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倒伏是影响小麦高产、稳产、优质的重要因素之一。小麦倒伏主要发生在肥水充足、小麦旺长、群体过大、田间郁蔽的高产麦田。早春是预防小麦倒伏的关键时期。小麦抽穗前倒伏可减产30%~40%,灌浆期倒伏减产20%~30%,乳熟期倒伏减产10%左右,倒伏严重时减产可达50%以上。一、发生症状分茎倒伏和根倒伏两类。  相似文献   

2.
<正>烂铃是棉花的主要病害,可造成其产量品质大幅下降。烂铃一般造成减产10%~20%,收入减少25%左右;大发生年份,烂铃高达30%~40%,减产30%以上,减收50%左右。由于抗虫棉的抗病性能差,加之"两膜"栽培田比重越来越大,致使近年来烂铃呈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3.
<正>麦田杂草对小麦生长可造成严重危害,据资料介绍,一般麦田因杂草危害可减产10%,严重田块可减产20%~30%,所以麦田除草已成为小麦生产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为了提高麦田除草效果,确保除草安全,进行麦田除草要做到"四看"。  相似文献   

4.
正小麦穗蚜俗称腻虫、蜜虫,是小麦生产上危害最严重的主要害虫之一,小麦穗蚜主要种类有麦长管蚜、麦二叉蚜、黍缢管蚜等。小麦穗蚜主要在灌浆期危害穗部,造成穗粒数减少、籽粒干瘪、千粒重下降,严重影响小麦产量和品质,受蚜虫危害的田块一般减产20%~30%,严重的减产50%以上,甚至绝收。1发生特点小麦蚜虫在北方地区以麦长管和麦二叉蚜危害为主。5月上旬小麦抽穗后,小麦蚜虫繁殖速度加快,一  相似文献   

5.
<正>(接上期)7.小麦病毒病小麦病毒病是指由病毒引起的一类小麦病害,国内已经报道有20几种,其中为害较重的主要有小麦黄矮病、小麦丛矮病和土传小麦花叶病,其它的如小麦黄花叶病、小麦梭条斑花叶病、小麦红矮病、小麦线条花叶病等在局部地区可能会严重发生。我国于1960年在陕西、甘肃的小麦上发现小麦黄矮病,上世纪70年代左右有6次大流行。受害小麦严重的减产40%以上,个别地块可造成绝产。丛矮病曾在西北、河北和山东等省的部分地区流行,重病田减产50%以上。土传花叶病局部地区可造成70%的减产,还可以危害大麦等作物。  相似文献   

6.
小麦白穗常造成结穗不实,籽粒不饱满,千粒重下降,影响小麦产量和品质。一般减产10%~20%,严重的减产50%以上,成为小麦生产中不可忽视的减产因素。  相似文献   

7.
小麦吸浆虫发生加重的原因及防治对策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小麦吸浆虫是一种毁灭性害虫,由于受多种因素的影响,近几年有逐渐加重的趋势,已对小麦生产安全构成了极大威胁. 1 危害特点 小麦吸浆虫以幼虫吸食小麦浆液,造成瘪粒而减产,一般减产20%~30%,严重的减产40%~80%,甚至绝收.由于该虫虫体小,地上活动时间短,危害隐蔽,虫量小、危害轻时不易被发现,只有在虫量多、危害重、减产幅度较大时才意识到是吸浆虫危害所致,损失已无法挽回.  相似文献   

8.
<正>棉花烂铃可造成其产量品质大幅下降:一般年份,烂铃造成减产10%20%,收入减少25%左右;大发生年份,烂铃高达30%~40%,减产30%以上,减收50%左右。由于目前抗虫棉的抗病性能差,加之"两膜"栽培田的扩大,致使近年来烂铃呈现早而重的上升趋势,已成为棉花的主要病害。我国北方棉区,烂铃一般从7月底开始,8月上旬迅速上升,8月下旬到9月初是高峰期,9月上旬后陡降,但直至整个  相似文献   

9.
李静 《种业导刊》2013,(2):29-29
在扬花至灌浆期部分麦田常常出现零星、成簇或成片白穗现象,严重影响小麦产量和品质,一般年份减产5%~30%,严重地块甚至绝收,已成为小麦生产中不可忽视的减产因素。1虫害性白穗该白穗由地下害虫金针虫、蝼蛄、蛴螬等引发,幼虫咬食小麦根茎部,小麦播种后至越冬前和翌年2~  相似文献   

10.
冬小麦耐热灌浆与气—冠温差的关系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小麦的最适生长温度是15~25℃, 在高温下生产力会下降。 而我国北方地区冬小麦开花 后常常出现日温30℃以上的天气, 如果伴以阵风, 则形成干热风, 使小麦产量下降3.5%~ 7 .1%, 严重的地区和年份减产可达10%~20%。 灌浆期高温也造成品质下降。 多年统计资 料表 明,我国受干热风威胁的小麦面积达1 450万公顷。通过生  相似文献   

11.
小麦赤霉病的发生与防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小麦赤霉病又名红头瘴、烂头麦。该病害从小麦苗期到中后期都可以进行传染危害,尤其以小麦抽穗扬花期发病为重。一般可减产1-2成,重发病年份可以减产5-6成,甚至绝收,发病麦粒被人畜食用后还可引起人畜中毒,对小麦生产和人畜健康构成严重威胁。因此,充分掌握小麦赤霉病发病规律,选准时机,适期预防,对小麦丰产丰收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2.
小麦赤霉病是长江流域的主要病害之一,特别在江南地带,地下水位高,春季阴雨绵绵湿度大,赤霉病严重地影响着小麦产量的稳定和提高。一般年份减产一成左右,重发年份减产50%以上。在近8年内湖北省就有1984,1987,1989年和1991年4年是赤霉病重发年,造成一些低湖地区小麦严重减产和欠收。其病粒中产生的毒质,人和家畜吃了会引起急性中毒,发生呕吐、腹痛、头晕现象。因此防治小麦赤霉病是  相似文献   

13.
<正>目前正值小麦收获期,夏玉米的种植工作也随即开展,而高温多雨季节的到来有利于田间杂草生长,一旦错过防治适宜期,极易形成草害,严重影响玉米品质及产量。根据调查总结发现,玉米田田间杂草发生为害越来越重,某些杂草同时产生了抗性,单一除草剂已不能抑制玉米田杂草。一般造成减产10%20%,严重的减产30%20%,严重的减产30%50%。为确保玉米丰收,我们特提出玉米田杂草解决方案。精细整地。春玉米播前结合耕耙除草,麦茬夏玉米田用旋  相似文献   

14.
<正>小麦在乳熟期经常出现白穗现象。近年来,小麦白穗在北方小麦产区时有发生,并呈常发态势,白穗病田率几乎达100%,严重地块病株率达30%~50%,轻者减产20%~30%,重者造成大面积倒伏、白穗,甚至绝收,而且影响下茬作物玉米的产量和品质。1小麦白穗的成因1.1小麦纹枯病病菌侵入茎壁后,形成中间灰褐色、四周褐色的椭圆形眼状斑,造成茎壁失水坏死,最后病株因肥水供应不足而枯死,形成枯株白穗。  相似文献   

15.
<正>目前,小麦纹枯病已成为我国麦区常发病害,它是一种土传病害,小麦在各生育期均可受到纹枯病的侵染,严重影响小麦生长。这些年来,由于小麦品种、栽培制度、肥水条件的变化,小麦纹枯病病害在麦区的发生与危害有逐年加重趋势,主要发生在小麦茎基部,之后侵入茎秆,影响小麦水分和养分的上下输导,造成小麦生长不良,直到最后形成枯白穗或枯孕穗而减产。田间诊断冬小麦3叶期开始见病,造成分蘖少、苗瘦弱,个别严重地块  相似文献   

16.
为了摸清淮北地区小麦播期干旱发生规律、影响程度,提出应对策略,依据小麦播期干旱的降水指标、小麦干旱灾害等级指标统计分析了宿州各地的干旱等级。通过采用多年滑动平均法等,研究淮北地区小麦播期干旱发生的频率、基本规律及分布状况。结果表明,淮北地区2/3以上的年份会出现小麦播期干旱,其中重旱至严重干旱中北部旱情重于南部;进入21世纪以来,旱情加重显著;小麦适播期干旱比短期干旱时段重,且自北向南增加的趋势明显;无论是短期干旱、中期干旱,还是秋冬连旱,2001年以来加重的趋势都较为突出。通过研究得知,造成小麦播期干旱的根本原因是降水偏少,能够形成旱灾的重旱及严重干旱平均5年一遇;针对2010-2011年秋冬连旱及对小麦生长发育的影响,分析了播期干旱对小麦各生育期的影响程度,长时间干旱时,严重影响后期产量的形成,平均减产20%以上。提出了精耕细作,科学利用底墒是防御干旱失墒的最好办法,入冬前适时灌溉,有利于小麦分蘖及根系发育,形成壮苗安全越冬,为小麦多成穗打下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17.
小麦纹枯病是我国麦区常发病害,发病早的减产20%~40%,严重的形成枯株白穗或颗粒无收。生产上通常在小麦返青期用井冈霉素加三唑酮大剂量喷雾加以防治,但近年来由于劳动力缺乏,农民易忽略其防治或防治不力,加上叶面喷施往往防治不及时或不彻底,造成小麦减产。如能在播种时使用有效药剂拌种,控制或延缓其发生、为害,则可以起到省工省时、节约增效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魏红专 《种子世界》2021,(10):0066-0068
小麦赤霉病又被称为烂麦头,是全国各地小麦种植主产区的主要病害,并且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病害,呈现逐渐加重流行的态势,对小麦的产量和品质构成严重的危害。受该种疾病感染之后,小麦籽粒的千粒重和出粉率会下降,种子不能够正常生长发育,并且小麦也会携带有大量的毒素,严重影响到饮食安全,一旦发生流行减产率能够达到 10%~20%,严重是能够达到 30%以上。近些年,随着小麦产业结构的调整力度不断加大,小麦种植范围缩小背景之下赤霉病也呈现出加重流行的态势,逐渐扩大,对小麦的产量构成了严重威胁,需要我们认真掌握该种疾病的发生规律和造成的危害,要将农业防治、化学防治、生物防治的理念充分应用其中,并优先开展化学防治,及时控制病情,为小麦增产增收奠定坚实基础。本文主要结合实际工作经验,探讨了小麦赤霉病的流行规律和临床症状,然后论述了化学防治技术,希望通过研究对广大同行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9.
海河低平原存在着严重的水资源危机,对该区大面积推广的杨树||(小麦-玉米)复合种植模式进行土壤水分消耗规律的研究十分必要。定位实验研究表明:杨树||(小麦-玉米)复合种植模式耗水量高于常规冬小麦-夏玉米的种植模式7.9%(2年林龄)~24.5%(5年林龄);0~4m土壤贮水总量每年平均下降51.1mm,相当于总贮水量的4.1%;耕层杨树根系与小麦的土壤水分竞争加剧;深层土壤水分消耗加快,2~4m土壤层次因无水分回补出现干燥化趋势;土壤水亏缺及光照等其它原因造成复合系统农作物减产趋于严重,其中林龄3年的杨农复合系统的小麦玉米产量减产平均达到35%。对经济、生态效益的综合分析表明该模式在低平原贫水区的持续性发展不容乐观。  相似文献   

20.
海河低平原存在着严重的水资源危机,对该区大面积推广的杨树Ⅱ(小麦-玉米)复合种植模式进行土壤水分消耗规律的研究十分必要。定位实验研究表明:杨树Ⅱ(小麦-玉米)复合种植模式耗水量高于常规冬小麦-夏玉米的种植模式7.9%(2年林龄)~24.5%(5年林龄);0~4m土壤贮水总量每年平均下降51.1mm,相当于总贮水量的4.1%;耕层杨树根系与小麦的土壤水分竞争加剧;深层土壤水分消耗加快,2~4m土壤层次因无水分回补出现干燥化趋势;土壤水亏缺及光照等其它原因造成复合系统农作物减产趋于严重,其中林龄3年的杨农复合系统的小麦玉米产量减产平均达到35%。对经济、生态效益的综合分析表明该模式在低平原贫水区的持续性发展不容乐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