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关于抗虫棉生育特征和抗虫性的表达,国内外学者已有较多的研究[1~6],但有关中棉所39这一杂交种则未见报道.中棉所39系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最新培育的抗虫棉杂交种,2000年6月通过国家农作物审定委员会审定[7],1999~2003年江苏盐城地区进行引种示范,其早熟丰产性、抗虫抗病性以及纤维品质表现突出,适合江苏沿海棉区发展种植[8].  相似文献   

2.
为筛选出适合江苏盐城地区推广种植的优质、高产、稳产鲜食糯玉米新品种,2021年在盐城市大丰区科研基地,以江苏盐城地区本地鲜食糯玉米品种苏科糯5号为对照,对引进的13个鲜食糯玉米品种的产量和适应性进行了综合比较试验。结果表明,“荟甜948”、“荟甜295”和“桂甜糯525”3个品种的适应性强、抗逆性好、产量高、综合性状表现突出,适合在江苏盐城地区进行推广种植。  相似文献   

3.
麦后棉品种、密度和种植方式对皮棉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探明麦后棉品种、密度和种植方式对皮棉产量的影响,2008~2009年在江苏沿海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试验农场开展了麦后棉不同种植方式(直播和育苗移栽)、品种和密度试验,以中熟育苗移栽棉为对照,研究分析了麦后直播棉生育性状、结铃动态、产量和"四桃"比例与移栽棉的差异.结果表明:麦后直播棉在品种选择恰当的前提下,可获得与营养钵育苗移栽棉花相当的产量.适合麦后直播的棉花品种是早熟棉,生育期为100~105 d,试验品种中棉所50、中棉所68是理想的麦后直播棉品种,其中中棉所68增产潜力更大.生育期在125 d以上的中熟品种因霜前吐絮率低,不宜作麦后直播棉使用.江苏沿海地区麦后直播棉中棉所50适宜的种植密度为1 hm267 500株左右,中棉所68适宜的种植密度为1 hm260 000株左右.  相似文献   

4.
中棉所41是中国农科院棉花研究所续中棉所35之后向南疆棉区推出的又一个早熟性好、吐絮集中、高产、优质、高衣分多抗性品种.2004年引入南疆棉区,因生产表现突出,2006年被列为巴州地区的重点推广棉花新品种.巴州是新疆的第三大产棉区,棉花种植是巴州的特色支柱性产业,是农民增加收益的主要途径.2009年巴州棉花种植面积2850万h㎡.通过中棉所41示范推广,总结出该品种在巴州地区的优质高效丰产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5.
瑞杂816在盐城地区适应性分析及高产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对瑞杂816在盐城地区的适应性进行分析,阐述该品种在盐城地区的种植表现,总结出其高产栽培技术,主要包括适时播种、确定合理密度、科学施肥、及时整枝打顶、合理化调、加强病虫草害防治等内容,以期为该品种在盐城地区的推广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为探究黄河流域棉区机采棉最优种植模式,本试验以德棉10号、德棉12号、德棉16号和鲁6269共4个棉花品种(系)为材料,设置76 cm等行距(R1)、66 cm+10 cm(R2)、92 cm+60 cm(R3) 3种种植模式,研究各种植模式对不同棉花品种株高、茎粗、产量及纤维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4个品种的株高均表现为R1 R2 R3,茎粗均表现为R3 R1 R2;品种间株高和茎粗均表现为鲁6269德棉10号德棉12号德棉16号。4个品种均以76 cm等行距种植模式籽棉、皮棉产量最高;各处理中,籽棉产量以德棉10号+76 cm等行距种植模式最高,皮棉产量以鲁6269+76 cm等行距种植模式最高。纤维品质品种间差异较大,以德棉16号和德棉10号表现最优,种植模式对其影响不显著。本试验条件下,76 cm等行距(R1)为最优种植模式。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7个杂交抗虫棉品种(系)进行大区种植比较试验,并对其主要农艺性状及产量进行了考察和分析,笔者认为科棉3号、苏杂3号、苏杂棉1号等3个杂交抗虫棉品种综合表现较好,建议在江苏里下河棉区加快推广种植.  相似文献   

8.
<正>德棉539系德州市农业局从中棉所19选系DK1977与CK-12的杂交后代中系统选出的中早熟品种,经试验示范,该品种表现出良好的熟性、抗病性、丰产性,2011年通过山东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鲁审2011010号),可在山东省适宜地区作为春棉品种种植。  相似文献   

9.
优质高产抗病水稻新品种泗稻12号的选育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泗稻12号是江苏省农业科学院宿迁农业科学研究所最新选育的中熟中粳稻新品种,具有产量高、品质优、抗性强等优点.该品种于2008年5月通过国家品种审定,适宜在我国黄淮粳稻区种植.在江苏中部地区可以采用直播和机插等方式种植.本研究归纳了泗稻12号的选育经过、特征特性及产量表现,并总结了相应的高产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10.
<正> 中棉所七号(原名为乌干达三号以下简称中七),经中国农科院棉花研究所系统选育而成。1970—1975年在洛阳地区试验,表现了增产显著,品质优良,耐早性强等特点。1977年全县棉产队4.7万亩棉田,全部种植中七良种。并支援上海、浙江、江西、湖南、湖北、江苏、安徽、河北等省市及省内各地种子三百多万斤。就目前情况看,中七在黄河流域,特别在干旱棉区种植面积继续扩大,现根据几年种植,对中七提纯复壮与推广利用提出一些看法,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豫东棉花新品种筛选试验研究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筛选适合豫东地区种植的棉花品种,对评价优秀的中棉所79、瑞杂816、豫杂37、汴棉5号等8个品种在豫东地区进行了严格的田间试验。结果显示,豫杂37、中植棉8号、中棉所79、瑞杂816、汴棉5号5个品种更适合在豫东地区进行种植,可以作为主推品种。  相似文献   

12.
(一)中棉所35号在库尔勒棉区的表现 1.丰产性 2000年,库尔勒市种植中棉所35号棉花0.18公顷,平均666.7米2产皮棉117.2千克,比军棉1号增产21.83%.其中普惠农场2.7公顷,单产皮棉高达223千克.该品种表现为结铃性强,平均单株果枝数9~10薹,单株铃数7~8个,单铃重5.3~5.5克,衣分40%~41%,平均单产皮棉120~150千克,表现出良好的丰产性.  相似文献   

13.
简述了2011年、2012年中棉所63在江汉平原油后移栽示范种植的表现,介绍了中棉所63作油后移栽棉的配套高产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14.
湘杂棉13号     
该品种由湖南省棉花科学研究所选育,2007年通过湖南省审定(湘审棉2007008)。适宜在长江流域棉区和黄河流域棉区的南部地区种植。特征特性湘杂棉13号是典型的大籽,大铃,高衣分,高品质的棉花品种。子指达11.3克,表现出苗好、  相似文献   

15.
不同杂交抗虫棉品种的特征特性初探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对7个杂交抗虫棉品种(系)进行大区种植比较试验,并对其主要农艺性状及产量进行了考察和分析,结果证明科棉3号、苏杂3号、苏杂棉1号等3个杂交抗虫棉品种综合表现较好,建议在江苏里下河棉区加快推广种植。  相似文献   

16.
冀杂2号是河北省农林科学院棉花研究所培育的转基因抗虫杂交棉品种,2007年11月通过全国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为国审棉2007005,2009年盐城地区引进推广种植,在射阳、大丰、东台等主要棉区表现突出。本文依据该品种的特征特性和盐城地区的土壤气候条件,总结了配套的栽培技术措施,以期提高该品种在栽培管理上的针对性,实现良种良法配套。  相似文献   

17.
徐稻8号是江苏徐淮地区徐州农业科学研究所选育的中粳稻新品种,2014年通过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该品种具有丰产性好、米质优、抗病抗逆性强等特点,适宜在河南沿黄、山东南部、江苏淮北、安徽沿淮及淮北地区种植。介绍了徐稻8号的产量表现、特征特性以及栽培技术要点,以进一步推广应用该品种。  相似文献   

18.
为探索中棉所50棉花在阜阳市种植的适宜播期,集成配套高产栽培技术,为麦—棉连作或马铃薯—棉花连作提供技术支撑,进行了短季棉品种中棉所50不同播期试验。结果表明,中棉所50在接茬田间种植中,播期越早,产量越高。在茬口安排上采取能早不晚的原则,尽早播种,以提高棉花单位面积产量。结合皖北地区的种植习惯,建议在小麦—棉花的种植模式中,中棉所50的适宜播期为5月30日至6月15日。  相似文献   

19.
阐述中棉所83在金华市示范种植的生育期、植株性状、经济性状、纤维品质和产量表现,并结合高产示范经验提出栽培技术,以期为该品种的推广种植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徐豆15号是江苏徐淮地区徐州农业科学研究所选育的大豆新品种.该品种高产、稳产、品质优良、抗逆性强,适宜在江苏和安徽的淮北地区、山东南部、河南等地作夏大豆种植.本文简要介绍了该品种的主要特征特性及栽培要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