期调控技术规范。包括范围、规范性引用文件、术语与定义、智能温室结构与配置、盆具与基质、种苗选择、栽培管理技术、病虫害综合防治、出圃等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13.
蝴蝶兰组织培养中的褐化控制研究   总被引:23,自引:4,他引:23  
 系统研究了吸附剂(活性炭、PVP) 与柠檬酸、半胱氨酸、谷胱甘肽、维生素C和硫代硫酸钠5种抗氧化剂对蝴蝶兰组培中褐化的影响。结果表明: 活性炭能有效控制褐化和促进生长, 但不利于分化; 谷胱甘肽控制褐化的效果虽不及活性炭, 但综合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14.
张安 《花卉》2010,(6):10-11
近20年来台湾蝴蝶兰已成为全球瞩目之花卉产品。由于蝴蝶兰在国际盆花市场上受到消费者的欢迎,也吸引许多国家陆续投入产业竞争。当荷兰加入蝴蝶兰产业竞争后,国际上经常有对台湾蝴蝶兰种苗病毒感染比率过高的疑虑,而对台湾蝴蝶兰的外销造成部分冲击。历经20年的努力,近年来台湾蝴蝶兰产业界已经逐渐改善体质,加上国际市场之竞争与消费者之压力下,目前多数台湾业者均已引进病毒病控管机制,否则势将遭到淘汰。  相似文献   

15.
蝴蝶兰喜高温、多湿、散射光及通风良好的环境,忌闷热及强光。栽培要领:健壮旺盛的根部是植株健壮生长的关键,通过兼顾温室管理及种苗栽培管理能达到此目的。通过多年的研究与生产实践,总结出北方环境条件下5~8.3cm蝴蝶兰种苗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16.
普通丝瓜耐褐变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普通丝瓜在运输、加工过程中果皮、果肉易发生褐变,严重影响其商品价值。从褐变的生理生化机理、耐褐变品种的选育、耐褐变的遗传研究3个方面对丝瓜耐褐变的研究进展情况进行了概述,以期为普通丝瓜耐褐变育种工作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华文编译 《花卉》2014,(2):21-23
蝴蝶兰引进国内大规模生产已近20年,是市场最受欢迎的主要盆花之一。由于国人对花卉新品种追求的频率很快,只要一出现新的品种就不想习旧的品种。但一些企业或研究机构固守原有种源、或无力创新、或不注意市场快变的潮流,埋头生产。结果,它们生产的蝴蝶兰花色花型落后,每枝仅售20元左右.效益不佳。本文介绍世界蝴蝶兰育种的最新动向、希望供业界参考。  相似文献   

18.
荔枝果皮褐变程度的数学模型研究(英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明确荔枝采后果皮褐变的程度,为生产上的分级和研究中定量果皮的褐变程度提供依据,以淮枝、糯米糍、桂味为材料,研究了采后其果皮颜色变化过程中亮度(L*)、色饱和度(C*)、色度角(h)值及a*值和b*值的变化规律,探讨这些指标与褐变程度的关系,并推导出褐变与这些指标变化相关的方程式。结果表明,色度指标L*,a*,b*和C*值的变化均可用于衡量荔枝果皮的褐变程度,其中以C*值的相关性最高,并确定了3个品种荔枝C*值与褐变程度的对应关系,将荔枝果皮褐变程度数量化,建立荔枝果皮褐变程度的数学模型。  相似文献   

19.
赵立新 《花卉》2012,(4):30-30
海南蝴蝶兰(Phalaenopsis hainanensis),仅发现于我国海南省白沙和乐东等地,生于林下岩石上,以扁条状的气根紧贴而生。它有叶2-4片,卵形.深绿色。花序总状,常有花3-8朵,花细小,褐黄色,花期7-8月。海南蝴蝶兰与我国广西与云南产的华西蝴蝶兰(Phalaenopsis wiisonH)十分近似。但其唇瓣两侧裂片基郑之间的肉突中央下陷而向背面隆起呈乳头状,中裂片边缘强烈下弯而形成倒舟状。先端圆钝而微2裂,上面中央的脊突向先端逐渐增高并且变厚而不同。此外,海南蝴蝶兰的花为褐黄色,而华西蝴蝶兰的花色为紫红色。  相似文献   

20.
介绍了牡丹组织培养中褐变产生机理,综述了牡丹组织培养中影响褐变产生的因素,防止褐变的措施等研究现状,归纳了减轻褐变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