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农业考古》2021,(3):136-140
宁波庶来遗址地处东南丘陵和宁绍平原的交界地段,向东是大海,兼有鱼米和山林之利。1995年的试掘中出土了一件双孔小石刀,本文通过对石刀形状、开孔位置、使用方法的分析,认为此件器物应为春秋战国时期的石铚。在将此件石铚与其他已发现的石铚对比后,发现其具有更科学的设计和更先进的工艺;并根据此遗址中发现的农具,进一步探讨了当时庶来地区的农业发展水平。  相似文献   

2.
论吴越时期的青铜农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几年来,在苏州出土了一批吴越时期的青铜农具。计有1977年9月,城东北某厂至距地表约1.5米深处的游泥中挖出青铜鼎,鼎中放着杯、锸、锄、镰、斤、矛、镞、耨等。共出土铜器陶器五十六件。铜锄12件,大小不一,形制特征是长方形銎,锄身一面有方孔,一面开口,刃呈弧形(图二)。铜锸五件,形以马蹄,弧刃(图一)。铜斤六件,长方形鉴,刃  相似文献   

3.
浙江舟山地区出土的青铜农具和破土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一) 一九八二年春,舟山岛西部的定海县石礁公社东方大队窑厂附近发现东周青铜鎒和青铜锸二件农具,在该处地点中还发现许多夹沙陶及印纹硬陶片。我们继而对这一出土现场进行了调查,该处原是一处周代文化遗址,但这处文化遗址已大部份被控掉,幸存的完整器仅二件青铜农具。  相似文献   

4.
彭明瀚 《农业考古》2005,(1):135-138
吴城文化是指商时期分布在赣江中、下游鄱阳湖以西的赣北、赣西北的一支地方青铜文化,既带有浓厚的中原商文化色彩,又具有鲜明地方特色。吴城文化是一支以经营农业为主业的商代文化,农业是吴城先民社会经济的基础部门,也是构成当时社会经济的主体,是人们衣食的主要来源。吴城先民的农业生产技术已达到了相当发达的水平,在农业生产工具方面颇有创造,发明了犁、耒、耜,铚等一整套适合于南方水田稻作的青铜农具,并在当时率先使用青铜农具,对农业生产力的发展做出了十分重大的贡献。由于农业经济的高度发展,为家禽家畜饲养业提供了足够的饲料来源。  相似文献   

5.
江西省考古工作者最近在新干县大洋洲发掘了一座商代大墓,出土一批珍贵的青铜农具。该墓为一棺一椁,椁室长8.22、宽3.6米,共出土青铜器480余件,玉器100余件,陶器300余件。青铜器数量之多,造型之奇,品类之全,纹饰之美,铸工之精,为江南地区所罕  相似文献   

6.
    
农业的历史是从农具开始的,离开了农具就没有农业可言。农业生产的发生和发展,是和农具的产生和发展并行的。作为传统的收割农具,镰的发展是农业生产不断发展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镰是镰刀的简称,古时称为铚、艾等。铚是专门用作收获禾穗的一种收割农具,在古书里被称为短柄的镰。《说文解字》:"铚,获禾短镰也。"《小尔雅·广物》:"禾穗谓之颖,截颖谓之铚。"《释名》:"铚,获禾铣也。铚  相似文献   

7.
二、吴越的农业上文已就江浙出土的吴、越农业生产工具,诸如耕具中的铜犁及犁铧,起土器中的铜铲、铜(铁)钁,中耕或除草器类的鎒、镈、锸、锄,收割器类的钩镰、锯镰、铚等农具进行初步整理,我们将不难发现当时的吴越已有了一整套系统而齐全的农具,这是生产力水平发达的一个缩影,可见吴越农业并非落后不堪。实际上,无论是吴,抑或是越统治者,对农业都相当重视,如《齐民要术·杂说》曾引有越国重臣范蠡之言,“五谷者,万民之命,国之重宝”,即是其证。现择其要者略作讨论于下:1.铜犁与吴国的牛耕一般说来,从犁具发展演变的角度分析,我国的犁具应是先有石犁,再有铜犁,最后才有了铁犁,其器形也应是从小到大,构造由简易到日臻完备,这已为众多的考古发现所证  相似文献   

8.
湖北天门县石家河遗址出土的泥塑小动物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一九七五年春,天门县文化馆文物小组,在石家河新石器时代遗址附近,配合农田基本建设,出土了泥塑动物三十六件,同年八月,文物普查时,又收集到泥塑动物二十七件,这些红陶泥塑动物品种多样,造型朴素,反映了我国远古时期原始造型艺术的光辉! 在这些泥塑艺术中,可分人、禽、兽三大类: 一、红陶人三件、均残:一件仅存头部与上驱,双手抱物于胸前(长7.5、宽4.5厘米);  相似文献   

9.
解放以来,安徽的文物考古事业发展很快,发现的青铜器约近两个件。其中有据可查的有吴、徐(舒)、楚、蔡等青铜兵器、青铜礼器、青铜生产工具等。在生产工具中有一部份是农具,现简介如下: 一九五三年我省寿县朱家集楚幽王墓中出土一批青铜生产工具,其中主要是手工生产工具但也有一部份应是农具。青铜手工生产工具共有凿、锉、刀、削、斧、錾、锯等共30件。  相似文献   

10.
古代越国的农耕工具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解放以来,在越国故都绍兴,陆续出土了一批青铜农耕工具和少量的铁农具。这对探讨越国的青铜冶炼工艺和农业水平,提供了实物依据。1959年3月,在绍兴城东面的西施山旁开凿河道,发现了一批相当重要的生产工具和武器,其中铜制的农业工具有犁、锄、(钅矍)和镰刀。1973年10月,陶堰乡张家坟地方又出土青铜犁铧。此外,历年来在绍兴市郊都泗门,稽山门外下畈、禹陵、亭山,县区坡塘、平水、浬渚、福全、南池、袍谷等地共出土了青铜镰二件、锄二十五件、铲形器十七件、绍兴邻县  相似文献   

11.
青铜扣饰是云南地区古代"滇国"特有的装饰品。对滇国圆形青铜扣饰的研究是滇国文化研究的一个热点。形状、色彩、空间、材质是其造型语言使用的媒介,通过对圆形青铜扣饰形状的研究可以便于我们掌握古代滇国青铜扣饰的形式美法则。其形状有四个要素:点、线、面、体。而通过对这四个要素的研究,我们可以了解和把握其形状内涵,便于人们观赏。  相似文献   

12.
衣学慧  熊星  李朋飞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5):15443-15445
保护利用大遗址可以确立城市或地域在人类发展进程中的文化坐标,进一步提升其文化形象和地位。西安近年来建造了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曲江池遗址公园、寒窑遗址公园、大慈恩寺遗址公园、唐城墙遗址公园、秦二世陵遗址公园等一批遗址公园,通过分析各遗址公园的建造特色和所用技术手段总结出遗址保护与城市建设相结合的新模式。西安市把文物保护、遗产保护和开拓创新相结合,建设了一大批具有西安深层次的文化内涵的遗址公园,同时起到保护遗址并更新城市建设的作用,较好地体现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和古老东方文明的独特神韵。将遗址保护与城市建设相结合具有提升城市文化形象和地位、增加城市公共文化空间魅力、推动和促进大遗产保护事业发展、争取更多城乡建设资金等方面的重要功能。  相似文献   

13.
何洪源  李晶 《农业考古》2001,(3):155-158
许久以来,专家学者对青铜农具的起源及商周是否大量使用青铜农具等问题,多有见解。犁 铧,即木犁前端所套金属刃,也就是耕地用的犁头。它到底始于何时?也是众说纷纭,并因 之滋生许多异论。大多资料认为:铜犁在春秋以前尚未使用,战国时期虽有发现但数量甚少 。随着考古发掘的重大收获,尤其是江西新干大洋洲商代大墓出土的480多件青铜器中, 有农具多件,其中包括两件青铜犁铧。由此,便使得在我国商周青铜文化的繁荣时代是否已 有铜犁的使用,这一悬而未决的课题终于明朗化了。“新干商墓青铜犁的出土,将青铜犁的 出现提早…  相似文献   

14.
彭明瀚 《农业考古》2006,(1):127-131
随着新石器时代的长期技术积累,夏代已能铸造青铜工具、武器、容器、乐器和装饰品,历史从此进入青铜时代;商代处于我国青铜时代的鼎盛时期,青铜冶铸业是当时最先进的科学技术,是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赣江鄱阳湖地区的先民在掌握先进的采铜技术的同时,还具备了高超的冶铜、铸铜技术。这一地区的商代青铜器,出土地域广阔,数量众多,种类繁复;器物造型奇巧,纹饰瑰丽,装饰神秘,青铜冶铸业高度发达,反映出已具备了较高的生产力水平,它是吴城先民的伟大创造,是对中国青铜文明乃至人类文明的重大贡献。一、江西商代青铜工具的发现青铜器在…  相似文献   

15.
湖南郴州出土的铁制生产工具湖南省郴州市文物管理处龙福廷谢晓玲近年来,郴州市文物事业管理处在考古调查发掘工作中,从墓葬和遗址中出土了21件铁质生产工具。出土时锈蚀严重,但基本形状完整,其中有锸11件、3件、斧5件、锄2件,兹择其部份标本分别介绍:标本...  相似文献   

16.
江西新干商墓出土一批青铜生产工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89年9月,江西省新干县大洋洲乡程家沙洲发现一座大型商墓。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的考古人员会同新干县博物馆的同志进行了科学发掘,取得一批珍贵的资料。墓中随葬品主要为青铜器、玉器、陶瓷三大类,还有部分骨器和漆器遗迹。在出土的480余件青铜器中,生产工具即有犁、锸、末、耜、斧、锛、铲、镰、铚、钁、刀、刻刀、凿、锥、砧10余种,127件。现分为农业生产工具和手工业工具两大类,简介于次。  相似文献   

17.
略论江西新干的青铜农具江西省文物局彭明瀚1989年冬,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为了配合农田基本建设,在新干县大洋洲清理了一处商代晚期遗存,共出土青铜器484件,其中工具类十六种127件,可以肯定为农具的就有犁铧、锸、耒、耜、、镰、等10种36件(1)。其...  相似文献   

18.
浅析河姆渡骨匕的用途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河姆渡遗址二次考古发掘共出土6700余件文物,其中骨器占了3000多件,种类达二十余种,几乎遍及当时生产、生活的各个领域。然而对于这些骨器的用途,学术界历来聚讼纷纭,尤其是对其中的骨匕,更是各抒自见,未有定论。本文拟通过对河姆渡遗址出土骨匕的器形特征及使用痕迹的观察分析,以探求河姆渡骨匕的用途。一、骨匕的器形特征及使用痕迹分析河姆渡遗址出土骨匕系取材于大中型兽类的肋骨,以其一段剖成两半,并将剖开的一面磨光制成,所以它们的器形基本相似。通体光洁弧曲,前端多呈舌形,后端多平齐,并钻有一个小圆孔。最长…  相似文献   

19.
商周青铜农具研究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目录前言一、商周青铜农具的种类和型式(一)商周青铜农具资料简介(二)商周青铜农具的型式及特征(三)各型式青铜农具的演变关系及其流行的时代和区域二、商周青铜农具的使用及其在生产中的地位(一)商周青铜农具发展的两个阶段(二)商周青铜农具发展的不平衡及其原因(三)关于解释商周青铜农具少见现象的几种观点之商榷  相似文献   

20.
青藏高原海拔高,气候干燥,降雨量少,先民对其适应策略引起了广泛关注。目前,学者对高原植物资源的利用和开发的情况尚缺乏全面的了解。距今约7.6ka BP拉乙亥遗址是一处位于青藏高原东北缘的新旧石器过渡时期遗址,出土了高原早期文化遗存鲜见的石磨盘和石磨棒。本文对拉乙亥遗址一件磨盘和一件磨棒表面残留物进行淀粉粒和植硅体分析,结果表明:黍族淀粉粒含量较多,其次为小麦族大麦属,并有少量的块根块茎类和豆科植物淀粉粒;此外,发现少量来自植物茎叶和粟稃片植硅体。对比后发现从新旧石器过渡时代至青铜时代,本区史前先民对植物利用种类有较高一致性和稳定性,而对块茎类的利用又反映出对高原环境的响应与适应,具有明显的地域特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