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几种荧光增白剂对SfaMNPV的增效作用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利用化学增效因子提高杆状病毒的毒力,是扩大其实用性的重要途径.笔者以棉铃虫Helicoverpa armigera 3龄幼虫为供试虫,测试了几种荧光增白剂对芹菜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Syngrapha falcifera multiple nuclear polyhedrosis virus,SfaMNPV 包含体(OB)、多角体来源病毒粒子(PDV)毒力的增效作用.  相似文献   

2.
本文以OB作为斜纹夜蛾核多角体病毒(Spodoptera lituranucleopolyhedrovirus,SpltNPV)的增效剂,对斜纹夜蛾Spodoptera litura幼虫进行生物测定,结果表明,在0.25%~1.00%的浓度范围内,随着OB增效剂浓度的提高,其对斜纹夜蛾核多角体病毒的增效作用也随着提高,最高增效倍数达85.1倍;在2~4龄幼虫范围内,随着虫龄的增大,OB增效剂对斜纹夜蛾核多角体病毒的增效作用也增加;而随着温度的升高,增效剂的增效作用无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3.
核型多角体病毒对玉米草地贪夜蛾的控制作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草地贪夜蛾Spodoptera frugiperda是严重威胁我国玉米生产的入侵害虫。为科学、有效地防控草地贪夜蛾,本文应用浸卵法和浸叶法,在室内研究了几种核型多角体病毒Nucleopolyhedrovirus(NPV)对草地贪夜蛾的毒力,并利用喷雾法进行了田间控制作用研究。结果表明,几种核型多角体病毒浸卵处理10 s对草地贪夜蛾的卵孵化率无明显影响,但苜蓿银纹夜蛾NPV浸卵对草地贪夜蛾卵孵化有一定的延迟作用,24、48 h的孵化率分别为12.50%、69.17%,显著低于对照;核型多角体病毒浸卵对初孵幼虫的毒力较强,棉铃虫NPV、甜菜夜蛾NPV浸卵后初孵幼虫死亡率最高,分别达92.32%、82.49%;草地贪夜蛾3龄幼虫取食浸过核棉铃虫NPV、甜菜夜蛾NPV的玉米叶片72 h后,其死亡率分别为96.39%、92.82%,甘蓝夜蛾NPV对3龄幼虫也具有较强毒杀作用。同时核型多角体病毒对草地贪夜蛾幼虫发育有一定抑制作用,3龄幼虫取食经棉铃虫NPV、甜菜夜蛾NPV处理的叶片72 h平均虫龄分别为3.00龄和3.36龄,显著低于对照。玉米田喷施甜菜夜蛾NPV、甘蓝夜蛾NPV,药后10 d对草地贪夜蛾的防效分别达到86.03%和82.36%。研究表明,甜菜夜蛾NPV、甘蓝夜蛾NPV杀虫剂对玉米草地贪夜蛾具有较好的防控效果,可以作为其有效防控的生物农药。  相似文献   

4.
虫酰肼对苜蓿银纹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的增效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研究了以甜菜夜蛾为靶标害虫时,昆虫生长调节剂虫酰肼对苜蓿银纹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AcNPV)的增效作用.结果表明:虫酰肼在作用于甜菜夜蛾时对AcNPV有显著增效作用,不仅可提高杀虫毒力,而且也能提高杀虫速度.作用于3龄和4龄幼虫时,6.67 mg/L虫酰肼对AcNPV的增效比分别是1.31和3.62,使害虫因表现感染病毒症状而死亡的LT50(致死中时)分别缩短10.8%和6.5%,使害虫因病毒和虫酰肼作用而死亡的LT50分别缩短25%和20.4%.虫酰肼和病毒协同作用还显著抑制了幼虫的生长发育,在协同作用1天后,幼虫体重即显著低于单用病毒或对照,并且随着作用时间的延长,协同作用组幼虫体重与病毒单剂组及对照组的差异越来越大.但6.67mg/L虫酰肼和2.7×105PIB/mL AcNPV协同作用于幼虫期时,其对存活幼虫发育为成虫后的繁殖力无影响,成虫产卵量、交配率、卵孵化率以及卵孵化幼虫数等均与病毒单剂及虫酰肼单剂无显著差异,也与对照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5.
为明确杆状病毒几丁质酶对病毒杀虫剂的增效作用,采用PCR扩增获得斜纹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SpltNPV)不含N-端信号肽序列的几丁质酶基因片段SpltNPVChiA/S-和甜菜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SeNPV)几丁质酶基因编码区全序列SeNPVChiA,分别克隆入原核表达载体pET-28a,转化大肠杆菌BL21(DE3),获得高效表达,表达蛋白的分子量为62 kD和66 kD.将含有表达产物SphNPVChiA/S-和SeNPVChiA的大肠杆菌菌液分别与SphNPV或SeNPV一起加入人工饲料,饲喂3龄斜纹夜蛾或甜菜夜蛾幼虫,两种幼虫取食后致死时间均显著缩短,其中,SpltNPV Spit-NPVChiA/S-和SphNPV SeNPVChiA的LT50比SphNPV对照处理缩短0.90天和0.89天,LT90缩短1.90天和1.97天;SeNPV SphNPVChiA/S-和SeNPV SeNPVChiA的LT50比SeNPV对照处理缩短0.47天和0.50天,LT90缩短0.57天和0.59天;而pET-28a/BL21对病毒的侵染无明显增效作用.两种病毒几丁质酶基因的大肠杆菌表达产物对病毒早期侵染均有明显的增效作用,但同源几丁质酶和异源几丁质酶对病毒的增效作用没有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6.
不同昆虫病毒对斜纹夜蛾和甜菜夜蛾的联合增效作用   总被引:15,自引:3,他引:12  
测定了多种病毒组合对斜纹夜蛾和甜菜夜蛾的联合增效作用。结果表明:八字地老虎颗粒体病毒(XcGV)、银锭夜蛾质型多角体病毒(McCPV)可明显提高斜纹夜蛾核多角体病毒(SINPV)对斜纹夜蛾的杀虫速度,其中及XcGV可使SINPV对斜纹夜蛾3龄幼虫LT50缩短了0.5—2.5d;McCPV可使其缩短0.6—2.9d,但未提高其杀虫毒力。XcGV亦可提高SINPV和XcNPV对甜菜夜蛾的杀虫速度,分别使甜菜夜蛾2龄幼虫LT50缩短1.3和1.7d。  相似文献   

7.
本文对从湖北省恩施州亚洲玉米螟幼虫上新分离的一种广谱病毒进行了形态学和分子特征鉴定,并以该病毒与另一种广谱杆状病毒对草地贪夜蛾幼虫进行了生物活性测定。结果表明新分离的核型多角体病毒与薄荷灰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和芹菜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具有较高的同源性,但遗传距离分析不支持它与这两种病毒为同一个种。生物活性测定表明,分离的病毒对草地贪夜蛾3龄幼虫的半数致死剂量是甘蓝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的3.86倍。本研究的结果为开发防治草地贪夜蛾的高效病毒杀虫剂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8.
为探索斜纹夜蛾卵及幼虫的长效控制方法,本文探讨了斜纹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SpltNPV-KY)与松毛虫赤眼蜂和螟黄赤眼蜂联用对斜纹夜蛾卵和幼虫的防治效果,并评估了核型多角体病毒对赤眼蜂的安全性。结果显示,SpltNPV-KY分别与松毛虫赤眼蜂和螟黄赤眼蜂联用处理斜纹夜蛾卵后,卵孵化率比用5%甲醛溶液处理分别降低了46.80百分点和40.80百分点。SpltNPV-KY单独处理对斜纹夜蛾卵的孵化率无明显影响,但对幼虫死亡率及正常发育至成虫的概率有显著的影响。SpltNPV-KY单独处理,或与赤眼蜂联用时幼虫的校正致死率均大于60%,卵和幼虫的总死亡率均大于80%;SpltNPV-KY分别与松毛虫赤眼蜂、螟黄赤眼蜂联用对赤眼蜂的寄生率和出蜂率均无明显影响,SpltNPV-KY对斜纹夜蛾的总致死率分别比单独用赤眼蜂处理高10.80百分点和10.00百分点。研究表明,松毛虫赤眼蜂、螟黄赤眼蜂与核型多角体病毒联用对斜纹夜蛾卵和幼虫均有良好的防治效果,且SpltNPV-KY对赤眼蜂无不良影响。本研究对斜纹夜蛾卵-幼虫期防治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正>美国环保署最近公布其收到几个新农药登记申请。这些申请本应在早些时候提交。瑞士安德马特生物农药公司申请了3个病毒农药的登记:苜蓿银纹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NPV)FV11株,用于防治蔬菜、棉花、花生、烟草、水芹和观赏植物上的甘蓝银纹夜蛾(粉纹夜蛾);棉铃虫核型多角体病毒BV-0003株,用于防治蔬菜、棉花、花生和观赏植物上的玉米棉铃虫/烟青虫/棉花螟蛉;甜菜夜蛾核型多角  相似文献   

10.
复合型苜蓿银纹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制剂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复合型苜蓿银纹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制剂主要由苜蓿银纹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和斜纹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两株病毒毒株和苏云金杆菌按一定比例复合而成,经单一型,复合型病毒制剂毒力测定比较,获得增效比值为5.1-9.5的最佳配比,并以甜菜夜蛾为宿扩大增殖形成雏型产品。  相似文献   

11.
前期在大肠杆菌中表达得到具有显著生物活性的含粉纹夜蛾颗粒体病毒增效蛋白C端818个氨基酸的融合蛋白P96。以毒饲料法研究P96对苏云金芽孢杆菌和氯氰菊酯杀棉铃虫敏感、抗性品系的增效作用。结果表明:P96对Bt杀棉铃虫敏感、低抗、中抗品系的增效比分别为3.34、4.72和9.82;对氯氰菊酯杀棉铃虫敏感、低抗、中抗品系的增效比分别为2.53、3.38和6.24。随棉铃虫抗性升高,P96的增效作用愈为明显。单对汰选是快速选育棉铃虫抗Bt品系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2.
研究了昆虫病原线虫共生细菌4个种和1组未定名种28个菌株发酵液对棉铃虫、菜青虫幼虫的致死、抑制生长和拒食作用。嗜线虫致病杆菌对棉铃虫幼虫具有较高的口服毒性,含20%(V/W)嗜线虫致病杆菌CBl2、CB6、CB5、CB28菌株发酵液的人工饲料饲喂棉铃虫初孵幼虫6天后,幼虫校正死亡率分别为97.7%、88.7%、88.4%和88.4%,饲喂棉铃虫3龄幼虫5天后,相对生长抑制率分别为96.4%、95.1%、95.6%和93.8%,上述菌株发酵原液涂抹白菜叶片饲喂5龄棉铃虫幼虫24h后相对拒食率分别为87.6%、83.6%、91.4%和89.8%;光杆状菌CBl、cBl52菌株、嗜线虫致病杆菌CB19菌株和波氏致病杆菌CB32菌株发酵原液涂抹白菜叶片饲喂菜青虫24h后,相对拒食率分别为82.7%、77.2%、75.8%和75.0%。  相似文献   

13.
对印楝素A和印楝素B的生物活性进行了研究。在3μg/mL的剂量下处理后24 h,印楝素A和印楝素B对小菜蛾3龄幼虫的拒食率分别为85.3%和80.4%;在5μg/mL的剂量下处理后24 h,对棉铃虫3龄幼虫的拒食率分别为94.9%和80.2%。处理后72 h,印楝素A和印楝素B对斜纹夜蛾3龄幼虫的LC50分别为1.0μg/mL和3.3μg/mL。印楝素A和印楝素B在3μg/mL的剂量下处理后72 h,小菜蛾3龄幼虫的死亡率分别为90.42%和84.11%;在5μg/mL的剂量下处理后72 h,棉铃虫3龄幼虫的死亡率分别为99.1%和100.0%;在0.5μg/mL的剂量下处理后72 h,斜纹夜蛾4龄幼虫体重降低率分别为57.5%和72.73%;在0.8μg/mL的剂量下处理后72 h,棉铃虫3龄幼虫体重降低率分别为84.1%和80.9%。  相似文献   

14.
为明确棉田溪岸蠼螋 Labidura riparia 对棉铃虫的控害潜能, 在实验室条件下观察和测定了溪岸蠼螋不同龄期的若虫、雌雄成虫对棉铃虫幼虫、蛹和成虫的捕食能力以及其5龄若虫和雌雄成虫的捕食选择性。结果表明:不同发育阶段的溪岸蠼螋都不捕食棉铃虫完整的蛹体, 但对棉铃虫幼虫和成虫都具有较强的捕食能力。其中, 雌性溪岸蠼螋成虫的捕食能力最强, 对棉铃虫1龄幼虫日捕食量最大, 为(31.3±1.1)头。1龄溪岸蠼螋若虫也具有一定的捕食能力, 对棉铃虫1龄幼虫日捕食量为(1.7±0.7)头。不同龄期的溪岸蠼螋对相同龄期棉铃虫幼虫的捕食能力随龄期增加而增大。对1~3龄棉铃虫幼虫,溪岸蠼螋雌成虫捕食能力最强,其次是溪岸蠼螋雄成虫,再次是溪岸蠼螋5龄若虫。但是,对棉铃虫4~6龄幼虫和雌雄成虫,溪岸蠼螋雌雄成虫和5龄若虫的捕食量差异不显著。捕食选择试验表明:溪岸蠼螋5龄若虫和雌雄成虫对棉铃虫1~4龄幼虫均表现正喜好性, 对5~6龄棉铃虫幼虫和雌雄成虫表现负喜好性。  相似文献   

15.
苏云金芽孢杆菌HBF-1菌株的芽孢对初孵棉铃虫幼虫无明显杀伤作用,但可以直接影响其正常的生长发育,使幼虫前期体重增加;而后期发育迟缓,历期延长,成虫产卵量明显减少。通过光学显微镜观察发现,用含有HBF-1芽孢的饲料饲喂棉铃虫幼虫,幼虫中肠肠壁细胞遭到破坏;随着虫龄的增大,微绒毛逐渐脱落,有的部位细胞壁破裂。酶活的测定结果表明:初孵棉铃虫幼虫取食含有HBF-1芽孢(100μg/g)的饲料后,幼虫体内的乙酰胆碱酯酶、羧酸酯酶和谷胱甘肽-S-转移酶的活性发生了变化。  相似文献   

16.
新疆南部棉区麦蛾柔茧蜂对田间棉铃虫的防治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6年,在新疆阿克苏市进行了利用麦蛾柔茧蜂Habrobracon hebetor Say防治麦田第一代棉铃虫和棉田第二代棉铃虫的田间试验。结果显示,在麦田按500头/亩的量释放麦蛾柔茧蜂,可使麦田棉铃虫幼虫的虫口减退57.7%;化蛹量较对照减少0.56头/m~2。在棉田按700头/亩的量释放麦蛾茧蜂,对棉铃虫幼虫的麻痹率是50.73%,对棉铃虫的防效达65.96%。  相似文献   

17.
为明确棉铃虫微孢子虫Nosema sp.与杀虫剂混用的效果及其机理,采用感染饲喂和微量点滴法,研究了感染微孢子虫的棉铃虫幼虫对辛硫磷、溴氰菊酯的敏感性变化.健康幼虫与感病幼虫对辛硫磷LC50之比为4.855,对溴氰菊酯LC50之比为7.953.随着微孢子虫感染时间和感染剂量的增加,棉铃虫对杀虫剂的敏感性进一步增强;感染微孢子虫5天,健康幼虫与感病幼虫对辛硫磷的LC50之比为3.278,与感染3天处理相比差异显著;当剂量为107个孢子/mL时,健康幼虫与感病幼虫对辛硫磷的LC50之比为4.090.经微孢子虫处理后,棉铃虫幼虫体内的羧酸酯酶、谷胱甘肽-S-转移酶和乙酰胆碱酯酶的比活力均增高.  相似文献   

18.
嗜线虫致病杆菌HB310(Xenorhabdus nematophila HB310)菌液中主要的杀虫活性物质是一种高分子量的复合蛋白—毒素Ⅱ。以该菌液和毒素Ⅱ分别饲喂棉铃虫Helicoverpa armigera幼虫,检测其对棉铃虫生长发育的影响,同时通过生化分析研究了该毒素对幼虫中肠内几种蛋白酶活力的影响。结果表明:菌液和毒素Ⅱ对棉铃虫幼虫的取食量和生长发育均有显著的影响,取食拌有菌液和毒素Ⅱ的人工饲料的棉铃虫食量明显减少,发育速度延缓,发育历期比对照明显推迟;尽管一直取食混合原菌液(6.5×108 cells/mL)人工饲料的棉铃虫2龄幼虫前期死亡率很低,但是其生长发育几乎完全被抑制,该处理组所有幼虫均不能化蛹;原菌液对4龄幼虫的食量、发育历期、蛹重及化蛹率均有显著影响。菌液对棉铃虫幼虫的影响与菌液的浓度和幼虫的龄期成反比,稀释50倍的菌液对2龄和4龄幼虫的生长发育仍有一定影响;毒素Ⅱ(51.9 μg/mL)对4龄棉铃虫的生长发育也有明显的抑制作用。短时间(2 d)饲喂原菌液后更换正常饲料,仅延缓了棉铃虫幼虫的发育历期,而对其化蛹率、蛹重及羽化率均无明显影响。饲喂毒素Ⅱ的棉铃虫幼虫中肠主要蛋白酶的活性受到明显的抑制。  相似文献   

19.
雷公藤总生物碱对几种昆虫的生物活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进一步确定雷公藤总生物碱的杀虫作用谱和作用方式,评价其应用前景,采用室内生测法研究了对小菜蛾、菜青虫、棉铃虫、黏虫、玉米象、桃蚜、山楂叶螨、家蝇的生物活性。结果表明,雷公藤总生物碱对小菜蛾3龄幼虫、黏虫3龄幼虫、菜青虫5龄幼虫、桃蚜无翅成蚜、山楂叶螨雌成螨和棉铃虫3龄幼虫48 h的毒杀活性LC50分别为228.28、306.39、307.61、0、435.90、622.17、653.00 mg/L,72 h后LC50分别为136.67、216.12、238.18、309.67、485.36、463.00 mg/L;对家蝇成虫也有较好的毒杀作用;对棉铃虫幼虫生长有明显抑制作用;对玉米象有较强的种群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20.
棉铃虫是世界性的重要农业害虫。围食膜作为昆虫抵御病原微生物入侵及有害物质的第一道天然保护性屏障,其上可能存在与Bt抗性相关的受体蛋白。本研究以Bt Cry1Ac抗性和敏感品系的棉铃虫围食膜为对象,采用NuPAGE电泳技术、配体杂交、质谱鉴定和生物信息学分析等技术,测定了围食膜蛋白含量,鉴定了蛋白质的组成及与Bt Cry1Ac毒素的结合能力。结果表明敏感品系围食膜中蛋白含量为22.19%,抗性品系围食膜中蛋白含量为26.99%。抗、感品系棉铃虫围食膜上存在与Cry1Ac毒素结合的6个差异蛋白,推测其中棉铃虫羧酸酯酶蛋白和血影蛋白是2个有意义的抗性相关蛋白,2个新蛋白可能参与Bt抗性。研究证明棉铃虫围食膜上存在Bt结合蛋白且与抗性相关,为进一步明确Bt抗性机制、制定合理的Bt抗性治理策略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