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建国初期,推广新式农具是逐步实现农业技术改造和保证农业增产的重要措施.在党和人民政府的领导下,黔东南少数民族地区大力开展了农具推广工作.虽然一些地区没有根据农村实际情况,盲目推广农具,造成了一定的资源浪费,农具推广没有达到预期的目标.但总的说来,这一时期黔东南少数民族地区农具的推广,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提高了生产效率,...  相似文献   

2.
范连生 《农业考古》2012,(6):149-153
资金为农业生产三大要素之一,其重要性不亚于土地和劳动力。"资本的效果,在结合自然与人工而为生产的媒介,农民的成功与失败,与资本的多寡大有关系。因无资本则虽有肥沃的土地,亦不能充分利用以增加生产改良品质,且有时不得不受商人的剥夺,不能雇佣人工来帮助生产。"因此,拥有必要的资金,是进行再生产的基础和  相似文献   

3.
东北地区建立绿色食品基地与推广生态环保农业的探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概述了绿色食品主义、生态环保农业和绿色食品的起源,东北地区建立绿色食品基地优势,以及推广生态环保农业的对策。  相似文献   

4.
本文通过对新干农具及相关出土实物的分析与对比,论证新干农具非实用工具,而是礼器,并尝试解读这种礼器背后的内涵。在此基础上,对《吴城文化研究》中青铜农具已经在吴城地区大量使用的说法表示疑惑,并从铜矿、商代社会结构以及青铜的机械性能三方面予以说明。  相似文献   

5.
对引进的大马力轮式拖拉机及配套农具的主要作业项目及新农具适应性做了分析评价,指出了应用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6.
史晓雷 《古今农业》2013,(3):112-115
摆在案头的这部皇皇巨著《中国农具通史》(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年版),是周昕先生在其《中国农具发展史》的基础上增补完成的。这部著作,对任何一位欲研究或者了解我国古代农具发展历史的学者或普通读者,已经成了一座不得不逾越的高山。只有登在她的山巅,才能饱览我国农具发展的历史全貌与源流脉络。  相似文献   

7.
耒耜的形制及作用等问题,一直是聚讼之府,历代学者根据自己的观点定义农器,后人不加辨别加以引用,造成诸多舛误。根据历史文献及相关的考古资料,笔者以为,耒与耜初为不同的农具,随着铁器应用以及在农具刃部套嵌金属刀做法的普及,传统的耒、耜已消失不存,一种新出现的"歧头两金"农具,继承了耒、耜的形制及特点,因"歧头"具有耒的特点,套嵌的"金"与耜相似,这种农具便被附会为"耒耜"。耒耜虽在魏晋已逐步消亡,但作为上古农业代表,享有了极高的地位。  相似文献   

8.
王爱民 《农业考古》2022,(4):143-152
皖南地区出土的青铜时代农具主要为石质农具和青铜农具,依据功能可分为耕作农具、收割农具两类。因为文化属性不同,农具的型式存在一定区域差异。与邻近的宁镇、太湖及江淮地区比较,皖南出土农具数量偏少,收割类农具比例较低,犁耕尚未出现,表明皖南农业生产较周边地区落后。在不同时期,皖南农业发展滞后的原因各不相同。夏商时期,皖南处于...  相似文献   

9.
王小丰 《农业考古》2023,(1):136-143
明清以来,大量农具传入西辽河地区,配合着当地传统农具,大面积荒地得到开垦并提高了土地利用率。随着农业发展,经济收入的增加,对边疆地区的稳定发展有着重要影响。在农具传入西辽河地区的过程中,移民入迁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加之朝廷政策的推行,以及改良后的农具与农业技术的应用,使西辽河地区粮食产量颇丰,奠定了后世农业生产格局。农具的使用带来了经济效益,但由于过度垦殖,加剧了生态环境的恶化,对西辽河地区经济发展有着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0.
山野菜是我国较为珍贵的物种之一,由于山野菜的适应性较强,营养较为丰富,故而在我国各个地区都有独特的山野菜资源。尤其是近年来,人们更是认识到了山野菜的营养价值及可利用性,因此出现了过渡开发及资源破坏严重等现象。为了更好地保证山野菜的种株数量,保证我国植物资源种类的丰富度,在开发利用山野菜资源的同时,还要保护山野菜资源,更好、更合理地开发相关的市场,以保证我国山野菜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基于此,对东北地区山野菜资源的开发及保护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1.
基于CATIA的大型农具机架有限元分析与结构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农机具大型化使得机架的结构愈加复杂,机架的强度、刚度及稳定性等问题突显,传统的结构分析方法解决此类问题存在较大难度。文章利用CATIA的有限元工程分析模块在三维仿真机架上建立了各零部件间具有联接和力传递关系的有限元模型,模拟真实环境下的工作状态,由计算机处理后给出图形及数据形式的变形和应力情况,调整设计并优化结构。实践表明,基于CATIA的有限元分析与结构优化为大型机构的设计提供了可行、快速与精确的现代化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12.
在GIS支持下,以中国东北地区(辽宁、吉林、黑龙江)3省的DEM(数字高程模型)为基础,建立经度、纬度、海拔高度等大地形因子数据库及坡度、坡向、遮蔽度等小地形因子数据库。利用东北地区各县市1961—2000年气温、降水和相对湿度数据,采用三维二次趋势面模型进行逐步回归,构建东北地区逐月主要农业气候要素与宏观地理因子的数学模型。最终完成东北地区各气候要素空间分布的综合数学模型,并利用GIS平台建立空间分辨率为1km×1km的主要农业气候要素的网格化数字专题图。农业气候空间分布模型与栅格化数据库的建立对于东北地区农业生产与资源保护与利用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东北地区土壤湿度的诊断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中国东北地区22年间(1981~2002年)平均土壤湿度(10~100cm层)的垂直分布特征及时空变化。结果表明,1981~2002年,东北地区表层(10~60cm)土壤湿度呈现下降趋势,而深层(60cm)以下呈现上升趋势,东北地区各年土壤湿度的垂直结构各有不同,降水是造成这一现象的可能因素之一。东北地区各个站点土壤湿度的垂直结构和变化特征也有很大区别,除了降水,积雪、地温等因素也会影响土壤湿度的变化。  相似文献   

14.
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地东北地区屋面渗漏的原因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并从开展质量教育、整章建制、整顿建筑市场、改进设计方法、加强防水材料的研制、强化施工管理等方面提出了防水工程质量、减少屋面渗漏的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15.
介绍了东北地区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现状,分析了发展水稻全程机械化的有利条件和制约因素,提出了推广对策。  相似文献   

16.
东北地区猪肉产量波动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守莉  郭庆海  史洺玮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33):20812-20814,20818
采用速度法对东北地区猪肉产量波动特征进行研究,进而分析影响东北地区猪肉产量波动的因素,并提出了保障东北地区猪肉产量稳定增长的对策建议,即:发展集约经营的生猪生产模式、加大支持科技支持力度、健全重大疫病监测与防控体系、落实生猪保险制度等。  相似文献   

17.
东北地区资源最丰质优,生态环境类型多样,实现粮食生产的障碍因素是;缺水,少肥和风沙,盐碱,渍涝及低温冷害。如果下大气力进行技术措施组装配套,治理风沙,盐碱,渍涝,增加科技投入,调整种植结构,东北地区的粮食生产还有很大的增产潜力。  相似文献   

18.
东北地区土壤湿度的诊断分析(英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EOF法分析了中国东北地区22年间(1981~2002年)平均土壤湿度(10~100cm层)的垂直分布特征及时空变化。结果表明我国东北地区土壤湿度的变化在小兴安岭至牡丹江这块区域以及松嫩平原的南侧这2块区域最为突出,深层土壤湿度受外界影响比表层弱,两者表现出反位相。1981~2002年这段时间内,东北地区表层(10~60cm)土壤湿度呈现下降趋势,而深层(60cm)以下呈现上升趋势,东北地区各年土壤湿度的垂直结构各有不同,降水是造成这一现象的可能因素之一。东北地区各个站点土壤湿度的垂直结构和变化特征也有很大区别,除了降水,积雪、地温等因素也会影响土壤湿度的变化。  相似文献   

19.
东北地区粮食单产的时序变化及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2  
东北地区是我国具有战略意义的商品粮基地,粮食单产变化的研究对确保我国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以1978-2004年数据为基础,分别从阶段性、趋势性、稳定性与不同作物等4个角度,对东北地区粮食单产时序变化进行了系统分析;并从农业生产条件的角度,对影响东北地区粮食单产变化的因素进行了灰色关联分析,揭示了不同阶段各因素对粮食单产影响程度的变化。  相似文献   

20.
我国近代农业生产工具的改良开始于20世纪20、30年代,作为农业大省的河北在这一过程中颇具典型意义。本文拟通过对这一时期河北农村农具使用状况的分析与梳理,力求揭示出当时河北省农村农具使用的状况、改良的过程及其表现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