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温度对半滑舌鳎家系生长及性别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田永胜  汪娣  徐营  陈松林 《水产学报》2011,35(2):176-182
以建立半滑舌鳎家系为研究材料,在受精后46 d,将家系在17.5、19.5、21.5、23.5、25.5和27.5℃6个温度梯度下培育65 d;分别在受精后64、80、103、118、129、198 d测量各温度梯度下半滑舌鳎鱼苗体长和体重,利用方差分析、Student-Newman-Keuls多重比较,分析半滑舌鳎家系鱼苗的生长规律及培育温度与体长和体重的相关性。结果显示,在以上温度范围内鱼苗的生长速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加快,在198 d以后,25.5℃下鱼苗生长最快(P<0.05),21.5~23.5℃次之(P<0.05),27.5℃生长下降(P<0.05),17.5~19.5℃生长最慢(P<0.05)。在17.5~27.5℃,温度与半滑舌鳎家系生长体长、体重的Pearson系数分别为0.553和0.809,都达到极显著正相关(P<0.01)。体长、体重与温度关系式分别为L=2.460 7t0.9979(R2=0.362 8)和W=9.0×10-5t2.976(R2=0.789 5)。在198 d解剖统计各温度梯度下雌雄比例,同时固定30尾鱼苗性腺,利用光学切片法辨别并统计雌雄性别比例,对获得的性别比例进行方...  相似文献   

2.
研究了不同pH及温度对半滑舌鳎幼鱼三种主要消化酶活性的影响。实验结果显示半滑舌鳎胃、肝胰腺、肠蛋白酶的最适pH分别是3.0、7.5、8.0;淀粉酶的最适pH分别是8.0、7.5、7.5。随着温度的增加,半滑舌鳎消化酶的活性均呈现先升高后下降的趋势,半滑舌鳎胃、肝胰腺、肠蛋白酶的最适温度分别是50℃、45℃、40℃;脂肪酶最适温度分别是35℃、45℃、40℃;胃和肠淀粉酶最适温度均为20℃;而在15~30℃范围内,肝胰腺均呈现高的淀粉酶活性。不同组织酶活力比较:蛋白酶活力以肝胰腺>胃>肠;淀粉酶活力是肠>胃>肝胰腺;脂肪酶活力以胃>肝胰腺和肠,肠道中以前肠的消化酶活力最高。  相似文献   

3.
多种鱼类包括半滑舌鳎(Cynoglossus semilaevis)都存在性别大小异形现象,这种生长二态性可能与性类固醇激素和生长轴相关基因的相互作用有关.笔者课题组前期已通过转录组学分析发现性类固醇激素可能参与半滑舌鳎性别大小异形调控过程.为探究性类固醇激素对半滑舌鳎不同性别生长差异的影响,该研究对16月龄雌、雄、伪...  相似文献   

4.
急性温度胁迫对半滑舌鳎血液指标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为研究急性温度胁迫对半滑舌鳎血液生理指标的影响,将半滑舌鳎在17 ℃海水中驯化2周后直接放入21 ℃(T21)、24 ℃(T24)、27 ℃(T27)的海水中热冲击1.5 h,再放回17 ℃海水中饲养.分别在温度胁迫前(对照)、温度胁迫后0、6、12、24、48、96 h,尾柄采血,检测血浆中总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过氧化氢酶(CAT)、还原型谷胱甘肽(GSH)、白蛋白/球蛋白(A/G)、溶菌酶(LZM)、血糖(Glu)、甘油三酯(TG)、胆固醇(CHO)、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基转移酶(AST)等指标.试验结果表明,温度胁迫后SOD先降后升,胁迫后12 h降至最低;CAT在胁迫后12 h急剧下降,之后维持较低水平;温度胁迫后GSH和MDA先升高后降至对照水平;T21、T24组GSH在胁迫后12 h升至最高,T27组24 h升至最高;MDA在胁迫后6 h升至最高;温度胁迫后6 h LZM急剧升高,之后维持较高水平;温度胁迫后A/G先降后升,12 h降至最低,96 h恢复至对照组水平;Glu在胁迫后6 h急剧降低,之后维持在较低水平;TG在胁迫后出现波动,并有恢复至对照组水平的趋势;CHO在胁迫后整体呈下降趋势.ALT在胁迫后先升(12 h达峰值)后降,T21和T24组在48 h恢复至对照组水平,T27组在96 h仍高于对照组.T27组AST先升高(6 h达峰值)后恢复至对照组水平,T21和T24组AST在胁迫后无明显变化.  相似文献   

5.
盐度和温度对半滑舌鳎生长、渗透生理及能量收支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研究了盐度和温度对半滑舌鳎(Cynoglossus semilaevis)幼鱼的生长、生化组成、渗透生理及能量收支的影响.实验鱼体质量(18.06±3.65)g,全长(15.45±2.77)cm.实验设置了3个盐度水平(22、26和30)和4个温度水平(18℃、21℃、24 ℃和27℃),每个处理设置4个重复.8周的生长实验结果表明,各处理半滑舌鳎特定生长率总体变动在1.00%~1.34%.在本研究条件下,盐度对半滑舌鳎生长影响不显著(P>0.05),而温度对其生长影响显著(P<0.05).在盐度22、26和30下,其最大生长率分别出现在21℃、24℃和18℃T,而在27℃下生长率最低.饲料转化率和消化率变化趋势与生长率相似.随温度的升高鱼体蛋白质含量有升高趋势,脂肪含量和能值降低,但受盐度影响不显著.渗透生理研究结果表明,盐度和温度对半滑舌鳎血浆渗透压和鳃丝Na+/K+-ATP酶活性影响均显著(P<0.05).随盐度的升高,血浆渗透压和鳃丝Na+/K+-ATP酶活性均有所升高.温度对不同盐度下半滑舌鳎血浆渗透压影响有所差异,但随温度的升高半滑舌鳎鳃丝Na+/K+-ATP酶活性显著降低.能量收支研究表明,生长能和呼吸能的变化主导着半滑舌鳎的能量收支模式,在本研究设置的温度和盐度范围内,生长能占摄食能的比例以盐度18和温度21℃最高,而呼吸能的比例则总体随温度升高而逐渐升高.  相似文献   

6.
在水温25.2~28.2℃下,将半滑舌鳎(Cynoglossus semilaevis)(体质量120.65±1.57g)饲养于底面积为0.75m2的圆形水族内(30尾/箱),用黑塑料布遮光,研究了4种光照周期(0L/24D,6L/18D,18L/6D,24L/0D)对生长和抗氧化指标的影响。28 d的饲养结果表明:光照周期为6L/18D时,饲料系数最低、增重率和净增重最大;光照周期为18L/6D时,血清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力最高,而在24L/0D光照周期下,肝脏中SOD比活力最高,在四种光照周期下,脾脏、肾脏SOD比活力差异不显著(P>0.05);光照周期为6L/18D时,血清过氧化氢酶(CAT)活力最高,6L/18D组鱼脾脏中CAT比活力显著高于其他组(P<0.05);肝脏、肾脏中CAT的比活力差异不显著(P>0.05);肝脏的还原型谷胱甘肽(GSH)含量均显著高于血清、脾脏和肾脏,6L/18D组鱼肝脏中(GSH含量显著高于0L/24D组和24L/0D组(P<0.05);6L/18D组血清中丙二醛(MDA)含量显著低于其他组(P<0.05),肝脏中0L/24D组MDA含量最低,18L/6D组MDA含量显著高于0L/24D组(P<0.05),6L/18D组鱼脾脏、肾脏中MDA含量最低。光照周期为6L/18D时最适合半滑舌鳎生长。  相似文献   

7.
益生菌对半滑舌鳎养殖水质及仔稚鱼生长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益生菌对水质因子及半滑舌鳎仔稚鱼生长指标的影响.设置添加益生菌的试验组和未添加益生菌的空白对照组进行饲喂试验,定期测定水质因子并从每组随机抽取鱼体测定其生长指标.研究发现,采用相同饵料喂食半滑舌鳎仔稚鱼,投喂益生菌对试验组pH、DO、温度、氨氮、亚硝氮没有显著影响(P>0.05),表明添加益生菌对水质无不良影响.试验组半滑舌鳎仔稚鱼的体长增长率较对照组虽无明显差异,但增重率、肥满度和成活率显著提高(P<0.05),表明益生菌的使用可显著提高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8.
在人工蓄养条件下,对半滑舌鳎注射催产激素(促黄体生成激素释放激素类似物和绒毛膜促性腺激素),研究其卵巢生化成分、血浆生殖激素水平及产卵效果的影响。通过对亲鱼采用不注射、一次性注射、二次注射的3种处理,并采用生化方法和双抗体放射免疫法分别测定了卵巢中总蛋白、粗脂肪、总糖、水分含量和血浆中甲状腺素、促卵泡成熟激素、促黄体生成激素含量的变化。试验结果表明,注射催产激素后的亲鱼,卵巢迅速发育并完成物质积累,其中粗脂肪和总糖含量均随卵巢的发育成熟而显著增高(P0.05),产卵完成后明显下降;总蛋白的含量为6.13%~7.07%;水分含量最高,随卵巢发育成熟,先由78.78%降至64.81%,产后升至72.56%。催产剂注射24h后可使血浆甲状腺素含量显著升高(P0.05),有效时间可持续24h以上,且二次注射有利于维持较高的血浆甲状腺素含量。对照组促卵泡成熟激素和促黄体生成激素含量均持续降低,注射组促卵泡成熟激素含量在24~36h时上升,此后明显下降,促黄体生成激素含量变化对催产激素最为敏感,注射后12h即明显上升,二次注射组的促黄体生成激素含量显著高于其他两组(P0.05)。因此,催产激素注射可促进血浆生殖激素水平升高,且二次注射的作用更为明显。催产激素注射还可显著提高总产卵量、上浮卵量和浮卵率,且二次注射效果亦显著优于一次性注射(P0.05)。  相似文献   

9.
赵从明  刘刚 《河北渔业》2013,(12):7-9,17
试验挑选了一批同源同批次的体重相似的半滑舌鳎成鱼,进行了为期4 d的饥饿后再供食21 d的恢复生长试验,在恢复投喂后,分别采用了四种不同的投喂频率,分别为A组2 d一投,B组1 d一投,C组1 d两投,D组1 d三投的四种不同的投喂频率,S组为对照组,一直保持投喂。最后结果表明:在经过饥饿后,体重迅速回复的过程中,生长效率(GE)最高的为B组,饵料转化率(FCR)到试验结束后,都没有显著性的差异(P>0.05),特定生长率(SGR)只有A组显著低于B、C、D各组(P<0.05),其余各组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最终体重B、C、D三组没有显著性的差异(P>0.05),A组显著低于其余各组(P<0.05)。通过本试验可以得出,B组可以做为实际生产中较为经济可靠的投喂频率,适当的饥饿对半滑舌鳎的生长也会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0.
为找出半滑舌鳎(Cynoglossus semilaevis)幼鱼的适宜日投饲率,试验中设日投饲量占鱼体重0.8%、1.0%、1.2%、1.4%四个水平,连续喂食初始体质量为(170±10) g的半滑舌鳎60 d。结果表明,日投饲率对半滑舌鳎的体重、增重率、瞬时生长率、积温生长系数、特定生长率、蛋白保留率有显著的影响(P0.05)。随着日投饲率的增加,上述指标先升高后降低,日投饲率1.0%时最高;0.8%、1.0%组的蛋白质效率无显著差异且显著高于1.2%、1.4%组。0.8%、1.0%组的饲料系数无显著差异且显著低于另外两组。结论:体重为(170±10)g的半滑舌鳎适宜日投饲率为体重的1.0%。  相似文献   

11.
通过建立半滑舌鳎家系对其白化现象进行了初步研究。实验共建立半滑舌鳎家系17个,首先对这17个家系白化率进行了抽样统计和方差分析,并对部分家系的白化个体的眼睛异常率进行了统计;其次,选取其中白化率较高的4个家系,对白化个体和正常个体的生长情况进行了对比;最后,对白化率较高的4个家系白化个体和正常个体的抗鳗弧菌病能力进行了比较。结果发现,不同家系个体白化率有较大的差别,3号家系白化率最高,高达94.50%,15号、33号和37号家系白化率为0.00%;父本为养殖群体的家系的平均白化率最高,为19.68%,父本为野生群体的家系的平均白化率最低,为3.21%,父本为选育群体的平均白化率为7.50%,但3者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3个家系的白化个体眼睛异常率较高,5号家系为48.48%、10号家系为45.83%和12号家系为88.89%。选取4个家系对其白化个体和正常个体的生长情况进行比较发现,同一家系中3~4月龄白化个体在全长、体宽和体质量方面均显著或极显著小于正常个体,但生长至12~13月龄时,这种差异基本不显著,1号和17号家系白化个体的全长、体宽和体质量甚至超过了同家系的正常个体;1号和17号家系白化个体的日增重分别超过了同家系的正常个体。对选取的4个家系的白化个体和正常个体进行鳗弧菌感染实验发现,白化个体的死亡率均低于同家系正常个体,1号和17号家系的白化个体的抗病性相对同家系正常个体较突出,死亡率分别比正常个体低24.92%和20.25%。研究表明,半滑舌鳎野生群体的后代白化率较低,白化现象会伴随一定比例的眼睛异常,白化个体初期生长较慢,后期生长加快,甚至会超过正常个体,并且同一家系中白化个体的抗病性要优于正常个体。  相似文献   

12.
半滑舌鳎的性腺分化和温度对性别决定的影响   总被引:20,自引:2,他引:18  
半滑舌鳎(Cynoglossus semilaevisGünther)是近年来新开发的一种理想的增养殖对象,雌性个体生长速度比雄性快2~3倍。由于温度可影响多种鱼类的性腺分化,因而探索温度对该鱼的性别决定和性腺分化的影响,获得性逆转雄性亲本,用于培育全雌后代,具有重要的应用前景和经济效益。通过石蜡组织切片,对半滑舌鳎早期性腺分化进行组织学观察。发现在24℃饲养条件下,孵化后30 d半滑舌鳎性腺开始分化,其中具有裂隙的性腺原基未来发育为卵巢,而不具裂隙的原基未来发育为精巢。在孵化后25~100 d对半滑舌鳎进行不同温度(16℃、20℃、24℃、28℃、32℃)处理,在9月龄时利用石蜡组织切片鉴定表型性别,观察温度对性腺分化的影响,结果表明,28℃和32℃高温能显著提高群体中的雄性比例,使其分别达到69.2%和66.7%;而低温16℃和20℃对性腺分化影响不大,群体中雄性比例分别为56.5%和57.1%;24℃处理群体中雌雄个体比例接近1∶1。半滑舌鳎雌性特异的遗传性别鉴定技术也检测到高温和低温处理组出现了由基因型雌性向表型雄性逆转的雄性个体。这些结果表明温度影响了半滑舌鳎性腺分化方向。  相似文献   

13.
半滑舌鳎养殖群体的性比与雌雄形态差异比较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为研究半滑舌鳎养殖群体幼鱼阶段的性比变化,实验用分子标记法鉴定半滑舌鳎遗传性别,用组织切片方法鉴定表型性别,并比较了表型雌雄的生长差异。结果发现,在半滑舌鳎幼鱼阶段,在遗传性别上,雌雄所占比例约为1∶1,差异不显著(P>0.05)。在表型性别上,雌雄比例约为1∶3,差异极显著(P<0.01)。表型雄性中,由遗传性雄性和遗传上为雌性而表型上为雄性的"伪雄鱼"两部分组成。在养殖群体中,表型雌性、伪雄鱼和雄性三者的比例大致为1∶1∶2。养殖现场反映的雌性约占1/4的情况与本研究结果基本一致。本研究没有发现遗传上为雄性,而表型上为雌性的个体。在6~8月龄间,伪雄鱼的全长、体质量处于表型雌性与正常雄性之间,与两者均无显著差异。在相似全长范围内,雄鱼体高小于雌鱼,雄鱼的全长/体高的平均值为4.05,雌鱼的平均值为3.89,雄鱼的全长/体高比值显著大于雌鱼(P<0.05),此比值可以作为区分雌雄鱼苗种的参考。  相似文献   

14.
半滑舌鳎家系建立及其生长和抗病性能测定   总被引:8,自引:4,他引:8  
陈松林  杜民  杨景峰  胡乔木  徐营  翟介明 《水产学报》2010,34(12):1789-1794
以半滑舌鳎渤海野生群体和人工养殖群体为基础群体,建立了半滑舌鳎家系18个。对不同家系鱼苗进行荧光标记后放在同池进行生长比较,结果表明不同家系鱼苗生长速度差异显著,筛选出生长快速的家系2个(家系15和16号),生长较快的家系4个(家系6号、7号、16号和30号),生长速度一般的家系12个(家系1号、3号、4号、10号、12号、14号、19号、24号、27号、28号、33号和34号)。利用鳗弧菌感染其中12个家系,结果显示,2号家系感染后的成活率为79.25%,被认作抗病力强家系;2个家系(12号和14号)感染后的成活率为50%~60%,被认作抗病力较强家系;6个家系(3号,6号,7号,10号,16号和19号)成活率为35%~50%,被认作抗病力一般的家系;3个家系(15号、27号和30号)的成活率在35%以下,被认作抗病力差的家系。结果表明通过家系选育方法可以筛选出生长速度快、抗病力强的半滑舌鳎优良家系,从而为半滑舌鳎高产、抗病优良品种培育提供新的技术手段。  相似文献   

15.
利用半滑舌鳎性腺转录组测序获得的StAR基因部分序列,设计RACE引物,克隆了半滑舌鳎StAR基因的cDNA序列,全长为1 294 bp,5'端UTR为132 bp,3'端UTR为310 bp,开放阅读框(ORF)为852 bp,共编码283个氨基酸。将半滑舌鳎StAR基因与其他物种StAR基因进行氨基酸同源性分析,结果显示,半滑舌鳎StAR与塞内加尔鳎、大口黑鲈、花鲈、金头鲷的同源性都达到了85%,与虹鳟、斜带石斑鱼及日本鳗鲡的同源性分别为81%、83%和76%。雌、雄鱼不同组织StAR基因的表达分析表明,StAR基因在雄鱼性腺中高表达,在雄鱼的肝脏、脑及心脏中表达量较低,而在雄鱼的其他组织中不表达;在雌鱼肠中不表达,在其他组织(卵巢、肝脏、脾脏、脑、垂体、肌肉、心脏、肾脏)中微量表达。荧光定量PCR分析不同组织与不同时期性腺表达谱表明,雄鱼性腺中StAR基因的表达量显著高于雌、雄鱼其他各组织(P0.05),提示StAR基因对雄鱼精巢发育起重要作用。雄鱼不同时期表达谱分析结果显示,StAR基因在66天前的精巢中不表达,在150天时表达量急剧增加,至2龄时表达量最高,3龄时表达量下降,说明该基因在精巢发育成熟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原位杂交结果显示,StAR基因主要在雄鱼精巢的精子细胞中表达,而在雌鱼的卵巢中不表达。研究表明,StAR基因在半滑舌鳎精巢发育中发挥作用,且可能在精子形成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为研究疾病发生情况下鱼类肠道菌群的结构变化,运用高通量测序方法分别对感染腹水病和皮肤溃疡病的工厂化养殖半滑舌鳎病鱼及同一养殖系统中健康鱼的肠道菌群结构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发现,养殖半滑舌鳎肠道中的细菌种类要明显少于环境中的细菌种类,仅为养殖池进水和颗粒饲料中细菌种类总数的14.3%~44.7%。在疾病发生后,病鱼肠道中的细菌种类数量仅是同一养殖系统中健康鱼肠道细菌种类数量的45.8%和64.5%,病鱼肠道中细菌多样性下降非常明显。进一步分析肠道菌群结构的组成发现,虽然发病鱼和健康鱼肠道中超过60%的细菌种类不相同,但优势菌群的结构组成差异不明显,丰度最高的前10种细菌种类基本相同,其比例超过肠道相对总菌量的80%。不同疾病的发生对半滑舌鳎肠道菌群结构的影响也不同,腹水病会造成肠道中优势菌株的种类和相对丰度都发生比较明显的改变,而皮肤溃疡病发生前后肠道菌群结构组成几乎没有变化。研究表明,养殖半滑舌鳎的肠道菌群结构相对比较保守,而且并不是所有的疾病种类都会引起肠道菌群结构发生改变。  相似文献   

17.
半滑舌鳎快速生长及高雌性家系的筛选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为查明半滑舌鳎不同家系雌、雄鱼遗传和生理性别比例及其与生长速率的关系,并试图筛选出生理雌鱼比例高且生长快的家系,实验首先建立了22个半滑舌鳎家系,并进行同池养殖以比较生长性能,再选取5个正常雄鱼家系和5个伪雄鱼家系进行遗传性别和生理性别测定.结果发现,不同家系鱼苗不仅生长速度差异显著,而且雌雄比例差异也很显著.筛选出生长快速的家系2个(家系16号和61号),其相对增重率分别为0.81和0.56 g/d;筛选出生长较快的家系4个(家系21、28、57和63号),其相对增重率为0.48 ~0.53 g/d;筛选出生长速度一般的家系12个,生长慢速家系4个.所检测的5个正常雄鱼(ZZ类型)家系的遗传雌鱼比例平均为51.87%,生理雌鱼比例平均为42.94%,遗传雌鱼转化为生理雄鱼的比例平均为14.08%.相反,检测的5个伪雄鱼(ZW类型)家系的遗传雌鱼比例平均为49.34%,生理雌鱼比例平均为4.45%,遗传雌鱼转化为生理雄鱼的比例平均为91.41%.实验发现半滑舌鳎不同家系在雌、雄生理性别比例上存在明显差异;伪雄鱼后代中的遗传雌鱼更容易转化为伪雄鱼,增加养殖群体中生理雄鱼的数量.研究表明,通过家系选育可以筛选出雌性比例高、生长速度快的半滑舌鳎家系.  相似文献   

18.
半滑舌鳎养殖群体中自然性逆转伪雄鱼的发现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利用雌性特异标记遗传性别鉴定技术,对71尾4龄半滑舌鳎的生理和遗传性别进行鉴定,结果显示32尾生理型雌鱼均能扩增出205bp的雌性特异条带;39尾生理型雄鱼,仅一尾鱼体重显著高于其他雄鱼并扩增出了雌性特异条带,因此这尾鱼遗传上为雌性,是一尾伪雄鱼。对养殖的600尾半滑舌鳎生理雄鱼大规模检测发现,养殖群体自然性逆转伪雄鱼比例为1.66%。对正常雌、雄鱼和1龄自然性逆转伪雄鱼的性腺组织学观察显示,与正常雄鱼相比,伪雄鱼性腺中也有大量的精母细胞,但数量比正常雄鱼的要略少;且未在伪雄鱼的性腺组织中观察到卵母细胞,说明半滑舌鳎性逆转发生在性腺分化期。半滑舌鳎自然性逆转现象的发现有助于解释当前半滑舌鳎养殖群体中雄性率偏高的现象,为半滑舌鳎全雌苗种生产提供了一条新的技术途径,并丰富了鱼类性别分化理论。  相似文献   

19.
半滑舌鳎有效群体大小估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半滑舌鳎当前的群体遗传结构,探究半滑舌鳎有效群体大小(Ne)发展趋势及现状,实验通过性别特异性分子标记随机鉴定了800尾半滑舌鳎的遗传性别,选取297个遗传雌性半滑舌鳎样本进行简化基因组测序(2b-RAD),获得了64 416个可用SNP标记,利用这些标记进行全基因组范围的连锁不平衡分析得到各染色体上连锁不平衡分布;根据标记间不同物理间距进行半滑舌鳎有效群体大小的估计,初步了解各历史世代下有效群体规模;通过选择0.1、0.2、0.5、1.0、2.0、5.0、10.0 Mb等7个不同染色体片段大小反映出半滑舌鳎群体遗传结构经过自然与人工共同选择的历史发展趋势。结果显示,半滑舌鳎有效群体大小随其连锁不平衡程度衰减而呈连续下降趋势,至2世代前其有效群体大小仅为29尾左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