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 毫秒
1.
农产品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几乎每天都不可缺少,因此,农产品的食用安全越来越受到各级政府和人民大众的关注,而植物保护是保证农作物产量和质量安全的关键技术之一,那么狠抓植保质量,发展绿色植保,为广大城乡居民提供更多安全优质的农产品,是植保界共同追求的目标。  相似文献   

2.
《植保技术与推广》是我的良师益友《植保技术与推广》创刊以来,我一直坚持订阅,回忆几年来阅读本刊文章,结合实际生产解决我乡农村存在的30多项生产难题,指导病虫草鼠防治工作。下面举2个例子来谈谈。1)几年来我乡鼠害十分严重,庭院百夹捕鼠率为23.1%,农...  相似文献   

3.
河北省迁安市农业局植保站适应农业结构调整的需要,针对病虫害的种类、数量及为害程度发生的变化和植保技术推广不能及时到位等问题,自1996年开始,建立发展了村级植保技术服务组织,在植保站统一组织、统一培训、统一指导下,几年来从几十个发展到百余个,并走向了正规化、管理规模化建设的轨道,为迁安市植保技术的推广、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做出了较大的贡献。1村级植保组织的建立1996年我们经过认真研究、通过反复论证,决定以市农业局植保站为龙头,在村一级建立植保服务组织。1.1村级植保服务组织的职责村级植保技术服务…  相似文献   

4.
简述了柳州市近年来主要推广应用的绿色植保技术及取得的进展,分析绿色植保技术发展的制约因素,并对如何发展绿色植保技术提出了加强政府扶持力度、加强绿色农产品监管、加大推广应用力度等对策。  相似文献   

5.
《植保技术与推广》杂志以为社会主义农业经济建设服务为办刊方向,以争创名牌期刊,满足读者需求,为农业生产服务为办刊宗旨,刊载全国农作物病虫草鼠害的测报、防治、检疫、农药械新技术、新成果,刊载我国有关植保工作方针政策,全国性重要病虫发生预测和防治指导意见...  相似文献   

6.
我是一名工作 2 0多年的乡镇植保员。在长期的工作实践中 ,我深深认识到 ,要使自己能够适应植保事业不断发展的新形势 ,就得不断学习 ,不断给自己“充电”。《植保技术与推广》是我多年来学习参考的主要杂志之一。通过学习 ,我从期刊中汲取了不少专业技术“营养” ,受益匪浅。不但充实和提高了自己 ,还在工作中带来了许多社会效益。1 )增强了生态观念和综防意识。以前我们只重视化学防治 ,而忽视农业防治、保护和利用天敌等综合治理 ,对环境保护意识也比较谈薄。通过学习期利有关文章 ,进一步明白了由于人们的生产活动破坏了生态系统的平衡 …  相似文献   

7.
8.
公共植保、绿色植保的发展与展望   总被引:19,自引:1,他引:19  
近年来,为顺应绿色消费、可持续发展国际发展潮流,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农产品质量安全、农业生态安全和农业贸易安全,中国植保界适时提出了公共植保、绿色植保理念,并在实践中按照此理念的要求着力推进植保工作。本文通过对公共植保、绿色植保的发展历程和工作举措等内容的深入剖析,充分阐述了其在植保体系、治理对策、技术模式、服务方式、工作机制等方面的重大进展,全面总结了其在提高植保技术到位率和促进粮食生产安全、农产品质量安全、农业生态安全、农业贸易安全等方面的显著成效,并在深入分析当前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进一步推进公共植保、绿色植保事业的5点建议。  相似文献   

9.
韭菜为人们喜食的蔬菜,然而由于韭菜农药残毒和污染严重,危及人们健康,中毒事件时有发生,引起社会广泛关注,市人大、政协曾多次提案要求尽快解决。1995~1998年,我们在市农业绿色食品办公室配合下,组织大兴、顺义、密云、平谷等区县植保站全面开展“绿色韭...  相似文献   

10.
11.
面向21世纪植保工作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可持续农业是21世纪农业发展的一大主题,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则是新时期发展高产、高效、优质农业的根本出路,也是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内农业工作的中心任务。作为农业减灾保产技术体系的植保部门,如何适应农业结构调整和可持续农业发展的总体要求,是新世纪我们植保科技工作者必须面对而且必须作出回答的问题,为此,笔者想就21世纪植保工作面临的机遇与挑战谈点个人的看法,对21世纪植保工作的发展做些肤浅的展望,供同行商榷。121世纪植保工作面临的机遇1.1国家新出台的法律和政策,确定了植保技术推广机构的地位自1993…  相似文献   

12.
随着新世纪的来临和中国加入WTO进程的加快,植物保护工作也将迎来崭新的时代,它既将面临难得的机遇,又将面临严峻的挑战。机遇主要有:一是当今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特别是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发展,为植保科技进步、植保科技创新提供了技术依托和技术手段支持。二是植物保护国际公约的签定和国家有关植保、环保和农药管理方面的法规规章及相关政策的颁布,为植物保护工作提供了有力的政策保障。三是全国“植物保护工程”的启动和植保体系的健全完善,为植物保护工作提供了强大的经济支柱。四是质量效益型农业和入世后出口外向型农业…  相似文献   

13.
2001年是新世纪的起始年,也是"十五"计划的第一年,随着我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全面实施和加入 WTO步伐的加快,四川农业面临新的发展机遇,植保工作必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农业发展新阶段的要求,正确把握形势,切实转变观念,抓住机遇,迎接挑战。 1回顾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 10 a,本省植保部门锐意改革,从开方卖药,科技承包,统防统治到综合防治,无论是在农业抗灾夺丰收,保证农业持续稳定增长,还是在发展壮大植保队伍,拓宽植保服务领域,提高防治技术水平上,都做出了巨大贡献。 1.1病虫测报网络基本形成一是建立了以…  相似文献   

14.
绿洲发展面临的挑战、目标及21世纪发展研究展望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本文认为 ,当前中国绿洲发展上的主要问题是荒漠化的威胁、资源利用过度、科技含量低下和产业结构失调。未来建设方向是建立知识密集绿洲体系。这一体系由农业科技、工业科技和高新技术组成 ,并从干旱区优势资源出发 ,探讨了如何通过知识产业化设计实现绿洲高效、持续发展的途径。文章指出 ,2 1世纪绿洲发展研究的热点问题有绿洲合理发展规模及其发展空间研究、绿洲知识经济产业化演进过程研究、知识经济下绿洲资源产业结构研究、绿洲发展保障体系调控研究 ,以及知识经济与 PRED协调发展体系建设等。  相似文献   

15.
区域生态安全与构筑我国21世纪国家安全体系的策略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区域生态安全因全球生态危机的加剧和其在国家安全中的重要地位而日益受到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本文在总结近年来国际国内研究成果的基础上 ,就区域生态安全的内涵、研究内容、评价方法等若干基本问题进行讨论 ,进而对构筑我国区域生态安全体系面临的问题和应对策略做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6.
经过20 a的改革和发展,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植物保护工作作为农业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必须顺应改革和发展的新形势,正确认识和把握农业发展新阶段植保工作的特点,理清工作思路,调整工作重点,推动植保社会化服务,促进防灾减灾整体水平的提高。1正确认识农业发展新阶段植保工作的特点 近几年,农业连年丰收,农产品市场供应丰富,过去长期困扰我们的农产品短缺问题基本得到解决。但农业经济结构还不甚合理,农产品总体质量不高,效益偏低,区域结构雷同,农产品销售不畅,积压严重,以致于造成农业比较效…  相似文献   

17.
甘肃自然生态的脆弱性和环境污染的严重性,决定了其绿色产业的发展应以保护和建设生态环境为切入点,正确处理产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间的关系,充分利用其生态环境优势,不断改善其生态环境劣势。通过发展生态治理产业、特色产业以及环保产业,尽快解决制约甘肃绿色产业发展的资源约束、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等问题,最终使甘肃逐步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18.
1.自然条件克里雅河源出昆仑山北麓,是塔里木盆地南缘较大的河流之一。流域面积7358平方公里,河流全长740公里,出山后中下游平原地段438公里。多年平均径流量6.99亿立米,最大径流量10.76亿立米(1966年),最小径流量5.25亿立米(1979年),径流模数3.01立米/秒平方公里;径流深95毫米;侵蚀模数406.78吨/平方公里;多年平均含沙量4.68公斤/立米,输沙率111公斤/秒。河水pH为8.2,矿化度山口水文站0.51克/升,英巴克0.76克/升,米萨来1.38克/升。克里雅河属冰雪融水与降水混合补给类型,径流年际变化较小,Cv=0.17,水量较稳定,对农业利用有利。但年内季节分配极不均匀。春季占11.7%,夏季66.4%,秋季14.7%,冬季7.2%;洪水期7-8月,枯水期9-5月;1月份流量最小6.31立米/秒,  相似文献   

19.
In the USSR, the system of forecasting the occurrence of crop pests and diseases consists of long-term, yearly or seasonal forecasts, and a warning service. They allow for prophylactic plant protection to be adequately planned and organized both on a country-wide and a regional scale. Theoretically, all kinds of forecasts are based on a knowledge of the population dynamics of pests. The criteria used to develop forecasts are the state of certain climatic and energetic factors during previous seasons, which determine the morphophysiological features of populations and the way they will react to the environment in the future. On this basis, mathematical formulae can be developed and the management of pest population dynamics can be planned. The main biological information required for forecasting is collected by the State Plant Protection Service. Data on climatic conditions and the state of crops are supplied by the Hydrometeorological Service. Methods of data collection, treatment and interpretation are developed by research institutes according to the accepted model of pest population dynamics. En URSS, les previsions se font a long terme, a echeance d'une annee et sous forme d'avertissements saisonniers. La protection des plantes peut, de ce fait, etre planifiee a I'echelle nationale et regionale. En principe, toutes les previsions sont basees sur la connaissance de la dynamique des populations de ravageurs et maladies. Les criteres utilises pour la preparation de previsions comprennent le recours a une serie de facteurs climatiques et energetiques qui ont prevalu durant les saisons precedentes. Ceux-ci determinent les caracteristiques morphophysiologiques des populations et la faGon dont elles vont repondre aux conditions de I'environnement. Ceci permet de developper des formules mathematiques de prevision et de planifier le management des populations des depredateurs. La plus grande partie des donnees necessaires a ces previsions sont recueillies par le Service de la protection des vegetaux. Les donnees sur le climat et sur la phenologie des cultures parviennent au Service hydrometeorologique, alors que les methodes de lutte sont developpees par les instituts de recherches, sur la base de modeles de la dynamique des populations.  相似文献   

20.
M. SCHMIDT 《EPPO Bulletin》1983,13(3):513-520
In the past, industry and research institutes have produced a number of technical proposals to improve sprayer technique, and development in this area has been very successful. The «closed sprayer-system>>, the pesticide flushing system, flow regulation systems and updated stirring arrangement are examples of many different practicable improvements. A completely new approach to improving application technique is the « direct injection of pesticides >>: contrary to normal practice the tank of the sprayer is filled with pure water only. The pesticide is introduced in concentrate form into a separate tank and injected into the water flow produced by the equipment pump during the application process. The advantages of this technique include no direct handling of the active substance concentrate; no problems with liquid-stirring; no pesticide residues. A commercial sprayer equipped with a metering device prototype and a newly developed constant pressure fitting is described as an illustrative example of prospective design of a « direct-injection >> system. A number of other technical possibilities exist for putting this method into practice. The advantages of this technique have to be paid by an additional capital outlay but they offer the chance to reduce safety and hygiene problems in chemical plant protect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