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盆景作品枯死部分的防腐、防蚁、防虫工作十分重要和必要,防腐技术的成败,直接关系到作品的成败与品格的高低。有了卓有成效的防腐技术,方才有了盆景作品中的“神枝”、“舍利干”,才有了盆景作品的生死相依,枯荣相济,也才有了盆景作品的多姿多彩。  相似文献   

2.
胡光生 《花木盆景》2007,(10):12-13
朱祥勇先生,1967年生,安徽合肥市人,现为中国盆景艺术家协会会员、合肥市盆景协会理事,2006年被评为”安徽省杰出盆景艺术家u0他钟爱盆景艺术事业,工作之余全身心投入盆景的研究与创作。师从安徽盆景艺术大师朱秀文先生,在前辈梁永贵会长的悉心爱护下,多年来在杂木类盆景研究上颇有建树,作品以“端秀”见长,尤其是近几年来在松柏类盆景创作上,将杂木的“端秀“与松柏的“气韵“充分相融合,形成了“端庄、清秀、飘逸、大气“的作品风格。其作品多次获得全国及省市大奖。  相似文献   

3.
《花木盆景》2007,(3):F0002-F0002,1
柯成昆先生祖居风景秀丽的海上花园城市厦门,少年时代即喜爱盆景艺术,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从事盆景创作,善与同行相互切磋技艺,其作品神态自然且注重气势和力度,有许多盆景作品在国内外展览中获金奖和银奖。  相似文献   

4.
杨修 《花木盆景》2007,(1):18-23
这些盆景作品选自台湾2006年11月的名类盆景展,有华风盆景展、全台榕树展、全台松树展、7县市盆景联展等;这些盆景作品各具创意,脱离轮廊式树木盆景的局限。台湾的盆景展览中盆景一般是不题名的。最近几年的大型展览都移往室外,去除了室内严格摆设,增加与欣赏者的互动,使盆景已经不是完全单独的存在,  相似文献   

5.
徐鹏 《花木盆景》2000,(4):20-21
盆景鉴赏作为盆景艺术实践的有机组成部分,也可以用信息论的语言进行描述。从信息论的角度看,盆景鉴赏艺术实践的过程,实际上是盆景鉴赏者对盆景作品中包含的信息进行处理的过程。作为盆景鉴赏者,了解盆景鉴赏信息系统的构成,认识盆景作品中所包含信息的表现方式及其相互作用,无疑有助于把握盆景作品的艺术本质,使鉴赏实践向更高的层次发展。  相似文献   

6.
王子元,湖北黄石人,1947年生。自幼酷爱盆景艺术,十多年勤学苦练,制作了多种形式盆景,尤其酷爱树石盆景,重视创意和意境。创作上运用“内模贴石法”、“穿石双层藏干法”等技艺,有所创新和发展,作品曾多次获奖。现为中国盆景艺术家协会会员、中国风景园林学会盆景委员。  相似文献   

7.
中国盆景代表作 这件作品创作于1976年,1984年刊发于本刊试刊号封底,在1985年中国盆景评比展览上被誉为“给我们古老盆景带来新意”的作品之一。“《秋思》这件盆景作品问世的意义在于:一、在贫景中去探求艺术的共性规律和美的规律,并用以指导盆景的艺术创作和造型。  相似文献   

8.
《花木盆景》2007,(11):F0003-F0003
柯成昆先生,现任中国盆景艺术家协会常务理事、厦门盆景花卉协会副会长,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从事业余盆景创作。现有盆景精品近百盆。已有多件作品获得国际盆景博览会金奖。  相似文献   

9.
红之 《花木盆景》2007,(8):26-26
5月26日至27日,巴西盆景展在巴西最大的工业城市圣保罗隆重举行。此次盆景展与其他国家大型盆景展会一样,分为盆景造型表演和盆景作品展示。作盆景造型表演的专家有Charles White、 Morten Albek、Renato Bocabello、Mario A、G,Leal等。  相似文献   

10.
郑国顺先生,生于1958年,安庆市人,现为中国盆景艺术家协会理事,安庆市盆景艺术研究会会长,安徽省盆景艺术大师。他生长在皖江文化名城,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把所有业余时间都投入盆景创作与研究上,尤其致力于松、柏盆景创作。十多年来,他潜心钻研徽派盆景的传统技法,在继承和发扬徽派盆景传统方面有所突破,创作上走出了徽派传统模式。其作品弘扬徽派雅士盆景中借景抒情的特点,在盆景艺术共性中追求自己的创作个性,受到业内人士的好评。  相似文献   

11.
许德恭 《花木盆景》2004,(10):14-15
在第三届中国盆景学术研讨会(武汉)期间,与会代表在座谈时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盆景作品的原创作和改作或收藏在权属方面应该如何界定?这的确是一个值得盆景界深入探讨的问题。从艺术的角度而言,盆景艺术无疑是富有创造精神和个性特点的,其创作必然应该享有相应的权益。但是盆景艺术不同于美术、音乐和学等艺术,它是具有生命力和可塑性的,一个盆景作品完全有可能经过一次、二次甚至多次改作而成为另一件不同于原作的作品,这种情形下,原创作和改作创作的权属该如何界定呢?——但这还只是比较理想的设想,更多的情形是改作基于原作的架构来进行,二的是一种承前启后的关系,而并非去旧换新,因而权属界定就更趋复杂。确切地说,这里的“权属界定”应该主要是针对作权中“署名权”而言的,虽然“署名权”的界定会涉及到其它的权属问题,但“署名权”首当其冲,因此成为探讨之关键。在讨论会座谈期间,编曾听到三种意见:其一是应当给每件盆景作品建立相应的盆景档案,将原作、改作和收藏一一录入,有据可查;其二是认为署名应以周期为标准,作品未转售之前,署名权应属于原作,被收购或收藏后,购买或受赠必定会对作品进行养护、改作,因而应当以出售或转赠时间为限,更换为购买或受赠的署名;其三则认为盆景作品的原创作的创作时间历时较久,而收藏或收购所进行的改作仅仅限于细枝末节,因而不可享有署名权。众说纷纭,未能统一。《盆景赏石》版自本期起,在“盆景论坛”栏目就“盆景作品的原始创作和改作或收藏的权属界定”问题展开讨论,希望业界学和广大读能踊跃来稿。  相似文献   

12.
《花木盆景》2005,(8):20-21
唐金福,江苏苏州人,数十年盆景生涯,形成洒丽,逸雅,秀岚的艺术风格,强调自然的流露,追求天人合一,主张作品如人,先立人再为事之艺术真谛。各种展览均能见其作品,奖项甚多,现为中国盆景艺术家协会会员,苏州市职工盆景学会秘书长,中国乡镇盆景博物馆技术总监,苏州砚式盆景工作室主持  相似文献   

13.
《花木盆景》2007,(8):22-22
梁鉴钊是广东省中山市南头镇人,1946年生,现为广东省盆景协会会员、中山市盆景协会常务理事、中山市黄圃镇盆景协会艺术顾问。中山市盆景协会常务副会长。业余创作盆景三十多年,作品在各大型展览上屡获殊荣,对水旱盆景及动势盆景情有独钟,特别对杂木类树桩的构图、布局、枝托走向、整体效果等有所心得而受到同行认可。他认为创作盆景应博采众家之长,素材选取不拘一格,  相似文献   

14.
我国《作权法》规定,署名权就是表明作身份,在作品上署名的权利。署名权是作权的一部分,署名权属于作。因此,盆景作品的署名权属于盆景作。所以,不是盆景的创作,其身份是不能在盆景作品上表明的,否则就是侵犯了创作的署名权。  相似文献   

15.
<正>3月23日,应湖北省花木盆景协会盆景分会副会长徐寅洲和章征武的邀请,盆景分会刘昌广会长召集分会副会长、秘书长、副秘书长一行奔赴荆州,考察荆州盆景,并为四月底举办的湖北省盆景展甄选参展作品。荆州盆景历史悠久,有着众多的盆景爱好者和大量的优秀盆景作品,是湖北盆景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内盆景界也有着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喻荣品 《花木盆景》2003,(9):18-18,4
王宜泉同志系安徽含山县人,他在盆景界名不见经传,是一位新人。但他制作的盆景作品在艺术上有一定特点,清秀、自然,寓艺术美于自然之中,在当地已受到盆景爱好者的广泛认可和赞同。现品读他的一组盆景,意在抛砖引玉,希望盆景界关注新人的作品,注重对新人的培养,使盆景界新人辈出,百花齐放。  相似文献   

17.
刘学武 《花木盆景》2006,(12):16-16
近年,笔者利用假期或出差走访了一些名家名园,多次参观全国和各省、市举办的盆景展览,对盆景评比有些感悟和看法,现提出与各位商榷,不妥之处,请大家斧正。一、增加盆景栽培技术的评分。盆景是艺术作品,但却不同于其它艺术作品,它是活的作品,是具有生命的作品,如不了解植物的生长规律和特性,或只知修剪不知栽培,只知整形不知养护,作品将会不断发生变化甚至毁坏;有精深的栽培技术,不断加以精心养护,才能使盆景作品保存并维护其艺术价值。过去雀梅盆景的栽培就流传过“成功之日即为成仁之时”的说法,现百年的好盆景已凤毛麟角,这与盆景的生长年限和几易其主有关,但与盆景作者不懂栽培技术也无不关系。对此,笔者认为盆景评比应增加参赛者对盆景栽培技术方面的评分,方法很多,如现场答辩、随参赛作品附上栽培过程等,以改进只评作品不评栽培技术的缺陷,维护和提高盆景作品的生命力和艺术质量。  相似文献   

18.
张辉明 《花木盆景》2005,(11):28-30
盆景根部的外在形状十分重要,在盆景作品中,根部的外在表现往往决定了这件作品的高下,乃至是成败的关键。  相似文献   

19.
中国的文学艺术作品,经过长期的磨砺,生发出“意境”一词,提出了艺术作品,特别是诗词书画作品,必须具有意境的高度。派生于园林、书画的中国盆景,在布局、立意和作品成型上讲究诗情画意、追求意境,也是顺理成章的事。然而,何为意境?什么样的盆景才是具有意境的盆景?有意境的盆景如何来创作?还是一个值得探索、研究的问题。这里我们试图与读者一起,来认真地讨论这些问题。  相似文献   

20.
2006年下半年,江苏常州宝盛园辛长宝先生多次邀约中国大陆、台湾及日本、欧洲的盆景作家到宝盛园交流技艺,进行盆景创作。在此期间,有众多日本专业盆景作家到宝盛园观摩交流,并创作了一大批盆景作品,今选取其中8件柏树作品的创作过程刊登,以飨读者。这些桩材全为人工经数十年辛勤培育得来,枝干丰富,苍古老道,乃辛长宝先生斥巨资从中国台湾及日本觅得。此次刊登的创作者既有世界知名的盆景大师,又有十分年轻的盆景专业作家,从他们创作的作品中我们当可窥见日本柏树创作技艺之一斑。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们当以拿来主义的气度去消化吸收,汲取精华,为我所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