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茶树组织培养中外植体褐化控制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控制茶树外植体在组织培养过程中的褐化现象,从外植体表面消毒时间、抗氧化剂和吸附剂的使用、琼脂浓度和pH值的高低进行了综合性比较试验。结果表明:外植体表面消毒时间以6 min为宜;外植体接种在MS+6-BA 2.0 mg/L+NAA 0.2mg/L+GA31 mg/L+核黄素0.02 g/L的培养基上,琼脂浓度为5.0 g/L,pH值为5.6,外植体生长状况良好,褐化率由57%下降为13.3%。  相似文献   

2.
降低茶树组织培养中外植体褐化程度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降低茶树组培过程中外植体褐化程度,从外植体表面消毒时间、切割方式、转瓶间隔时间、培养基类型、激素配比、抗褐化剂和吸附剂的使用方面进行了综合试验.结果表明:表面消毒最适时间为7~8 min;接种外植体带腋芽叶片保留2/5,3 d转瓶1次降低褐化的效果较好; 经此处理的外植体培养在1/2MS +BA 2 mg/L+NAA 0.1 mg/L+Vc 1.0 g/L+AC 1.0 g/L的培养基中,生长良好,褐化率由86 %下降为41 %.  相似文献   

3.
植物组织培养中外植体褐变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朱文祥  王金荣  李珺  赵秀娟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31):17399-17401,17415
对导致植物组织培养中外植体褐变的主要影响因素进行了系统的分类和总结并简述了防止和减少褐化的相应途径以及非酶促因素对组培中外植体褐变的影响,旨在为该领域的深入研究提供系统的理论基础。最后对褐变研究的现实意义和应用产业化构想提出了见解。  相似文献   

4.
手掌参的组织培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试验采用植物组织培养的方法对手掌参试管苗形成的适宜外植体及培养基进行了大范围筛选。在选用的8种外植体中,只有芽部外植体在MS附加适量的KT、ZT、NAA及Vc的培养其中获得了具有2 ̄3片幼叶的芽,并进一步诱导生根,首次获得完整的手掌参试管苗。  相似文献   

5.
本试验采用植物组织培养的方法对手掌参试管苗形成的适宜外植体及培养基进行了大范围筛选。在选用的8种外植体中,只有芽部外植体在MS附加适量的KT、ZT、NAA及Vc的培养基中获得了具有2~3片幼叶的芽,并进一步诱导生根,首次获得完整的手掌参试管苗。  相似文献   

6.
牛尾菜组织培养中外植体褐变现象控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幼嫩叶片、顶芽及茎段为外植体,研究不同外植体、消毒时间、抗氧化剂预处理、褐化剂以及不同培养基组合等对外植体褐变控制的效果.结果表明,嫩叶、顶芽及茎段的褐化率均随着0.1%升汞溶液消毒时间的延长而升高,而诱导率和污染率不断降低,最佳外植体为顶芽,消毒时间为10 min,诱导率达70.0%.采用3种抗氧化剂预处理20min,均可抑制顶芽褐化,强弱表现为PVP>Vc>Na2S2O3,Vc溶液可以加快侧芽的萌动及生长.3种抗褐化剂对茎段褐化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效果,以0.3%AC抗褐化效果最佳,茎段未发生褐化,侧芽生长最好.在不同激素配比培养基中,随着6-BA和NAA浓度的提高,外植体发生褐化时间呈现提前的趋势,以MS+6-BA 2.0 mg/L+NAA 0.2 mg/L培养基中的外植体诱导率最高,为63.4%.此外,相对于基本培养基MS、1/2MS,在低无机盐离子浓度WPM基本培养基中,外植体褐化的时间有所推迟,可减缓外植体褐化程度.因此,适宜的外植体、消毒时间、抗氧化剂、抗褐化剂、激素组合配比和基本培养基,可以有效控制牛尾菜的褐化,提高诱导率.  相似文献   

7.
植物组织培养中褐化问题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曾镭  刘燕 《安徽农学通报》2007,13(14):49-50,152
褐化是植物组织培养中一种常见的不利现象.本文重点介绍褐化现象并对其产生的机理和影响褐化的因素的研究进展作以评述,同时提出相关防止措施.  相似文献   

8.
茶树组织培养中外植体褐化的控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不同浓度的铁盐对茶树组织培养中褐化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0.50倍MS标准铁盐浓度下,茶树外植体褐化率较低,为40.5%,生长良好;在此条件下控制茶树组培褐化的最佳培养基配方为0.50倍标准铁盐浓度MS+Na2S2030.50g/L+AC0.50g/L。  相似文献   

9.
外植体的褐变现象大大限制着植物无菌培养体系的建立和组培技术的发展。从预处理、消毒剂选择与消毒时间长短、培养基组分及形态的控制、抗褐变剂的使用、植物生长调节剂的使用及培养环境条件的控制等方面总结了近几十年来对于控制褐变现象的技术手段,并提出新技术的设想。  相似文献   

10.
 笔者从山药不同外植体(叶、茎段、零余子)、培养基中添加抗氧化剂和不同培养基质3个方面进行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山药不同外植体的褐化程度也不一样,茎段褐化程度最轻;MS培养基中添加150mg/L聚乙烯吡咯烷酮(PVP)能有效抑制外植体的褐化;在山药组培苗的快繁阶段采用液体基质培养方式能显著降低褐化程度,提高山药组培苗成活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四川西部手参野生资源。[方法]文献查证手参野生资源分布区域,踏查、实地及样地调查方法相结合,调查分布区域生态环境,收集野生资源,并且对其产量性状进行方差分析和多重比较。[结果]手参野生资源的蕴藏量极少。生长区具有大陆性气候和高原季风气候的特点。野生资源在98°54'34″~103°42'39″E,29°50'2″~33°28'20″N,海拔3 430.4~4 274.0 m均有分布。分布地区的气候条件,年均气温1.4~14.7℃,年均极端低温-30.6℃,年降雨量623.0~866.5 mm,无霜期33~252 d,年均日照1 376.0~2 637.7 h。理塘县产地特殊,海拔最高为4 274.0 m,年均温度最低为3.0℃,气温极值达到-30.6℃,无霜期短(50 d),年均日照最长达到2 637.7 h,与其他产地差异较大,单株药材产量在0.01水平显著高于其他产地。[结论]手参种质资源调查、规范化种植生产研究迫在眉睫。理塘县可以选作手参规范化生产基地。  相似文献   

12.
红掌组培过程中外植体褐化问题的解决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解决红掌组培过程中外植体褐化影响组培成活的问题,通过对外植体采用不同消毒方法处理、对培养基进行改良、调节和对培养条件选择等方面进行研究,发现:红掌在接种前先用抗氧化剂处理和在培养基中添加相应的抗氧化剂有助于减少外植体的褐化,从而为提高红掌的组培繁殖率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3.
手掌参为药食同源植物,具有补肾益精、理气止痛及生精壮阳的功效,多用于治疗肾寒,腰腿酸痛,亏精、易疲劳、久病体虚等病症,近年来在保健食品开发上已得到应用,极具开发潜力。为供手掌参的进一步开发研究应用参考,对手掌参的炮制、化学成分、药理活性及临床作用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4.
天女木兰组织培养的抗褐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欢  杜凤国  张志翔  齐翠翠 《湖北农业科学》2012,51(14):3107-3109,3118
从外植体类型、外植体预处理方法、培养基类型、抗褐化剂类型及培养条件等方面研究了天女木兰(Magnolia sieboldiiK.Koch)组织培养过程中的褐化问题.结果表明,B5培养基对防止外植体褐化效果好,外植体在MS培养基中褐化严重.外植体的取材部位与天女木兰的褐化程度密切相关,侧芽褐化率相对较低,其次是顶芽,带芽的茎段褐化率最高.在B5+0.5 mg/L 6-BA+0.3 mg/L IBA培养基中添加适宜浓度的抗氧化剂、吸附剂有利于抑制天女木兰的褐化,抗褐化效果是聚乙烯基吡咯烷酮(PVP)>维生素C(VC)>活性炭(AC).用1 g/L VC浸泡外植体4·h可有效减轻褐化.培养初期一定的低温和暗培养可以减轻天女木兰的褐化.  相似文献   

15.
以美乐葡萄(Vitis vinifera L.Merlot)叶片为试材,研究了次氯酸钠灭菌时间和浓度对褐变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当灭菌时间为30,60 s,次氯酸钠浓度为1%,2%和3%时,褐变率分别为84%,52%,62%和73%,51%,82%;当灭菌时间为90 s时,次氯酸钠在一定浓度范围内,褐变率均在70%左右。综合分析得出,最优次氯酸钠灭菌浓度为2%,灭菌时间为30~60 s。  相似文献   

16.
芍药属植物组织培养中褐化问题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芍药属植物在组织培养中存在严重的褐化现象,已经成为影响组织培养成功的重要因素。结合近年的研究,对芍药属植物在组培褐化问题上的研究进行了综述,以期为以后的研究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植物组织培养中的褐化现象及其防止措施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从外植体的种类和生理状态、培养基的种类和成分、培养条件几方面,介绍植物组织培养中影响褐变发生的因素、最新研究进展,并提出了防止褐化的措施及对策.  相似文献   

18.
美国红枫外植体选择及启动培养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对美国红枫组织培养中外植体灭菌、褐化预防及外植体启动进行了试验研究。结果表明:以美国红枫半木质化茎段为外植体,用1%次氯酸钠灭菌4 min,外植体的成活率最高为82.22%;在外植体培养初期每隔2 d转移至新鲜培养基中,2~3次后可以彻底去除褐化现象;最佳的启动培养基为MS+6-BA 1.0 mg.L-1+NAA 0.1 mg.L-1,外植体抽芽率可达92.2%。  相似文献   

19.
手参为兰科植物手参Gymnadenia conopsea的干燥块茎,是我国传统中药材,也是特色蒙药材。手参因具有极高的药用价值而长期被过度采挖,加之自然繁殖率低,原生境破坏严重,使其野生资源极度匮乏,现以被《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列为二级珍稀濒危植物 。兰科植物与真菌共生,真菌对手参生长具有重要影响,因此开展恢复生态资源栽培已成为必然趋势,而筛选获取有效促进手参幼苗生长的共生真菌是关键。基于此,本文通过文献研究整理统计了涉及到中国8个省和其他4个国家的手参内生真菌和根际土壤真菌多样性及其生物学功能研究现状,统计到手参内生真菌共隶属于79属,其中角担菌属、青霉菌属、曲霉属、背芽突霉属、木霉属和Zymosep‐toria为手参内生真菌优势类群。从手参不同器官中分离得到的内生真菌属数从多到少依次为:块茎>地上茎、叶>果荚>原球茎>幼苗,花中未分离到;隶属产地排序依次为:西藏>北京>甘肃>四川>吉林>河北、黑龙江。手参内生真菌在植物不同器官及不同产地间存在明显差异。手参根际土壤真菌共隶属于43属,其中镰刀菌属、木霉属、耙齿菌属为手参根际土壤真菌优势类群。手参根际土壤真菌群落结构在不同产地间也存在明显差异,并且各产地手参根际土壤真菌优势类群各不同。手参内生真菌对手参种子萌发及生长发育有着重要,并具有明显抑菌活性。要全面了解手参内生真菌需要进一步扩大手参分布范围,考虑手参不同生长期内生真菌群落结构变化,内生真菌分离鉴定技术的优化与提升以及生物功能的研究与评价等工作,为手参人工繁殖、内生菌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