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中国的灰化土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赵其国 《土壤学报》1990,27(3):318-324
  相似文献   

2.
横断山脉的高山灰化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寿坡 《土壤学报》1960,8(2):122-128
康藏高原东部横断山系的高山地带的阴暗针叶林下分布着本质上与其他地区不同的土壤类型,在调查和研究了它的形成环境和形成过程之后初步命名为高山灰化土;对于它的命名及形成问题中外学者有过很大的分歧,格拉西莫夫在观察了一系列分析资料和该区有代表性的整段标本后曾命为南方型灰化土1),马溶之和黄瑞采分析了它的形成环境和性状之后会命为山地灰化土,C. B.佐恩教授在实际考察和研究了该区土壤之后认为它与灰化士原则上是不同的,实际上是一种“伪灰化”作用,并且认为滇西北同样士壤的棕褐色腐殖质铁质淀积物为埋藏的泥炭,是地质过程的产物2)。  相似文献   

3.
大兴安岭北部主要森林类型土壤活性碳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揭示大兴安岭北部不同森林类型活性碳含量的变化特征,于2014年6—10月对白桦林、山杨林、落叶松林、樟子松林和白桦-山杨林5种森林类型的0—32cm土层每月取样,对其活性碳含量进行测定与分析。结果表明:大兴安岭北部5种森林类型0—32cm土壤易氧化碳含量和颗粒有机碳含量波动范围分别为0.13~70.90g/kg和0.94~325.06g/kg,活性碳含量在不同林型之间差异显著,总体表现为阔叶林高于针叶林。2种活性碳平均含量在不同林型间的极值之比变化范围分别为1.90~5.49和2.55~8.39。5种森林类型的活性碳含量随季节变化有明显的波动,易氧化碳含量在阔叶林中随月份变化表现出先上升后下降再上升的变化趋势,针叶林则各有不同,总体都表现为在7,8月份出现高峰,在9月出现低峰,10月达到最高值。颗粒有机碳含量变化趋势在不同林型中均有不同,阔叶林与针叶林对月份变化响应不同。不同森林类型的活性碳含量都随土壤深度增加呈递减的变化趋势,0—4cm与4—8cm之间的降低幅度最大,随土层加深降幅变小。5个月中各土层之间的降低幅度均在8月份达到最低值。易氧化碳和颗粒有机碳占总有机碳的比率范围分别为3.72%~49.01%和5.28%~95.13%,随月份变化都呈现出先降低后升高再降低的趋势。易氧化碳分配比例随土层加深呈现波动式上升的趋势,颗粒有机碳则表现为波动式下降。土壤蔗糖酶、脲酶、碱性磷酸酶、TOC和pH值与活性有机碳之间均存在极显著的相关关系,可以作为评价土壤活性碳变化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4.
采用定位观测的方法对大兴安岭北部白桦次生林降雨再分配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观测期内共发生34场降雨,其中主要为小雨和中雨,降雨总量为465.8mm,平均降雨强度为1.45mm/h。7月份降雨量最大,占观测期内降雨总量的42.94%。穿透雨总量为392.55mm,占降雨总量的84.27%。随着雨量的增大,穿透雨量和穿透雨率均表现为暴雨大雨中雨小雨。树干茎流总量为12.50mm,占同期总降雨量的2.68%。林冠截留总量为60.76mm,占同期大气降雨总量的13.04%。随着雨量的增加,林冠截留率呈减小的趋势。灌木截留总量为1.75mm,占降雨总量的0.37%。枯落物截留总量为58.97mm,占降雨总量的12.66%,枯落物层截留特征与林冠层和灌木层均不同。降雨通过白桦林林冠、灌木、枯落物各层截留后,进行重新分配,从林冠到枯落物各层截留总量为26.07%,有73.93%的降雨进入土壤层,用于补充土壤水分、下渗或产生径流。降雨特征和各层截留特征是白桦次生林降雨再分配特征的重要影响因子。  相似文献   

5.
张鹏  贾丙瑞 《土壤》2023,55(5):1122-1128
基于2009—2019年地表土壤温度和积雪数据,分析了近10 a来我国大兴安岭北部多年冻土区土壤冻融变化特征,包括冻融循环次数和天数、冻融开始和结束时间、持续时间、变动幅度等。表层土壤春季融化过程期主要发生在4月中下旬至5月中旬,秋季冻结过程期主要发生在9月中下旬至10月中旬,平均每年发生冻融39次或41 d。春季融化过程期相比秋季冻结过程期,平均冻融循环次数或天数相差并不大,研究期间内大于、小于和相近年份均有出现。但冻结期冻融循环变动幅度(主要在2.6~15.0℃)大于融化期(主要在2.6~12.5℃)。春季融化期开始时间与积雪结束时间基本吻合,而积雪开始时间均发生在秋季冻结期结束之后。因此,两个冻融期很少有积雪覆盖,冻融循环主要受气温影响。本研究为深入理解大兴安岭多年冻土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制定适宜的气候变化对策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6.
以大兴安岭北部兴安落叶松(Larix gmelinii)林为研究对象,通过37场降雨的观测,对兴安落叶松林的降雨截留再分配进行系统研究。结果表明:(1)研究期内大兴安岭北部兴安落叶松林的穿透降雨量、树干茎流量和冠层截留量依次为303.20,0.555,92.23 mm,分别占大气降雨量的76.57%,0.14%,23.29%。(2)兴安落叶松林内穿透降雨量、林冠截留量与林外降雨量之间均呈幂函数关系(P0.01)。(3)当降雨量4mm时,兴安落叶松产生树干茎流,且树干茎流量与林外降雨量呈正相关关系(P0.01)。(4)与本地区其他森林冠层对降雨截留状况相比,兴安落叶松林冠截留率偏小;与全国其它地区不同森林相比,其林冠截留率处于全国主要森林平均林冠截留(14.7%~31.8%)的中等水平。  相似文献   

7.
大兴安岭北部森林生态系统土壤动物组成与多样性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大兴安岭北部7个代表性森林群落土壤动物进行调查,共捕获湿生土壤动物20216只,大、中小型土壤动物87类,19577只,隶属于4门9纲23目66科。大、中小型土壤动物的优势类群为螨类和节跳虫科,常见类群4类,两者占总捕获量的92.22%。各群落土壤动物的数量和种类组成有一定差异,其中杨落Ⅱ和白桦Ⅲ的数量和种类最多,柳草Ⅶ最少。7个群落共有类群23类,共优类群为螨类中的前气门亚目和中气门亚目,共有的常见类群2类:山跳虫科和线蚓科。7个群落间相似程度均较大,大多为中等相似。各群落土壤动物数量和种类在土壤各层的垂直分布上具有明显表聚性。在多样性分析中,各群落多样性指数H′大小为柳草Ⅶ>白桦Ⅲ>杨落Ⅱ>落沼Ⅳ>樟子松Ⅵ>桦杜Ⅰ>蒙古栎Ⅴ。大部分群落多样性指数的动态变化是8月>6月>10月。  相似文献   

8.
大兴安岭北部火烧迹地兴安落叶松人工林土壤水文效应   总被引:5,自引:5,他引:5  
对大兴安岭北部火烧迹地落叶松人工林土壤水文效应进行初步研究,结果表明:(1)未火烧落叶松天然林枯落物积累量最高,为56.21t/hm2,其次为1988年落叶松人工林,为58.37t/hm2,最低为2000年落叶松人工林,为20.19t/hm2。表现出随火烧年限的减少而降低。最大持水量的变动范围为62.24~286.15t/hm2,1988年落叶松人工林最高,2000年落叶松人工林最低,而未火烧落叶松天然林为184.40t/hm2。表现出火烧后20年落叶松人工林枯落物持水量已达到未火烧天然林水平。(2)枯落物吸水速度在开始1h内较快,6h后下降速度逐渐减慢。枯落物持水量与浸泡时间呈明显对数关系,吸水速率与浸泡时间呈明显幂函数关系。(3)土壤容重表现为随着火烧年限的减少而增加的趋势,未火烧天然林最低,为0.80g/cm3,2000年落叶松人工林最高,为0.97g/cm3。土壤孔隙度变化趋势与土壤容重相反。土壤蓄水能力与土壤容重变化趋势相同。(4)土壤入渗用霍顿公式拟合较好。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大兴安岭北部白桦次生林林外降雨、穿透雨、树干茎流和枯透水进行野外观测、取样及室内金属元素火焰原子吸收法测定,研究白桦次生林降雨再分配中金属元素季节动态。结果表明:林外雨中,Ca2+浓度最高,最高值为54.670mg/L,Mg2+含量相对最稳定,在0.316~1.003mg/L间波动。而微量元素浓度均很低,且季节变化幅度很大。穿透雨中,Ca2+浓度最高,变幅也较大,最高、最低相差14.00倍,Mg2+含量变化幅度最小,稳定在0.336~1.599mg/L之间,波动最大为Mn,最高、最低值相差近160.14倍。树干茎流中Ca2+浓度普遍高于其他元素,且含量也最为稳定,K+、Na+、Mg2+、Zn2+、Fe变化较小,变化最大的是Cu2+。枯透水中变化最大为Cu2+,大量元素波动性都很小,其中Mg2+浓度波动性最大,最高、最低也仅相差6.93倍,而Ca2+浓度最高,也最稳定,Na+浓度几乎是大量元素中浓度最低的,最高浓度仅有3.655mg/L。林外雨金属元素总输入量为87.275kg/hm2,白桦次生林净输入总量为40.526kg/hm2,各金属元素净输入量排序为Ca2+K+Mg2+FeMnZn2+Cu2+Na+。其中Na+及Cu2+为负淋溶,其他金属元素均为正淋溶。  相似文献   

10.
大兴安岭北部试验林火影响下土壤有机碳含量的时空变化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在大兴安岭北部寒温带针叶林地进行严密监控下的秋季野外林火点烧试验。通过样地网格布点和火烧前后对比监测,研究林火影响下土壤(0-10cm)有机碳含量的时空动态。结果显示,林火过后土壤有机碳含量变化的方向和程度因火烧强度和时间阶段而异,各阶段变化的空间格局与林火强度格局相一致。轻、中度火烧对土壤有机碳的即时影响不显著;经过第2年融雪季和雨季后,土壤有机碳含量有显著的小幅递增,平均增幅3.5%~4.2%;至火烧后第3年秋季显著回降。重度火烧后土壤有机碳含量有极显著的即时下降,平均降幅14.6%;经过第2年融雪季和雨季后,变化呈两极分化,大部分点位持续大幅度降低(平均降幅25.4%),个别点位大幅度增高(增幅78.7%);至火烧后第3年秋季,两极分化进一步加剧,降低点位有机碳含量平均降幅39.9%,个别增高点位有机碳含量增幅却高达107.2%。轻、中度火烧土壤有机碳增高的主导因素是植被和枯落物层有机颗粒物、炭化颗粒物以及半腐烂死细根混入等;而其后期回落则主要与表土层塌缩有关。重度火烧土壤有机碳降低的主导因素是表层有机碳燃烧损失和高温挥发损失,以及后期的侵蚀损失等;其后期局部区域大幅增高,主要是洼地有机碳堆积所致。另外,表土塌缩、烧毁、侵蚀均导致采样深度下延,下层土壤对含量指标的"稀释效应"是土壤有机碳含量变化的重要叠加因素。  相似文献   

11.
12.
大兴安岭不同冻土带土壤动物生态地理研究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5  
张雪萍  张武  曹会聪 《土壤学报》2006,43(6):996-1003
2003年6月、8月、10月对大兴安岭不同冻土带选择沼泽、柳丛、耕地、次生林群落进行土壤动物调查,共获土壤动物39225只,隶属于4门8纲24目。由对大型、中小型及湿生三类土壤动物的数量分析可知,三类土壤动物数量的变化在群落间并不总是成正相关的关系。水平分布调查表明,中小型土壤动物的个体数量和类群数量从岛状冻土带到连续多年冻土带逐渐减少,该分布与土壤动物分布的一般规律(土壤动物分布通常符合纬度地带性分布规律,即由低纬向高纬逐渐减少)一致,但大型土壤动物的个体数量、类群数和生物量基本上从岛状冻土带到连续多年冻土带逐渐增加(即由低纬向高纬逐渐增加),湿生动物的数量也如此分布,这与土壤动物分布的一般规律不一致甚至相悖,这一特点表现出生态系统局部-区域相互关系的复杂性;土壤动物的类群数、个体数量与土壤有机质、全氮的含量呈明显的正相关;垂直分布调查表明,中小型土壤动物的个体数量和类群数量分布表现出明显的表聚性,但大型土壤动物的个体数量与生物量最大值出现在第二层;土壤动物多样性分析表明,中小型土壤动物的多样性指数从岛状冻土带到连续多年冻土带逐渐减小,而大型土壤动物的多样性指数在不同冻土带间的变化规律不明显。  相似文献   

13.
Chemical and mineralogical properties of brown podzolic soils, brown earths, a podzol, and an Andept have been studied with particular reference to the kinds and distribution of amorphous materials. In addition to pyrophosphate extractable (Fe + Al)/per cent clay, brown podzolic soils can be distinguished from brown earths by Fe-oxalate/Fe-dithionite and Fe-pyrophosphate/Fe-dithionite ratios, fluoride reactivity, and the presence of intergrade 2:1-2:2 and smectite-like clay minerals in surface horizons. Significant amounts of amorphous alumino-silicates resembling allophane were found in the Bs horizons of the brown podzolic soils, particularly those on igneous rocks. These amounts are sufficiently large to suggest the recognition of an Andic sub-group of brown podzolic soils in England and Wales.  相似文献   

14.
The characteristics are outlined of freely drained soils, transitional in location, morphology and chemistry between modal Brown Earths and Peaty Podzols, which occur widely in western and upland Britain. They have been classified in a number of ways, which are discussed with reference to a review of American and European treatment of Brown Podzolic Soils. Although precise definition in terms of chemistry is not possible, evidence supports the continued distinction of such soils as Brown Podzolic Soils (or Sols Bruns Podzoliques) considered as a sub-group of Podzolized Soils.  相似文献   

15.
16.
绿肥和藁秆等在苏南地区土壤中的分解特征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植物物质是保持和提高土壤肥力的重要物质基础,它是土壤有机质最主要的来源,同时又是作物养分,特别是氮素的补充给源.在我国,农民历来把一切可能利用的植物残体,制作成各种有机肥料,以保持和提高土壤肥力.解放以来,绿肥的种类和面积都有显著增加,包括绿肥在内的有机肥料,现时在土壤氮素的补给中占有相当的比重.  相似文献   

17.
我国北方主要土壤吸附外源钾的动力学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应用动力学的原理和自行研制的连续流动交换仪,研究了从我国北方12 个主要土类采集的25 个土壤样品对外源钾吸附过程的动力学。结果表明,开始时土壤对外源钾的吸附速率最大,随着时间的推移,吸附速率越来越低,至一定时间后吸附达到饱和。该吸附过程可以较好地用一级反应方程拟合。不同土壤的吸附动力学参数差异很大。吸附持续时间、总吸附量、最大吸附速率、平均吸附速率变幅分别为150 ~720 min 、138.7 ~2549.6 m gkg-1 、6.5 ~17.4 m gkg-1min-1和0.92 ~3.54 mgkg-1min-1。土壤对外源钾的吸附动力学参数与土壤粘粒含量、有机质含量及阳离子交换量之间有显著或极显著的相关性。土壤吸附钾的能力按取土地点自西向东呈明显增强的趋势。  相似文献   

18.
放线菌是土壤微生物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其它微生物相比,它是产生抗菌素较多的菌类。由于医药工业和农业病害防治上的需要,长期以来对放线菌的研究,几乎都围绕在颉抗性放线菌的筛选工作上。有关它们在土壤中的作用,特别是对放线菌生态因素方面的研究,国内外报道均甚少[3,7,6]。本文主要介绍土壤盐渍化对放线菌分布及颉抗特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我国北方主要土壤非交换性钾释放速率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采用连续流动交换技术研究了我国北方25个供试土壤非交换性钾的释放速率。结果表明,土壤晨交换性钾释放缓慢,而持续时间长;最大释放速率变幅为0.195 ̄2.30mg/(kg·min),600分钟平均释放速率变幅为0.066 ̄1.121mg(kg·min),释放持续时间一般在600分种以上。在600分种释放时间内非交换性钾释放百分率变幅在5.4% ̄39.6%之间。土壤非交换性钾释放速率与盆栽耗钾试验中玉  相似文献   

20.
在大范围的地区内研究土壤中微量元素的含量、累积和迁移状况及其地理分布规律,对农、林、牧业科研和生产以及环境科学、生态科学的发展都有极其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