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仿生鱿鱼肉鳍扑动推进机理数值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仿生机器鱿鱼的设计制作中,通过肉鳍摆动辅助腕的收缩以及喷水推进的组合,使得鱿鱼可以以多种运动形式进行游泳。为研究鱿鱼肉鳍的扑动推进机理,采用计算流体力学(CFD)方法对生物鱿鱼外形进行等比例数值建模,计算分析鱿鱼肉鳍在不同扑动角度下的水动力特性。在此基础上,通过改变肉鳍占体比例、肉鳍形状等参数,研究不同参数对鱿鱼肉鳍扑动推进性能的影响。结果显示:鱿鱼肉鳍扑动过程中肉鳍上下表面出现明显涡流区与压力差,鱿鱼在该压力差的作用下完成升沉运动与水平运动;当鱿鱼肉鳍占体比例超过0.3时,升沉力与水平推进力均随肉鳍占体比例的增加呈明显上升趋势,而阻力变化趋于稳定,适当增加肉鳍的占体比例可获得更高的扑动推进效率;横菱形肉鳍具有较高的推进效率与较低的游动阻力,在仿生鱿鱼设计中是一种较为理想的选择。研究结果为仿生机器鱿鱼的设计制作提供了计算方法和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2.
我国鱿鱼加工利用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鱿鱼属头足类,盛产于我国东海地区,海洋头足类加工和药物利用具有悠久的历史。近30年来,中国鱿鱼加工业发展迅速,目前已成为国内水产品加工业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随着生物技术的进步和海洋资源的不断开发和利用,鱿鱼的加工研究也逐渐深入,冷冻鱿鱼片、调味鱿鱼丝、鱿鱼米饭和鱿鱼调味料等加工制品的产量与种类不断丰富,副产物的综合加工及有效功能成分,如抗肿瘤、抗氧化、免疫功能调节和降血脂血压等生物活性物质的提取、利用与制品开发也品种繁多。鱿鱼已成为功能食品和新型海洋药物开发和利用热点而备受人们青睐。介绍了鱿鱼食品加工与副产物加工技术的现状,并分别从鱿鱼内脏、皮、墨汁、眼和软骨等副产物的综合利用方面介绍研究进展,旨在为今后鱿鱼资源的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3.
以鱿鱼为原材料,通过水分含量、质构参数和感官评分等指标测定,探究经真空冷冻干燥后的鱿鱼分别在常压油炸和高温热空气油炸条件下,油炸温度和油炸时间对鱿鱼脆片品质的影响,并确定鱿鱼脆片最佳加工工艺。试验结果表明,经过真空冷冻干燥处理后的鱿鱼再油炸处理可以得到酥脆的鱿鱼片,且鱿鱼脆片最佳加工工艺为:鱿鱼经过前处理、调味、蛋白酶处理、预冻和冻干后,在油炸温度为160℃条件下进行高温热空气油炸,油炸时间为4 min。此工艺制得的鱿鱼脆片有油炸风味,组织表面紧密收缩,少量褐变,硬度较小,较酥脆,无油腻感。  相似文献   

4.
以鱿鱼为原材料,通过水分含量、质构参数和感官评分等指标测定,探究经真空冷冻干燥后的鱿鱼分别在常压油炸和高温热空气油炸条件下,油炸温度和油炸时间对鱿鱼脆片品质的影响,并确定鱿鱼脆片最佳加工工艺。试验结果表明,经过真空冷冻干燥处理后的鱿鱼再油炸处理可以得到酥脆的鱿鱼片,且鱿鱼脆片最佳加工工艺为:鱿鱼经过前处理、调味、蛋白酶处理、预冻和冻干后,在油炸温度为160℃条件下进行高温热空气油炸,油炸时间为4 min。此工艺制得的鱿鱼脆片有油炸风味,组织表面紧密收缩,少量褐变,硬度较小,较酥脆,无油腻感。  相似文献   

5.
简要介绍了鱿鱼的结构及其营养成分,对鱿鱼加工下脚料各个部分的利用状况进行了概括总结。分别从鱿鱼皮、头、鳍、软骨、墨汁、精白、眼和内脏几种下脚料的加工利用方面阐述了研究进展,为今后鱿鱼加工下脚料的进一步开发与利用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6.
鱿鱼皮营养成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管雪娇  邓尚贵 《安徽农业科学》2013,(27):11135-11137
[目的]系统地分析鱿鱼皮的营养成分,为风味鱿鱼皮休闲食品的开发提供依据。[方法]以秘鲁鱿鱼皮为原料,采用国标等方法对其成分进行分析。[结果]试验表明,鱿鱼皮蛋白含量丰富,有多种维生素、矿物元素和氨基酸,必需氨基酸(除色氨酸外)占总氨基酸的含量达30.97%。另外,鱿鱼皮中含有较多种类的脂肪酸,不饱和脂肪酸相对含量高达72.84%,尤其是DHA含量占总脂的35%。[结论]研究证明,鱿鱼皮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和加工利用前景,可加工成休闲食品。  相似文献   

7.
针对我国近海渔业资源面临枯竭,而远洋鱿鱼钓产业方兴未艾的局面,在调查和收集大量资料的基础上,对我国鱿鱼钓船在国外的作业生产情况进行分析,总结了主要作业渔场(阿根廷外海渔场和北太平洋鱿鱼渔场)的生产情况,这对从事相关产业单位的决策及鱿鱼钓渔船设计都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8.
日前,由浙江舟山市丰宇海洋生物制品有限公司生产的110t冻鱿鱼膏,顺利抵达印尼首都雅加达。这是舟山市冻鱿鱼膏首次出口国外。冻鱿鱼膏是一种新型的鱼用饲料添加剂;是以鱿鱼内脏等“下脚料”为原料,经先进工艺发酵、杀菌后烘干而成的膏体,在饲料中起着给鱼虾开胃的特殊功能。据  相似文献   

9.
鱿鱼肝脏活性肽的制备及生物活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鱿鱼肝脏的高值化利用提供基础研究数据。[方法]以鱿鱼肝脏蛋白为原料,通过蛋白酶水解来制备生物活性肽,研究了多种蛋白酶水解鱿鱼肝脏制得水解液的抗凝血活性、抑制血管紧张素Ⅰ转换酶(ACE)活性及抗氧化活性。[结果]当鱿鱼肝脏水解液浓度为5 mg/ml时,中性蛋白酶的水解液对ACE抑制率为68.0%;APTT值为59.8 s,TT值为34.2 s,比空白对照组分别延长26.7和20.6 s,表明鱿鱼肝脏的中性蛋白酶水解液具有抗凝血活性。中性蛋白酶解液对Fe3+的还原力为0.588,羟自由基清除能力为64.5%,说明鱿鱼肝脏中性蛋白酶水解液具有较好的抗氧化活性;而其余的木瓜蛋白酶、酸性蛋白酶、碱性蛋白酶、胰蛋白酶的鱿鱼肝脏水解液的抗凝血活性和ACE抑制活性均低于中性蛋白酶水解液的酶解液活性。[结论]鱿鱼肝脏蛋白质具有较好的综合利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利用糖基化改性提高鱿鱼肌原纤维蛋白的凝胶性.[方法]将葡萄糖、乳糖、壳聚糖、麦芽糖、果糖及淀粉分别与鱿鱼肌原纤维蛋白混合,经二段加热方式制备凝胶,筛选合适用糖后进一步研究加糖量、二段式加热温度和加热时间对鱿鱼肌原纤维蛋白凝胶性影响.[结果]在鱿鱼肌原纤雏蛋白中添加糖有助于提高凝胶性,其中鱿鱼肌原纤维蛋白(以10 g湿重计)与2.0g果糖和1.5g淀粉混合,经50℃加热1h和90℃加热30 min二段式加热所得蛋白凝胶质量好,质构分析得出凝胶咀嚼性、弹性和破裂力分别是糖基化改性前(鱿鱼肌原纤维蛋白自身)的4.7、2.6和1.5倍.[结论]鱿鱼肌原纤维蛋白中添加果糖和淀粉发生糖基化改性有助于提高鱿鱼肌原纤维蛋白的凝胶性.  相似文献   

11.
该文研究了不同添加量的鱿鱼糜对罗非鱼鱼糜凝胶强度、白度和感官方面的影响。结果表明,10%鱿鱼糜使复合鱼糜的凝胶强度有所提高。综合白度与感官指标,确定鱿鱼糜添加量为10%-20%。  相似文献   

12.
理化因素对鱿鱼鱼精蛋白抑菌性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选用鱿鱼精巢组织为原原料,经水解,抽提,沉淀等一系我方法得到鱿鱼鱼精蛋白样品。后经葡聚糖凝胶对其进行过滤层析,可得纯度较高的鱿鱼鱼精蛋白,最后对照讨论了各种理化因素如温度,盐离子浓度,酸度,有机成份等对鱿鱼鱼精蛋白抑菌性的影响,同时测定了其在不同影响因素下的最低抑菌浓度。  相似文献   

13.
鱿鱼作为海洋高等软体动物,其软体特征与腕部特点为其机动性奠定了基础。为研究仿生鱿鱼软体触腕在不同俯仰角度下的弯曲特性,选择茎柔鱼(Dosidicus gigas)为仿生对象,建立仿生鱿鱼不同俯仰角度下的简化三维模型,并根据不同俯仰角度假设触腕不同弯曲特性。根据三维简化模型,采用数值模拟方法,分析比较仿生鱿鱼在不同俯仰姿态下与触腕弯曲下的水动力特性。研究认为:仿生鱿鱼采用软体触腕协调游动时,为其俯仰姿态的完成提供了有利的转矩,俯仰角最大为45°时其力矩系数达到-0.001 7,更有利于其高速游动时俯仰姿态的调整与游动方向的改变;仿生鱿鱼在完成俯仰姿态时可以通过改变腕部的弯曲程度,更及时高效地调整姿态与改变游动方向,且所需能耗较小。研究结果对仿生鱿鱼软体触腕的控制提供了依据与参考,同时为研究其高机动性游动行为与材料的选取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我国水产品质量安全问题频发,尤其是鱿鱼产品中的甲醛含量超标问题尤为突出,关系到整个鱿鱼产业乃至全国水产加工产业的生存与发展,亟待解决。而鱿鱼及其加工制品中的甲醛主要来源于自身的物质代谢,因此就鱿鱼及其加工制品中内源性甲醛的主要形成机制即氧化三甲胺酶催化途径和氧化三甲胺高温裂解途径,以及甲醛的控制即甲醛捕获剂、氧化三甲胺酶的抑制剂、加工工艺改进和产品包装等进行了阐述,并针对目前研究的现状提出了鱿鱼制品中内源性甲醛研究的新方向,即货架期内甲醛的形成机制和控制方法。  相似文献   

15.
主要经济大洋性鱿鱼资源渔场生产性调查与渔业概况   总被引:10,自引:5,他引:5  
大洋性鱿鱼是重要的海洋生物资源,资源丰富开发潜力大。我国远洋鱿钓渔业始于1989年,经过近30年的发展,远洋鱿钓渔业已经成为我国远洋渔业的重要组成,我国已经成为世界规模和产量最大的国家。在近30年的发展过程中,通过产学研合作,持续对三大洋的大洋性鱿鱼资源进行生产性调查,一批新资源、被不断开发和利用,并得到商业化捕捞。根据2003—2017年我国鱿钓船对三大洋公海大洋性鱿鱼资源调查所收集的资料,对其基础生物学、资源渔场分布及其与水温等因子的关系进行分析,以便初步了解重要经济鱿鱼资源特性。研究概述我国远洋鱿钓渔业发展状况,并提出可持续开发世界大洋性鱿鱼资源的对策与建议。研究认为,通过对印度洋、太平洋和大西洋三大洋7个渔场的大洋性鱿鱼资源进行生产性调查,在国际上首次发现了4个鱿鱼新渔场,新增作业海域超过1×10~7 km~2,估计新增渔场的资源蕴藏量在500万t以上,初步掌握了渔获个体大小等基础生物学特性、资源丰度空间分布及其与海表面温度的关系,发现不同作业渔场的渔获个体差异明显,渔场形成的适宜海表面温度有较大差异。研究建议,为了可持续开发和利用鱿鱼资源,建议开展系统科学的渔业资源国际合作调查,开展基于硬组织的大洋性鱿鱼年龄与生长、群体结构、生活史过程、洄游分布、高精度的渔情预报以及大洋性鱿鱼资源评估与管理策略研究。  相似文献   

16.
<正> 鱿鱼 优质鱿鱼头腕完整坚韧,肉肥厚,色鲜艳,呈浅粉色,表面有细微白粉,干爽且淡口;劣质鱿鱼断头掉腕,肉体瘦薄,部分卷曲,色深暗,白霜过厚,背部呈霉红或黑红色。  相似文献   

17.
鱿鱼类资源量变化与海洋环境关系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3,自引:6,他引:7  
近几十年随着传统渔业资源量的下降,短生命周期的鱿鱼类产量出现持续增加,并已成为重要的渔获对象。由于鱿鱼类为短生命周期鱼类,对环境变化极为敏感,这一特点使得传统基于种群动力和生物学过程的资源量评估模型并不能很好地估算其资源量,为了了解环境因子和鱿鱼类资源量变化的关系,从研究方法和内容上对其研究现状进行了回顾,目前的研究已经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解释环境因子对鱿鱼类资源量变化的影响机制,但是还不能完全利用环境变量来预测资源量的变化;本文还归纳了主要经济鱿鱼类栖息环境的特点,以及环境因子对其生活史各个阶段(孵化、仔稚鱼、成鱼和产卵)和资源补充量的影响,总结了目前研究遇到的问题和不足,并提出了今后研究重点应放在环境因子如何影响鱿鱼类生活史阶段中的孵化到仔稚鱼过程,从而能够提高对鱿鱼类补充量大小的估测精度,为其资源评估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全面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8.
[目的]以秘鲁鱿鱼为研究对象,探究加工工艺及壳聚糖处理对鱿鱼加工过程中多环芳烃生成的影响。[方法]探究了不同时间(2、3、4、5 min)、温度(120、140、160、180℃)、食用油种类(棕榈油、花生油、菜籽油、大豆油)、烹饪方式(煎、烤、炸)、鱿鱼皮去除与否以及2 g/L壳聚糖和羧甲基壳聚糖溶液浸泡处理对鱿鱼中多环芳烃生成的影响。[结果]随着加工时间的延长和温度的升高,鱿鱼中多环芳烃总量及苯并[a]萞含量也逐渐增加;经不同的食用油加工鱿鱼后,多环芳烃的生成量从低到高依次为棕榈油、大豆油、菜籽油、花生油(P<0.05)。采取烤的方式所生成的多环芳烃总量最低,苯并[a]芘含量在煎的方式下最低;去除鱿鱼皮能够有效降低加工过程中多环芳烃的生成量(P<0.05);壳聚糖处理组的鱿鱼经2、3、4、5 min加工处理后,多环芳烃总量较CK显著降低(P<0.05),下降率分别为30.28%、28.17%、19.37%、5.77%;苯并[a]芘含量也显著下降(P<0.05),下降率分别为32.35%、41.03%、45.45%、69.52%;羧甲基壳聚糖处理组鱿鱼经2、3...  相似文献   

19.
鱿鱼风味料的制备工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填补鱿鱼风味料的市场空白。[方法]根据味料同源原理,以酶解度、感官评定为指标,对鱿鱼酶解工艺进行优化。通过单因素试验,筛选出酶解效果较好的碱性蛋白酶和风味蛋白酶,并进行复合酶解正交试验。[结果]鱿鱼原料酶解的最佳反应条件为温度50℃,p H 6.0,时间6 h,加酶量0.2%,其中碱性蛋白酶与风味蛋白酶的比例为2∶1。此条件下酶解液酶解度为30.40%,感官评定无苦味,鱿鱼风味浓。[结论]该试验优化的工艺条件下可制得健康安全的海鲜调味品,为鱿鱼风味料的开发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20.
主要研究了2℃浸泡条件下,不同浓度六偏磷酸钠溶液和不同浸泡时间对秘鲁鱿鱼的质构和生化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浸泡时间的延长,秘鲁鱿鱼的硬度、弹性和凝聚性均呈下降趋势,且以0.9g/L六偏磷酸钠处理组对秘鲁鱿鱼质构的影响最大。不同处理下秘鲁鱿鱼弹性变化不大。六偏磷酸钠浸泡液浓度和浸泡时间的增加使得鱿鱼块总蛋白、肌原纤维蛋白含量及其Ca^2+-ATPase活性显著降低。经0.9g/L六偏磷酸钠溶液浸泡8h处理后,秘鲁鱿鱼总蛋白损失率为28.71%,肌原纤维蛋白含量降至原材料的80.97%,肌原纤维蛋白Ca^2+-ATPase活性降为0.217μmolPi/mgprot/min。因此,六偏磷酸钠浸泡液浓度和浸泡时间的增加会影响质构,并加剧蛋白质的流失和变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