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奶牛不孕指达到繁殖年龄的母牛不发情,或虽有发情但屡配不孕的一种疾病。导致奶牛不孕的因素主要有先天性不孕、饲养管理性不孕、疾病性不孕等。本文主要对饲养管理性不孕和疾病性不孕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2.
母猪不发情是指青年母猪断奶15天后仍不情,或后备母猪达8月龄还不发情的状况,其卵处于静止状态,是非病理性的生理现象。1诊断要点母猪是常年发情的家畜,发情周期为20~2天(18天也属于正常范围),以接受爬跨为发情定标准,发情持续2~3天。发情征兆有急躁不安爬跨其它母猪、食欲不好、咬圈栏、外阴部变红红肿,以及流出水样粘液等表现,若无上述表现  相似文献   

3.
奶牛性成熟之后或产后长时间不发情称之为病理性乏情。奶牛产后一般40~60天发情,只有及时配种,才能保持1年1胎。  相似文献   

4.
将舍饲条件下有发情表现的土杂母羊15只集中饲养并用海绵阴道栓(含黄体酮50 mg)处理15 d。将处理后的羊只分为3组,A组撤拴后不做任何处理,B组撤栓后注射PGF2α0.025 mg/只,C组撤拴后注射PGF2α0.05 mg/只,然后观察羊只的发情表现。结果A组在24-48 h内全部发情,同期发情率达100%,B组在48-96 h内有4只发情,同期发情率80%,C组有3只发情,同期发情率为60%。从取栓到发情的时间A、B和C组分别为38.4±7.7 h、87.2±20.1 h和81.2±28.9 h。  相似文献   

5.
杨月侠  王琪 《畜牧兽医杂志》2010,29(5):112-112,114
母猪发情异常及不孕症严重影响养猪业的经济效益,母猪发情异常及不孕症包括①后备母猪不发情;②断奶母猪不发情或发情迟缓;③不受孕。通过大量的实践经验总结,在饲养管理、环境控制、疾病治疗方面总结出切实可行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在正常情况下,辽宁绒山羊母羊的发情周期平均为21d,持续1-3d,并且具有明显的外部发情特征。但是也有部分母羊,其发情规律不符合母羊正常的发情表现,生理、营养、疾病、年龄、应激等因素都可能产生这种现象。不正常发情的母羊不管是冻精配种还是鲜精配种甚至本交,其受胎率都明显低于正常发情配种的母羊。现将母羊几种不正常的发情与正常的发情情况比较如下,并对异常发情的产生原因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7.
王彩红 《动物保健》2013,(11):27-29
一、乏情 乏情俗称不发情,是指青年母猪6~8月龄或经产母猪断奶15d后仍不发情,其卵巢处于静止状态,非病理性的无周期活动的生理现象。  相似文献   

8.
母猪不发情的原因及防治的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农村母猪生产中或专业化的养猪场,常常遇到一些母猪不发情或发情症状不明显,屡配不孕,致使母猪少生一窝仔猪,白白地饲养半年乃至一年,给农村母猪饲养户造成一定的经济损失,怎样才能使母猪正常地发情配种受孕呢?笔者针对农村中母猪饲养户专业化养猪场母猪不发情的实际情况,进行了不发情的原因分析,提出了一些防治措施,仅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奶牛性成熟之后或产后长时间不发情称之为病理性乏情。奶牛产后一般40~60天发情,只有及时配种,才能保持一年一胎。在生产中,奶牛产后长期不发情较常见。从而导致母牛不能及时配种,产犊间隔延长,繁殖率下降.不能正常产奶,使牛场的经济效益大大降低。技术人员对14月龄以上的不发情后备牛和产后60天不发情的母牛。应及时进行生殖器官检查和分析.  相似文献   

10.
试验利用脂肪酸类激素药物PGF2α来诱导母马同期发情。试验马匹分为发情正常,生殖系统健康组;无发情表现,无子宫内膜炎,有黄体组;无发情表现,无子宫内膜炎,无黄体组。结果表明:发情正常、生殖系统健康组的受胎率高,发情不正常的马匹同期发情的效果不好,即使发情,受胎率也不高。  相似文献   

11.
产后无发情和亚发情母牦牛激素诱导发情试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选择怀孕母牦牛84头,在生产前后1个月进行补饲,其中40头在产后当年发情季节进行激素诱导发情试验,44头作对照;另选择60头自然生产的产后母牦牛在发情季节进行单纯的激素诱导发情试验,60头作对照.激素诱导发情方法是0 d注射氯前列烯醇0.2 mg,7 d后注射促黄体素释放激素A3 25 μg,连续3 d;在0和7 d进行直肠检查和血样采取,血样进行孕酮测定;测定处理时母牦牛卵巢状态,观察母牦牛发情配种受孕情况.结果显示,通过直肠检查和血浆孕酮测定,发现无发情状态的产后母牦牛占产后牦牛的63.33%和65%,亚发情的产后母牦牛占产后牦牛的36.67%和35%.采用氯前列烯醇和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处理方案进行诱导发情,26.67%的产后母牦牛在处理后出现了发情;对怀孕母牦牛在围产期进行补饲,产后母牦牛在发情季节采用氯前列烯醇和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诱导发情,有45.45%的产后母牦牛恢复了发情,而只补饲不进行激素诱导发情的母牦牛只有20%的母牦牛出现了发情;通过孕酮测定发现2组中激素诱导发情成功的母牦牛中,有68.18%和72%是处于亚发情状态的母牦牛.结果表明,氯前列烯醇和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进行诱导发情的处理方案适合于产后亚发情状态的母牦牛.  相似文献   

12.
奶牛性成熟之后或产后长时间不发情称之为病理性乏情。奶牛产后一般40~60天发情,只有及时配种,才能保持一年一胎。在生产中,奶牛产后长期不发情较常见。从而导致母牛不能及时配种,产犊间隔延长,繁殖率下降,不能正常产奶,使牛场的经济效益大大降低。  相似文献   

13.
张虎社 《北方牧业》2006,(17):17-17
<正> 2005年4月,山西省阳城县驾岭村一养猪场的闫某从某地购回10头大约克母猪,体重分别在50~100千克,到现在为止,已经有9头母猪发情输配后产仔,有2头已产了第二胎,可就是同样的一头大母猪,体重在200千克,从购买至今就是不发情,多次催情也无效,这可急坏了闫某,究竟为何呢?1 主诉该母猪购买时已经8个月,体重约100千克,正值发情输配年龄,同样的4头母猪,有3头发情后输配受胎,就是这一头不发情,曾用促排3号,氯前列烯醇,三合  相似文献   

14.
<正>在养猪生产中,往往由于饲养管理不当造成母猪长期不发情或发情不明显,为使母猪达到多胎高产或促使不发情的母猪和屡配不孕的母猪能正常发情排卵,可运用人工催情方法。现将简便、实用、较理想的有效方法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5.
试验利用脂肪酸类激素药物PGF2α来诱导母马同期发情。试验马匹分为发情正常,生殖系统健康组;无发情表现,无子宫内膜炎,有黄体组;无发情表现,无子宫内膜炎,无黄体组。结果表明:发情正常、生殖系统健康组的受胎率高,发情不正常的马匹同期发情的效果不好,即使发情,受胎率也不高。  相似文献   

16.
母猪不发情的原因与对策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母猪不发情原因很复杂,归集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营养因素对母猪发情的影响; (2)环境对母猪发情的影响; (3)机能性障碍对发情的影响; (4)疾病对母猪发情的影响: (5)应激对母猪发情的影响; (6)管理对母猪发情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经产母猪在断奶后3?7天会再次出现发情征兆,而有些经产母猪在断奶后20天甚至30天仍然还没有发情,这种现象被称作母猪的不发情或者乏情.断奶母猪不发情直接导致母猪非生产天数增加,进而造成饲料、人工的浪费,同时也降低了养殖场的年平均生产胎次,极大的影响了养殖场的经济效益.造成母猪不发情的原因包括环境因素、饲料因素、疾病因素...  相似文献   

18.
<正> 一、前言 在奶牛生产中,产后长期不发情或屡配不孕是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据估计,我国奶牛中不孕牛占25%以上,这就大大影响了牛奶生产的经济效益。因此,探讨影响母牛产后发情因素及规律,不断提高产后发情率和受胎率是奶牛生产者亟待解决的问题。几年来,我们结合生产实际,对影响奶牛产后发情诸因素进行了调查,供奶牛生产者参考。  相似文献   

19.
用C IDR+PGF2 a+HCG法的Ⅰ组和GnRH+PGF2 a+GnRH法的Ⅱ组对108头受体牛进行同期发情优化技术方案的研究,结果表明:在60 h内发情率分别为100%、96.92%,2种方法发情率都较高,Ⅰ组比Ⅱ组相对更高一些,但2种方法间差异不显著(P>0.05)。从发情时间分布上比较,22 h内,Ⅰ组发情率为96.92%,Ⅱ组发情率为72.09%,Ⅰ组(C IDR+PGF2 a+HCG法)发情同期化程度高于Ⅱ组,2种方法的发情同期化集中程度存在显著差异(P<0.05)。Ⅰ组方法在胚胎移植利用率和移植妊娠率高于Ⅱ组,但2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用Ⅰ组方法处理本地牛和杂交牛,其发情率均为100%,2个品种间差异不显著(P>0.05)。Ⅱ组方法处理本地牛和杂交牛,其发情率分别为91.67%、100%,杂交牛发情率稍高于本地牛,但2个品种间没有显著差异(P>0.05)。品种对受体发情率的影响不显著。因此,用C IDR+PGF2 a+HCG法对胚胎移植受体牛同期发情处理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20.
浅谈母牛的异常发情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浅谈母牛的异常发情朱奎新耿明杰高庆文(黑龙江省畜牧兽医学校150111一旦某些因素的影响使母牛发情超出正常规律,被称为异常发情。1异常发情表现1.1安静发情(隐性发情)安静发情是母牛外观无发情表现或者表现非常微弱,不细心观察则难以发现,其实质是卵巢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