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1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8 毫秒
1.
2.
扎龙保护区苍鹭营巢最适生境选择模型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本文建立了扎龙国家自然保护区苍鹭营巢的最适生境选择指数模型。通过对影响苍鹭营巢的主要生境因子水源、植被种类、植被密度和植被高度等进行调查分析,分别建立了相应的选择指数,为苍鹭营巢的生境质量评价提供了一种建模思想。 相似文献
3.
4.
2003~2004年的4~5月,在扎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采用瞬时扫描取样法对野生白枕鹤、特殊类型野生白枕鹤、野生和散养配对白枕鹤(♀野生+♂散养)的繁殖行为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白枕鹤经历了求偶期、孵化期和孵化中止期;在不同的繁殖时期,觅食行为发生频次最高(50%左右),其次为警戒行为(20%左右);在孵化期,除了上述两种行为外,孵化行为的出现频次也较高,分别为21.82%、46.61%和47.83%。T检验表明,不同时期三类白枕鹤各行为的差异显著(P〈0.05),但在孵化中止期,特殊类型白枕鹤与野生白枕鹤的各种行为与它们各自求偶期的行为无显著差异(P〉0.05)。 相似文献
5.
自然保护区与当地社区居民之间具有长期的相互依存关系,二者协调发展是自然保护区管理的核心内容之一。自然保护区农村社区的社会经济发展对保护区的保护工作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扎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核心区内目前有超过5 000人居住,其经济活动与生物多样性保护任务之间互相影响的机制让人深思。本文以扎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核心区居民为研究对象,实地调查并分析了扎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核心区居民的经济现状,阐明了核心区居民经济现状的客观原因,指出存在的几个问题;(1)收入低,经济来源单一;(2)生活条件差,基础设施落后;(3)核心区居民对自然资源利用方式粗放,对保护目标不利。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进行生态移民和建立社区共管机制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扎龙湿地丹顶鹤种群数量调查及保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野外调查以及人工驯养繁育丹顶鹤的数量统计,研究了近30 a(1981~2010年)扎龙湿地丹顶鹤种群的变动。结果表明,扎龙保护区野生丹顶鹤数量维持在300只左右,是我国最大的野生丹顶鹤繁殖种群,占世界迁徙野生丹顶鹤总数的25%,而这些主要得益于扎龙保护区再建区30 a来,通过严格管护、科学研究、社区共建、环境教育及实施有效补水等一系列举措,使保护区核心区生态完整性和原始性得以保持,湿地面积占保护区总面积的75.7%,为丹顶鹤等珍稀濒危鸟类提供了良好的栖息繁殖场所。同时保护区在人工饲养繁育丹顶鹤领域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丹顶鹤人工驯养种群达到300多只,已成为中国丹顶鹤人工驯养繁育科学研究基地,保护区探索出的人工繁育丹顶鹤的野化途径和方法,对野生丹顶鹤种群数量的补充起到了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7.
为了解扎龙保护区圈养群体亚成体丹顶鹤越冬期越冬行为策略,于2014年11月至2015年3月采用目标取样法和瞬时记录法对圈养2013年和2014年亚成体丹顶鹤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圈养亚成体丹顶鹤越冬期主要以取食行为为主(34.14%),其次为站立行为(15.77%);双因素方差分析显示,温度对越冬期各行为均有显著影响,年龄仅对玩耍行为有显著影响,Pearson相关性分析,温度与取食和游走行为显著正相关,与站立和静栖显著负相关,年龄与玩耍行为显著正相关。表明圈养亚成体丹顶鹤越冬期温度升高时取食和运动,温度降低时站立和静栖,2岁龄亚成体丹顶鹤相较于1岁龄更喜欢玩耍。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上海野生动物百鸟园内各种小型鸟类在2003~2004年度营巢数量和所选营巢地的比较分析,发现通过增挂人工巢箱,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园内空间资源的利用率,科学地引导鸟类充分利用百鸟园内的有效繁殖空间,提高鸟类的繁殖率。 相似文献
9.
山西芦芽山保护区楔尾伯劳的生态习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楔尾伯劳为食虫益鸟,被列为山西省重点保护鸟类。2008~2010年3~9月对山西芦芽山自然保护区的楔尾伯劳的生态习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楔尾伯劳在本地区为夏候鸟。最早迁来本区日期为3月22日,最晚迁离本区日期为9月22日,居留期179~181 d,且每年迁徙日期相对稳定。种群密度为0.39只/km,在油松、辽东栎、山杨针阔混交林带种群数量最多为0.5只/km,在村边农田地带种群数量较少为0.25只/km。繁殖期4~6月,巢多筑于针阔混交林隐蔽条件较好的地带,年繁殖1窝,4月下旬开始筑巢,5月初产卵,日产1枚,窝卵数5~6枚,卵呈椭圆形,乳白色或灰白色,被有不规则的锈褐色斑点和条纹,孵化期16~17 d,孵化率85.7%,巢内育雏15~18 d,离巢后的幼乌仍需亲乌喂育9~12 d,方可独立生活。食物主要以昆虫为主。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人类活动范围不断扩大,对雪豹(Panthera uncia)所处高海拔生态系统侵入不断增加,对雪豹生存已造成威胁。准确掌握雪豹生境选择偏好与食源结构特征,可以完善雪豹基础研究,提高雪豹保护管理效率。因此于2019年7月对卧龙自然保护区内雪豹集中分布区域进行野外调查,研究雪豹对各生境因子的选择偏好情况;分析粪便组成,明确雪豹食源结构。结果显示:雪豹偏好于海拔3500—4500 m、坡度31°—45°且地形较为崎岖的无家畜活动区域,在坡位的选择上,雪豹偏好于山脊与上坡位,避开中、下坡位与山谷。在植被类型选择上,雪豹偏好草甸与高山流石滩,同时也会选择稀疏且基径较小的灌丛。雪豹倾向于选择草本植物稀疏,低矮的区域。雪豹动物性食源以岩羊(59.26%)为主,家畜(25.93%)与啮齿目(22.22%)次之,鸟类(7.41%)占比最少。植物性食源以禾本科(59.26%)、苔藓植物(44.44%)与莎草科(33.33%)为主,灌木及其他植物占比较少。本文丰富了雪豹的基础研究内容,为卧龙及其他保护区雪豹保护管理工作中相关政策的制定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1.
2004年8~9月采用定点观察法、GPS定位法和样方法对内蒙古扎赉特旗图牧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白鹤的秋季停歇期的觅食地生境进行了调查研究,数据分析结果显示:在201个实验样方和201个对照样方中,苔草高度、芦苇高度、香蒲高度、植被盖度和植被密度的t值均小于0.05,存在显著或极显著差异;另外,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前4个主成分的累积贡献率达到56.652%,在第一主成分中,水稗草高度和水流状况的贡献率较高;在第二主成分中,水深和水透明度的贡献率较高;在第三主成分中,香蒲高度和植被密度的贡献率较高:在第4主成分中,苔草高度的贡献率较高。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