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为了探索武陵山区氮、磷、钾化肥配方施用对白背飞虱种群动态的影响,更好地预测和防治白背飞虱,搞好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的推广,2008~2010年在重庆市秀山县水稻示范片的配方施肥区和“3414”小区肥效试验田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相对于习惯施肥,配方施肥对白背飞虱种群数量具有较好控制效果;氮素化肥对白背飞虱种群数量有很大促进作用,磷、钾化肥在一定用量内对白背飞虱有促进作用,但达一定用量后,则对白背飞虱种群数量有一定抑制作用;3大肥料元素中,氮对白背飞虱种群的影响具有决定性作用.因此,通过肥料的合理配施,则能发挥配方施肥对白背飞虱种群数量的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2.
水稻品种抗虫性对白背飞虱种群的控制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白背飞虱实验种群及自然种群生命表数据的基础上,应用状态空间分析法,研究水稻品种抗虫性对白背飞虱种群的控制作用.实验种群的研究表明,白背飞虱在不同品种上的产卵过程均有差异,且其产卵量高于田间实际卵量,这是由于天敌引起白背飞虱成虫非正常死亡与其逐日产卵概率的联合作用.以田间品种为标准品种,把水稻品种抗虫性对白背飞虱存活率、发育历期、生殖力的影响转化成控制指数,进而预测不同品种上白背飞虱的种群动态,给予水稻品种抗虫性对白背飞虱种群的控制作用比较合理的评价.  相似文献   

3.
捕食性天敌对白背飞虱种群的控制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根据白背飞虱自然种群生命表及捕食性天敌对白背飞虱种各虫态的捕作用讨论捕食性天敌对白背飞虱种群的控制作用,得到如下结果:捕食性天敌是影响白背飞虱种群密度的生要因子。白背飞虱种群动态应用状态方程描述。经计算白背飞虱各虫期在排除捕食性天敌作用后的存活率估计状态方程系统矩阵的元素值,由捕食性天敌作用所导致的死亡率估计得到捕性天敌控制作用矩阵各元素值,把模型模拟值与田间实测值作比较可见:在水稻分蘖期两者  相似文献   

4.
氮肥施用量对杂交稻田白背飞虱和蜘蛛种群数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田间自然条件下,不同氮肥施用量对杂交水稻上白背飞虱和蜘蛛种群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杂交水稻品种上白背飞虱的种群动态基本一致,拔节期密度最高。白背飞虱种群数量随氮肥施用量的增加而显著提高。在3个主栽杂交稻品种中,氮肥对‘深两优5814’上的白背飞虱种群数量增加影响最大,在水稻拔节期和孕穗期尤其显著。施用氮肥稻田的蜘蛛数量明显高于不施用氮肥的稻田,在齐穗期以后氮肥对蜘蛛数量的影响减少。方差分析结果表明,氮肥施用量、水稻品种及其生育期对白背飞虱和蜘蛛的数量均有极显著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广西白背飞虱生物型测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测定广西白背飞虱的生物型组成结构,为抗白背飞虱育种和该虫的可持续控制提供指导。【方法】以TN1(感虫对照)、N22(含Wbph1基因)、ARC10239(含Wbph2基因)、Ptb33(含Wbpb3基因)、N’DiangMarie(含Wbph5基因)为鉴别水稻品种,采用群体集团检测法检测白背飞虱田间种群的致害性,用蜜露量检测法测定白背飞虱田间种群个体生物型。【结果】不同监测点白背飞虱的致害能力表现不一,总的表现为对含Wbph1、Wbph2基因的鉴别品种的致害能力较强;所监测的代表点自背飞虱以Ⅰ型所占的比例较多,近年来龙州、合浦、容县、田阳、永福白背飞虱Ⅱ型所占的比例均有不同程度的上升。【结论】在广西进行水稻抗白背飞虱育种亲本选择时尽量不要选用含Wbph1、Wbph27基因的品种;推广的抗虫品种必须抗白背飞虱Ⅰ型,且对白背飞虱Ⅱ型也要有一定的抗性。  相似文献   

6.
于2010 ~2013年研究低空捕虫网在稻飞虱监测预警中的应用效果.结果表明,低空捕虫网对灰飞虱、白背飞虱、褐飞虱3种稻田飞虱都有捕获效果,对迁入飞虱种群的捕集效果较差,对本地羽化的飞虱捕集效果较好,特别是对灰飞虱,低空网捕集量大,峰次多,虫峰较诱虫灯明显,且不受风雨、电源等因素影响,虫情信息可靠,虫种比较单纯,容易分种计数,网捕灰飞虱成虫峰与田间虫峰有明显相关,验证了灰飞虱从小麦田向秧田扩散的对应关系.低空网对灰飞虱预测有较好的应用价值,但对白背飞虱和褐飞虱的迁入预警作用不明显.  相似文献   

7.
14种植物的甲醇粗提物对白背飞虱和褐飞虱的生物活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甲醇对广西乐业天坑14种植物不同部位(18个样品)进行冷浸提取,室内测定各甲醇粗提物对白背飞虱和褐飞虱的生物活性.结果表明:处理后48 h,伊桐叶、种子和树皮及牛耳枫果和紫苏对白背飞虱和褐飞虱的触杀活性较高,白背飞虱和褐飞虱的死亡率达80%以上,伊桐果皮和扫把枝对白背飞虱和褐飞虱的触杀活性为50%~80%;蛇床子果对白背飞虱为高触杀活性,而对褐飞虱为中等触杀活性;商陆对白背飞虱为中等触杀活性,对褐飞虱为低触杀活性;其余8种植物甲醇粗提物对白背飞虱和褐飞虱的触杀活性均在50%以下;72 h后,伊桐树皮和种子、蛇床子果、牛耳枫果甲醇粗提物对白背飞虱和褐飞虱的产卵忌避活性都达到80%以上,其余植物甲醇粗提物对白背飞虱和褐飞虱的产卵忌避活性都在60%以下;有高触杀活性和高产卵忌避活性的植物甲醇粗提物对白背飞虱和褐飞虱4龄若虫的拒食活性大小顺序为伊桐叶、伊桐种子、伊桐果皮、蛇床子果、牛耳枫果、伊桐树皮.  相似文献   

8.
通过在晚稻生产上试验施用精制畜禽粪肥、烟饼肥、沼液等有机肥料,观察其与水稻飞虱虫害发生程度的效应关系及对水稻产量的影响情况.结果表明,基肥中添加有机肥料对水稻穗期褐飞虱和白背飞虱的发生危害有较好的抑制作用,且在水稻产量上也有较好表现;其中精制畜禽有机肥和烟饼肥配合化肥作基肥的施肥方式无论在抑制飞虱虫害方面还是水稻最终产量方面都表现为最佳.  相似文献   

9.
通过在水稻生产试验基肥中添加精制畜禽粪肥、烟饼肥、沼液等不同有机肥料,研究多种有机肥施肥方式对水稻虫害发生程度的效应关系及对水稻产量的影响情况。结果表明,基肥中添加有机肥料对水稻穗期褐飞虱和白背飞虱发生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但未能降低稻纵卷叶螟虫害的发生。水稻生长后期,精制畜禽粪肥+化肥、精制畜禽粪肥+烟饼肥+化肥及沼液+化肥的褐飞虱和白背飞虱发生量分别为对照组的48%,29%,48%和22%,56%和17%。同时基肥中添加有机肥料在水稻产量上也有较好表现,其中精制畜禽有机肥配合化肥作基肥处理无论在控制水稻虫害还是提高水稻产量方面,综合考虑均为最佳。  相似文献   

10.
清流县稻飞虱的发生与综合防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稻飞虱是水稻上一种具有迁飞性、暴发性的主要害虫,在清流县主要有白背飞虱、褐飞虱2种,早季以白背飞虱为主,晚季以褐飞虱为主。本文对白背飞虱和褐飞虱的形态特征及发生情况进行介绍,并提出加强农业防治、保护和利用天敌、掌握防治关键时期、合理施药防治等一套稻飞虱综合防治技术。  相似文献   

11.
试验采用旋转回归设计方法,从1986-1994年在代表松嫩平原黑土区的东北农业大学试验地内进行了以农肥、化肥、秸秆、绿肥等培肥物质为试验因素的长期定位试验。试验分两个阶段进行,前一阶段为培肥阶段,到1992年结束,后一阶段为耗竭阶段,主要观测各培肥处理对土壤养分的持续效应及对玉米产量的影响,建立了耗竭阶段农肥、化肥、秸秆对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及玉米产量的数学模型。  相似文献   

12.
试验采用旋转回归设计方法〔1〕,从1986~1994年在代表松嫩平原黑土区的东北农业大学试验地内进行了以农肥、化肥、秸秆、绿肥等培肥物质为试验因素的长期定位试验。试验分两个阶段进行,前一阶段为培肥阶段,到1992年结束。后一阶段为耗竭阶段,主要观测各培肥处理对土壤养分的持续效应及对玉米产量的影响。建立了耗竭阶段农肥、化肥、秸秆对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及玉米产量的数学模型〔2〕。试验表明,随着耗竭试验的继续,在产量上和连作不施肥区相比,农肥、化肥、秸秆都有较明显的后效,从两个培肥因素的交互作用上看,农肥与化肥、化肥与秸秆之间有明显的正交互作用,而秸秆和化肥之间也表现了较明显的互补性。  相似文献   

13.
试验采用旋转回归设计方法,从1986~1994年在代表松嫩平原黑土区的东北农业大学试验地内进行了以农肥、化肥、秸秆、绿肥等培肥物质为试验因素的长期定位试验。试验分两个阶段进行,前一阶段为培肥阶段,到1992年结束。后一阶段为耗竭阶段,主要观测各培肥处理对土壤养分的持续效应及对产量的影响。建立了耗竭阶段农肥、化肥、秸秆对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及产量的数学模型。随着耗竭试验的继续,各处理土壤磷库含量都呈下降趋势。在农肥、化肥、秸秆三因素中,农肥对土壤磷库的贡献最佳,化肥次之,秸秆最差  相似文献   

14.
不同施肥措施对黄泥田土壤养分及水稻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农业有机废弃物的合理科学利用提供参考,在湖北省孝昌县单季稻区利用田间试验研究6种施肥措施对黄泥田土壤肥力及水稻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施肥措施对黄泥田土壤有效磷与速效钾含量的影响显著,对有机质、全氮及碱解氮含量的影响不明显。在6种施肥措施中,以化肥+畜禽粪肥配施黄泥田土壤的有机质、全氮、碱解氮、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最高,分别为23.06 g/kg、1.34 g/kg、111.66mg/kg、30.77mg/kg和148.33mg/kg,且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显著高于其他施肥措施(P0.05);稻谷和稻草产量也最高,分别为9 638.38kg/hm~2和11 118.39kg/hm~2,也显著高于其他施肥措施(P0.05);水稻的综合农艺性状好。因此,在黄泥田水稻生产过程中,采用化肥和畜禽粪肥配施可有效培肥其土壤,提高水稻产量。  相似文献   

15.
山西矿山人工堆垫土特性及培肥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1987~1990年在阳泉白家庄矿区人工堆垫土上进行不同培肥试验,结果表明: 无论施肥种植禾谷类作物,还是种植豆科作物,只要管理合理,均有改善土壤肥力状况,尽快培肥熟化的结果,特别是选用豆科作物作为先锋植物,在干旱少两矿区,土壤有机质、全氮、速效磷、微生物数量均比生黄土有成倍提高的效果,并基本可达当地种草的后估高产水平,是一项经济快速培肥措施。同时,增施化肥、农肥,对加速矿山人工堆垫土的培肥熟化,调节和维持土壤肥力的平衡发展,同样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不同施肥下水稻产量和氮肥利用率连续4年的定位观测研究,结果表明:在红壤丘陵区稻田上,土壤氮素来源以施肥带入为主,占土壤氮素总收入95%以上,氮素带出以作物吸收和氨挥发损失为主要途径;水稻对氮素吸收利用与氮素形态关系密切,早稻对无机氮吸收利用好于有机氮,晚稻对有机氮利用优于无机氮;对水稻4年产量统计分析,单施有机肥(M)处理与化肥(NPK)处理具有同等的产量效果,但有机肥料处理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提升了土壤生产力;单施有机肥(M)处理氮肥利用率达37.8%,化肥有机肥配施(NPKM)处理氮肥利用率为35.1%,而单施化肥(NPK)处理氮肥利用率仅为25.7%.  相似文献   

17.
沼液与有机肥配施条件下氮损失风险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本研究旨在探索沼液、有机肥配施等氮量替代化肥的模式,期望能够在保持产量稳定的前提下,降低稻田氮素损失的风险。本试验以太湖水稻土为研究对象进行盆栽试验,设置了空白对照(CK)、常规化肥(NPK)、100%沼液、75%沼液+25%猪粪有机肥、50%沼液+50%猪粪有机肥和100%猪粪有机肥六个处理,采用密闭室间歇通气法研究了不同生育时期的稻田氨挥发特性,同期测定稻田田面水氮含量,以及全施肥期径流流失量。试验结果显示,在等施氮量条件下,常规化肥处理水稻产量达12 752.70 kg·hm~(-2),其农田氨挥发总量为76.99 kg·hm~(-2),径流氮损失量39.11 kg·hm~(-2);100%沼液施用处理和75%沼液+25%猪粪有机肥配施处理氨挥发量较高,分别为120.66、88.01 kg·hm~(-2);而50%沼液+50%猪粪有机肥配施处理氨挥发总量和径流氮流失量均低于常规化肥处理,分别为58.03、22.00 kg·hm~(-2),其产量与常规化肥处理相比无显著性差异;100%猪粪有机肥施用处理尽管氨挥发总量和径流氮流失量表现最低,但其产量低于50%沼液+50%猪粪有机肥配施处理。综合比较而言,50%沼液+50%猪粪有机肥配合施用处理在保持一定产量的基础上又能减少氨挥发及氮流失风险,是一种比较适宜的施肥模式。  相似文献   

18.
施用畜禽粪肥对旱地玉米生产力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北方旱作农业区化肥滥用、畜禽粪肥施用量不明的现状,通过连续2 a的有机肥培肥试验,研究了不同梯度水平下施用畜禽粪肥对旱地玉米水分利用效率、生物学性状、光合生理特性以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畜禽粪肥与对照相比,能显著提高作物水分利用效率25.80%~43.36%;可使作物增产25.59%~39.15%;对促进作物生长,延长作物的高光合持续期,减少作物的秃尖程度有显著作用。  相似文献   

19.
不同肥料结构对稻田水流中养分平衡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在不同肥料结构条件下,双季稻田中随水流输入和输出的养分数量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水流中养分的输出多于输入,其亏损趋势是钾>氮>磷;早稻期间养分输出多于晚稻,外排水是造成早稻期间养分亏损的主要原因;施用绿肥和稻草还田能显著减少氮素的输出,从而起到保氮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