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华鲟精子、卵入水后5分钟仍具有受精能力,分别为55%、64%。采取半干法、干法方式均可取得良好的受精效果,平均受精率分别是86.7%、83%。受精卵入水后6分钟产生粘性,用有效浓度为10%-25%的滑石粉悬浊液可除其粘性。  相似文献   

2.
目前中华鲟研究所宣布,经过7年多时间的研究,试验,中华鲟活体产卵技术已趋成熟,这项科研成果对中华鲟种群资源保护有重要意义。据中华鲟研究所科研中心主任介绍,每年10月中旬至11月上旬,中华鲟洄游产卵季节,经农业部批准,中华鲟研究所从长江里捕捉野生亲鱼进行人工取卵、授精,繁育出幼苗再放入长江。  相似文献   

3.
海水及氨水对九孔鲍卵催熟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别于水温26℃、盐度32的条件下和水温24℃、盐度32以及产卵后用0.002%的氨水刺激卵子的条件下,利用光学显微镜观察了九孔鲍排出体外的成熟未受精卵的形态,并研究了形态与时间、受精与时间的关系。实验结果表明,在水温为26℃、盐度为32的条件下,卵子在排出后开始吸水膨胀,卵趋于卵膜中间。产卵20min后,卵子吸收了一定水分,卵才有受精能力,在排卵后25-50min,在用有很强活力的精子的前提下,受精率达到最高值,而在排卵2h后,卵子开始失水,卵趋于卵膜一侧,卵的受精能力开始大幅度下降。在水温24℃、盐度为32及产卵后用0.002%的氨水刺激卵子的条件下,6min后,卵子吸收了一定水分,卵大多数成熟。  相似文献   

4.
根据黄河鲶鱼生理生态特征,选择性腺发育成熟的亲鱼,对成熟度不同的亲鱼采用不同剂量的HCG+LRH-A合剂,进行一次性肌肉注射。结果表明:性腺发育良好的亲鱼,在适宜的水温下,只要提供适宜的产卵条件(产卵池、鱼巢、微流水),用适量的HCG+LRH-A合剂注射,即可达到理想的催产效果。  相似文献   

5.
用人工方法采虹鳟鱼卵,要保证没有坏死卵是困难的,如坏死卵占3%以上,几乎不能受精;在1.2%,受精率则在10%以下,要保证受精率在80%以上,坏死卵不能超过O.15%。受精率低的原因,是由于从坏死卵里渗出的卵黄蛋白,会凝结精子而使其停止活动。日本现采用等渗液(盐溶液)洗去由坏死卵渗出的卵黄蛋白,以提高受精率。等渗液配方:将食盐90.4克、氯化钾2.4克、氯化钙2.6克,依次溶解在10升的淡水里。精子和卵在等渗液中的受精能力可保持很长时间。  相似文献   

6.
葛洲坝下中华鲟自然产卵胚胎正常发育的证据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报道 2 0 0 2年度在葛洲坝下中华鲟产卵场采捞到的中华鲟卵的发育情况。在中华鲟产卵场 ,中华鲟能完成正常的自然产卵和胚胎发育 ,并孵出仔鱼。将采得的中华鲟卵在人工条件下孵育 ,也能完成胚胎发育和出膜。  相似文献   

7.
《重庆水产》1985,(1):46-46
今年四月二十四日和二十六日,我所将一九七六年人工孵化并在水池中驯养至今的长江鲟和中华鲟♂×长江鲟♀的杂交子(简称杂交鲟)分别进行了人工催产试验,均获得了成熟的卵与精。  相似文献   

8.
《淡水渔业》1978,(6):50-50
1978年湖南省桑植县娃娃鱼研究所进行了娃娃鱼人工繁殖的研究。于9月16日进行第五次人工催情试验。试验中采用HCG与LRH-A两种催情药物对试验用鱼进行肌肉注射,然后将娃娃鱼精卵置于白瓷盆中进行人工授精,获卵721颗,受精率68%(有197颗因损失未算入受精比例内)。经35天顺利孵出第一批人工繁殖的娃娃鱼。孵化率为2.5%。  相似文献   

9.
中华鲟全人工繁殖技术研究   总被引:9,自引:3,他引:9  
中华鲟(Acipenser sinensis)在人工驯养条件下性腺发育并最终成熟是突破中华鲟全人工繁殖技术的关键环节,有效的养殖模式对促进中华鲟性腺发育成熟、提前成熟以及实现雌雄同步成熟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本研究在不同养殖模式(水温和营养调控)下对中华鲟性腺发育状况进行长期观测。结果显示,中华鲟在仿自然变温或恒温的养殖环境中,性腺均可发育至III期。采用配合饲料、饲料中添加鲜活鱼或冰鲜鱼以及仅用鲜活鱼或冰鲜鱼饲喂,均能够使部分中华鲟性腺发育启动,但添加鲜活鱼或冰鲜鱼组性腺发育启动的比例较高,其中,有3尾中华鲟性腺达IV期。成功对性腺发育至IV期的1尾雌鲟(12龄,体质量57 kg)和1尾雄鲟(14龄,体质量64 kg)实施了人工催产和授精,采获卵6.25万粒,精液2 850 mL,受精率为60.1%(36.3%~80.4%)。在(19.3±0.2)℃下经过约125 h,仔鱼大量孵出,获初孵仔鱼2.3万余尾。此次中华鲟全人工繁殖技术研究的有效尝试可为今后养殖中华鲟的规模化繁育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0.
濒危中华鲟人工群体的繁殖生物学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以1998―2008年孵出的子一代(F1)中华鲟(Acipensersinensis)为材料,研究了人工养殖中华鲟的繁殖生物学特征。结果表明:年龄10~20龄的492尾人工养殖子一代中华鲟体重为30~169 kg,体长为140~258 cm,肥满度为0.77~1.26,体长(L)与体重(W)之间的关系式为W=1×10~(–5)L~(2.9658) (R~2=0.9076,n=492)。74尾中华鲟性腺发育成熟,成熟比例为15.04%,成熟个体中雄鱼体重[(60.73±14.53)kg]和体长[(172.27±13.46)cm]均小于雌鱼体重[(88.39±29.14)kg]和体长[(193.37±18.90) cm];雄鱼最小性成熟年龄为10龄,平均为(14.96±1.93)龄,雌鱼最小成熟年龄为12龄,平均为(17.84±1.80)龄。雄鱼催产成功率为76.36%,精子快速运动时间为(49.11±13.38) s,精子寿命为(220.75±56.47)s;雌鱼催产成功率为57.89%,产卵量为(13.43±6.79)万粒,卵径(3.97±0.15)mm,卵重(0.046±0.013)g,受精率为(42.72±27.82)%,孵化率为(51.61±32.41)%,出苗量为(4.44±5.67)万尾。与野生中华鲟相比,人工养殖中华鲟成熟个体体格、繁殖力和繁殖效果均有下降趋势,人工保种面临挑战。  相似文献   

11.
长江口长吻鮠人工繁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江口附近于5、6月间有不少性腺成熟的长吻鮠。捕捞这些性成熟个体,进行人工催产,可以获得鱼苗,此项工作在国内是首次成功。长江口长吻鮠进入生殖年龄的个体,体重为2.50士0.35公斤,体长为60.00士1.41厘米,年龄为4龄。雌亲鱼的卵巢处于Ⅲ~Ⅳ期过冬,春未夏初发育加快,至5月下旬~6月上旬性腺已趋成熟,卵巢成熟系数(GSI)为0.0485±0.0051,卵径2毫米左右,每千克体重怀卵量约为1.5万粒左右,每克卵巢平均含卵336.5±40.3粒。雄亲鱼的精巢GSI约在0.0022。采用鲤鱼垂体(CPG)和LRH-A混合注射,获卵2.0万粒左右;人工授精的受精率为52.3%。在水温22~25℃条件下,经51~59小时孵化出苗。试验证明,从长江口捕获的性成熟亲鱼,可以直接用来催产繁殖鱼苗,从而为开发长吻鮠人工养殖、资源增殖、人工放流,解决了提供苗种的技术课题。  相似文献   

12.
南方地区欧洲丁桂在人工养殖情况下,1年达到性成熟,4月中旬至5月上旬可进行人工繁殖,成熟亲鱼注射DOM LRH-A2就可产卵。2003年共催产亲鱼5批次,催产成功率为60%-100%,孵出水花60万尾,从水花至6cm左右鱼种的成活率为80%。初步确立了欧洲丁桂苗种规模化生产技术。  相似文献   

13.
从连续到偶发:中华鲟在葛洲坝下发生小规模自然繁殖   总被引:4,自引:3,他引:4  
中华鲟(Acipenser sinensis Gray)为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典型的溯河洄游产卵鱼类。历史上,中华鲟在长江上游及金沙江下游产卵,由于葛洲坝修建阻隔了其洄游通道,1981年以后在葛洲坝下形成了比较稳定的产卵场,1982―2013年,每年均有自然繁殖发生。由于其栖息生境退化,每年洄游进入长江的中华鲟繁殖亲本逐年减少,2013―2015年连续3年在已知葛洲坝下中华鲟产卵场未监测到中华鲟自然繁殖活动。2016年11―12月的野外监测发现,中华鲟在宜昌葛洲坝下已知产卵场发生了自然繁殖。其中底层网具采集到中华鲟鱼卵(卵膜)67粒、仔鱼22尾;解剖食卵鱼发现,10尾食卵鱼类共摄食中华鲟卵454粒;水下视频观测到5处中华鲟卵黏附底质位点。根据采集到的鱼卵发育期及采集位点推算,产卵时间为2016年11月24日凌晨,产卵场位于葛洲坝大江电厂以下约300 m的江段内,产卵日水温为19.7℃,流量为6610 m3/s,水位为39.7 m。  相似文献   

14.
环道孵化中华鲟效果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1983年我们在葛洲坝下进行中华鲟人工催情首次获得成功。中华鲟是我国特有的大型江海洄游性经济鱼类,雌鱼怀卵量大,一般为40~90万粒/尾,卵径一般为3.8~4.5毫米。1尾雌鱼产出的卵多达数十升。如何解决大量受精卵的孵化,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粗唇鮠的驯养与人工繁殖技术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野生的粗唇 经过池塘的驯养能够成活并达到性成熟。采用PG,LRH-A和HCG进行催产,共催产60分批次,获卵12万粒,获幼苗5000多尾。  相似文献   

16.
大银鱼移植及人工繁殖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双层塑料袋向许家崖水库移植大银鱼受精率30万粒,放卵后用木制孵化箱进行孵化,孵化率67%,大银鱼产卵时间可从11月中旬持续到翌年1月底,高峰期为12月28日至翌年1月4日,平均怀卵量8000粒,雌雄比3:5。选择成熟亲鱼,进行人工受卵授精,受精率为75%,专家鉴定认为,本研究成果因国内领先水平,在大银鱼人工繁殖方面,对亲鱼成熟度的鉴定,别鱼选择,人工授精技术,受精卵的贮存,运输技术等有创新点。  相似文献   

17.
祖国各地     
葛洲坝坝下中华鲟人工繁殖获得成功长江葛洲坝工程兴建后,使大型鱼类中华鲟的生殖洄游通道受阻,为使这一珍稀鱼类得以延续和增殖,湖北省水产局受农牧渔业部委托,组织全国有关水产科研单位,成立中华鲟坝下人工繁殖科研协作组。该组于一九八三年11月11日上午10时对捕自宜昌地区古老背江段的一对成熟雌雄亲鲟,进行人工催产,催产剂为鲟垂体加LRH—A,至13日零时15分采得大量的卵子和精液,即进行湿法授精,并以黄泥桨脱粘  相似文献   

18.
葛洲坝下中华鲟产卵场卵苗输移过程的数值模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水动力学计算的基本原理,采用三维水动力模型及粒子跟踪技术,模拟了中华鲟(Acipenser sinensis)卵苗输移过程。将目前葛洲坝下中华鲟产卵场区域划分为9个子区域,将粒子赋予中华鲟卵粒特征,反演了中华鲟2009年自然繁殖卵苗沿河道输移路线和扩散过程。在划分的9个区域中,区域1、2、5为极有可能的产卵位置。模拟得到的产卵位置、卵输移路径及输移时间与实际监测情况基本一致。模拟结果显示,卵苗输移受天然河道地形和水流流场变化的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19.
中华鲟、网箱养殖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华鲟属于鲟形目、鲟科鱼类,1983年被定为国家一类保护动物,是现存世界上最古老的硬骨鱼类之一。为保护与延缓这一古老的自然资源,20世纪70年代重庆长寿湖水产研究所最早成功地进行了中华鲟的采卵孵化;1984年以来,湖北葛州坝中华鲟研究所每年都进行了中华鲟的人工繁殖。近年来,中华鲟的商  相似文献   

20.
匙吻鲟亲鱼培育及规模化人工繁殖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分阶段培育方式培育匙吻鲟亲鱼,后备亲鱼(5~6龄)在水库及坝下池塘培育,催产用亲鱼在流水池中强化培育,各阶段通过控制水流速度、水温、水质和饵料条件,满足其性腺发育需求。2008年至2010年共培育后备亲鱼1017尾,性腺发育成熟亲鱼110组,并逐尾包埋电子标签,建立不同年龄段亲鱼种源库。采用B超结合体形观察判断早期性别,结合挖卵检查准确判断亲鱼的成熟度,依据成熟度确定催产剂量,并通过控制水温、水流速度、挤卵排精时间等催产和孵化条件,人工繁殖的催产率、受精率和孵化率显著提高,年均分别达到95%、95%、78.3%,三年共孵化匙吻鲟鱼苗1246.6万尾。实现了匙吻鲟规模化人工繁殖的目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