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柑桔裂皮类病毒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柑桔裂皮病是柑桔的主要病害之一,严重影响世界范围内柑桔的生产。起初认为柑桔裂皮病是由病毒引起的,但是进一步的研究表明该病的病原是类病毒。柑桔裂皮类病毒(citrusexocortis viroid,CEVd)属于马铃薯纺锤块茎类病毒属(Pospiviroid),大小一般为370-375nt(核苷酸),1994年Semancik等报道了一个大小为463 nt的该类病毒突变株,具有棍棒状二级结构。它的热钝化温度高,110℃下保持10-15分钟,仍不丧失其侵染力,到140℃热致死点时,感染性才呈线性下降。  相似文献   

2.
柑橘裂皮病是由柑橘裂皮病类病毒(Citrusexocortisviroid,CEVd)引起的一种重要的柑橘病害。分别采用快速微量核酸提取法和SDS-KAc抽提法在表现症状的Etrog香橼中提取核酸,采用一步RT-PCR法对CEVd进行检测,结果显示SDS-KAc法可以消除带毒样品中非特异性条带。从嫁接接毒的铜水72-1锦橙植株的接穗部取嫩叶、老叶、皮,从砧木部茎杆上取老皮以及根皮分别提取总核酸进行RT-PCR检测,分析CEVd在甜橙体内的分布情况。初步检测结果表明在接穗的嫩叶、老叶、皮,砧木部茎杆的老皮和根皮上都可以检测到CEVd,以接穗部叶和皮检出稳定性高。  相似文献   

3.
运用RT-PCR技术对柑桔裂皮类病毒江西分离物CEVd-RJ的全长cDNA序列进行扩增、克隆,并对其片段进行序列测定。将获得的371bp的全长cDNA序列与GenBank登录的11个柑桔裂皮类病毒相应序列进行比对分析,结果发现CEVd-RJ与湖北分离物CEVd-HB的同源性为99.7%,与广东分离物CEVd-YC的同源性为90.8%,同国外9个分离物间的同源性在89.0%~98.6%之间。序列差异分析发现,CEVd-RJ的全长cDNA序列比CEVd-YC少一个碱基,有36个位点碱基发生了变化,与CEVd-HB只存在一个碱基位点的差异。  相似文献   

4.
利用一步法RT-PCR检测柑橘裂皮病类病毒   总被引:9,自引:2,他引:9  
 柑橘裂皮病(CEVd) 是限制柑橘产量的一种重要类病毒病害, 国内外已经建立了多种方法检测该病害的病原。本研究初步建立了快速灵敏检测CEVd的一步法RT-PCR技术。经过与生物学鉴定和双向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PAGE) 方法的比较检测, 表明该RT-PCR方法检测周期短, 灵敏度高, 有利于对类病毒在春季和冬季浓度低时进行快速准确的检测。应用该技术对大量田间寄主进行了检测。  相似文献   

5.
6.
7.
本文介绍了湖南柑桔裂皮病的发病历史、田间病状、栽培品种的感病情况以及对该省67个重要栽培品种(系)和41株初选良种母本树感病情况的指示植物鉴定结果,并初步确证表现裂皮病典型病状的品种(系)有26个。其中外来品种21个,国内原有品种5个,占供测品种总数的38.8%。  相似文献   

8.
梨疤状溃疡类病毒(PBCVd)是限制香梨产量和品质的一种重要类病毒.本研究从库尔勒沙依东园艺场周边采集香梨样品,提取总RNA为模板,采用RT-PCR方法对这些样品进行分析,以杜梨实生苗为无病毒对照.结果显示,在所分析样品中获得了预期大小约为315 bp的目标扩增条带,表明样品中带有PBCVd.  相似文献   

9.
10.
11.
柑橘黄龙病、裂皮病和衰退病病原的多重RT-PCR检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丁芳  曹庆  王国平  易干军  钟云 《园艺学报》2006,33(5):947-952
 建立了一种同时检测柑橘黄龙病病原类细菌(Candidatus L iberibacter asiaticus, HLB) 、柑橘裂皮类病毒(Citrus exocortis viroid, CEVd) 、柑橘衰退病病毒(Citrus tristeza virus, CTV) 的多重RT-PCR技术体系。运用根据3 种病原核苷酸保守区序列设计的特异性引物, 成功的对同一样品中的HLB、CEVd、CTV进行多重RT2PCR扩增, 得到1 160 bp、371 bp、273 bp 3条特异性大小与试验设计相符的条带。就影响多重PCR 的主要因素引物浓度和退火温度进行了一系列优化, 建立了能同时检测HLB、CEVd、CTV的多重RT2PCR技术体系。该体系最低能从10 pg总RNA中检测出黄龙病类细菌和柑橘裂皮类病毒, 从1 pg总RNA中检测到柑橘衰退病毒。对采自田间37份材料的实际检测表明: 存在两种或3种病原的复合侵染。  相似文献   

12.
运用实时荧光RT-PCR技术检测柑橘碎叶病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柑橘碎叶病是由橘碎叶病毒(Citrus tatter leaf virus,CTLV)引起的一种重要的柑橘病害,为更快、更准确的检测CTLV,合成了一对特异性引物ASG-Pf和ASG-Pr,建立了运用SYBRGreenI荧光染料法检测CTLV的实时荧光RT-PCR体系,并对该体系的特异性、灵敏性和适用性进行了测试。结果表明,该检测体系能特异的检出CTLV,对测试的衰退病毒、温州蜜柑萎缩病毒和鳞皮病毒都不能检出;灵敏度比常规PCR高100倍;适用性广,可检测出多种柑橘类植物中的CTLV。实时荧光RT-PCR检测整个过程完全闭管,无需PCR后处理,且SYBR GreenI荧光染料成本较低,适用于检测柑橘体内含量较低的CTLV病毒。  相似文献   

13.
马恢  谢晓亮  尹江  温春秀  吴志明 《园艺学报》2007,34(5):1213-1216
 根据马铃薯纺锤块茎类病毒(PSTVd)基因序列设计特异引物,采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技术进行PSTVd检测研究。为避免由于提取的RNA降解或者RT-PCR反应质量不高所造成的假阴性问题,在检测过程中引入马铃薯线粒体NADH脱氢酶ND2亚基基因mRNA为内对照,该内对照的一个引物跨越了该基因内含子区域,只对剪接后的mRNA进行特异扩增而不扩增其本身DNA。利用内对照引物和PSTVd特异引物进行双重RT-PCR检测,分别扩增出190 bp的内对照基因特异片段和360 bp的PSTVd特异条带,与预期引物设计大小一致。引入的内对照可以较好地监控PSTVd的RT-PCR检测过程。  相似文献   

14.
选用柑橘黄化脉明病毒(Citrus yellow vein clearing virus,CYVCV)和柑橘衰退病毒(Citrus tristeza virus,CTV)两种病毒外壳蛋白保守序列及内参基因Ubiquitin的特异性引物,优化影响二重RT-PCR反应的Mg~(2+)浓度、dNTPs浓度、引物浓度和退火温度,建立了针对两种病毒的一步法二重RT-PCR检测体系。二重RT-PCR获得CYVCV、CTV及Ubiquitin的特异性片段大小分别为614、373和194 bp,克隆测序和序列对比结果显示它们与已报道的病毒序列具有较高的同源性。该体系最低能从40 ng·μL~(-1)总核酸中检测出CYVCV,从4 ng·μL~(-1)总核酸中检测出CTV,其灵敏度与单一RT-PCR检测灵敏度一致。利用该体系对33份田间样品进行检测,CYVCV和CTV感染率分别为54.5%和66.7%,复合侵染率高达36.4%。该一步法二重RT-PCR技术体系可用于大量田间样品中CYVCV和CTV的快速同步检测。  相似文献   

15.
为更快速准确检测柑橘黄化脉明病毒(Citrus yellow vein clearing virus,CYVCV),根据病毒外壳蛋白基因的保守序列设计特异性引物,通过体系优化得到最佳反应条件,建立基于SYBR GreenⅠ的CYVCV实时荧光RT-PCR检测方法。该方法可特异性检测CYVCV,而测试的柑橘衰退病毒、碎叶病毒等5种柑橘病毒均不能检测出。灵敏度较普通RT-PCR提高了100倍,标准曲线循环阈值与模板浓度呈良好的线性关系,扩增效率和相关性系数分别为102%和0.999。对田间样品的检测结果表明,建立的实时荧光RT-PCR适用于检测不同柑橘品种中CYVCV的含量。  相似文献   

16.
柑橘鳞皮病是一种极具破坏性的柑橘病害,广泛分布于南美及地中海地区。我国目前缺乏对该病害的快速检测技术。以柑橘鳞皮病毒(CPV)的外壳蛋白基因(CPG)为靶标,初步建立了一步法RT-PCR快速检测体系,扩增产物与NCBI数据库中已知CPVCPG的核苷酸序列进行比对,2者序列间同源性超过99%。  相似文献   

17.
菊花矮化类病毒的分子检测与序列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志想  葛蓓孛  潘嵩  赵哲  王红清  李世访 《园艺学报》2011,38(12):2349-2356
 菊花矮化病由菊花矮化类病毒(Chrysanthemum stunt viroid,CSVd)引起。从北京、海南万宁、合肥和哈尔滨共采集了122个野生及商业种植的菊花样品,使用改进的CTAB法提取菊花总RNA后,通过斑点杂交检测CSVd,应用RT-PCR对阳性样品进行克隆、测序。斑点杂交结果表明,在检测的122个样品中有14个样品感染了CSVd,感染率为11.5%;除哈尔滨外的其余3个地区均有CSVd的发生。序列比较分析结果表明,中国的CSVd分离物与韩国和日本分离物的序列最为接近,对其二级结构进行分析发现,与CSVd的参考序列(NC002015)相比,所获得的中国CSVd分离物的序列中虽然有21个碱基发生了突变(大多位于二级结构上的致病区内),但并未影响其折叠成稳定的拟棒状结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