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28 毫秒
1.
魏晋南北朝时期,黄河中下游地区的气候处于异常期,冷暖与干湿环境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波动与变化,导致各种自然灾害频繁发生,对当时的农业生产造成很大的影响。为了应对气候变化及农业自然灾害,黄河中下游地区的旱作农业技术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形成了耕-耙-耱为中心的抗旱保墒技术。总之,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北方旱作农业技术体系的形成期,与当时气候的异常变化有着密切地关系。  相似文献   

2.
黄河水灾自古频发,处在气候转折和政府国力衰落的特殊阶段,黄河水灾发生的影响势必愈发严重。通过对历史时期气候和社会经济转折期的典型水灾的研究,有助于揭示水灾、农业和社会政治之间关系和作用过程,可以为现代气候变化下的水灾应对策略提供经验参考。  相似文献   

3.
杨晓靖 《安徽农业科学》2010,(25):14169-14171
农业是早期人类社会生产的主要部门,适当的农作物和特定的自然环境相结合,导致了文明的出现。位于黄河中游的中原地区是粟黍的发源地,全新世大暖期适宜的气候和黄河中下游地区优越的环境条件促成了这一区粟黍农业的形成,并在在中原地区孕育出中国最早的文明。  相似文献   

4.
《农业考古》2021,(3):31-37
魏晋南北朝时期黄河中下游地区的水稻种植延续了先秦秦汉的传统。水稻种植得到官府的重视,在黄河及其支流两岸,通过兴修水工程形成了种植水稻的便利条件,成为曹魏西晋时期农业经济恢复与发展的标志。北魏进入黄河中下游地区后,虽然大力发展农田水利建设,使黄河中下游地区的水稻种植有所恢复,但远未达到魏晋时期的水平。贾思勰的《齐民要术》在理论上对水稻种植经验进行了总结。  相似文献   

5.
据世界气象组织的报告提出:气候的不断变暖必将对人类的粮食安全及农业生产造成严重损害。那么,在我国历史上,气候变化同农业发展又有怎样的关系呢?本文简要探讨了我国秦汉时期至今的气候变化,分析了其对农业发展的作用,目的在于探明气候同农业的关系,推动我国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6.
据世界气象组织的报告提出:气候的不断变暖必将对人类的粮食安全及农业生产造成严重损害。那么,在我国历史上,气候变化同农业发展又有怎样的关系呢?本文简要探讨了我国秦汉时期至今的气候变化,分析了其对农业发展的作用,目的在于探明气候同农业的关系,推动我国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7.
全球气候变暖已是客观存在并在继续发展.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成立的政府间气候变化委员会(IPCC)2001评估报告指出,最近20多年来北半球高纬度地区冬季变暖非常突出.黑龙江正处于这一纬度位置,是我国对温度变暖反应最为敏感的地区之一.在气候变化诸多方面影响中,农业是对气候变化比较敏感的产业.气候变化对农业影响是多方面的,其中有正效应同时也有负效应.IPCC报告(2001)指出中纬度的农业生产在气候变暖几摄氏度以下,一般为正面影响,超过这个范围为负面影响.现从气候变暖对主要粮食作物生长发育、种植结构、农业生态环境影响等方面加以阐述,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以期对黑龙江省粮食生产产生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8.
黄河中下游是我们中华民族最早从事农耕活动的重要地区。古代,这里的气候比现在温和,林木繁茂,土质肥沃,资源丰富,具有发展农业的有利条件。但是,这里基本上属于干旱、半干旱区,雨水不足,年降雨量200~550毫米,且分布极不均匀,一般集中在夏秋季节。特别是春季干旱多风,对种植业的威胁较大,这又是发展农业的不利因素。故千百年来,  相似文献   

9.
农业在发展过程中,对气候把环境的变化十分的敏感,气候变暖对农业生产将会产生严重的影响。在整个地球气候改变的大背景之下,山东省最近几年的气候温度逐渐升高,气候变暖现象十分明显,其已经成为了全球气候变化的一个整体趋势,但是地区间的气候变化又呈现出一定的地域色彩。本文主要对从1964~2014年山东省的气候变化特点进行了简要的分析,并分析了气候变化对山东省小麦、棉花和玉米等作物种植结构所产生的影响。希望通过本次研究对更好的分析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产生的影响有一定的帮助。  相似文献   

10.
目前,全球气候变化形势严峻,而农业生产与气候变化相互影响。探索气候变化条件下的新型农业生产模式,既可以提高农民收入、保障区域粮食安全,又可以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缓解气候变化。在系统梳理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农业生产对气候变化的推动作用和适应气候变化下的农业生产方式相关研究的基础上,全面分析了气候变化下农业生产面临的严峻考验和转变农业生产方式的重要意义。传统农业生产方式在人口持续增长和气候变化的双重影响下已不能满足需求,为应对气候变化提出的气候智慧型农业可以促使农业可持续发展,增强农业生产适应性,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缓解全球气候变化。依据西南地区的自然条件和国内外应对气候变化的先进农业生产经验,提出了我国西南地区发展气候智慧型农业的建议对策,制定区域气候智慧型农业的政策制度,完善区域气候智慧型农业的技术措施,综合开发和因地制宜选择气候智慧型农业的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11.
气候变化对我国农业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良好的气候能够促进农作物生长,推动农业在整体上平稳发展,极端恶劣的气候会延缓和降低作物产量,给作物带来严重的病虫害问题,导致农业发展受到阻碍。因此,探讨分析气候变化对农业气象灾害以及病虫害产生的影响能够有效提升我国农业发展的效率,保障农业发展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12.
古典文献中,甽和畎、畝和亩的用法存有差异。西汉以前,黄河中下游地区的田制经历了从沟洫法到畎皊法,再到代田法的演变。在田制的演变过程中,畝的功能也发生了由主要起排水功能到耕种和供水功能的变化。甽功能的改变与气候为主要参数的生态环境的变化密切相关。田制的演变折射出汉代以前,黄河中下游地区的气候由温湿到干旱的转变。  相似文献   

13.
为探究土地可持续发展演变规律,面向全球可持续发展目标构建土地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以黄河中下游为研究对象,运用加权TOPSIS法和障碍度模型,揭示黄河中下游地区土地可持续发展的时空演变特征及主要障碍因素。结果表明:1)2005—2018年黄河中下游地区土地可持续发展水平呈上升趋势,得分由0.371提升至0.735;2)土地可持续发展具有明显的空间差异,东部区域土地可持续发展水平提升较快;3)土地可持续发展障碍因子呈动态变化,地均工业二氧化硫排放量与单位耕地面积化肥施用量是其主要障碍因素。因此,生态环境对土地可持续发展制约作用仍相对较高,未来应重点关注以实现黄河中下游地区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4.
全球气候变化的主要特征表现为气候变暖,基于这一环境下,区域气候随之也发生了 改变,甘肃河东地区处于东部季风区域,这里的气候变化无常,生态环境比较脆弱,将气象观测 材料利用起来,用于研究这一地区气候变化在农业生产方面的影响程度,可使农业朝着稳定的 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5.
新石器时期,黄河中下游平原地区聚落形态的地貌分布,总体呈现出从山地向平原、由高海拔向低海拔的变迁特征,但在较短的时间尺度内,聚落形态的地貌分布呈现出"高地—低地"间反复迁移的过程。这种地貌特征的变迁,一方面与多变的气候环境相关,气候的冷暖干湿促使居址在"高地—低地"之间来回摆动;另一方面受农业耕作环境的影响,粟作农业和麦作农业在地貌上的位移带动聚落地貌选择的变动。  相似文献   

16.
浅谈近30年来三门峡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对三门峡站1971~2000年近30年来尤其是近10年来的气候资料的统计分析,结合三门峡地区农业生产情况,总结出三门峡市的气候变化特点以及主要农业灾害的发生发展规律,分析了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甘肃地处江河上游,又是风沙发源区。甘肃水土流失,荒漠化等生态环境的问题,不仅制约了当地农业生产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也给黄河,长江的中下游地区留下了一系列生态经济祸患。由于黄河上游水土流失严重,使大量泥沙流入黄河,导致下游干流河床逐年以10厘米升高成为地上悬河。位于长江上游的陇南地区,由于植被的破坏,地表石质化,成为长江发洪水的来源之一。给中下游地区经济带来了重大影响,对千百万  相似文献   

18.
杨利 《农业与技术》2013,(8):186-186
由气候变化所带来的影响已成为社会日益关注的问题,尤其是全球气候变暖对于农业生产负面影响更是引发了社会警惕。结合全球气候大变暖的背景,总结了宁夏气候变化情况,根据宁夏气候变化的规律,结合宁夏的农业情况与地理概况,分析了气候变化对宁夏农作物生产的影响及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19.
农业生态是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近年来气候变化对农业生态的影响逐渐加强。本文以乌鲁木齐地区为例,分析该地区农业生态现状,从降水、气温、农作物三个方面分析气候对农业生态的影响,提升该地区对农业生态的重视,促进农业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20.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生产直接关系到社会稳定和可持续发展。气候变化会对我国农业生产和粮食安全产生重大影响。本文通过文献综述和比较研究,系统分析了气候变化对农业部门可能造成的影响,分区域梳理了不同地区面临的主要气候风险和可以采取的适应措施,并识别了各项适应措施在实施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障碍,提出相关对策和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