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对不同连栽代数的巨尾桉人工林的生物量和生产力进行研究。按径级标准木法,测定3年生不同连栽代数的巨尾桉人工林生物量,建立其估算模型,计算出3年生不同连栽代数巨尾桉人工林分的生物量和生产力。结果表明:第1,2,3代巨尾桉人工林年生物量分别为37.81,37.02,26.59 t/ hm2;林分年净生产力分别为12.60,12.34,8.86 t/(hm2·a);干材年生产力分别为6.12,6.14,4.33 t/(hm2·a)。随着连栽代数的增加,林分的生物量和生产力下降趋势不明显,第2代林干材生产力高于第1,3代林。  相似文献   

2.
连栽桉树人工林生物量和生产力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采用空间代替时间和定位观测相结合的方法,对不同连栽代数的桉树人工林的生物量和生产力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3.6年生不同连栽代数的尾巨桉(E.urophylla×E.grandi)第1、2、3代林分乔木生物量分别为47.44、44.13、66.59t/hm2,生产力分别为13.18、12.26、18.50t/(hm2·a)。在立地条件、栽培措施相同或相近的条件下,连栽林分乔木层生物量和生产力存在显著差异,但没有出现随着连栽代数的增加产量下降的现象,而是呈现出第3代林分产量明显高于第1、2代的趋势,分别比第1、2代林分高40.37%和50.90%,第1代比第2代林分高7.50%。连栽对林下植被的生物量和生产力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3.
以树高、胸径和冠幅为监测指标,对广西沙塘林场桉树高产试验示范林基地中3个巨尾桉(Eucalyptus grandis×E. urophylla)人工林样地进行了13次连续调查,利用该区域前人已建立的桉树二元材积公式和生物量异速生长模型估算不同时期林分蓄积量和生物量,分析巨尾桉人工林不同发育阶段的林木生长特性、生物量组成和分配格局,探讨胸径、树高、冠幅生长及各器官生物量生长随林龄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巨尾桉生长具有明显的月、季和年变化规律,雨季生长快,旱季生长慢,1~3年生长迅速,4年后生长开始变缓;胸径、树高、林分蓄积量和生物量的月增长动态趋势相同,月增长快速期为4—9月(9月达最高值);冠幅在种植后第2年的9月达到最大值(3.47 m),第2年年底时出现负增长,第4年趋于稳定;2年生时,树高和胸径的连年生长量(7.56 m/a,5.30 cm/a)、平均年生长量(6.63 m/a,4.80 cm/a)达最大值;3年生时,林分蓄积量的年平均和连年生长量(45.60、71.44 m~3·hm~(-2)·a~(-1))、乔木层生物量的年平均和连年生长量(30.42、48.23 t·hm~(-2)·a~(-1))达最大值。不同生长阶段巨尾桉人工林乔木层生物量分配规律显示,随着林龄的增加,叶、枝、根的生物量占乔木层总生物量的比例明显减少,而树干生物量占总生物量的比例显著增加。1~5年生巨尾桉人工林林分蓄积量分别为6.6、65.4、136.8、182.3和201.9 m~3/hm~2,乔木层生物量分别为6.70、43.03、91.27、117.66和135.41 t/hm~2;与其他地点不同林龄阶段林分的比较发现,本试验地的桉树林分生长较快,蓄积量和生物量也比其他区域高。该研究成果将为进一步开展巨尾桉人工林可持续经营研究和林业生产实践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4.
对3种整地方式下的尾巨桉林分生长和林地土壤水分进行了监测,通过分析各林地的林分单株平均生物量及林地土壤水分的变化,探讨二者的相互关系,以期为合理评估整地对尾巨桉林分生长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提供科学依据。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林龄的增长,3种整地方式下尾巨桉林分单株总生物量和各器官生物量均呈增加趋势,其树干和树根所占比例逐渐增加,而树枝和树叶所占比例呈减小趋势。在幼龄期(16个月之前),全垦条件下的尾巨桉林分生长量最大,18个月后带垦的林分生长量最大;3种整地方式下的尾巨桉林地土壤水分的季节变化格局相似,与天然降水分布基本保持一致。3种整地方式中穴垦尾巨桉林地土壤有较高含水率且显著大于全垦和带垦的(P<0.05),全垦与带垦之间差异不显著;3种整地方式下尾巨桉林分单株平均生物量与耗水量之间均呈显著正相关,利用3块林分单株平均生长量及对应时间的耗水量得到了尾巨桉林分单株生长量与林分耗水量的拟合方程。  相似文献   

5.
竹柳在珠海沿海区的生长及适应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随机抽样调查法,比较研究了珠海市不同林龄竹柳(Salix hybrid)的树高、胸径生长、生物量和生产力。结果表明,竹柳1.5~3.5 a 生扦插苗的树高年平均生长量为2.93~3.42 m,胸径年平均生长量为1.51~2.58 cm,单株材积年平均生长量为0.0028~0.0196 m3;3.5 a 生扦插竹柳林分生物量为30.25 t /hm2,林分净生产力为10.08~15.90 t/(hm2· a)。竹柳的早期胸径、树高、材积、生物量生长和生产力均低于尾叶桉(Eucalyptus urophylla)和巨尾桉(E. grandis × E. urophylla),但高于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竹柳能适应珠海沿海地区的气候和土壤,生长良好,但病虫害对其规模化发展的影响不可忽视。  相似文献   

6.
基于对5个林龄尾巨桉林分不同层次植被生物量和碳含量的测定,本文研究了5个不同林龄尾巨桉林分植被碳储量的分配格局.结果表明:5个不同林龄尾巨桉林分中乔木层、林下灌木层、林下草本层和凋落物层碳含量均值分别为47.64%、50.59%、44.41%和48.92%,碳储量为7.17~145.15 t·hm-2,随林龄增加而增大.乔木层碳储量所占比例最大,随林龄增加乔木层碳储量所占比例也逐渐增大.  相似文献   

7.
本试验研究了一个林龄序列的巨桉林地枯落物储量、持水量、吸水率、土壤持水性能等与细根生物量关系,结果表明:(1)枯落物现存量在不同林龄林分中表现为5 a〉6 a〉2 a〉4 a〉1 a〉3 a。不同时期变化趋势为,7—10月凋落量(5.581 t·hm-2)〉1—4月凋落量(1.619 t·hm-2)〉10—1月的凋落量(0.152 t·hm-2);(2)枯落物持水量的变异性较大,同一个季节不同林龄林分的枯落物持水量差异显著,1~6 a平均持水量分别为:9.804 0、12.821 8、7.7508、5.949 8、17.004 2和14.459 6 t·hm-2。枯落物吸水率与浸泡时间呈现极显著的相关性(P〈0.01),其季节差异在浸泡的前4~6 h表现很明显,一般为秋〉冬〉夏〉春季;林龄差异表现表现为4年生巨桉林枯落物的吸水率最差,1年生的最好;(3)各林龄林分细根生物量在不同季节的基本趋势是:秋〉夏〉春〉冬季(P〈0.01)。林龄趋势为:6年生细根生物量最大(0.906 3 t·hm-2),3年生最小(0.537 7 t·hm-2)。巨桉幼龄林(1~2 a)细根生物量与枯落物持水量及其浸泡时间显著相关,随着林龄的增长,这种关系不明显。  相似文献   

8.
不同间伐强度对巨尾桉林分生产力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对造林密度为 1 65 0株·hm- 2 的 3a生巨尾桉林分 ,设置 1 /2、1 /3、1 /4共 3个间伐强度及不间伐对照4个处理 ,采用随机区组试验设计 ,研究不同间伐强度对巨尾桉林分胸径、树高、材积和生物量等生产力的影响。通过间伐前及间伐后 3a各标准地的连续定位调查 ,对其生长量的方差分析结果表明 :不同间伐强度对间伐 3a后的林分胸径生长、立木单株材积的影响达极显著水平 ;对林分树高、蓄积量及生物量生长有一定的影响 ,但不显著。根据试验结果得出 ,通过间伐能提高巨尾桉人工林的生产力 (包括间伐木材积 ) ,间伐后保留木的密度宜控制在 1 1 0 0株·hm- 2 左右 ,林分的生产力达到最大。  相似文献   

9.
不同林龄尾巨桉林木碳贮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雷州半岛6个林龄尾巨桉林分为研究对象,分析了不同林龄尾巨桉林分的单株生物量和林分碳贮量变化特征。结果表明:随着林龄的增长,尾巨桉林分的平均树高、平均胸径和单木生物量均有所增加,但各个器官所占比例的变化趋势不同:树干和树叶所占比例增加,树枝、树皮和树根所占比例降低。1—7年生尾巨桉林分碳贮量在1822.56—33925.75kg·hm2,随着林龄增长,尾巨桉林分的碳贮量呈逐渐增多的趋势。树干有机碳贮量所占比例迅速增大,树枝、树皮和树根的逐渐减小,树叶所占比例先增大后减小。  相似文献   

10.
以不同林分类型各层次的持水能力及林地土壤持水能力为依据,评价各林分水源涵养能力。结果表明:不同林分类型的水源涵养能力存在差异,其中地上部分持水能力以次生林最佳,为30.6t·hm-2;林分最大持水量和林分持水量以马尾松林最佳,分别为2166.5和2290.9t·hm-2,尾巨桉林均居中等水平,说明尾巨桉林与乡土树种林的持水能力都比较强。据此可以推测,随尾巨桉林龄的增加,其地上部分的持水能力会逐步增强。  相似文献   

11.
为桉树人工林的土壤质量评价提供科学依据,研究了不同林龄(1a、2a、3a、5a、7a)尾巨桉林地0~60cm土壤和枯落物的碳含量及碳储量,测算了不同林龄桉树林地叶面积指数,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和枯落物层生物量。结果表明:土壤有机碳含量随土层深度增加而呈降低趋势,不同林龄0~20 cm土层有机碳含量差异显著,不同林龄相同土层之间土壤有机碳储量差异不显著;枯落物碳储量差异显著,大小顺序为:5 a (4.83 t·hm-2)>7 a (3.89 t·hm-2)>3 a (2.66 t·hm-2)>2 a (2.43 t·hm-2)>1 a (1.56 t·hm-2);0~60 cm土层土壤碳储量与叶面积指数呈负相关关系,与林龄、乔木层生物量、灌木层生物量、草本层生物量、枯落物层生物量之间呈正相关性,但相关性都不显著。  相似文献   

12.
米老排人工林生物量研究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采用相对生长方程模拟从南亚热带引种的米老排林分生物量。结果表明:15年生米老排人工林分的生物量为195.972 t.hm-2,其中乔木层为194.772 t.hm-2,林分平均净生产量为15.610 t.hm-2a-1,其中乔木层为15.185t.hm-2a-1。乔木层中树干(包括树皮)、枝、叶和根系的生物量分别为99.664 t.hm-2、24.829 t.hm-2、5.074 t.hm-2和65.165 t.hm-2。乔木层叶面积指数5.274,叶的净同化率为329.2 g.m-2a-1。极端最低气温-8℃左右对生物量的增长产生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3.
尾巨桉速生林连栽生长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广西东门林场7~43个月生尾巨桉连栽林分生长特性及土壤养分变化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连栽尾巨桉林分胸径、树高和蓄积量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明显增加,林分表现了早期强速生的特性。随连栽代数的增加,尾巨桉树高、胸径、蓄积的总生长量并没有出现下降的趋势,但其连年生长量已开始出现明显的衰退现象。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位于广西南宁市北郊的尾巨桉人工林进行生长特性研究。结果表明,尾巨桉人工林林分胸径、树高和蓄积量均随着林龄的增长而明显增加,其中0.5、1.5、2.5、3.5和4.5年生尾巨桉人工林林分蓄积量分别达到2.02、45.59、98.87、134.58和152.57 m3/hm2,表现出早期快速生长的特性。随着林龄的增加,尾巨桉人工林树高、胸径、蓄积的总生长量并没有出现下降的趋势,但其连年生长量已开始出现较明显的下降现象。  相似文献   

15.
对比分析了5个林龄尾巨桉人工林地土壤物理性质及贮水能力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各林龄尾巨桉人工林地各层土壤容重均呈现随林龄增加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孔隙度随林龄增加有所增大,饱和持水量和田间持水量呈现随林龄增加先下降后增加的趋势。各林龄尾巨桉人工林地0~100cm土层的土壤最大贮水力排序为:7年生(585.39 t·hm-2)>3年生(582.93 t·hm-2)>5年生(580.41 t·hm-2)>1.5年生(570.99 t·hm-2)>1年生(570.63t·hm-2),土壤有效贮水力排序为:1.5年生(59.50 t·hm-2)>7年生(46.96 t·hm-2)>1年生(22.47 t·hm-2)>5年生(22.46 t·hm-2)>3年生(13.82 t·hm-2)。  相似文献   

16.
新栽培区尾叶桉人工林的生物量和生产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收获法和相对生长法对田林县不同年龄尾叶桉人工林的生物量和生产力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尾叶桉林分生物量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0.4年生林分生物量为6.18 t/hm2,2.4年生林分为32.09 t/hm2,4.4年生林分为80.59 t/hm2;不同年龄林分的净生产量分别是14.82 t/(hm2.a)(0.4年)、13.02 t/(hm2.a)(2.4年)和19.90 t/(hm2.a)(4.4年);不同林分尾叶桉各器官生物量分配存在较大差异,在林分生长初期,以枝条和叶所占比例较高,干材比例较小,随着林分年龄的增长,干材和根的比例明显增大,叶的比例有所下降;不同年龄林分各器官生物量分配的大小顺序为:0.4年生林分为枝(37.54%)>叶(31.38%)>干材(14.77%)>根系(11.69%)>皮(4.62%),2.4年生林分为干材(50.83%)>根(18.43%)>枝(12.32%)>皮(10.22%)>叶(8.20%),4.4年生林分为干材(47.29%)>枝(18.42%)>根(14.73%)>叶(10.80%)>皮(8.75%);造林后第2年林分的平均枯梢率为84.62%,第3年为63.46%,枯长率分别为21.64%和27.15%.田林县尾叶桉具有较高的生物生产力,但林木干材比例偏低、枝和叶比例偏高以及枯梢严重等影响着林分的生长量和经济产量.  相似文献   

17.
以华北落叶松人工林为研究对象,选择18a、22a、38a等3个不同林龄的林分,每个林龄林分设置15块样地。通过样地调查,对华北落叶松人工林的林分生物量、林下植被层生物量、林分净生产力进行研究,以揭示其生物生产力。结果表明:华北落叶松人工林林分生物量随着林龄的增加而增加,18a、22a、38a的林分生物量分别为94.58t/hm2、101.19t/hm2、216.25t/hm2。各器官的生物量分配,以干材所占的比例最大,达到51.36%以上;华北落叶松人工林林下植被层中凋落物层与灌木、草本层的生物量也随着林龄的增加而不断积累;华北落叶松森林净生产力表现为乔木层的净第一生产力、不同林龄阶段的华北落叶松人工林植被净生产力均较高,达到4.60t/(hm2·a)以上,其中干材的净生产力积累最快,为2.36~3.20t/(hm2·a)。  相似文献   

18.
巨尾桉大径材间伐试验研究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培育巨尾桉大径材,对造林密度为1650株·hm-2的10年生巨尾桉,开展二次间伐试验,首次间伐在造林后3 a进行,第二次问伐在第1次间伐后3 a进行,分别设置间伐株数2/3、1/2、1/3及不间伐(对照)4种间伐强度处理,采用随机区组试验设计.分析不同间伐强度对巨尾桉林分胸径、树高、单株材积、林分蓄积和经济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第2次间伐保留密度为645株·hm-2的林分,其平均胸径23.6 cm、立木单株材积0.552 5 m3、林分蓄积356.379 m3·hm-2、经济效益为293 385元·hm-2,分别比对照增加21.2%、54.2%、5.2%、28.4%,均优于其他不同处理.表明间伐强度以株数1/3为宜,保留密度为645株·hm-2的巨尾桉大径材林分,其胸径、单株材积、林分蓄积量和经济效益达到最大值.  相似文献   

19.
尾细桉等5种桉树无性系生物量和能量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广东廉江石岭林场尾细桉等5种7.5年生桉树无性系的生物量和能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无性系各组分生物量的分布规律均以干的最大、叶的最小,枝、根、皮介于中间;5种桉树无性系各组分的生物量排序为:赤桉、尾细桉、巨尾桉为干根枝皮叶,雷林1号桉为干根皮枝叶,尾叶桉为干枝根皮叶。人工林生物量现存量的排列顺序为尾细桉(161.60 t.hm-2)巨尾桉(127.96 t.hm-2)尾叶桉(112.60 t.hm-2)赤桉(83.81 t.hm-2)雷林1号桉(71.36 t.hm-2)。各组分的灰分含量各不相同,以叶最高(4.08%~6.88%),干最低(0.17%~0.43%)。不同组分的干质量热值介于17.94~21.06 kJ.g-1间,去灰分热值介于18.57~22.12 kJ.g-1间,均以叶的值最高。植株体的平均干质量热值和去灰分热值分别为19.02~19.32、19.49~19.85 kJ.g-1,平均干质量热值的排序为雷林1号桉尾叶桉尾细桉赤桉巨尾桉,平均去灰分热值的排序为雷林1号桉赤桉尾叶桉尾细桉巨尾桉。5种桉树无性系林的能量现存量为1 360.73~3 067.47G J.hm-2,大小顺序为尾细桉巨尾桉尾叶桉赤桉雷林1号桉。综合生物量和能量现存量分析,尾细桉选作能源树种最为理想,巨尾桉和尾叶桉次之,赤桉与雷林1号桉最差。  相似文献   

20.
对湘南低山丘岗区林分密度为900,1 125和1 500株.hm-2的6年生巨尾桉Eucalyptus grandis×urophglla丰产示范林进行了生物量及生产力的测定分析.结果表明:单株生物量随密度的增加而明显减小,低密度林分是高密度林分的1.48倍;林分生物量随密度的增加而增加,高密度林分比低密度林分高出16.82 t.hm-2.年均净生物量高于杉木中心产区杉木人工林的水平,分别达到22.57,24.85和25.37 t.hm-2a-1.林分各组分的生物量随密度的增大而增大,并出现W干> W根> W枝>W皮>W叶>W果的规律.林分结构以中密度林分合理,叶面积指数最高,干材生物量达63%以上.在湘南低山丘岗区发展潜力大,可作为短周期工业用材林培育首选树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