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杨蔚宁  张海姣 《安徽农业科学》2014,(29):10405-10408
当前我国广大农村地区实现城市化的重要路径在于中小城镇的自我壮大与发展。城镇化的发展需要产业支撑以及产业联动发展,产业集聚是企业空间集聚的经济模式。该研究在总结有关城镇化与产业集聚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对城镇化的本质与产业集聚效应进行了深入探讨,在此基础上提出城镇化发展与产业集聚的互动关系:城镇化是产业集聚的重要载体,产业集聚是城镇化发展的动力源泉,两者相互促进。  相似文献   

2.
使用耦合协调模型对2015~2019年商洛市城镇化和产业结构耦合协调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一方面,商洛市城镇化与产业结构未实现同步发展.另一方面,产业结构发展略不平衡,转型升级缓慢,第三产业还处于初步发展阶段.提出通过深化户籍制度的改革扩大"人口城镇化"规模、发展壮大优势产业推动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合理规划城市发展促...  相似文献   

3.
文章选取1997-2015年重庆市数据,对产业结构与城镇化的关系进行实证检验。结果显示:重庆市产业结构合理化、高度化与城镇化之间存在长期稳定关系;城镇化是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度化的格兰杰原因,但城镇化对产业结构合理化存在一定的滞后抑制作用,对产业结构高度化具有一定滞后推动作用;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度化不是城镇化的格兰杰原因。由此说明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度化没有与城镇化之间建立良好促进作用;城镇化发展对产业结构合理化在短期过程中具有一定的反向作用,在长期反向作用并不明显;城镇化对产业结构高度化在长期过程中有稳定推动作用。基于研究结论,最后提出了促进产业结构合理化、高度化与城镇化协调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以分析农业现代化与新型城镇化的相互关系为基础,依据相关统计数据,采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分析甘肃省农业现代化与新型城镇化协调发展的关系程度.结果表明:甘肃省农业现代化与新型城镇化两者间的综合发展水平逐年提高,耦合度从低水平耦合阶段逐渐过度到颉颃阶段,耦合协调度从严重衰退失调发展演变为初级协调发展.甘肃省农业现代化低水平一直是制约两者耦合协调度向更高层次发展的主要因素.政府应继续加大对农业现代化建设的投资力度;注重社会保障服务质量的均等化,真正做到以人为本的城镇化;注重二者的协调发展作用,不能偏重于一方的发展或是交替的阶段性发展.  相似文献   

5.
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工业化促进信息化发展,推动城镇化进程,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信息化发展引领工业化,助推城镇化,支撑农业现代化;城镇化依托信息化,仰赖工业化,带动农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依赖信息化,协助工业化,加速城镇化。同步推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是四化协调互动的必然选择。惟有四化同步发展,才能促进城乡一体化,加快现代化进程,实现社会和谐稳定和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的目标。  相似文献   

6.
李瑶  王彩虹  姚莉 《安徽农业科学》2008,36(7):2939-2940
探索了我国政府与各职能部门在农村推进城镇化中应发挥的行政职能,即政府制定政策、规划以及相关职能部门对城镇化发展起到的作用等方面。  相似文献   

7.
本文根据《甘肃省统计年鉴》公布的数据,应用偏离一份额分析方法,对甘肃省14个州市的产业结构进行量化分析,正确地评价了各地市的发展状况和竞争能力的高低。旨在为甘肃省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结构升级提供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改革开放以来甘肃省产业结构效益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吉亚辉  祝凤文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34):19821-19824
根据1978~2008年有关甘肃省三次产业的时间序列数据,在产业结构效益分析方法综述的基础上,应用比较劳动生产率、产业结构偏离度和偏离-份额分析模型,从不同角度对改革开放以来甘肃产业结构效益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甘肃第一、三产业比较劳动生产率较小,而第二产业较大;产业结构偏差系数较大,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极不对称;朝阳产业比重较大,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较大,但三次产业竞争力都相对较弱,有待进一步提高。  相似文献   

9.
张平军 《甘肃农业》2014,(20):24-25
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要在提高城镇化质量上下功夫。甘肃省是西部地区欠发达的省区之一,城镇化率不高,只有38.75%,且只是统计上的不完全城镇化率。尽管从统计上看城镇人口比重在快速提升,但城镇居民素质、生活质量、消费行为、思想观念和管理方法却难以跟上,城镇化的质量还较低,与人口城镇化速度远不相适应。在地级及城市市辖区总人口中,农业人口的比重高达40%。如果考虑到市辖区中大量的农业人口和还没有完全融入城市的大量农民工等因素,完全的人口城镇化率至少要降低10个百分点以上。因此,就如何加快从甘肃实际出发实现城镇化发展质量,特从六个方面提出了对策建议:一是要加快制度创新推进农民工市民化进程;二是要提高以兰州—兰州新区—白银大都市圈的综合承载能力;三是要进一步增强市、州所在的小城镇的吸纳能力;四是要提高甘肃小城镇建设土地利用效率;五是要重视甘肃城镇特色培育和品质提升;六是要摸清现有城镇产业、人口及外来人口居住条件。这样才能实现甘肃城镇化发展从质量和特色品位上的提高。  相似文献   

10.
马千里 《湖北农业科学》2020,59(18):156-159+164
采用2000—2018年城镇人口与总人口的比值、第三产业增加值与第二产业增加值的比值、农业总产值作为样本数据,基于VAR模型和协整检验,对城镇化、产业结构与农业经济增长的相互影响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城镇化与产业结构对农业经济增长具有显著影响;城镇化对农业经济增长的冲击为正,产业结构对农业经济增长的冲击为负。需要综合考虑城镇化与产业结构对农业经济增长的影响。随着时间的推移,城镇化对农业经济增长的方差贡献率显著增加;产业结构对农业经济增长的方差贡献率增加较小;农业经济增长自身因素造成的方差波动所占比率显著下降。需要重点考虑城镇化对农业经济增长的冲击作用。城镇化、产业结构与农业经济增长具有稳定的长期均衡关系。长期而言,政府应当保障城镇化、产业结构与农业经济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1.
产业结构变迁与新型城镇化表现高度契合性。采用熵值法和Moore值法分别测算全国30个省市的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和产业结构变迁,在此基础上,分析各地区的产业结构变迁程度和新型城镇化水平,并利用双向固定效应模型和全面FGLS估计模型对"产业结构变迁对新型城镇化影响"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和产业结构变迁呈现区域差异性;(2)产业结构变迁对推动新型城镇化发展作用显著。加快产业结构变迁能有效推动新型城镇化发展,为经济增长提供新增长点。  相似文献   

12.
构建了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耦合协调的测度指标体系,以耦合协调模型为研究方法,对甘肃省2000—2015年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耦合协调关系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1)从城镇化指数对比来看,甘肃始终表现为土地滞后型;(2)甘肃人口城镇化和土地城镇化协调发展过程分为3个阶段,即失调阶段(2000—2005年)、过渡阶段(2006—2008年)、协调阶段(2009—2015年),城镇化协调类型从严重失调衰退土地滞后型发展为优质协调发展土地滞后型。  相似文献   

13.
甘肃省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产业结构是指生产要素在各产业部门间的比例构成和它们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它是决定经济增长方式的重要因素,也是体现国民经济整体素质的重要标志。甘肃目前处在工业化过程中,第二产业依然是经济发展韵主导产业,因此要改变产业结构失衡的状况,必须进行产业结构调整。  相似文献   

14.
以甘肃省14个地市(州)为研究对象,在对地区产业结构转换影响因素系统分析的基础上,采用定量分析法,对甘肃省的产业结构转换能力、产业转换速度、产业转换方向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和探讨.结果表明:甘肃省14个地市(州)产业结构转换能力差距较大,且区域差异明显;各地区产业结构转换速度差距显著,但大都在向合理化方向转换;产...  相似文献   

15.
采用计量经济学方法,通过建立农村城镇化与县域经济的关系模型,研究江苏省农村城镇化与县域经济发展的互动关系;并找出苏北县域经济落后的原因,为苏北县域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缩小南北差距,实现江苏省经济的协调发展给出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6.
中共十九届五中全会报告中提出要建设新的城乡互动关系,就要将新型城镇化同乡村旅游高度结合起来,新型城镇化带来的科技进步为乡村旅游的长远发展注入动力,乡村旅游业又与乡村经济的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成为推动我国城镇化进程的重要动力。婺源县江湾镇旅游条件优越,但仍存在如发展形式、教育普及、品牌建设以及资金来源问题,可以充分利用新型城镇化的建设优势将其缺点补足,让江湾镇的乡村文化、科技复兴成为推动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驱动力,让城镇发展动力带动乡村经济的进步,推动旅游业与城镇化融合发展,以提高江湾镇的整体发展水平。  相似文献   

17.
城镇化对林业产业结构优化影响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相互促进是现今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议题,林业现代化有赖于林业产业结构升级。基于1998-2014年中国林业统计年鉴的数据,借鉴产业结构层次系数测定林业产业结构值,度量林业产业结构优化程度,运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分析城镇化水平对林业产业结构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中国的林业产业结构优化程度总体在不断提高,林业产业结构值(S)由1998年的1.34提高到2014年的1.79。1998-2014年中国城镇化率均值为44.37%,最大值为54.77%,城镇化水平对林业产业结构优化具有显著性正向影响;林业资金投入、劳动力投入、林业制度改革对林业产业结构优化有显著性正向影响;由于注重生态建设的宏观环境且林业第三产业发展缓慢,林地面积、森林覆盖率和GDP对林业产业结构优化却有显著负向影响效应。因此,政府和林业生产者要抓住城镇化进程给林业产业结构发展带来的机遇;引领林业产业多元化和高价值化发展;注重林业第三产业发展,优化林业产业投资结构;提高林业从业人员的福利水平,积极完善林业补贴制度,促进林农积极投入林业经营;应落实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加强林业制度建设和林业发展。  相似文献   

18.
高等农业教育与农村城镇化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农村城镇化是农业经济改革的战略选择,是我国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趋势。本文概述了农村城镇化的内涵,论述了高等农业教育对促进农村城镇化的作用和农村城镇化过程为高等农业教育发展提供的广阔空间。  相似文献   

19.
基于2000~2011年我国省级面板数据,采用面板分位数计量模型考察了产业结构引致的城镇化效应。研究发现,第三产业份额的估计参数显著为正,说明产业结构优化带来的城镇化效应是存在的。同时,这种效应对于处于不同分位数上的地区有较大差异:第三产业份额适中的省(市、自治区),城镇化效应最为明显;第三产业份额相对过高或过低的省(市、自治区),产业结构优化带来的城镇化效应较弱,估计参数呈现“两头小、中间大”的结果,显著、稳健为“倒U型”结构。  相似文献   

20.
在目前的相关文献中,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受到很多学者的关注并进行了详细的讨论。普遍认为金融体系的发展对经济增长具有显著的正向作用,但对于金融市场发展和城镇化之间的关系,已有的文献研究并不多,更缺乏全面的实证分析。对1977-2011年甘肃省金融发展与城镇化率相关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确定影响甘肃省城镇化发展的主要因素,以期对相关政策制定提供理论帮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