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稻鸭共生中鸭的放养密度及作用效果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稻田中放养鸭子的密度为10只/667 m2、20只/667 m2和30只/667 m2,根据试验田的面积,将110只巢湖麻鸭随机分为4组,经58 d的稻鸭共生试验表明:稻鸭共生技术具有良好的稻田除虫、除草和防水稻病害效果。在稻田中放养鸭子20只/667 m2具有良好的鸭只生长情况和最高的水稻产量,为最佳放养密度。  相似文献   

2.
正1、推广鸭稻共作模式的意义鸭稻共作项目充分利用空间与时间生态位,利用稻田生态系统物质与能量,以稻养鸭、以鸭种稻,不盲目追求水稻高产而忽视环境问题。并全程质量管控体系,整个生育期不施用农药和化肥,使水稻生长达到绿色、有机标准,通过打造品牌、销售有机鸭和有机鸭稻米,提高销售价格。2、基本情况友谊分公司2017年发展鸭稻共作模式面积470亩,放养鸭子5640只(一亩平均放养鸭子12只),稻田选择土地  相似文献   

3.
通过田间实验,进行了稻鸭共育技术应用研究。结果显示:每667m2稻田放养25只鸭子,稻鸭共生期60~70d,以鸭粪肥田,基本能满足水稻生长所需的追肥;除草、除虫效果显著,可以取代化学除草和减少病虫害药剂防治,促进稻田生态良性循环。水稻产量增加,效益可观,因此本地区适合稻鸭共育技术大面积的推广。  相似文献   

4.
稻鸭共育了技术,是日本水稻专家古野隆雄的研究成果。该技术是以水田为基础,种稻为中心,通过在稻田放养雏鸭,让其在稻株间自由觅食杂草、昆虫,鸭子可以少吃饲料,粪尿成为水稻肥料,使水稻少施农药化肥,成为稻鸭互相依存,共同生长发育的复合生态农业,最终生产出无公害稻米和鸭肉产品,达到高效益的目的。  相似文献   

5.
<正>一、稻田养鸭的优点1.防除杂草,提高植株抗性,促进水稻生长。鸭子的食性较杂,它可吃掉稻田中的杂草。因此,稻田中放养鸭子,可不用化学除草剂除草。鸭在稻丛中不断踩踏,使杂草明显减少;通过鸭在田间的活动(脚踩、嘴  相似文献   

6.
稻田放鸭是把雏鸭适时放入稻田,四周用篾栅围起来,使鸭子在稻田中放养,实行稻鸭共栖双赢的一项绿色防控技术。  相似文献   

7.
闽北单季稻田稻鸭共育效果初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稻鸭共育技术是以水田为基础,种植优质稻为中心,家鸭野养为特点,生产绿色稻鸭产品为目的的稻鸭种养复合新技术。即利用鸭子在稻株间捕虫、吃(踩)草、耕耘,显著减轻稻田虫、草、病的危害,并刺激水稻生长发育,同时利用鸭子排泄物作为稻田的追肥,促进水稻健壮生育。2004年6~9月,我们在光泽县崇仁乡池湖村单季稻田进行了稻鸭共育技术试验,面积4086m^2。  相似文献   

8.
正稻鸭共育是指应用生态学原理,稻田给鸭子提供生活环境和主要食物来源,鸭子为水稻除草,除虫,中耕浑水,并将粪便排放稻田供水稻生长,达到稻鸭共生、节本增效、种养双赢、循环利用的农业技术。稻鸭共育技术较中国传统稻田养鸭的最大区别在于:将雏鸭放人稻田后,直到水稻抽穗为止,无论白天和夜晚,鸭一直生活在稻田里,稻和鸭构成一个相互依赖、共同生长的复合生态农业体系。稻鸭共育过程中利用雏鸭旺盛的杂食性,吃掉稻田内的杂草和害虫;利用鸭不间断的活动刺激  相似文献   

9.
稻鸭共栖养殖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稻鸭共栖模式属生态型立体式种养殖结合模式之一,通过提供动植物之间共生的良好环境,使二者相互依存、互惠互利。即利用鸭子的杂食性和生活习性为水稻除虫、除草、施肥、刺激生长;同时,稻田生态系统为鸭子提供劳作、觅食、生活、休息、运动的场所和大量的动植物饲料。以田养鸭,以鸭促稻,使鸭和水稻共栖生长,从而实现稻鸭双丰收,大大提高了经济效益,开创了水稻、水禽可持续发展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10.
《中国畜禽种业》2008,4(16):69-69
“稻鸭共育就是在稻田里养鸭,以田养鸭.以鸭护稻.这样既可以防治水稻病虫害,提高水稻产量,鸭子长成后,又可以增加经济收入,这是一种新型的绿色生态农业。”自去年紫阳县农业局在双安乡示范推广稻鸭共育技术以来.使该乡的100多户农民尝到了甜头。双河口村的50多户农民在自家的稻田里发展了80余亩稻田养鸭,共喂养鸭子800余只。  相似文献   

11.
<正>为进一步减少化肥、农药对环境的危害,七星分公司通过利用水稻、鸭子共育,实现生产绿色有机水稻种植和鸭子养殖。鸭稻共育生态模式主要是利用水稻和鸭子之间同生共长关系构建起来的一种立体种养生态农业系统,在水稻分蘖盛期时将鸭子放入稻田中生活,直到水稻抽穗期将鸭子赶出稻田,通过以田养鸭,以鸭促稻,兼顾鸭子的成长和水稻的生长,达到动物和植物同生共育,改变传统稻田单一种植模式,实现"化肥、农药、除草剂"使用零增长,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从而实现水稻与鸭子双丰收,从而提高种植户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2.
稻鸭共育是应用生态学原理,稻田给鸭子提供生活环境和食物来源,鸭子为水稻除草、除虫、疏株,并将粪便排放在稻田供水稻生长,达到稻鸭共生、节本增效、种养双赢的目的,而且生产的稻米属绿色无公害产品。  相似文献   

13.
总结稻鸭共育生产技术的优点,介绍该技术的实施要点,包括稻田选择、鸭子和水稻的品种选择、水稻栽培技术、鸭子围养技术等方面内容,以促进稻鸭共育生产技术的推广应用,提高生产效益。  相似文献   

14.
一、除草稻鸭共作除草时间长,可持续60~70天,鸭不停地在稻田里活动采食,能非常干净地除去稻田中的杂草和绿萍。二、除虫鸭非常喜欢吃昆虫类和水生小动物,能有效降低稻田里的稻飞虱、纵卷叶螟等害虫。三、培肥稻鸭共作期内,1只鸭子在稻田中生活60天,其排泄在稻田中的粪便约为15公斤,亩放养鸭子15只,相当于亩施用尿素5.4公斤、钙  相似文献   

15.
稻鸭共育技术是以水田为基础,优质稻为中心,家鸭放养为特点,生产无公害高效稻鸭产品为目的的种养结合新技术。该技术利用家鸭在水稻田放养时捕食稻田害虫并踩(吃)杂草,耕耘和刺激水稻生长发育,从而减轻稻田虫、草、病的危害,同时鸭的排泄物又是水稻的有机肥料,排入稻田后可减少  相似文献   

16.
稻鸭共育技术是根据水稻生育期内特点和鸭子喜水好动觅食生活习性,有机结合在一起的科学种养方式。其最大的特点是稻鸭共育互促、互补作用,最终达到稻、鸭双丰收。通过鸭子在稻田的活动觅食,起到除草、防虫、中耕浑水、刺激水稻生长。稻田为鸭提供嬉戏、觅食、养身长肉的栖息环境,田内杂草、害虫、浮游生物等为鸭子提供了丰富的饲料来源。降低了养鸭成本。鸭粪肥田、避免污染环境,并为水稻健壮生育提供了优质有机肥料。  相似文献   

17.
稻鸭共作技术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稻鸭共作技术是指将雏鸭放人稻田,利用鸭子的杂食性,取食稻田内的杂草和害虫;而鸭子不问断的活动可刺激水稻生长,产生中耕浑水效应;同时以鸭粪便肥田,实现稻鸭双增收,经济效益显著。2007—2009年以来,广东省五华县横陂镇叶湖村进行了稻鸭共作试验,取得了成功。现将稻鸭共作技术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8.
技术背景     
苏伟 《湖南农业》2008,(3):26-26
稻鸭生态种养技术,是指在稻田抛栽水稻后放养一定数量野生性强的鸭子,在不施用化学农药的情况下,利用水稻抗性、稻田有益生物、生物农药等控制稻田有害生物的危害,实现稻鸭双丰收。 实践证明,该技术简单易行,效果十分明显,对稻飞虱的控制率在95%以上,杂草的控制率100%,二化螟、纵卷叶螟、纹枯病的控制率在70%左右。大大减少了化学农药的施用量,改善了农业生态环境。由于鸭子的活动、觅食和排泄。既增加了水稻所需的肥料,又促进了水稻根系的生长。据统计,采用这一技术每公顷增收2400元左右。[编者按]  相似文献   

19.
<正>近年来,为进一步提升水稻生产的综合效益,安徽省安庆市宜秀区杨桥镇西安村创新示范"一稻两鸭"(即"一季中稻养两批鸭")新的生态模式配套技术,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一、稻田养鸭示范基本情况在杨桥镇西安村示范稻田养鸭6.67公顷,先后分两批次放养适龄鸭苗3000只,示范"稻鸭共育"生态种养技术模式。水稻为一季杂交稻,鸭子为本地麻鸭。杂交稻播种时间为4月底至5月上中  相似文献   

20.
一、模式内容 稻鸭共作是以水田为基础,以种稻为中心,家鸭野养为特点的自然生态和人为干预相结合的复合生态系统。稻鸭共作技术是在传统的役畜利用技术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型役畜利用技术,将能做工的雏鸭放入栽插后的稻田里,24小时在田间活动、休息,直到稻子抽穗才离稻田。利用鸭子旺盛的杂食性,吃掉稻田内的杂草和害虫,鸭的粪便供给水稻养分,同时利用鸭子不间断的活动刺激水稻生长。采用此模式,可最大限度地使稻区环境不受污染,是实现稻田可持续种养、节约种养成本,生产有机稻米和鸭肉的全新生态农业新技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