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我国农村广大农民的生活水平有了显著的提高,开始注重能源的质量,再加上农村有丰富的秸秆资源,生物质燃料秸秆气化炉便应运而生,它是秸秆得到综合利用的一种有效方式,在农村有着很大的推广意义。本文首先就生物质燃料秸秆气化炉的含义做一个阐述,然后以贵州农村为例,分析一下其对秸秆气化炉的使用现状及其中存在的问题,最后探讨一下适宜农村的秸秆气化炉的运营模式。  相似文献   

2.
秸秆能源化利用技术综述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秸秆能源化利用技术是近年来迅速发展起来的生物质能利用新技术,我国农作物秸秆资源丰富,秸秆生物质资源的有效利用对解决环境污染和优化能源结构具有重要的意义。综述了秸秆固化、秸秆沼气、秸秆气化、秸秆发电、秸秆液化等秸秆能源化利用技术的原理,分析了各类技术的发展状况及存在的问题,认为在部分技术中存在生产成本高、技术不成熟、生产效率低、能耗高、行业标准缺失等问题,最后展望了秸秆能源化利用技术的发展方向和未来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3.
秸秆能源化利用技术是近年来迅速发展起来的生物质能利用新技术,我国农作物秸秆资源丰富,秸秆生物质资源的有效利用对解决环境污染和优化能源结构具有重要的意义。综述了秸秆固化、秸秆沼气、秸秆气化、秸秆发电、秸秆液化等秸秆能源化利用技术的原理,分析了各类技术的发展状况及存在的问题,认为在部分技术中存在生产成本高、技术不成熟、生产效率低、能耗高、行业标准缺失等问题,最后展望了秸秆能源化利用技术的发展方向和未来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4.
能源是人类社会运转不可缺少的动力,随着能源问题的进一步加剧,寻找新型能源迫在眉睫。秸秆类农作物固体废弃物是一种被逐渐认可并投入使用的绿色生物能源。介绍了山西省农作物秸秆废弃物的利用现状、其利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政府在秸秆利用方面决策的建议等,旨在通过建立秸秆综合开发利用的长效机制,推动农村走出一条经济、社会和生态协调发展的新路子。  相似文献   

5.
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进程中,人们对生物质能、地热能、潮汐能、水能、风能、核能、太阳能等各种绿色能源的开发力度也随之加大,其中最稳定、最安全的能源必然是生物质能源,这也是目前国家政府重点培养、着重鼓励开发的新型能源。农作物秸秆作为一种富含有机质的重要生物质能源,在近几年逐渐受到人们的关注,并且社会中也已经提出了秸秆气化、秸秆还田等方法,转换农作物秸秆中富含的能量,充分发挥出有用价值。本文主要是通过试验的方法来研究白腐菌预处理水稻秸秆产沼气,为提高水稻秸秆的作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以秸秆综合利用为纽带的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农业循环经济是一种新的发展理念,也是农村经济新的增长点.农作物秸秆是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重要物质基础.立足于循环经济的发展观,对贵州省主要农作物秸秆的分布及资源存量特征,秸秆在农业生产中发挥燃料、肥料、饲料、原料的利用方式进行了分析,探索适合贵州发展的秸秆综合利用模式.并根据农业生产的区域差异性分析模式在不同农业结构中的可行性.以实现秸秆的高效充分利用,促进贵州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7.
我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粮食产品生产大国,农作物种类繁多,农作物秸秆资源非常丰富、产量逐年增加,如何发展绿色能源、减少环境污染、维持生态平衡成了社会追求的新目标。因而我国农作物秸秆资源作为一种新型的绿色能源,它的有效综合利用及提高其利用效率问题也备受关注。通过分析目前存在的问题及其综合利用途径,结合实际,总结出提高秸秆资源的综合利用率可行性建议。  相似文献   

8.
秸秆焚烧屡禁不止,农民综合利用秸秆是解决秸秆焚烧的有效途径。综合利用秸秆的方式包括发展养殖业、直接机械化还田、发展食用菌种植、发展秸秆能源以及堆沤高温堆肥。综合利用秸秆是一项超越农业范畴的社会系统工程,政府应采取多项保障措施。  相似文献   

9.
秸秆综合利用研究动态及展望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秸秆是世界上最丰富的可再生资源,其高效利用为维护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现实可行的方案。该文综述了秸秆生物质能源、秸秆还田、秸秆饲料、秸秆基质、秸秆化学品相关的新近报道,主要侧重于秸秆生物质能源领域,概括了秸秆生产沼气、秸秆发电、秸秆生产燃料乙醇、固体燃料的应用现状。最后对秸秆综合利用的未来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0.
为加快推进秸秆能源化利用,培育秸秆能源产品应用市场,财政部出台了《秸秆能源化利用补助资金管理暂行办法》,规定中央财政将安排资金支持秸秆产业化发展。补助支持的对象是从事秸秆成型燃料、秸秆气化、秸秆干馏等秸秆能源化生产的介业。补助资金主要采取综合性补助方式,支持企业收集秸秆、牛产秸秆能源产品并向市场推广。  相似文献   

11.
我国农村能源发展现状及开发利用模式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针对我国农村能源消费结构不合理,能源消费层次低等农村能源开发利用问题,采用国家统计局对我国农村东部、中部、西部、东北4个地区的划分方式,对我国农村能源发展现状及开发利用模式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近年来我国农村能源产业总体表现出良好态势;2)东部、中部、西部、东北等不同地理位置农村能源开发利用模式各不相同,东部地区能源使用多元化,中部、西部地区完善农村电网工程,加大新能源使用力度,东北地区大力开发太阳能解决冬季采暖问题;3)我国农村能源体系存在推广落后、发展基础设施落后、政策落后等问题。由于不同地区生活习性、经济发展水平、历史发展原因不尽相同,资源禀赋、农村能源供需结构存在较大差异,因地制宜开发利用农村能源,完善农村能源基础设施网络,把地方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产业优势,是解决农村能源建设问题的主要动力。  相似文献   

12.
冀华  王兴春 《河北农业科学》2010,14(10):119-121,125
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化石能源供应日趋紧张,供需差率越来越大,因此解决能源危机迫在眉睫,发展生物能源势在必得。就生物能源的基本概念、当前国内外对生物能源的开发和利用现状以及我国生物能源发展战略进行了综述,指出我国能源产业发展中所存在的一些问题,并对今后因地制宜、统筹安排地推动生物能源的发展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3.
我国能源草耐盐性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耐盐碱能源草的研究不仅有利于生物质能源的发展,而且还可以促进盐碱地等边际土地的改良,提高利用率。笔者主要从能源草发展现状,盐胁迫下能源草种子萌发,生理方面的变化以及相关耐盐基因的克隆等方面的研究加以综述,并对我国耐盐性能源草的前景进行分析和展望。  相似文献   

14.
湖北省风能资源评估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利用湖北省77个气象站1971~2000年气象资料以及6个野外观测点的加密观测资料,计算了有关风能参数,对湖北省风的基本特征进行了详细分析,结果表明:受地形和气候共同影响,湖北省风能资源(比较)丰富区主要分布在北部及汉江中游的主要风口、山体相对孤立的中高山区以及大型湖泊的周边地区等具有特殊地形地貌的区域。由于湖北省北部山地较为破碎,从鄂北岗地到整个江汉平原均处于冷空气南下的通道上,其许多地方风能具有开发利用的潜力。鄂西的河谷盆地及鄂东的低山丘陵风能资源贫乏。  相似文献   

15.
随着对化石能源的不断开采,对矿物燃料的过度依赖,使得化石能源已经濒临枯竭,寻找一种新能源来代替化石能源是21世纪的科研主题。目前,对于能源植物的开发和利用备受人们的关注,它与石油资源不同,是可再生资源,且燃烧产物没有污染。本文通过对能源植物的开发和利用进行简单的介绍和粗浅的分析,进而发表一些浅见。  相似文献   

16.
我国生物质能源产业科技创新发展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化石能源的过度开采和使用,世界各国面临着不同程度的化石能源短缺和生态危机,开发和利用清洁可再生能源已成为各国关注的焦点,对于正处于经济结构转型时期的我国也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不仅可以缓解能源短缺,而且其双向清洁性对于保护生态环境和减排温室气体具有现实意义。深入剖析了在我国发展生物质能源产业的战略意义、面临的机遇及挑战,提出了对策措施和政策建议,对生物质能源产业在我国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7.
我国农业发展快速,但同时伴随着大量的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问题。而提高农业能源效率是推动农业绿色低碳发展的重要举措。本文在测度以直接能投入作为非期望产出的CO;来源的农业能源效率的基础上,研究全国农业能源效率的变化趋势,以及各区域的收敛性和收敛速度。结果表明:2000—2018年我国平均全要素农业能源效率为0.64;从总体变化来看,我国全要素农业能源效率整体上呈上升趋势;分区域来看,区域间的全要素农业能源效率呈明显东高西低的态势。从聚类结果来看,内蒙古、山西、河北等13个省(区、市)为低效率地区,吉林、天津等9个省(区、市)为中效率地区,广西、北京等6个省(区、市)为高效率地区。收敛性结果表明,全要素农业能源效率由低效率地区向高效率地区发展,收敛速度为中部>东部>西部。最后,根据结论,提出加强农业要素区域间流通和提高农业技术转化率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Popp M 《Science (New York, N.Y.)》1982,218(4579):1280-1285
After more than 25 years of development of nuclear power and almost 10 years of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in numerous areas of nonnuclear energy, there is now a good basis for judging the future prospects of energy technologies in the Federal Republic of Germany. The development of nuclear power has provided an important and economically advantageous new source of energy. Further efforts are needed to establish the nuclear fuel cycle in all stages and to exploit the potential of advanced reactors. In all other areas of energy technology, including energy conservation, new energy sources, and coal, economics has turned out to be the key problem, even at today's energy prices. Opportunities to overcome these economic problems through additional R & D are limited. There is some potential for special applications, and there are many technologies that could contribute to the energy supply of developing countries. In general, however, progress in energy conservation and the use of renewable energy sources will depend on the degree to which energy policy measures can improve their economic basis. For some technologies, such as solar thermal power stations and coal liquefaction, large-scale economic deployment cannot be foreseen today. Instead of establishing costly demonstration projects, emphasis will be put on improving key components of these technologies with the aim of having the most advanced technology available when the economic parameters are more favorable.  相似文献   

19.
张保留  罗宏 《安徽农业科学》2014,(13):4000-4002
近年来安徽省能源经济形势发生较大变化,能源的生产消费与经济发展相互联系更加紧密.在此通过对2000 ~ 2012年安徽省能源经济数据的对比分析,研究安徽省的能源生产消费量变化情况及相关年份安徽省能源强度、能源消费弹性系数等指标的变化趋势,探讨该省能源发展的现状问题及解决方式.结果表明,安徽省能源生产消费量及GDP在不断增长的同时,增幅有所浮动,能源消费结构不断优化,能源产业投资及经济效益在增长,能源利用效率也在提高;安徽省能源可持续发展中仍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煤炭能源储备不足、能源耗费大、能源体制适应性不够等方面.基于此提出可能的解决方法及建议,以求在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下,通过创新能源的利用方式、节约能源降低消耗、调整产业结构、优化资源配置、改变经济的增长方式等途径,有效促进安徽省能源与经济的健康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20.
通过调查问卷的方法对绥化市农村家庭能源消费现状进行了实地调查,在所调查的用户中,能源消费所占比例居前4位的分别为秸秆、电力、煤炭和薪柴。提出了农村家庭能源消费中存在能源利用效率低、能源服务体系滞后等主要问题及加大政府支持力度、努力提高农村居民收入、开发秸秆能源利用技术等促进农村家庭能源消费合理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