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草鱼仔,稚鱼消化器官与味蕾发育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研究观察了草鱼仔鱼前期至稚鱼生长后期消化器官的形成、发育以及口咽腔味蕾的形成、形态及数量变化状况。结果表明:草鱼味蕾的形成时期与消化器官的分化完善以及鱼开口摄食时期是同步的。味蕾的大小随仔鱼日龄的增加而增大,其总数随鱼个体长大而增多。在仔、稚鱼发育阶段中,味蕾在口咽腔各部位的分布和数量变化与草鱼摄食活动有密切关系,越是与食物和摄食活动紧密联系的部位,其味蕾的数量就越多。  相似文献   

2.
鳜咽部味蕾神经组织化学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用神经组织化学方法研究了支配鳜咽蕾神经的属性。在鳜咽部的粘褶上分布着大量的味蕾,根据与上皮的关系,味蕾可以分为3种类型。Ⅰ、Ⅱ型味苗与胆碱能型神经纤维联系,除了化学感受器作用外,高出周转上皮的微绒毛瘘有机械感受器功能。Ⅲ型味蕾的微绒毛完全没有超出周围上皮,与上腺素能型神经纤维联系,主要为化学感受器。  相似文献   

3.
河川沙塘鳢消化系统的发育及仔,稚,幼鱼摄食的研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本文描述了河川沙塘鳢胚胎、仔、稚鱼消化系统的发育过程,对仔、稚、幼鱼的摄食作了较深入的研究。仔鱼开口摄食期为孵化后的2-7天,第10天的仔鱼,卵黄方被完全吸收,属混合性营养类型,混合营养期为孵化后的2-9天。小型枝角类是仔鱼适宜的开口饵料;仔、稚鱼期的主要饵料亦为枝角类,其次为桡足类;幼鱼则转为以小蚯蚓和摇蚊等底栖动物为主要食物。从仔鱼到幼鱼,摄食量逐渐增大。稚鱼昼夜摄食节律变化明显。  相似文献   

4.
本文描述了河川沙塘鳢胚胎、仔、稚鱼消化系统的发育过程,对仔、稚、幼鱼的摄食作了较深入的研究。仔鱼开口摄食期为孵化后的2-7天,第10天的仔鱼,卵黄方被完全吸收,属混合性营养类型,混合营养期为孵化后的2-9天。小型枝角类是仔鱼适宜的开口饵料;仔、稚鱼期的主要饵料亦为枝角类,其次为桡足类;幼鱼则转为以小蚯蚓和摇蚊等底栖动物为主要食物。从仔鱼到幼鱼,摄食量逐渐增大。稚鱼昼夜摄食节律变化明显。  相似文献   

5.
鳜鱼口咽腔表皮带突起细胞的扫描电镜观察   总被引:5,自引:4,他引:5  
鳜[Siniperca chuatsi (Basilewsky)]终生以活饵为食这一摄食习性引起了许多学者对它的极大关注。人们企图从视觉、嗅觉、味觉、侧线感觉及其摄食行为诸方面,采用形态学、组织学、电生理学及行为学等方法来探讨其摄食机制。动物的组织结构是与机能相统一的。长期执行某种机能会使组织细胞在形态结构上产生某种适应性变化。因此研究鳜鱼的主要摄食器官—口咽腔表皮细胞的形态结构对全面了解口咽腔在摄食过程中起的作用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应用透射电镜观察了鳜鱼咽腔中除了味蕾以外的其它细胞的超微结构,结果表明:鳜咽腔表皮中的上皮细胞,粘液细胞及孤立化学感受器的超微结构和其它硬骨鱼的表皮细胞结构极为相似,孤立化学感受器的超微结构和味蕾的感觉细胞的结构也极为相似,鳜鱼咽腔孤立化学感受器极为丰富,是对其味觉功能的一个补偿。  相似文献   

7.
匙吻鲟摄食器官发育期较长,全长65.5mm,以前为仔稚鱼期,摄食方式为吞食,适口饵料粒径大于0.3mm,阶段口径,口宽及齿的数量发育较快。全长65.5mm后开始出现鳃耙,其长度及过滤面积呈幂函数增长,显示具有较强的过滤能力。滤食阶段,鳃耙间距小于0.1mm,饵料规格与鳙相似。本文对匙吻鲟口及鳃耙数量发育进行了回归分析,并探讨了其摄食器官数量性状与食性变化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泥鳅仔稚鱼消化道黏液细胞的发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组织学切片及AB-PAS染色技术对泥鳅(Misgurnus anguillicaudatus)仔稚鱼(1~45d)消化道各段黏液细胞的发育阶段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泥鳅消化道发育过程中先后出现Ⅰ型、Ⅱ型、Ⅲ型和Ⅳ型4种类型的黏液细胞。消化道黏液细胞最早在3d的口腔、食道和7d的消化道中有分布。10d前黏液细胞数量较少,15d开始黏液细胞分布广泛,随着仔稚鱼发育,黏液细胞的类型逐渐由幼稚型的Ⅰ型和Ⅱ型为主转变为成熟型的Ⅲ型和Ⅳ型细胞占主导。根据仔稚鱼消化道黏液细胞的发育和分布规律,推测3~10d为消化道发育的敏感期,20d左右消化道功能发育逐渐完善。建议根据泥鳅消化功能的发育过程采用不同的饵料进行喂养以提高苗种成活率。  相似文献   

9.
分别以20、25和35日龄的黄盖鲽(Pseudopleuronectes yokohamae)仔稚鱼为试验对象,设置光照强度0~1 000 lx的9个试验组,计算黄盖鲽仔稚鱼的摄食强度和90min内的摄食率。再以20 d黄盖鲽仔稚鱼为试验对象,设置光照强度100~500 lx的5个试验组,计算90min内的摄食效率。结果表明:在0~1 000 lx光照强度内,黄盖鲽仔稚鱼的最佳摄食强度对应的光照强度为100~600 lx。在光照强度0~1 000 lx内,黄盖鲽仔稚鱼达到最佳摄食强度时的光照强度为100~600 lx。20 d和35 d仔稚鱼在光照强度400 lx时摄食强度最大,其中35 d日龄仔稚鱼摄食强度随光照强度增加而减弱。摄食效率在进食后10min达到最大,随后开始降低。试验结果明确了黄盖鲽仔稚鱼最佳摄食光照强度,为黄盖鲽人工育苗及健康养殖技术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0.
光照对大眼鳜鱼幼鱼摄食强度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探索鱼类资源保护和养殖技术,研究了不同光照强度环境中大眼鳜幼鱼摄食特性及摄食强度,结果表明,大眼鳜幼鱼与翘嘴鳜有相近摄食习性——喜黑暗环境摄食,在黑暗环境中摄食强度最大,其摄食量分别是自然光及强光环境的1.1,2.0倍。  相似文献   

11.
观察测量屠宰肉尸452头,其中440头为有无腹股沟深淋巴结的形态学观察;10头为后躯被检淋巴结的形态学观察;2头为管道注射,观察引流区。结果:1.猪有腹股沟深淋巴结,在统计230头,460例肉尸中,有24头存在,占10.43%。腹股沟深淋巴结平均重0.88±0.38克,平均大小为2.82±0.70×1.64±0.36×0.47±0.13厘米;汇集股部内侧和下腹部的淋巴液,注入髂内侧淋巴结。2.髂内侧淋巴结平均重1.87±0.71克,平均大小为3.19±0.80×1.38±0.42×0.55±0.18厘米;输入管数为5—6条,管外径为0.09±0.04厘米,输出管数为1—3条,管外径为0.24±0.10厘米。3.髂内侧淋巴结收纳腘浅淋巴结,腹股沟浅淋巴结和髂下淋巴结引流区的淋巴液和部分盆腔内脏的淋巴液。管辖范围广,位置恒定,淋巴结较大,浅在胴体脏面,易找到,不破坏商品,不影响商品的外观,是屠宰肉尸后躯被检的主要淋巴结。  相似文献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