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通过稻田不同前作(小麦、油菜、马铃薯、蔬菜)免耕抛秧及翻犁抛秧和手插秧栽培水稻的同田对比试验,摸索出赤水地区水稻免耕抛栽的最佳前作是马铃薯地,只有前作马铃薯才能解决赤水春早,水稻播期早的茬口矛盾,并可获得马铃薯和水稻两季丰收。  相似文献   

2.
以楚粳29号为试验材料,探讨半免耕不同抛秧密度栽培的产量构成因素与经济效益,以人工栽培的通常密度为对照。结果表明:不同抛栽密度的每丛穗数以高密度的低、低密度的高;不同密度的处理穗粒数方面相差较小;抛栽的处理穗实粒数随着密度的增加而减少;每穗的结实率随着密度的增加而降低,但抛栽的结实率高于对照。不同抛栽密度的稻谷产量以2万丛/667m2密度抛栽的产量最高,其他处理的产量差异不显著,但低于对照产量3.22%。经济效益上旱育保姆拌种育秧、大田半免耕割抛、大田抛2.0万丛/667m2最高。  相似文献   

3.
水稻免耕栽培研究进展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对水稻免耕栽培的研究进行了综述,对水稻免耕直播栽培、抛秧技术和免耕抛秧栽培的方式和研究进展进行了分类介绍,提出了今后水稻栽培技术的研究重点和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4.
水稻免耕抛秧的特点及高产技术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相似文献   

5.
水稻快速灭茬免耕抛秧栽培,是近年来在水稻抛秧和晚稻免耕栽培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轻型栽培技术。该项技术不通过牛犁或机械翻耕,而是采用高效安全除草剂快速灭茬后,直接抛栽水稻秧,可大大减轻劳动强度,节省机械翻耕所花成本,并有利于抢季节。  相似文献   

6.
泾县是个山区县,除靠近青弋江两岸的几个乡镇以外,一般乡镇水源条件差,双季晚稻经常发生无水栽插.1995年在推广水稻抛秧技术的同时,该县包合乡农技站首创了双晚免耕抛秧法.随着这项技术的不断完善,双晚免耕抛秧在全县逐年扩大,1999年已占双晚软盘抛秧的40%.该项技术具有增产、节本,特别是可节省灌溉水20~30m3/667m2,解决了一部分山土旁田双晚无水栽秧的矛盾,扩大了水稻复种指数.同时争取了季节,一般比正常翻耕移栽的提早5~9d,又解决了山区双晚抛秧安全齐穗的问题.现将双晚软盘免耕抛秧高产栽培技术作一报道.  相似文献   

7.
以穗型差异较大的3个杂交稻组合富优I号、D优527、冈优881为材料,研究了不同栽培方式下水稻生育中后期叶片的衰老特性及机制。结果表明,免耕留茬抛秧提高了水稻抽穗后叶片的SPAD值和可溶性蛋白含量,降低了叶片的POD(过氧化物酶)活性,提高了生育后期(抽穗21 d后)叶片的SOD(超氧化物歧化酶)和CAT(过氧化氢酶)活性,3种酶协同作用,降低了活性氧自由基产生速率和MDA(丙二醛)含量,从而延缓了植株衰老。  相似文献   

8.
除草剂克无踪在水稻免耕抛秧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瑞玲 《中国农学通报》2001,17(5):108-108,110
水稻是丰顺县的主栽粮食作物,全县有水稻面积1.93万hm2,其中抛秧面积1.78万hm2,占92%.1999~2000年两年四造的水稻免耕抛秧技术试验示范和推广,证明确是一种省工、高效、简便的耕作改革,较大地提高了经济效益,深受农民的欢迎.  相似文献   

9.
免耕高留茬抛秧稻的产量及若干生理特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通过与常耕插秧和抛秧的比较,分析了免耕高留茬抛秧分蘖消长、根系生长、籽粒灌浆和产量特性;同时研究了不同育秧方式和秧龄对免耕高留茬抛秧稻产量及产量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免耕高留茬抛秧分蘖缓慢,有效穗数较少。抽穗前植株发根力较低,但抽穗后10 d植株发根力高于其他种植方式,抽穗后30 d根系伤流强度显著高于常耕插秧和抛秧,后期植株衰老延缓。强势粒灌浆过程差异较小,但免耕高留茬抛秧延长了弱势粒灌浆时间,增加了弱势粒重,提高了单穗颖花数、籽粒充实率和千粒重。产量与其他处理差异不显著。在免耕与前作秸秆高留茬还田条件下,旱育带泥抛栽根多活力高,促进了水稻分蘖早生快发,比塑盘育秧抛栽极显著增产;3个抛栽秧龄中,以秧龄40 d处理产量最高。  相似文献   

10.
氮肥不同施用量对免耕抛秧晚稻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苏仲平 《耕作与栽培》2007,(4):27-28,51
通过试验表明免耕抛秧晚稻(品种:岳优华4)施N量以11.5kg/667m2比较适宜,其群体结构、综合指标比较理想,单产居首位。比施8.5kg/667m2处理增产达8.0%,增产达极显著水平;比多施1.5kg氮素的处理增产4.71%。够苗期和峰苗期的苗数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对穗粒结构的影响,在施氮8.5~11.5kg时,其有效穗数、成穗率和穗实粒数均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但施氮达13kg时,其有效穗数、成穗率和穗实粒数反而下降。结实率,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而下降,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11.
不同免耕栽培方式对水稻产量及土壤肥力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探讨不同免耕栽培方式对水稻产量及土壤肥力的影响,龙岩市农技站在双季稻区进行了连续3年的不同免耕栽培方式试验。结果表明:半年免耕早、晚稻产量与习惯有耕相比无显著差异,且对土壤的物理性状及养分状况影响不明显,节本增收效果好,可作为水稻免耕的主要方式推广;全年免耕晚稻产量与习惯有耕相比产量减少,土壤容重增加;全年免耕、半年免耕与习惯有耕的土壤pH、有机质及主要养分含量无差异。  相似文献   

12.
免耕抛秧水稻的大穗优势及形成机理研究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在田间条件下,连续4年对免耕抛秧水稻的大穗优势及形成机理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与常耕抛秧水稻相比,免耕抛秧水稻的每穗总粒数更多,表现出明显的大穗优势。免耕抛秧水稻的分蘖位较低,后期积累干物质和养分的能力强,后期生理代谢旺盛、生理功能强,剑叶衰老慢,能充分保证籽粒生长等是免耕抛秧水稻大穗优势形成的内在生理原因。  相似文献   

13.
免耕抛秧水稻根倒伏特性及钾肥调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D代527为材料,研究了不同种植方式下水稻根倒伏特性及钾肥调控机理.结果表明,常规翻耕插秧根倒伏系数为2.72~5.82,免耕高桩抛秧根倒伏系数为2.54~5.68,免耕抛秧和常规翻耕抛秧根倒伏系数分别为2.32~5.39和2.42~5.15,表明抛秧一定程度上有助于稳定植株抗根倒伏能力.施用钾肥有助于促进根系发育,...  相似文献   

14.
水稻生态旱育小、中、大苗免耕抛秧试验结果表明,产量之间差异不显著,但解决了目前农村人力、畜力不足和作物茬口衔接紧张的矛盾。旱育小、中苗免耕抛秧适宜冬闲田和早熟油菜田栽培,旱育大苗免耕抛秧适宜晚熟油菜田栽培。  相似文献   

15.
水稻免耕抛秧高产稳产须过“5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稻免耕抛栽是在没有经过翻耕犁耙的稻田上进行双季稻抛栽的保护性耕作方法。它综合了免耕和抛秧的优点,集免耕技术、抛秧技术、除草技术、节水技术、秸秆还田技术于一身,是双季稻轻简栽培的综合体现。它具有4大特点:①省工省力,提高劳动生产率;②节本增效;③稳产高产;④节能降耗,保护农田生产环境。但是,水稻免耕抛栽也存在一些不足,如抛秧后立蔸慢、分蘖迟、生育期延长等弊端。因此,水稻免耕抛秧要获得高产稳产,必须过好以下“5关”:  相似文献   

16.
三穗县地处贵州省东部,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东北部,县是一个典型的山区农业县。全县耕地面积0.769万hm2,其中稻田0.542万hm2;总人口20.11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4.48万人;农村劳动力10.93万个,其中外出务工人员近4万个。水稻是三穗县的主要粮食作物。播面占全县粮食作物播面的41.3%,产量却占全县粮食总产的66.2%。因此,水稻生产状况与种植效益,对稳定提高全县粮食总产,  相似文献   

17.
通过水稻免耕直播2种种植方式和4种不同密度的2因素随机区组试验表明:水稻免耕直播不同种植方式间产量存在极显著差异,宽行窄株较宽窄行好;由于水稻免耕直播产量整体较常规育苗移栽差,但本试验1.6万窝/667m^2、宽行窄株免耕直播产量较常规育苗移栽高2.99%,即通过合理密度和宽行窄株的播种方式可使得产量与常规育苗移栽持平或略高;低密度的秧苗素质略好,病害发生略轻,经济性状却以1.6万窝/667m^2密度、宽行窄株的免耕直播和常规育苗移栽较好。  相似文献   

18.
超高茬免耕抛秧配套栽培技术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测定超高茬免耕抛秧稻作技术的水稻生长发育动态、叶面积、穗粒结构等株型特征,分析该稻作方式下水稻茎蘖动态、源库关系和产量形成规律等群体质量参数,研究超高茬免耕抛秧高产配套栽培技术及生产技术规程。  相似文献   

19.
20.
黔中稻区抛秧密度与产量关系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塑盘小苗旱育抛栽技术,在黔中高海拔(1000~1400m)、低气温(13.9~16.0℃)稻作区,已多有示范,抛秧栽培是成功可行的,但制约产量的因素尚待解决,尤其抛栽的密度问题.因为手栽有规范的株行距,利于通风透光改善田间小气候;抛栽无规范的株行距,田间小气候特征较为复杂.二者之间的不同特征,对其密度有完全不同的要求.在1997、1998年抛秧试验基础上,1999年对抛秧密度与主要经济性状、农艺性状和产量的关系进行了初步试验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