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六)植病流行的时间动态植病流行的时间动态是流行学研究的中心课题之一,它在理论上和应用上都具有重要意义。研究时间动态主要研究病害流行速度及其变化规律。一、流行的类型及其防治策略 1.流行速度潜能和类型不同病害的流行速度不同,有的差异很大。据报道,在最适的条件下,一个生长季中病害数量增长倍数  相似文献   

2.
(七)植病流行的空间动态植病流行的空间动态着重分析病害传播距离、传播速度及其变化规律,其定量的研究是定量流行学中最复杂的问题之一,也是最薄弱的环节。它既涉及到生物学过程又涉及到物理学过程,这里仅作扼要介绍。 1.一般考虑病原物传播体依种类不同而有多种类型,如孢子、菌丝片段、菌核、细菌细胞或菌脓等等。它们都具有一种或多种特性以适应传播。稻瘟病菌靠传播体数量巨大使得其侵染发病得以成功;多数气传病害的孢子体积小、重量轻而得以被气流传播;有些病原  相似文献   

3.
本文应用通径分析方法对影响水稻纹枯病流行速率(y)的几个重要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证明影响水稻纹枯病流行速率最重要的因素是密度。直接通径系数 Px_5y=0.603060。其次是施肥量(X_6)的直接作用(Pn_6y=0.520695),以及雨日数(X_3)的间接作用(Px_3→X_5y=0.357439,Px_3→x_6y=0.407855)。并对所选的几个影响因子间的作用方向和作用程度进行了分析,利用通径图对以流行速率为中心的流行子系统的内部结构作出了定量描述,选定了建立数学模型的基本途径;并建立了预测模型:  相似文献   

4.
植物病理学家正在利用大气物理原理解释与病害爆发和随后的流行相关联的接种体远程传播之许多复杂生物学过程。本文的中心是利用经计算机形成的大气轨线分析来确定潜在初染源地区和携带接种体的气团在时间、空间上可能的运动。几篇新近的文章已考察过烟草霜霉病菌(Peronospora tabacina Adam)孢囊孢子的远程大气输送以图解释烟草霜霉病流行的时间、空间动态。据笔者过去五年的经  相似文献   

5.
石腊切片对于研究植病是必要的技术,研究菌类的侵入寄主过程,也必须应用这种技术,方能了解病菌侵入的部位和侵入后发展情况。切片前把病菌孢子接种在寄主上,经过一定时间切下作石腊切片,可知道侵入丝侵入场所,侵入后的行动。每经过一个单位时间,作一次石腊切片,而且要作连续切片,可以看到侵入行动的整个过程。切片手续如下:  相似文献   

6.
1985年8月12日—8月31日,西北农学院植保系受农牧渔业部委托,举办了全国“植物病害流行学”讲习班,邀请西德吉森(GIESSEN)大学农学院著名植病流学行学家 J.Kr-anz 主讲。参加讲习班的有数十名来自全国高等农业院校的中青年教师和农科院、所的研究人员。J.Kranz 讲述了十五个专题,内容有:(1)植病流行学概论;(2)植病流行学的基本概念和方法;(3)病害流行的发展过程、要素及与环境因子的相互作用;(4)病害的传播;  相似文献   

7.
强中发 《植物保护》1987,13(6):16-18
6个不同地区种植的3个小麦品种上,小麦雪腐叶枯病(Gerlachia nivalis)病情指数不同。这种地区间的,包含几个指标的差异反应了生态环境的差别。本文利用调查所得数据,具体介绍了应用模糊类分析法划分植病流行区域的计算步骤和方法。  相似文献   

8.
用判别分析法预测植病流行趋势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根据小麦赤霉病不同发病田块(或需防治田块)所占比例,及决定防治对策的原理,将历史资料划分成防治对策上与一般5级预报无差别的2类,即偏重发生类(主动出击类),偏轻发生类(区别对待类)。从而保证了各类有较多的样本数,提取较多的历史信息。然后运用费雪(Fisher)准则下的两类判别分析方法,建立判别函数式,通过历史样本的检验,拟合率达86。96%。显著性测验F12>F0.01[2,20],经1986—1988年3年应用,预报准确。  相似文献   

9.
从表现黄化(丛枝)症状的桉树上采集病叶,抽提主脉总DNA,采用植原体通用引物与巢式引物进行PCR和巢式PCR扩增,对扩增产物进行克隆和序列测定,获得了植原体的近全长16S rRNA基因及部分16~23S rRNA基因间隔区序列.序列分析揭示,所获得的序列与已知植原体基因组相应区段的序列高度同源,与柳叶菜变叶植原体(epilobium phyllody)和白腊树丛枝植原体(ash witches'-broom)相应序列(GenBank登录号:AY101386和AY566302)同源率为99.9%,与白腊树黄化植原体(aster yellows BD2)相应序列和番茄巨芽植原体(tomato big bud)相应序列同源率分别为99.6%和99.3%.该序列构建的系统进化树表明,引起我国广州地区桉树黄化(丛枝)病的植原体属于16SrI组(即翠菊黄化组),将其暂命名为桉树黄化(丛枝)植原体广东株系(Eucalyp-tus yellowing and witches'-broom phytoplasma strain Guangdong,EYWB-Gd).建立了桉树植原体巢式PCR检测方法,对疑似病样及桉树组培苗进行了检测,多数疑似病样检测结果为阳性,供试的10株组培苗未发现阳性样品.  相似文献   

10.
导言对于产后病害流行学,特别是以现代流行学观点来看待的这一问题,现在还很少有人报道。迄今为止,关于产后病害流行学的报道重点是放在环境条件(相对湿度、温度、二氧化碳、组织的水份含量等等)对产后病害的数量、损失程度、腐烂中品种的差异、真菌病害的防治之影响上。本文对这些因素不加论述,这是因为许多因素对特定的  相似文献   

11.
以美国柯罗拉多大学贾克·阿尔特曼(Jack Aefman)教授为首的11位植病学家组成的代表团,于1986年7月初来京,对我国北京等地进行为期一个月的学术交流与友好访问。代表团中有来自罗得岛大学、佛罗里达大学、美国环保局、加州农业部以及加拿大、澳大利亚的植病、线虫、农药等专家。  相似文献   

12.
植物病害分子流行学概述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本文概要地介绍了植物病理学新研究领域——植物病害分子流行学的基本概念、进展和在几个主要方面的研究实例。分子生物技术在病原鉴定方面得到了广泛应用;定量的分子生物技术在测定病菌初侵染源方面显示出特有的快速、准确的优势;分子流行学应用分子生物技术监测病害和病原菌群体的动态,克服了传统流行学方法的弱点;作为有力的补充,分子生物技术正在用于探讨和推测病原菌远距离传播的路径,并注重研究病原菌群体的时、空动态变化,病原菌的长期进化,以及与病害发展的关系;病原群体的竞争将得到更深入的研究以揭示其变化是如何导致植物病害大流行;应用分子流行学手段,植物抗病性的鉴定将大大加速和简化;病害防治策略的制定将具有更科学的依据。宏观与微观研究手段的结合将越来越显示其在植物病害流行学研究中的巨大潜力。  相似文献   

13.
植病灵防治烟草病毒病试验任怀义买新红(甘肃省平凉地区植保植检站744000)1.5%植病灵(Ⅱ)乳油是山东阜市尔福农药厂同山东大学植物病毒防治研究所共同研制的集杀菌、脱病毒、增产为一体的无残毒、无公害、无污染的新型农药,为了明确在我区烟草病毒病的防治...  相似文献   

14.
一、自然环境与农业植病江西省地处我国长江中下游南岸,气候温暖,四季交替分明,春秋短,冬夏长,除少数山区外,多数地区平均稳定在10~12℃日期达233-275天,全年积温在4500-5400℃,年降水量在1300~1900毫米,属全国多雨湿润亚热带。这种自然环境对于经济植物种群  相似文献   

15.
16.
中国植物病理学会和国家动植物检疫总所联合筹办的首届全国植病检疫学术研讨会,于1992年12月26日在福建省厦门市举行。国家动植物检疫总所姚文国副所长、中国植物病理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韩金声教授到会并讲话;中科院学部委员,福建农学院谢联辉教授、农业部植物检疫实验所老所长季良教授、国际植病学会疫霉委员会中国理事、北京农业大学沈崇尧教授莅临这次研讨会并作了学术报告;总所陈仲梅、耿秉晋两位总农艺  相似文献   

17.
 2008年在杨凌采集到具有典型植原体侵染症状的菲白竹,应用植原体16S rRNA基因的通用引物对R16mF2/R16mR1和R16F2n/R16R2对其进行检测,巢式PCR得到约1.2 kb的特异性片段。对扩增片段进行测序并进行系统进化树分析,结果表明,该病原属于翠菊黄化组(Candidatus Phytoplasma asteris),与该组成员同源性均在98%以上。随后用16Sr Ⅰ组和Ⅴ组特异引物对R16(Ⅰ)F1/R16(Ⅰ)R1和R16(Ⅴ)F1/R16(Ⅴ)R1也证明其属于翠菊黄化组,RFLP 分析表明该植原体属于16SrⅠ-B亚组。植原体侵染菲白竹在中国属首次报道。  相似文献   

18.
一、解放前江西植病科研简况解放前江西从事植病科技人员稀少,因此历史上遗留下来的有关江西植物病害的资料很少。最早是我国植物学家胡先骕在1923年发表的《江西菌类采记》一文中,记述了在江西采到的与植病有关高等担子菌计达21种。植物病理学家朱风美教授(1927)在《中国的植物寄生菌》的文章中,记述江西有:小麦黑穗病、锈病以及其他林木病害10多种。戴芳澜(1933)的《中国真菌杂录》;邓叔群(1936)的《中国真菌》、魏景超(1940)的《金大真菌标本名录》等文献中,也片段记述了一些江西植物病害发生分布情况。吴昌济教授(1935)对《国内麦类黑穗病发生及分布调  相似文献   

19.
南京地区夏大豆田的定殖蚜虫主要是大豆蚜(Aphis glycines)。1987和1988两年黄皿共诱到29种蚜虫,其中以大豆蚜数量最多,是传播SMV的主要介体,其他介体蚜虫有:绣线菊蚜(A.citricola),豆蚜(A.craccivora)、棉蚜(A.gossypii)、萝卜蚜(Lipaphis erysimi)、桃蚜(Myzus persicae)、玉米蚜(Rhopalosiphum maidis)、麦二叉蚜(Schizaphis graminum)和二叶草彩斑蚜(Therioaphis trifolii)。1987年蚜虫迁飞峰出现在大豆花期以前,2周后田间出现发病高峰,SMV发病增长率与蚜虫迁飞量呈显著的线性正相关(P<0.01);1988年蚜虫迁飞峰发生在大豆花期以后,其迁飞量与SMV的流行无显著线性相关(P>0.05)。  相似文献   

20.
南京地区夏大豆田的定殖蚜虫主要是大豆蚜(Aphis glycines)。1987和1988两年黄皿共诱到29种蚜虫,其中以大豆蚜数量最多,是传播SMV的主要介体,其他介体蚜虫有:绣线菊蚜(A.citricola),豆蚜(A.craccivora)、棉蚜(A.gossypii)、萝卜蚜(Lipaphis erysimi)、桃蚜(Myzus persicae)、玉米蚜(Rhopalosiphum maidis)、麦二叉蚜(Schizaphis graminum)和二叶草彩斑蚜(Therioaphis trifolii)。1987年蚜虫迁飞峰出现在大豆花期以前,2周后田间出现发病高峰,SMV发病增长率与蚜虫迁飞量呈显著的线性正相关(P<0.01);1988年蚜虫迁飞峰发生在大豆花期以后,其迁飞量与SMV的流行无显著线性相关(P>0.0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