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超高产水稻理想株型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张利华  王美娥 《种子》2001,(5):36-38
文章介绍了目前水稻株型存在的主要缺点和国内外水稻育种界提出的几个有代表性的理想株型模式。探讨了适宜浙江省稻区的理想株型,并指出了水稻株型育种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2.
水稻新株型创造与超高产育种   总被引:100,自引:10,他引:100  
水稻单产水平在经历了矮化育种和杂种优势利用两次大的飞跃后,已有相当长一段时间停滞不前.第三次产量突破将产生于理想株型与优势利用相结合的超高产育种.研究结果表明,增加生物产量是获得超高产的物质基础,优化产量结构是实现超高产的先决条件,利用籼粳稻亚种间杂交或地理远缘杂交创造新株型和强优势,再通过复交或回交优化  相似文献   

3.
水稻超高产育种的演变与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纵观水稻超高产育种演变进程,优化株型,提高光合效率是构建水稻高产的平台基础,没有株型的创新就没有产量的突破,每一次超高产水稻理论的突破都推动水稻产量的进一步提高,为了应对人类自身的粮食安全,水稻超高产育种一直是育种界一项长期而艰巨的研究课题。综述了超高产水稻的概念、株型发展、育种思路演变的过程,重点分析了水稻超高产育种存在的问题及育种策略,指出种质创新、技术创新、理论创新、思路创新是实现水稻超高产育种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4.
水稻遗传改良的突出成就主要是20世纪50年代的矮化育种和20世纪70年代的水稻杂种优势利用。杂交水稻育种在继20世纪70年代的“三系法”获得成功之后,在20世纪90年代”两系法”又取得了突破性进展。然而,在“两系法”杂交水稻育种已经取得重大成果的前提下,如果继续按照常规的水稻育种方法试图进一步提高水稻单位面积产量,则其育种难度更大。根据杂交水稻育种的战略设想和水稻育种实践,在稻属植物内还存在很大的产量潜力有待于挖掘,通过不断地改进育种技术可以在更高的层次上进一步探索水稻杂种优势的利用途径。  相似文献   

5.
粮食安全问题是中国乃至世界未来面临的重要问题。提高作物的光合作用对解决粮食安全保障具有重要意义。作物叶片利用光能的能力受外界环境的影响,同时群体对小环境的影响反过来又影响叶片的光合作用。本文以水稻为例从栽培和株型育种两个方面讨论了优化群体结构、实现作物超高产的途径。  相似文献   

6.
水稻超高产育种研究   总被引:68,自引:1,他引:67  
一、株型育种的历史回顾50年代,为选育耐肥、抗倒、高产稳产的新品种,提出了“矮化育种”,并先后育成了广场矮、珍珠矮和广陆矮等矮秆耐肥抗倒,高产稳产良种。在南方稻区分别推广年逾千万亩。水稻矮化育种的成功,为以后选育系列耐肥高产稳产矮秆良种开辟了广阔前景。矮秆品种比诸高秆品种一般具有以下特点:矮秆密节,耐肥抗倒;分蘖力强,成穗率高,有效穗数多;叶片配置较好,叶面积指数较大,光能利用率高;有较高的碳氮代谢水平;根系比较发达,活力较强;增肥效果好,生物学产量高,谷草比值大。  相似文献   

7.
水稻株型的遗传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稻第三次产量的突破将可能产生于理想株型与优势利用相结合的超高产育种。笔者综述了水稻理想株型的形态特征、株型遗传,并讨论了存在的问题,展望了今后的研究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8.
水稻超高产育种的实践与思考   总被引:42,自引:2,他引:42  
邹江石  吕川根 《作物学报》2005,31(2):254-258
20世纪50年代末广东的籼稻矮化育种,60年代IRRI的“绿色革命”和70年代我国三系杂交籼稻的培育成功,都使水稻每公顷产量成吨增加。前两者高产育种的成功主要是利用了矮秆基因,后者则是利用了杂种优势。在尔后的10~20年里,有利基因的发掘利用和育种途径没有很大的突破,单产徘徊不前。笔者认为,利用籼粳亚种间有利性状的  相似文献   

9.
水稻超高产育种若干问题的评述与讨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水稻超高产育种被认为是水稻育种史上的第三次革命。经过育种家的不懈努力,水稻超高产育种已经取得了重大进展。文章对水稻超高产育种的产量指标确定、实现途径、育种目标性状与生态条件的协调选择、广亲和遗传位点的局限性、光敏感雄性不育性的遗传脆弱性、生物技术的地位与作用及水稻产量性状的研究与选择方法等问题进行了评述与讨论。  相似文献   

10.
水稻超高产育种的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一、水稻超高产育种的情况80年代以来兴起了水稻超高产育种。在国内,沈阳农业大学稻作物研究室(1980)育出了籼粳稻杂交后代沈农1032,株形特好,具有亩产1000公斤的产量结构(40万穗  相似文献   

11.
自20世纪60年代黑龙江省开展寒地早粳水稻育种研究以来,在寒地早粳水稻育种理论研究和实践等方面取得了较大突破。提出了寒地高产株型的特征、“三高”育种理论和选育方法;创制出一批耐寒育种材料,利用常规育种手段育成了较有影响力的几个代表性品种,逐步实现了高产、优质与多抗的结合。我省为我国最北部寒冷稻作区,属大陆气候,为一年一熟高纬度稻区,  相似文献   

12.
水稻新品种长白17的选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稻是我国主要的粮食作物,稻米是人们的主食。以高产为主要目标的水稻新品种选育,在我国目前情况下,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水稻超高产育种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系统工程,水稻理想株型与优势利用相结合是水稻超高产育种必经之路,直立穗型是水稻株型适应超高产要求的途径之一。长白17株型比较理想。产量高,它的选育成功,必将在吉林省中早熟稻区水稻生产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作物学报》2011,(5):763
由万建民教授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出版的《中国水稻遗传育种与品种系谱(1986—2005)》已正式出版发行。全书分上、下两篇。上篇六章分别回顾了我国水稻育种的成就,综述了种质资源研究与利用、超高产育种  相似文献   

14.
简述玉米育种的动态和展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是世界上第二大玉米生产国,20世纪90年代常年种植面积3.5亿~3.8亿亩,平均亩产达到350kg以上,在适宜的气候和栽培条件下,大面积亩产500~600kg,高产纪录超过1000kg.但因玉米在饲料中的主导地位未能牢固确立,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有些地区把玉米视同粮食作物,盲目地压缩面积,笼统地提倡优化品种,致使全国玉米面积锐减,严重影响农业经济和饲料生产.有关部门汲取这一教训,全国玉米种植面积正在逐步回升.为提高和改善人民生活的需要,适应国际市场竞争的新形式,必须坚定地确立玉米在发展畜牧业中的主导地位,大力发展玉米生产.  相似文献   

15.
《作物学报》2011,(2):279
由万建民教授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出版的《中国水稻遗传育种与品种系谱(1986—2005)》已正式出版发行。全书分上、下两篇。上篇六章分别回顾了我国水稻育种的成就,综述了种质资源研究与利用、超高产育种、品质育种、抗性育种和新技术育种的理论、技术和经验;下篇十章分别论述了1986—2005年我国水稻育成品种的系谱和选育方法;在附录中还列出了1986—2005年期间育成的2476份常规稻和杂交稻品种的育成年代、育种方法和主要经济性状等信息。  相似文献   

16.
水稻育种研究新突破的思考与实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启锋 《作物杂志》1991,7(3):21-22
水稻育种研究30多年来有两个重大突破:品种矮秆化和推广杂交稻。当前育种界又在攻关和迎接第三次的突破。一、突破的思考(一) 三种可能1.二系法杂交稻自1973年石明松发现粳型光敏核不育系以来,有了两个方面的重大进展。一是发现和转育成功一批籼型的光温敏不育材料;二是  相似文献   

17.
湖北省恩施自治州是全国的稻瘟病常发重发病区之一,新品种在生产上使用年限短。针对这一特点,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恩施州育种工作者确立了“优质高产多抗广适”为总体育种目标,重点开展持久抗稻瘟病育种。通过建立高效稳定的稻瘟病抗性鉴定圃和抗病育种基地,广泛征集和积极创制优异种质资源;对这些资源进行长期鉴定筛选,并利用筛选出的具有持久抗瘟能力的种质资源作供体亲本,采用相宜的杂交配组方式,创制人工制恢(保)组合;对其后代株系进行定向选择,培育具有持久抗瘟能力的不育(保持)系和恢复系,再通过合理配组利用,育成具有持久抗瘟能力的杂交水稻新组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