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封禁措施对窿缘桉水土保持林群落结构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揭示封禁措施对窿缘桉林群落结构的影响,对位于广东茂名市小良水保站3片处于不同封禁保护期的桉树水土保持林群落的植物种类、生物量、土壤肥力、土壤微生物以及凋落物现存量进行了调查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封禁措施的实施,使林下凋落物现存量和土壤肥力迅速上升,水肥条件得到改善,促进了群落结构的发展,封禁20年的桉林凋落物现存量为1103.4g/m2,土壤有机质含量为1.87125%,分别为未封禁桉林的4.69倍、4.15倍,封禁10年桉林的1.04倍、1.01倍。封禁措施实施后,随着草本植物、灌木和乔木的先后侵入,物种品种逐渐丰富。封禁20年的窿缘桉林在空间层次上具有明显的乔、灌、草3层结构,乔木出现了除窿缘桉以外的亚层,封禁10年的窿缘桉林也有较明显的灌木层和草本层,而未保护的桉林在20年后仍只有单一的窿缘桉乔木层。封禁20年的桉林群落的生物量达347.841 kg/m2,分别为封禁10年和未封禁桉林的1.17倍和1.53倍。  相似文献   

2.
宁化禾口紫色土不同治理措施土壤结构特性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宁化禾口紫色土土壤严重侵蚀地采取3种不同治理措施的土壤结构特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采用容重、分散率、团聚状况、土壤有机质、土粒团聚度、总孔隙度、通气度等指标基本上能表征该地土壤结构.经过强化治理后,土壤有机质、<0.001mm土壤总粘粒含量、>0.25mm水稳性团聚体含量均高于粗放治理和未治理地;而土壤破坏率、土壤分散率、土壤侵蚀率则低于粗放治理和对照地,说明强化治理后土壤结构性、渗透性、抗蚀性等得到改善.然而,强化治理地的结构性、渗透性、抗蚀性各项指标仍低于20世纪60年代中期在原马尾松疏林地采取的封禁治理,说明侵蚀退化紫色土的治理应根据其所处的不同退化阶段而采取相应的治理措施,才能使土壤的结构得到较好的恢复.  相似文献   

3.
严重侵蚀红壤不同治理模式群落能量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长汀河田严重侵蚀红壤采取种草促林、乔灌混交、乔木混交3种不同治理模式及对照群落的能量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治理模式群落各层次的干重热值大小顺序均为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苔藓层,对照则为乔木层>草本层;不同治理模式群落的能量主要积累在乔木层中,其能量现存量大小顺序为模式Ⅱ>模式Ⅲ>模式Ⅰ,且均远大于对照;不同治理模式群落的太阳能转化率分别为0.27%,1.55 %,0.78%,而对照仅为0.023%,模式Ⅱ的能量生产能力已经基本恢复,而模式Ⅰ和Ⅲ还有较大的提高空间.因此,从能量生产角度来看,模式Ⅱ的治理效果最好,模式Ⅲ次之,模式Ⅰ较差.  相似文献   

4.
福建省八十里河流域人工恢复马尾松群落植物多样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研究了福建省长汀县河田镇八十里河流域采用乔灌混交治理措施恢复的马尾松群落植物多样性研究。结果表明 ,严重侵蚀地经过整地、施肥、混交胡枝子等措施治理 18a后 ,林下植物种类增加 ,计有 2 2科 30属 33种。群落的地理成分以热带成分占优势 ,生活型以常绿灌木最多 ,多年生和一年生草本极少 ,高位芽植物在群落中占据主导地位。群落灌木中以胡枝子、黄瑞木、杉木、油茶和赤楠等树种的重要值较大 ,草本以芒萁占绝对优势 ,Shannon- wiener等多样性指数以灌木层最大 ,草本层次之 ,藤本层最小 ,而 Shan-non- wiener均匀度指数藤本层的最大 ,草本层的最小。  相似文献   

5.
以强烈干扰马尾松林分为对照,不同修复措施(封育、竹节沟、种草竹节沟、谷坊与无谷坊马尾松和竹节沟湿地松)林分为研究对象,对严重侵蚀红壤地实施生态修复27a后的群落组成和各物种的重要值(IV)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5种坡面林分中,乔木层物种组成单一,均为马尾松或湿地松;灌木层物种种类丰富,重要值分布不均匀,竹节沟湿地松林分修复的效果最为明显。其中,耐半荫常绿野栀子的优势度最大(IV=0.12),喜光落叶的白檀次之(IV=0.11),湿地松的幼苗优势度最小(IV=0.02)。草本层结构较为简单,封育马尾松林分草本盖度最高(40%)。(2)在沟道林分中,谷坊林分乔木层和灌木层植物群落组成种类明显多于无谷坊,各种类重要值差异悬殊,谷坊林分常绿、荫生性物种显著多于无谷坊;而草本层受乔木层、灌木层的影响,总盖度差异悬殊,无谷坊的总盖度达到90%,谷坊的总盖度仅为10%。说明通过改良土壤水肥和光照等小生境,可以明显改善红壤严重侵蚀地植物群落物种组成,加速侵蚀退化地植物群落的演替。  相似文献   

6.
不同治理措施对侵蚀红壤区生物量及生产力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长汀县花岗岩强度侵蚀区采用的全坡面播草和多树种混交两种治理措施为研究对象,以未采取恢复措施的严重侵蚀地(对照1)及当地植被保留较好的风水林(对照2)为对照,探讨了这两种措施对群落植被的生物量和生产力的恢复效果.结果表明,全坡面播草和多树种混交群落的马尾松平均木生物量分别为23.03和23.13kg,均显著高于对照1(6.02 kg),均显著低于对照2(582.87 kg).全坡面播草群落的生产力较低,为5.30 t/(hm~2·a),恢复度为0.40,群落生物量为26.20 t/hm~2,恢复度为0.10.多树种混交群落生产力较高,为9.19 t/(hm~2·a),恢复度为0.78,群落生物量为36.98 t/hm~2,恢复度为0.16.二者的生物量和生产力的恢复程度差异较大,体现了不同措施的恢复效果.  相似文献   

7.
生态环境建设中延安市食用菌开发可行性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张翼  贺春雄  沈冰 《水土保持通报》2002,22(1):44-47,50
研究了福建省长汀县河田镇八十里河流域采用乔灌混交治理措施恢复的马尾松群落植物多样性研究。结果表明,严重侵蚀地经过整地、施肥、混交胡枝子等措施治理18a后,林下植物种类增加,计有22科30属33种。群落的地理成分以热带成分占优势,生活型以常绿灌木最多,多年生和一年生草本极少,高位芽植物在群落中占据主导地位。群落灌木中以胡枝子、黄瑞木、杉木、油茶和赤楠等树种的重要值较大,草本以芒其占绝对优势,Shannon-wiener等多样性指数以灌木层最大,草本层次之,藤本层最小,而Shannon-wiener均匀度指数藤本层的最大,草本层的最小。  相似文献   

8.
植被恢复是退化生态系统重建的重要途径,植被恢复过程中物种多样性的变化反映了植被的恢复程度,通过群落调查,研究了太行山片麻岩区植被恢复过程中群落物种多样性特征及其与土壤含水量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物种多样性指数天然灌木群落〉人工乔木群落。乔木和灌木群落各指数大小为封禁20年〉封禁10年〉封禁5年。6种群落其土壤含水量均偏低,随着封禁时间的加长,含水量略为增加,但天然灌木群落平均含水量稍大于人工群落。不同封禁时间群落土壤含水贯与均匀度指数成正相关,多样性指数与含水量先呈正相关,在封禁20年时,呈负相关。采取封禁措施,减少人为干扰、进行合理抚育措施,是太行山片麻岩区植被群落恢复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9.
通过封禁措施对林分的生态功能影响分析,认为:封禁后的云南松林和常绿阔叶林,在胸径或树高上都表现出明显的优势,且乔木上层盖度较大而均匀,优势种优势度明显,各优势种种群的年龄组成亦处于稳定状态,乔木树种多数更新良好,在垂直分布上呈连续分布,使整个群落在结构上处于稳定的状态;实施封禁措施的林分物种丰富度和多样性指数都明显高于未封禁的林分,且封禁时间越长,多样性指数越高。封禁后物种多样性指数总体上表现为常绿阔叶林〉针阔混交林〉针叶林〉灌丛;实施封禁措施,土壤得到改良,通透性能较好,封禁后的腐殖质层厚度、土壤总孔隙度、毛管孔隙度比未封禁的高。在有机质、有效氮、有效磷方面,封禁的比未封禁的高,封禁的阔叶林比封禁的针叶林高。这体现了封禁后群落土壤具有较高的肥力,有利于群落生物生产力的提高,使群落生物生产力始终维持在较高水平,封禁后土壤疏松,持水能力增强,枯落物层多,对封禁前后的群落土壤最大持水量、枯落物最大持水量进行分析,得出封禁后林分的土壤最大持水量、枯落物最大持水量都高于未封禁的林分。  相似文献   

10.
亚热带红壤严重退化生态系统封禁管理后生物多样性的恢复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7  
南方花岗岩发育的红壤由于严重的土壤侵蚀,生态系统退化严重,恢复与重建功能良好的生态系统是当前极炒迫切的任务,研究者在福建省长汀县河田镇对未治理的侵蚀地(严重退化生态系统),封禁管理措施恢复的马尾松林和村边残存的乡土林(风水林)群落进行植被调查的基础上,研究了植物物种多样性的恢复情况,结果表明:严重退化生态系统植被稀少,植物区系组成简单,生物多样性各种指数最低;生态系统恢复重建后,植被覆盖恢复,植物种类增加,区组成向复杂化方向发展,各多样性指数增大,乡土林物种最为丰富,区系组成较为复杂,多样性指数最大,因此,严重退化生态系统经封禁管理措施恢复后,生态系统的植物物种多样性有了很大程度的恢复,但与乡土林相比,还有较大差距。  相似文献   

11.
紫色土坡耕地是我国西南地区重要的耕地类型,为了探讨土壤管理措施对紫色土坡耕地侵蚀耕层质量的影响,以紫色土坡耕地耕层土壤为研究对象,采用铲土侵蚀模拟试验小区,建立不同侵蚀程度(侵蚀年限)的坡耕地定位试验,以不施肥为对照(CK),设置了化肥管理措施(F)、生物炭+化肥管理措施(B+F),对比分析土壤管理措施对土壤理化性质及力学性能影响,采用土壤质量指数法分析紫色土坡耕地侵蚀耕层质量变化特征。对3种土壤管理条件下坡耕地耕层质量及恢复作用进行评价。结果表明:(1)土壤管理措施对紫色土坡耕地侵蚀耕层土壤理化性质影响差异显著。F管理措施不能改善土壤结构,但能提高土壤养分,B+F管理措施耕层土壤容重最小,土壤总孔隙、毛管孔隙及饱和含水量增加,有机质含量最高,为12.45 g/kg,土壤养分状况最好。(2)F和B+F 2种管理措施均能提高0—10 cm土层抗剪强度,使得表层土壤抵抗剪切破坏能力增强,有利于水土流失调控,2种管理措施下土壤贯入阻力下降,能有效促进作物根系生长发育。(3)2种管理措施对紫色土坡耕地耕层土壤质量均有恢复作用,土壤质量指数依次为B+F(0.686)、F(0.625)、CK(0.595),B+F管理措施土壤质量较对照CK(0.595)提升15.3%,较F(0.625)提升9.8%,B+F管理措施对坡耕地侵蚀耕层土壤质量恢复效果最好,能有效提高紫色土坡耕地侵蚀耕层作物产量。B+F管理措施能有效改善土壤结构,增加土壤养分含量,更适合紫色坡耕地侵蚀耕层质量恢复及土壤侵蚀防治,研究结果可为紫色土坡耕地侵蚀性耕层质量恢复提供适宜管理措施,对紫色土坡耕地持续利用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以裸露地为对照,研究木荷林地、杉木林地、封山育林地的土壤水库“库容”组成及其特性,以探讨森林土壤水库的蓄水调水机制。结果表明:木荷林地、杉木林地和封山育林地土壤水库总“库容”,分别为503.95、471.62和451.48mm,分别是裸露地的1.23、1.15、1.10倍;兴利库容分别为326.87、332.21和309.94mm,分别是裸露地的1.23、1.25、1.17倍;死库容分别为114.29、89.60和101.46mm,分别是裸露地的1.11、0.87、0.99倍;防洪库容分别为62.79、49.81和40.08mm,分别是裸露地的1.52、1.21、0.97倍。最大有效库容为389.66、382.02和350.02mm,分别是裸露地的1.27、1.25、1.14倍。不同林地类型土壤水库的“库容”组成,均表现为兴利库容>死库容>防洪库容。与裸露地相比,林地土壤水库“库容”的增加,与林木生长对林地土壤结构的改良作用和林地地表的良好覆盖有关。  相似文献   

13.
不同林地类型土壤水库蓄水特性研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研究不同林地类型土壤水库的蓄水特性,以期加深对森林土壤水库削洪补枯机理的认识。以裸露地为对照,木荷林地、杉木林地和封山育林地为研究对象,对它们土壤水库的蓄水功能及其动态变化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木荷林地、杉木林地、封山育林地和对照土壤水库的年均蓄水量分别为381.1,368.7,336.9和243.6mm,分别占各自总库容的75.62%,78.18%,74.62%和59.57%。不同季节中不同林地类型土壤水库的月均蓄水量大小顺序均为多雨期>雨量中等期>少雨期,木荷林地、杉木林地和封山育林地土壤水库多雨期的月均蓄水量分别比对照的多124.8,121.9和85.0mm,少雨期的月均蓄水量也分别比对照的多141.0,129.2和91.0mm。  相似文献   

14.
闽北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蓄水量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定位研究和土钻取样技术方法,观测2001~2003年间不同月份的土壤蓄水量数据,对闽北地区木荷林地、杉木林地、封山育林地和对照1m土层内的土壤蓄水量进行动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4种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年、月平均土壤蓄水量大小顺序均为木荷林地>杉木林地>封山育林地>对照,且月平均土壤蓄水量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呈明显的"W"模式,每年的1~6月份土壤蓄水量均较高,6月份以后土壤蓄水量处于下降时期,至9月或10月达到年内最小值,而后土壤水分支出处于下降阶段,土壤蓄水量又开始回升。木荷林地、杉木林地、封山育林地和对照不同层次月平均土壤蓄水量的变化明显不同,对照0~20cm土壤蓄水量变异比木荷林地、杉木林地和封山育林地明显。木荷林地、杉木林地和对照不同层次土壤蓄水量随深度的增加呈逐渐增大趋势,封山育林地在0~60cm深度内呈增加趋势,而在60~100cm深度内则有减小趋势。其不同层次土壤蓄水量的大小顺序均为木荷林地>杉木林地>封山育林地>对照。  相似文献   

15.
陕北黄土高原森林群落物种多样性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晋陕蒙能源基地榆神府矿区,煤炭资源丰富,是我国重要的能源重化工基地。由于地处鄂尔多斯盆地东北部的黄土丘陵区和毛乌素沙地,自然条件恶劣,生态环境十分脆弱,水土流失是该区主要环境地质问题之一,而煤炭资源的大规模开发,必将加剧水土流失和环境恶化。根据1987年、1992年和1999年3期TM卫星遥感影像解译成果,在地理信息系统空间数据库功能的支持下,应用层次分析法,评价了该区水土流失现状,初步揭示了水土流失影响因素和发展规律。结合调查成果,研究了矿山开发等对水土流失的影响,并进行了初步预测评价,为该区环境保护和水土流失的防治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6.
闽北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径流量动态变化特征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采用定位研究方法和小集水区试验技术方法,通过两年的降雨量数据观测,对闽北地区木荷林地、杉木林地、封山育林地和对照等不同土地利用方式的小集水区进行坡面径流动态规律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试验小区地表径流的产生主要是受降雨量的影响,而与降雨强度的关系不大,地表径流量与降雨量之间呈现出极显著的非线性二次抛物线关系(P<0.01)。4种不同土地利用方式的月平均径流量一般随月降雨量的增大而增大,并且在同1月份间其平均地表径流量的大小趋势为:对照>封山育林>杉木>木荷,均是在6月份达到最大值,9月份出现最小值。对照比木荷林地、杉木林地、封山育林地更容易产生地表径流,林地具有较好的涵养水源和保持水土作用。  相似文献   

17.
利用原位微宇宙试验将丛枝菌根(Arbuscular mycorrhiza,AM)真菌菌丝与根系区分,设置菌根室(RA)和菌丝室(AH)两个分室处理,以粗放经营(extensive management,EM)毛竹林为对照,研究集约经营(Intensive management,IM)条件下毛竹林土壤丛枝菌根共生体对氨氧...  相似文献   

18.
The soils of southern Guam are formed from very deep; well-drained Saprolite derived from volcanic based tuff and tuff breccias. These soils suffer severe erosion as the result of rapid overland flow, wind and intensive rain events typical of southern Guam. An integrated approach to control the accelerated soil erosion was designed to include conservation tillage, crop rotation with leguminous plant, and residue management for soil surface cover.The objectives of this study are; 1) to evaluate the use of crop rotation and tillage management for increasing organic-matter content to improve the overall quality of these severely eroded soils, 2) to evaluate the effect of conservation practices on harvested yield and crop productivity of these eroded soils and, 3) to assess the effects of conservation techniques including no-tillage systems on water runoff and infiltration.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effect of conservation strategies and techniques on these severely eroded soils of southern Guam.  相似文献   

19.
To improve soil fertility, efforts need to be made to increase soil organic matter content. Conventional farming practice generally leads to a reduction of soil organic matter. This study compared inorganic and organic fertilisers in a crop rotation system over two cultivation cycles: first crop broad bean (Vicia faba L.) and second crop mixed cropped melon-water melon (Cucumis melo-Citrullus vulgaris) under semi-arid conditions. Total organic carbon (TOC), Kjeldahl-N, available-P, microbial biomass C (Cmic), and N (Nmic), soil respiration and enzymatic activities (protease, urease, and alkaline phosphatase) were determined in soils between the fourth and sixth year of management comparison. The metabolic quotient (qCO2), the Cmic/Nmic ratio, and the Cmic/TOC ratio were also calculated. Organic management resulted in significant increases in TOC and Kjeldahl-N, available-P, soil respiration, microbial biomass, and enzymatic activities compared with those found under conventional management. Crop yield was greater from organic than conventional fertilizer. The qCO2 showed a progressive increase for both treatments during the study, although qCO2 was greater with conventional than organic fertilizer. In both treatments, an increase in the Cmic/Nmic ratio from first to second crop cycle was observed, indicating a change in the microbial populations. Biochemical properties were positively correlated (p < 0.01) with TOC and nutrient content. Thes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organic management positively affected soil organic matter content, thus improving soil quality and productivity.  相似文献   

20.
不同植被覆盖度对紫色土坡面侵蚀过程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8,他引:2  
为研究植被覆盖度对紫色土坡面侵蚀过程的影响,探讨有效控制水土流失的坡面植被临界盖度问题,利用人工模拟降雨试验与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紫色土坡面侵蚀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总体上,紫色土坡面产流量随植被覆盖度的增大而减小,二者之间呈线性负相关,但是植被覆盖度在25%以下,径流量变化不明显,植被覆盖度达75%时,径流量处于较低的稳定值,明显低于植被覆盖度0%,25%,50%;(2)坡面侵蚀泥沙量随植被覆盖度的增加而减少,二者呈二次项相关(R2=0.99),植被覆盖度25%以下对坡面减沙起到重要作用,50%的植被覆盖度是紫色土坡面有效控制水土流失的临界盖度;(3)侵蚀泥沙中以微团聚体(0.25mm)为主,各级团聚体基本上随着植被覆盖度的增加而呈现减少趋势;(4)通过统计分析,植被覆盖度对产流、产沙量的影响均为极显著(p0.01)。紫色土坡面植被覆盖度达到50%对涵养水源、保持水土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