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黄华岩 《福建茶叶》2011,33(3):34-36
德化是泉州市产茶的小县,茶园面积不及2.5万亩,茶叶产量不上800吨,单产不到45kz/亩。左邻右舍都是泉州的产茶大县,安溪是全国第一产茶大县,永春是佛手、闽南水仙与铁观音的三大良种的风水宝地。德化虽然茶叶不多,但却是闽南瓷都,茶叶的包装,泡茶的器具都离不开德化的瓷器。德化山多地肥气候宜人,发展高标准生态茶园潜力巨大,...  相似文献   

2.
本文从基地选择、园内植被保护、土壤体系培育以及茶园有害生物的调控等方面对有机茶园的生态建设做了较为详尽的综述。  相似文献   

3.
我国自2001年4月启动"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后,邵武市通过近5年的无公害茶园建设和技术推广实践,已建无公害茶园1万多亩,其中有3024亩的有机茶园的茶叶通过欧盟有机茶论证,成功地拿到了出口欧洲市场的"绿卡".茶园病虫综合防治技术在有机茶园建设中显得由为重要,也是一线从事茶园管理的多数茶农较难把握的一项技术措施.现就有机茶园茶叶病虫综合防治技术提出可行的技术措施,旨在从源头上引导茶农在完善茶园立体生态环境,科学施肥的基础上,进行更为合理有效的病虫综合防治.  相似文献   

4.
有机乌龙茶生产操作规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南安市三竹茶业有限公司成立于2002年,是一家集有机茶种植、加工、科研、销售为一体的企业。该公司生产的有机茶连续2年顺利通过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有机茶研究与发展中心认证委员会认证,并先后被省科技厅定为“福建省科技重大专项——名优特茶树栽培与加工技术研究示范基地”与省农业厅定为“高标准示范有机茶园建设基地”。本人受该公司的委托,制订“有机乌龙茶生产操作规程”,经3年实践,颇感切实可行,现拟发表,以供参考。[第一段]  相似文献   

5.
探索安溪特色的生态茶园建设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安溪县地处福建省东南部,厦(门)漳(州)泉(州)闽南金三角中间结合带,居山而近海,人口107万,现辖24个乡镇458个村(居),是个人多地少的山区大县.茶叶生产经过长期的发展,逐步构成我县产茶的三大特点:一是茶园面积大、分布广.全县拥有茶园面积2万hm2,全县24个乡镇均有产茶、茶园面积和茶叶产量均居全国产茶县前列;二是涉茶人员多.全县有80%以上的人从事与茶相关的行业,其中至少有35万茶农种茶、制茶;三是茶业已成为我县重要民生产业,在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4576元中,仅茶叶就占50%以上.因此,建设具有安溪特色的生态茶园,是保持我县茶叶可持续健康发展的一项重要举措,是关系我县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人民安居乐业的大事。  相似文献   

6.
安溪县生态茶园建设实践与成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廖琼满 《中国茶叶》2008,30(2):32-33
福建省安溪县是中国乌龙茶铁观音之乡,全国最大的乌龙茶主产县,现有茶园面积45万亩,茶叶产量5万吨,涉茶总产值55亿元。2005年以来,安溪县根据茶业发展的需要,县财政每年补贴100万-300万元,用于生态茶园建设。经过这两年全县上下的共同努力,目前已建设生态茶园10万亩,取得了一定成效。  相似文献   

7.
论生态茶园的建设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1 生态茶园的建设是茶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趋势所谓可持续发展,即使经济达到发展的目的,又要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建立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使经济走良性循环的不断发展之路。发展茶叶经济如果仅仅依靠茶叶自身的高投入、高消耗、低质量、高产出来达到的发展,势必加剧土地资源、环境、人口、社会、茶业经济之间的矛盾,产生各种制约茶叶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不良因素。目前仍有大量新老茶区仍在低标准、低效益下粗放地单一经营茶叶,导致土地资源浪费,森林植被破坏,大量水土流失,生态环境日趋恶化,这种以毁坏地球有限的资源…  相似文献   

8.
最近,我前往印度南部参观了喀拉拉邦蒙纳山附近的Kundaly有机茶园。当我到达KDHP公司总部时,公司常务董事T.V.Alexander和茶叶种植部总经理J.B.Hudson、茶叶生产部总经理Mr.Mohan C.Varghese一起接待了我。通  相似文献   

9.
绿色农药在有机茶园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有机茶是无污染、安全、优质、营养类食品,其生产过程必须截断外来污染源和自身对环境的污染,笔者选用三种绿色农药在有机茶园中试验应用,分析其对茶小绿叶蝉、茶叶产量、茶叶品质等的影响,旨在为云南有机茶生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华安县位于福建省漳州市北部,全县拥有茶园面积1.07万hm2,2009年干毛茶总产量1.4万t,产值13.8亿元。从2008年开始华安县利用中央财政发展现代茶园资金,建设生态茶园0.2万hm2,在幼龄茶园中套种白三叶、圆叶决明、平托花生等绿肥720hm2。现将白三叶的生物学特性、套种的效果、种植关键技术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1.
介绍了衡阳市建设和发展生态与有机茶园的现状及有利条件,提出了促进衡阳市生态、有机茶园建设与发展的对策及建议。  相似文献   

12.
13.
<正>有机茶是一种按照有机农业的方法进行生产加工的茶叶。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的特点:1、环境场地:没有任何污染。2、按有机农业生产体系和办法建立起来的茶园和茶厂。3、生产出的鲜叶在加工、包装、贮运过程中不受化学品污染。4、必须经过有关部门认证、颁证。其首要的是原料应来自有机茶园。所以,建立有机茶园是生产有机茶的基础。本文针对闽东有机茶园的建设提出几点建议,供参考。1有机茶园建立的要求  相似文献   

14.
山东茶区幼龄茶园管理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班昕 《中国茶叶》2007,29(2):32-33
山东省属江北茶区,温带季风性大陆气候,春秋季凉爽,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由于所处自然生态条件独特,生产的绿茶香高、味浓、耐冲泡,品质特优,深受消费者的喜爱,产品供不应求。茶叶生产经济效益可观,农民种茶积极性空前高涨,许多县区也把茶业做为富民、富乡、富财政的一项高效特色产业发展。1992年前全省茶园面积只有3万亩,至2005年底,茶园面积已超过20万亩,随着产业结构调整步伐的加快,面积还将进一步扩大。由于种种原因,近些年发展的许多幼龄茶园存在着茶树长势弱、成园慢、投产晚、产量低、效益差、缺苗断垄,甚至死树现象。为此笔者对一些市、县的幼龄茶园管理状况进行了调查,现将调查中发现的问题作一分析,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朱德顺 《中国茶叶》2006,28(6):23-23
高县地处四川省南缘,南有茶园7.42万亩,其中良种茶园2.72万亩,占36.66%。2005年生产各类茶叶3155吨,产值5659万元。茶业是高县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全县经认证的无公害茶园面积达2.35万亩,占31.67%,其中实施茶梨和茶林间作的无公害生态茶园2000亩,取得较好经济和生态效益的有500亩,实践证明,实施茶果间作不仅能改善茶园生态环境,还能显著提高茶园经济效益,是一项符合经济、环境、生态可持续的生态茶园建设技术。  相似文献   

16.
胡新光 《茶叶》2006,32(3):167-168
文章论述了生态茶园及其安全生产的内容,茶叶质量监控、农业生产法律、教育培训体系建设,以及探索研究集成配套安全适用的茶叶生产新技术。  相似文献   

17.
正湖南汝城县附城乡辖20个行政村,2.6万人口,有耕地21450亩,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大乡。2011年来,该乡党委政府因势利导,主动作为,大胆实践,集中人力、物力和财力,采取措施,积极推进土地合理有效流转,有效推动了有机生态茶叶产业快速发展,并呈现出规模化、集约化发展态势。目前,全乡共流转土地5300余亩,突出抓好了以东岗岭沿线磨刀、江头等9个村规模化种植,并初步探索出一条以土地流转为切入点,政府主导向市场运作转变的新途径,全力打造了农业产业发展新亮点。  相似文献   

18.
在现代茶园中,大量施用化学肥料,造成土壤结构恶化,泥土板结,肥料大量流失,影响茶树的营养循环。在治虫上长期使用化学农药,导致虫体抗药性增强,茶叶毒性残留量增加,残杀无敌,引发了昆虫再猖撅,这样破坏了生态环境引起了大气的污染,水的污染,使现代茶园的优质高产无法持续下去。所以要建设优质高产茶园,首先要建立生态茶园。生态茶园就是用生态学的观点,采取适当的技术措施,防止环境污染,维持茶园生态平衡,促进生态良性循环,使茶园能达到持续的优质高产的目的。生态茶园实质是“有机茶叶”、“自然茶叶”、“再生茶叶”,…  相似文献   

19.
浅谈生态茶园建设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重点阐述通过建设生态茶园的技术来生产无公害茶叶,尤其是绿色食品茶叶和有机茶,实现茶业的可持续发展。生态茶园的建立是根据生态学的原理,以茶树为主要作物,因地制宜地开发利用和管理自然资源,使茶树在生长过程中与茶园中的各种生物和谐共存,形成良性循环,维持茶园生态平衡  相似文献   

20.
有机茶园生态环境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福安市天香茶叶有限公司下属"水保园"有机茶生产基地,亦是福安市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示范场,系经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的专家实地考证,认为茶场植被、生态、地理等综合条件指标均符合有机茶园的要求,优越条件在全国少见.其茶园面积24.3hm2,年产有机茶15t,产值100多万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