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文启孝  吴顺令 《土壤学报》1961,9(Z2):110-116
1.沤田水稻土具有特殊的化学和物理化学特性,在沤改旱过程中,速效性磷遭受显著的固定,速效性磷的缺乏,可能是沤改旱田旱作低产的主要原因之一。2.典型调查及大田对比试验材料表明,草木灰对沤改旱田旱作(三麦、绿肥)有显著的增产效果,其增产幅度因沤田类型、沤改旱的其他农业技术措施的配合情况等不同而不同。3.草木灰具有显著肥效的原因很多,如提高土温、疏松土壤等,但其主导因素可能与其含有较丰富的速效性磷有关。4.过磷酸钙对沤改旱田旱作有显著的增产效果。每亩施用过磷酸钙30斤作基肥,其肥效与500斤稻草灰相等,大麦产量较对照增产95.8%。单施(基肥)硫酸钾、碳酸钙或硫酸铵对沤改旱田大麦也具有增产效果,但其肥效远逊于过磷酸钙。5.过磷酸钙拌种可减少肥料用量,每亩10斤过磷酸钙拌种,大麦产量较对照可增产58.7%。无论过磷酸钙或草木灰均以用作基肥效果最大,施用时间愈迟,其肥效将愈降低。  相似文献   

2.
蔡大同  熊德祥  常龙福  周立业 《土壤》1984,16(6):214-218
苏北湖相沉积物土壤,系指江苏省里下河地区发育于近代湖积物上、沼泽起源的水稻土[1],主要分布在江苏省兴化县和射阳湖沿岸,过去多为一熟"沤田"(一年种植一季极早熟水稻)属于低产土壤之一。  相似文献   

3.
紫云英是我县最重要的一种高产冬季绿肥作物.解放初期,全县紫云英绿肥不过6万余亩,鲜草产量很低,一般亩产仅700-800斤.解放后,在党的正确领导下,大力发展了紫云英绿肥生产,面积逐年扩大,鲜草产量平均每亩提高到4500多斤,部分高产地区6000—8000斤,因而有力地促进了水稻产量大幅度增加.  相似文献   

4.
《水土保持通报》1983,(2):52-52,53
我们古垒大队包括10个生产队,285户,1,413人。现有1,668亩水田,9,829亩山地。过去,我们这里山光岭烂,水土流失严重。全大队有396个崩山口,受崩山为害的农田达1,200亩,水稻年亩产只有300多斤。解放后,特别是1963年以来,我们带领群众对崩山秃岭进行综合治理、集中治理和连续治理,把工程措施和植物措施结合起来,在大搞谷坊、拦沙坝等工程的同时,大搞植树造林和封山育林,努力做到造一片,治一片,封一片,成一片,使有林面积达到8,810亩,绿化率达89.6%,水土流失得到有力的治理与控制,崩山对  相似文献   

5.
巫绪英 《土壤学报》1966,14(2):234-237
紫云英在芜湖地区是一项主要肥料.近几年来种植更为普遍.1965年全专区种植面积达190万亩,占水田面积48.7%.但是,有些地方在栽培管理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鲜草产量极不均衡,如郎溪、广德、宣城等县的丘陵地区鲜草平均亩产1000—2000斤,最低的只有300—400斤.而南陵、芜湖等县的圩坂区平均亩产能达到3000-4000斤,最高的可达万斤左右.此外,在不同年份由于气候条件不同,鲜草产盆差异也很大,如我所在1960年获得鲜草亩产4000斤,而1963年因受秋早影响亩产只有2000斤.  相似文献   

6.
河南省嵩县纸房公社恶水沟村,地处浅山区,系砂质土壤,年降雨量800毫米左右。解放初期,共8户、46人,耕种农地50亩,成林面积1,600多亩,粮食亩产500斤。每户养羊15只,大牲畜1头。当时,是草木茂盛的林区。  相似文献   

7.
利用工业城市废水灌溉稻田,在抚顺李石寨公社已有二十多年的历史。当地农民从多次的增产或减产的生产实践中积累了不少经验。解放以后,在党的正确领导下,组织农民总结灌溉技术经验,修筑调配废水浓度的渡槽和灌排渠道,使废水灌概的水稻产量由1951年亩产200斤增加到1958年平均亩产800斤,灌溉面积由1951年的3,300亩增加到1959年的11,300亩。但是由于废水成分复杂,而农民的经验又有所局限,因此,水稻常因贪青倒伏而减产,产量很不稳定,特别在老废水灌区更是如此。  相似文献   

8.
这项工作开始于1964年。在河南省封丘县城关公社前赵砦选择2亩盐土(盐分组成以氯化物和硫酸盐为主,种田菁时,耕作层全盐量0.95%)进行翻压田菁改良盐碱地试验,其中1.5亩于5月6日播种田菁,8月20日初花期翻压,鲜草量2127斤/亩,表土20厘米根重约500斤/亩;对照地0.5亩,未种田菁,都于9月27日播种六棱大麦。在应举公社西大村大队选择社员弃耕四十余年的瓦碱[1](又称牛皮碱,耕作层pH 9.4-9.5,代换性钠35-36务)荒地2.5亩,其中2亩于5月4日播种田著,8月20日随犁沟整株翻压,随耱平,鲜草量2000斤/亩,表土20厘米根重500斤/亩;对照地0.5亩,未种田著。着于9月28日播种小麦(碧玛一号),返青期(3月19日)每亩追施硫酸馁8斤。  相似文献   

9.
五原县上游人民公社联丰大队第五小队,利用原来盐斑占50%的八亩撩荒地连种三年苜蓿后,盐斑面积缩小至7.5%,今年种植水稻,获得平均每亩769斤的产量,比邻近土脉(土壤质地)条件相同而没有盐斑的麦茬好地,多打粮食201斤,即增产36%。  相似文献   

10.
《水土保持通报》1982,(2):62-64
四川射洪县青堤公社六大队,位于涪江东岸边,半山半坝,有10个生产队,2,300人,耕地1,739亩,宜林荒山400多亩,河滩800多亩。十七年前,那里是五里河滩一面坡,山光滩光旱洪灾害多,农业生产水平很低。1964年开始山、水、林综合治理,在乱百河滩上大窝客土造林种草,修筑一条高2米、宽2米、长2,000米的卵石泥土顺水护岸堤,同时在荒山上采取大窝多株密植的办法,营造柏木、桤木、马桑等混交林。经过几年艰苦奋战,到1968年全大队荒山和河滩1,200亩以及四旁全部绿化,形成了山上郁郁葱葱的水土保持林、河滩成行成带的护岸林、纵横交错的四旁林网组成的农田防护林体系。这些林带、网系统既解决了社员的烧柴和部分间伐的小径用材,又为农业创造了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促进了农业和其他各项工、副业的全面发展,并改变了旱、涝灾害危害严重的局面,成为全县综合治理山河,以林促农、林茂粮丰五业兴旺的先进典型,受到了省、地、县的表扬。  相似文献   

11.
The addition of organic matter via green manure rotation with rice is considered a smart agricultural practice to maintain soil productivity and support environmental sustainability. However, few studies have quantitatively assessed the impact of green manure rotation and application on the interactions between agronomic management practice, soil fertility, and crop production. In this study, 800 pairs of data from 108 studies conducted in the agricultural region of the Yangtze River, China were...  相似文献   

12.
半干旱区长期施肥对作物产量和土壤肥力的影响   总被引:42,自引:5,他引:42  
本文通过15年的定位试验,研究了等氮等磷条件下不同肥料种类对作物产量及土壤养分供应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1、施用化肥与施用各种有机肥处理间产量差异不显著,但以施用化肥处理产量最高,全年产量为6508.5kg/hm2;2、各施肥处理均不同程度地促进了土壤全量养分和速效养分的增加;3、高碳类有机肥对土壤有机无机复合状况及腐殖质结合形态有较好的效果;4、对土壤酶活性影响较大,尤其是提高了土壤中蔗糖酶和脲酶的活性,绿肥表现最佳;5、对土壤水分类型及孔隙组成也有一定的影响,提高了土壤水分含量,改善了土壤物理性状;6、增加了土壤团聚体的含量,促进了微团聚体的形成,提高了团聚度和团聚水平  相似文献   

13.
为充分利用苏南冬闲稻田发展适宜绿肥作物种植,在大田试验条件下,研究了毛叶苕子(Vicia villosa Roth)、 光叶苕子(Vicia villosa var.)、 紫云英(Astragalus sinicus L.)和肥田萝卜(Raphanus sativus L.)4种绿肥作物的生长、 营养特性,比较分析了绿肥作物翻压前不同处理间耕层土壤无机氮含量与构成的差异。结果表明,在绿肥作物翻压期,4种绿肥作物均达到较高生物量和养分累积量,鲜重、 干重分别为24.8 30.7 t/hm2和3.6 4.2 t/hm2,不同绿肥作物间无显著差异。 4种绿肥作物的吸氮量为69.8 136.4 kg/hm2,毛叶苕子最高,肥田萝卜最低。吸磷量为7.1~11.3 kg/hm2,肥田萝卜最高,紫云英最低。吸钾量为117.6~151.3 kg/hm2,毛叶苕子最高,光叶苕子最低。与对照冬闲相比,种植绿肥作物不同程度地降低了耕层土壤无机氮含量(平均降低38.9 kg/hm2),其中硝态氮含量下降明显,铵态氮含量均较对照土壤有增加趋势(平均提高6.5 kg/hm2),毛叶苕子和光叶苕子处理铵态氮含量增加显著。4种绿肥作物均适合苏南冬闲稻田种植,能潜在降低无机氮的损失风险和为后季水稻作物生长提供养分。  相似文献   

14.
应用~(15)N示踪技术,研究了稻萍鱼共生体系中红萍氮素的循环利用效率。试验结果表明,红萍作饵针对尼罗罗非鱼生长有良好效率,早、晚季稻田的鱼体增重率分别为47.9%和52.1%。鱼体排泄物对水稻生长有益,其稻谷产量与等量红萍压施作肥料的结果相近。早、晚季稻田罗非鱼对~(15)N-红萍的利用率分别为21.73%和23.76%,早、晚季水稻对鱼体排泄物中~(15)N利用率分别为18.90%和16.59%,其~(15)N总利用率分别达40.63%和40.35%。而红萍直接压施作肥料,早、晚季稻株对萍体氮素的利用率分别为28.84%和24.30%。  相似文献   

15.
黄淮海平原盐渍土有机质消长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7年微区试验表明,在黄淮海季风区内陆盐渍土一年两熟种植制度下,农田土壤有机质平衡含量约为1.50%。在相同的气候,土壤基础肥力,土壤质地条件下,采取不同措施,土壤有机质积累速率不同,到达土壤有机质平衡含量的时间不同。施用碳氮比大,木质素含量高的有机肥,土壤有机质积累快;施用同种有机肥,土壤有机质在达到平衡含量前,有机质的积累量与施肥量呈直线相关。为满足黄淮海平原农田稳产高产和盐渍上抑盐对土壤有机质含量的要求,采用秸秆直接还田,秸秆过腹还田或棉田种植冬牧草,发展畜牧业,增加优质粪肥施用量是提高盐渍土土壤有机质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6.
黄淮海平原盐渍土有机质消长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7年微区试验表明,在黄淮海季风区内陆盐渍土一年两熟种植制度下,农田土壤有机质平衡含量约为1.50%。在相同的气候,土壤基础肥力,土壤质地条件下,采取不同措施,土壤有机质积累速率不同,到达土壤有机质平衡含量的时间不同。施用碳氮比大,木质素含量高的有机肥,土壤有机质积累快;施用同种有机肥,土壤有机质在达到平衡含量前,有机质的积累量与施肥量呈直线相关。为满足黄淮海平原农田稳产高产和盐渍上抑盐对土壤有机质含量的要求,采用秸秆直接还田,秸秆过腹还田或棉田种植冬牧草,发展畜牧业,增加优质粪肥施用量是提高盐渍土土壤有机质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7.
Summary A field trial was set up to examine the effect of green manuring, blue-green algae, and neem-cake-coated urea on a rice crop. Summer green manuring using Sesbania aculeata increased the crop yield. Inoculation of blue-green algae increased the rice grain yield when 60 kg N ha-1 was applied as prilled urea, but the increase in grain yield was greater when 60 kg N ha-1 was applied as neem-cake-coated urea. The results of the present study show that applications of green manure, neem-cake-coated urea, and blue-green algae are complementary and that the three treatments can be used together in the rice ecosystem. The green manure and the fertilizer treatments had no effect on the algal flora of the soil.  相似文献   

18.
彭琳  彭祥林  卢宗藩 《土壤学报》1981,18(3):212-222
黄土高原广大产麦地区在夏作物如小麦、豌豆、扁豆等收获后,进行夏季休闲,伏耕晒垡,以保证其后作小麦丰产稳产。此项耕作措施是农民在长期生产实践中创造出来的一种保持土壤肥力的宝贵经验。二千多年前,氾勝之[1]在关中地区教导农业时曾对这些宝贵经验进行过总结。新中国成立后,一些农业科技工作者[2-17]就此经验曾在陕西、甘肃、宁夏、内蒙、山西等地进行试验研究与调查总结。有些地区或者因为夏粮欠收,大搞以秋补夏,夏作物收后复种秋作物;或者为了多生产粮食,盲目扩大复种指数。二者均挤掉了夏季休闲。各地农业生产领导部门和农业科技工作者对此意见分歧,并进行广泛讨论。本文从缕土早地土壤中硝态氮季节性变化出发,阐明夏季休闲的培肥增产作用以及提高夏季休闲效果的途径。可供黄土高原主要是璞土早作地区进行耕作改制时参考。  相似文献   

19.
磷肥对水稻和旱作的肥效及其后效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在南方红壤地区,磷肥的肥效已为大量的农业实践所证明,因此,进一步提高磷肥的施用技术,就成为当前磷肥研究中的主要问题之一。在生产实践中早已指出:在同一类型的土壤上,磷肥对于旱作的肥效往往比对水稻的肥效来得显著;在栽培双季稻的情况下,磷肥对早稻的肥效又比晚稻明显。  相似文献   

20.
种植绿肥和秸秆还田是稻田土壤培肥的重要措施。研究江汉平原单季稻田冬闲期种植绿肥及稻秸不同利用模式对土壤有机碳库和土壤酶活性的影响,为合理利用秸秆和土地资源提供科学依据。该研究基于3 a田间定位试验,以稻秸不还田不种绿肥(CK1)和不施肥空白(CK0)为对照,分析了冬闲期稻秸全量覆盖单独还田(RSM)、稻秸原位焚烧还田(RSB)、单种绿肥(GM)以及稻秸全量覆盖与种植绿肥协同还田利用(RSM+GM)等处理模式下土壤有机碳各组分含量、碳库管理指数、酶活性的变化及其与水稻产量的关系。结果表明:与CK1和CK0相比,RSB处理3 a后显著降低了土壤稳态有机碳含量,对土壤总有机碳、活性有机碳含量以及碳库管理指数均无显著影响;而GM、RSM及RSM+GM处理3a后显著提高了土壤活性有机碳含量、碳库指数、碳库活度、碳库活度指数和碳库管理指数,尤其是RSM和RSM+GM处理还可显著提高土壤总有机碳含量,且多数指标均以RSM+GM处理增幅为最大,其次是RSM处理。与CK1相比,RSB处理3a后显著提高了过氧化氢酶和蔗糖酶活性,但对土壤脲酶活性无显著影响;而RSM、GM及RSM+GM处理模式3 a后均可显著增加土壤过氧化氢酶、脲酶和蔗糖酶活性,其中RSM+GM处理模式在1 a后即可显著提高土壤脲酶活性,2 a后显著提高土壤过氧化氢酶和蔗糖酶活性,3 a后土壤过氧化氢酶和蔗糖酶活性增幅均是最大。相比于CK1,RSM和RSB处理模式3 a的稻谷增产效果均不显著,而GM和RSM+GM处理模式连续3 a显著提高了稻谷产量,增幅分别为6.88%~11.67%和6.00%~13.40%。相关性分析表明,土壤总有机碳、活性有机碳、碳库管理指数、土壤酶活性与水稻产量之间均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综上,在江汉平原单季稻作条件下,冬闲期稻秸全量覆盖还田或种植绿肥均可改善土壤肥力,增加作物产量,但前者更有助于土壤有机碳积累,后者更利于作物产量提升。为了兼顾秸秆资源利用、土壤质量改善和作物增产稳产,稻田冬闲期稻秸全量覆盖与种植绿肥协同还田利用模式是一种较好的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