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2.
3.
采用WRF中尺度模式对2008年6月长江中下游地区一次大暴雨过程进行数值模拟,并利用模式高分辨率资料进行初步诊断分析。结果表明:此次暴雨过程是在高、低空急流和低涡切变线的共同作用下发生的;西南低空急流不但是产生暴雨所需的水汽输送带,也是造成暴雨强对流所必需的位势不稳定能量的输送者。水汽分析表明,水汽通量散度辐合中心与强降水中心有较好的对应关系。能量分析表明,高能舌前部、能量锋区南缘靠近能量锋区处和低空急流左前方三者叠加的区域是暴雨的易发区;高、低空急流及低涡切变线是此次暴雨的动力触发机制,一方面,高层负涡度的辐散和中低层辐合相叠置,使气旋和中尺度低涡切变线进一步加强;另一方面,低层不稳定能量的释放使降水得以维持和加强。 相似文献
4.
2019年7月7—9日吉安市出现连续暴雨过程,给农业生产造成较严重的损失。利用NCEP再分析资料、常规观测资料和雷达资料,重点分析了高低层环流形势、雷达回波图和物理量场,得出暴雨产生的原因。结论表明,此次暴雨过程受高空槽、低空切变和西南气流共同作用形成。高空存在辐散下沉气流,低空存在辐合上升气流,有利于冷暖空气相交;比湿和相对湿度均表明此次过程水汽条件充沛;其对流有效位能和K值均较大,对流条件较好。在雷达回波图上主要为层状积状混合云系的回波,且呈现出列车效应。 相似文献
5.
7.
2019年7月7-9日永州市暴雨过程诊断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利用常规观测资料,针对永州地区2019年7月7-9日一次连续性暴雨过程进行初步的诊断,从形势场和物理量场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本次强降水过程受高空槽、低空急流及中低空低涡切变线影响,低层的辐合上升和高空的辐散抽吸有利于强烈的上升运动;较好的初始水汽条件以及中低空急流的水汽输送满足了强降水所需的水汽条件,永州本地比湿达14g/kg以上,且位于水汽辐合中心;强降水落区一直处于切变线南侧,强劲西南急流中,中低层切变系统基本重叠;此次过程主要以混合型降水回波为主,属稳定性降水,回波移动方向与回波带的走向基本一致,形成"列车效应"。 相似文献
8.
使用实况资料和数值预报产品对吉林省2008年8月1日的暴雨过程进行天气形势分析以及物理量场的诊断,寻找暴雨的形成机制,以期对提高今后的暴雨预报有所帮助。结果表明:该次暴雨发生在良好的大尺度环流背景下,西风槽不断东移加深,副热带高压西伸北抬,同时减弱台风北上加入到西风槽中。高、低空急流的有利配置及相互作用,对该次暴雨过程的产生有着很大影响。深厚的湿层和强烈的水汽辐合为暴雨的产生提供了有利的水汽条件;高层辐散、低层辐合的垂直配置,导致的深厚而强烈的上升运动,是强降水出现的主要动力条件。暴雨发生时,高能舌与湿舌的位置与走向一致,这样的环境场十分有利于暴雨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10.
11.
12.
13.
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NCEP再分析资料以及FY-2E气象卫星云图、加密自动站资料等非常规气象观测资料,采用天气动力学诊断分析,对2010年8月4~6日发生在本溪地区的暴雨天气的成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副热带高压西伸北抬和贝湖冷涡南下冷空气交汇对峙,为暴雨形成提供了有利的大尺度环流背景,地面冷锋和强盛的低空急流是暴雨产生的主要影响系统。暴雨区处于大气不稳定能量大值区中,其西北侧存在明显的能量锋区。涡度、散度、垂直速度等物理量的垂直分布有利于暴雨产生。卫星云图能较好地监测中-β尺度对流系统的生成及发展,同时中尺度对流系统的发展及移向与雨团的移动和自动雨量站的雨量有较好的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14.
15.
[目的]研究2010年7月19日单站暴雨过程。[方法]利用MICAPS常规资料和多普勒雷达回波资料,采用天气动力学诊断方法,对2010年7月19日天津大港气象站的暴雨天气过程进行系统分析。[结果]从物理量诊断分析来看,西南涡、暖切变线提供的动力作用、副热带高压边缘暖湿气流和高低空急流的水汽输送以及大气层结的对流性不稳定,是2010年7月19日暴雨过程产生的主要原因。另外,降水区处在大的水汽通量辐合区内,降水前水汽通量散度有负值中心,有明显的水汽聚集,为此次暴雨提供了较好的水汽条件。[结论]该研究为当地暴雨天气的预报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6.
葫芦岛一次暴雨过程分析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加密自动站资料对辽宁省葫芦岛市2010年8月4~5日暴雨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与西风槽的巧妙迎合,是暴雨产生的大尺度环流背景的一大特点;高、低空的有利配合,充足的水汽输送,依然是暴雨产生的必要条件;各种物理量场均表现出低层气流上升、高层气流下沉或者低层气流辐合、高层气流辐散的特点,对降水亦十分有利。 相似文献
17.
利用常规天气图、数值预报产品、各种物理量场和卫星云图等资料,对2010年8月27~29日影响辽宁中东部地区的暴雨天气过程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表明:该过程是由高空槽、副热带高压边缘的暖湿气流及南部海面上低压云系共同作用产生的。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