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2 毫秒
1.
为了研究城市小型斑块环境下喜鹊育雏前期巢内行为,2010年4月份,试验以南京城市小型斑块绿地为观察样地对喜鹊育雏前期巢内行为进行观察。结果表明:喜鹊的育雏前期行为包括暖雏、喂食、理巢、理羽、警戒等5类行为。喜鹊全天的育雏行为频次依次为理羽(75次)、理巢(69次)、喂食(46次)、警戒(38次),8:00—10:00与17:00—18:00二个时间段各类行为频次较高;就各类育雏行为持续时间而言,成鸟大多数行为时间用于暖雏,占观察时长的79.31%,而其他行为所占比重分别为理巢7.04%、理羽5.73%、警戒4.99%、喂食2.93%;亲鸟暖雏时头朝南、北和东三个方向最多,分别为26%、27%、23%。在与相关研究结果分析讨论的基础上提出关于城市绿地规划的鸟类保护建议。  相似文献   

2.
黑尾鸥(Larus crassirostris)是蛇岛自然保护区主要繁殖鸟之一。在蛇岛,黑尾鸥从4月中旬开始筑巢,5月初开始产卵,每巢产卵1至3枚,以2枚的居多,5月下旬开始出雏,育雏期约为一个月。本文对黑尾鸥在繁殖期的活动习性,孵卵,育雏过程,雏鸟生长发育做了观察及测量统计,据结果作了初步总结。  相似文献   

3.
本文记述了灰眶雀鹛在鼎湖山的种群生态分布情况,并对其繁殖习性作了报导。灰眶雀鹛的种群繁殖期为4—6月,每年只繁殖一次。巢为杯形,一般筑于林下灌丛中,窝卵数2—4枚,在繁殖期内各月份无明显变化;孵卵和育雏都由双亲鸟共同承担,孵化期11—13天,雏鸟一般于11—12日龄离巢;种群孵化率为83.3%,雏鸟成活率为91.4%。文中还报导了雏鸟的生长发育情况及食性。  相似文献   

4.
采用扫描取样法对秦皇岛野生动物园40只笼养绿孔雀繁殖期的行为进行了为期58d,325h的观察,结果显示繁殖期各行为所占的比例分别为休息31.31%、取食22.03%、理羽16.37%、游走15.93%、警戒9.79%和繁殖4.59%。方差分析和μ检验表明:天气状况对笼养绿孔雀的休息、取食、理羽和游走行为的时间分配的影响明显,但对繁殖和警戒行为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5.
2002年始,在江苏大丰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持续观测到东方白鹤.2006年一些东方白鹤个体开始在保护区内繁殖,但至今仅2010年繁殖成功.为了解该物种在保护区内的种群繁殖特征,2010年2~6月,对繁殖期东方白鹳亲鸟的行为进行了观察,并测量了巢和巢址参数,结果如下:东方白鹳的2个巢都筑在刺槐树上,巢材为附近植物的条枝,巢内有内垫物.巢周围生境为狼尾草,巢区面积7.2 hm2.繁殖不同时期,在巢、翻卵、育雏3种行为差异极显著(P<0.01);飞翔、交配、取材、其他行为差异显著(0.01<P<0.05);而理羽、警戒、觅食、行走、击喙、整巢、视野外行为则差异不显著(P>0.05).  相似文献   

6.
杨乐  丁伟  李斯 《野生动物》2012,33(4):180-183
为了分析各种行为的时间预算分配以及小(辟鸟)(?)的亲代育雏行为,2010年10月11日~2011年1月11日共93 d,以曲靖师范学院南湖的所有小(辟鸟)(?)为研究对象进行观察。结果表明,冬季日各种行为的活动时间分配分为觅食行为、游动行为、休息行为、理羽行为、争斗行为、振羽行为、飞行行为和起舞行为,所占比例依次为36.9%、30.2%、17.7%、9.7%、2.9%、1.3%、1.0%、0.4%,都呈明显的节律性变化,其中觅食行为与游动行为、休息行为与理羽行为的发生呈显著的负相关(P<0.05);起舞行为与游动行为的发生呈极显著的正相关(P<0.01)。在不同育雏期的亲鸟喂雏次数是不同的,一天中12:30~13:30时段喂食活动的频次达到最高值,各个年龄组之间的喂食频次除了第1期和第3期(每1期为10 d)相比为显著差异(P<0.05),其他各种行为都存在极显著性差异(P<0.01)。随着雏鸟的成长发育,亲鸟与雏鸟的距离变化都呈现抛物线的变化,雌性亲鸟对雏鸟的保护及警戒投入多于雄性亲鸟。  相似文献   

7.
从第4周到第6周,将320只海兰白羽蛋鸡雏,按照试验设计采用4个水平随机分组,每组16个重复,每个重复5只鸡,并将其饲养在5、10、15、20lx4个不同的光照强度条件下。观察鸡只的啄羽行为、采食行为、趴卧行为、修饰行为、寻食行为、饮水行为、站立行为和走动行为。试验发现,光照强度对育雏期蛋鸡啄羽的影响很大;随着光照强度的增加,育雏期蛋鸡的啄羽、修饰、寻食、饮水、站立和走动行为呈增加趋势;采食和趴卧行为呈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8.
笔者于1986—1987年6月,在黑龙江省宁安县渤海乡,尔站林场、镜泊湖水产养殖场,牡丹江市郊对云雀东北亚种(Alauda aruensis intermedia)的繁殖习性进行了观察,1988年3—7月又作较为详细观察,了解到云雀(东北亚种)3月末迁来本地进行繁殖.10月末迁去。刚迁来时雌雄单种群活动。进入繁殖期后,成对活动。在开阔的农田和草丛下营巢,每年的5月初至6月中旬产卵,每窝产3—5枚卵,雌雄共同孵卵,孵卵期11一12天,孵出的幼雏留巢期10天。雌雄共同育雏。刚迁来时云雀以植物种子为食,进入繁殖期后以动物性食物为主。  相似文献   

9.
田鹨(AnthusNortaeselandiae)是一种分布较广的鸟,有关其繁殖生态的研究,以往专题报道较少,现将我们1974年在黑龙江额尔古纳左旗对田鹨的观察报道如下,以供进一步研究的参考。一、繁殖期田鹨分布于山坡、低湿草地、耕地的附近。5月下旬,我们观察到田鹨成对活动,并衔取巢材开始营巢,6月下旬见到巢中有卵,7月上旬见到雏鸟出巢,根据其孵卵及育雏时间的长短,可推知其繁殖期为5—7月。田鹨在该地区每年繁殖一窝。二、营巢田鹨雌雄共同担任营巢。巢营于苗圃小路水沟缘凹陷内,被草本植物遮盖,巢构造较粗糙。营巢  相似文献   

10.
2002年天津动物园东方白鹳自然孵化与育雏首次获得成功。采用目标动物取样法对1对笼养条件下东方白鹳繁殖期筑巢、交配、产卵、孵化和育雏等行为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东方白鹳的交配行为多发生在环境安静的早晨和傍晚;亲鸟自然孵化时,每天凉卵次数、时间并不固定,根据外界气温而随时改变;雌雄亲鸟共同承担哺育、护理幼雏的责任,但2个亲鸟不同时喂食,以雌鸟为主;整个孵化期和育雏期亲鸟都有护巢、恋巢和补巢的行为,但补巢以雄鸟为主。  相似文献   

11.
2006年5月1日~7月18日,对哈尔滨北方森林动物园1对笼养灰鹤繁殖期行为进行观察,研究表明:笼养条件下,灰鹤静立(雄31.08%,雌35.81%)、理羽(雄19.81%,雌12.45%)、采食(雄13.23%,雌15.09%)行为比例较高,而繁殖行为占总行为时间比例雄鹤为2.49%、雌鹤为10.30%。灰鹤各行为日节律不明显;静立、理羽、休息和繁殖行为的发生受天气状况影响显著,尤其是静立和理羽差异极显著。灰鹤雌雄行为差异性在中期较显著,就整个繁殖期看,受天气状况的影响行为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12.
山西芦芽山自然保护区三道眉草鹀的繁殖生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建萍 《野生动物》2010,31(4):188-191
2008~2009年,在山西芦芽山自然保护区对9窝三道眉草鹀的繁殖生态进行了观察,该鸟在本区3月种群遇见率为2.9只/km,9月后为5.07只/km,繁殖后比繁殖前增长42.8%;繁殖期为4~7月,营巢期6 d,窝卵数3~5枚,孵卵期12~13 d,孵化率为86%,成活率89.5%,巢内育雏12~13 d,巢外育雏7~8 d。  相似文献   

13.
人工饲养白枕鹤繁殖期行为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对笼养白枕鹤行为进行观察记录和分析,结果表明笼养白枕鹤繁殖期行为日活动节律依次为休息(32.15%)、取食(30.02%)、理羽(12.92%)、警戒(12.14%)、游走(8.86%)、繁殖(3.90%),另外,繁殖期的不同时期、不同性别其行为时间分配都存在一定差异。人为干扰,邻近笼舍内东方白鹤的干扰,以及外界噪音的干扰对笼养白枕鹤繁殖期行为影响十分显著。同时气候条件以及温度变化对笼养白枕鹤总体行为亦存在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14.
山西芦芽山自然保护区鹪鹩繁殖生态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1-2003年,在山西芦芽山自然保护区对14窝鹪鹩(Troglodytes troglodytes)的繁殖生态进行了观察,该鸟在本区3月份种群遇见率为2.27只/km,9月后为3.27只/km,繁殖后比繁殖前增长44.1%;繁殖期为4-8月,最早营巢期为4月22日,营巢期7d,窝卵数3-5枚,孵卵期13-14d,年繁殖力1.8只,孵化率为85.1%,成活率86.96%,巢内育雏14- 15d,巢外育雏7-8d。  相似文献   

15.
从第四周到第六周,试验选择200只海兰白羽蛋鸡雏,按照试验设计随机分为40组,每组5只鸡。试验鸡只被饲养在14%、17%和19%共3个不同的蛋白质质量分数水平条件下,研究观察鸡只啄羽、采食、寻食、趴卧、站立、走动、饮水和修饰等行为。研究发现蛋白质质量分数对育雏期蛋鸡啄羽、采食、寻食和趴卧行为的影响显著(P0.05);蛋白质质量分数对育雏期蛋鸡站立、走动、饮水和修饰行为的影响不显著(P0.05)。随着蛋白质质量分数水平的上升,育雏期蛋鸡的趴卧行为逐渐增多,啄羽、采食、寻食、站立和走动等行为逐渐减少。  相似文献   

16.
2018年4~6月,在武汉市黄陂区境内对青头潜鸭的繁殖行为进行了初步观察,以了解青头潜鸭在该区域的繁殖生境、繁殖行为及繁殖受胁情况等。采用定点观察法观察繁殖前期行为,对2巢青头潜鸭采用录像监控法记录孵化行为及出雏情况。测量了2巢及卵特征参数。发现青头潜鸭4月中旬开始分群,求偶交配,5月初基本完成配对,6月下旬出雏。巢为圆形碗状水面浮巢,巢材主要为草叶及草茎,巢内径(13. 5±7. 78) cm,巢外径(35. 5±6. 36) cm,巢高(21. 5±4. 95) cm,巢深(9. 5±0. 71) cm,窝卵数8~9枚,平均(8. 5±0. 71)枚(n=2);平均卵重(37. 32±4. 82) g,卵长径(50. 94±1. 75) mm,卵短径(37. 32±1. 41) mm(n=17)。孵卵期23~27 d,孵化率为17. 6%。青头潜鸭繁殖受人类活动干扰威胁较为严重,应当加大保护力度。  相似文献   

17.
系统地研究了粉红椋鸟在繁殖季节的迁徒,求偶,筑巢,产卵,孵化,育雏,食性和分布规律等生物学特性。结果表明该鸟在新疆境内为繁殖鸟,其分布区与蝗虫发生区密切相关,每年迁飞来的时间与当地蝗虫孵化期相一致,粉红椋鸟在繁殖期和育雏期均以蝗虫为食。喜集群营巢,巢多选出在山坡乱石堆缝隙内,每平方米2~3巢,每窝产卵4~6枚,孵化期主要以蝗虫为食,日食量达120~180头/只,粉红椋鸟可在距巢区5~8km范围内捕  相似文献   

18.
王建萍 《野生动物》2014,(3):316-319
2011-2013年3-9月,在山西芦芽山自然保护区对斑翅山鹁的繁殖习性进行了观察研究,结果表明:本区斑翅山鹑为留鸟,在海拔1 400-1 480 m的低山丘陵灌草带种群数量居多,在海拔1 600-1700 m的低山疏林灌丛带较少,海拔1 700 m以上的地区没有该鸟活动。繁殖前3月的种群平均密度为0.15只/hm^2,繁殖后的9月种群平均密度为0.25只/hm^2。3月末至6月进入繁殖期,年繁殖1次,1雄1雌制;雌雄共同营巢,营巢期6-7 d;窝卵数13-15枚,雌鸡孵卵,孵化期23-24 d,孵化率93.8%,成活率88.6%,繁殖力6.5只;雏在巢时间5-7 h,雏鸟早成性,雌雄鸡共同完成巢外育雏。近年来,斑翅山鹑的种群数量呈下降趋势,应加强保护。  相似文献   

19.
笼养丹顶鹤行为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研究于2005年3月~2006年2月在哈尔滨北方森林动物园内进行,选2对成年丹顶鹤进行了行为观测,结果表明:笼养丹顶鹤繁殖期主要行为活动的时间分配比为采食28.31%、游走22.15%、身体护理21.17%、瞭望13.01%、繁殖行为11.00%、静栖4.36%,且两性间各种行为的时间分配没有明显差异(P>5%,df=81);非繁殖期的行为时间分配为采食行为46.65%、瞭望18.92%、身体护理14.72%、游走12.30%、静栖7.40%。笼养丹顶鹤的繁殖行为包括对鸣(6.09%)、炫耀(5.15%)、交尾(4.84%)、营巢(4.65%)、警戒(10.44%)、卧巢(68.83%)等。其中雌鹤用于营巢的时间明显多于雄鹤(P=0.02<5%);雄鹤用于警戒的时间明显多于雌鹤(P= 0.006<1%)。繁殖初期,对鸣、炫耀、营巢、交尾行为的月间差异显著(P<5%),是繁殖初期主要的繁殖行为表现,而警戒的月间差异均不显著(P>5%)。笼养丹顶鹤行为呈现一定的日活动节律。  相似文献   

20.
人工招引粉红椋鸟控制蝗害生物系统工程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系统地研究了粉红椋鸟在繁殖季节的迁徒、求偶、筑巢、产卵、孵化、育雏、食性和分布规律等生物学特性。结果表明该鸟在新疆境内为繁殖鸟,其分布区与蝗虫发生区密切相关,每年迁飞来的时间与当地蝗虫孵化期相一致,粉红椋鸟在繁殖期和育雏期均以蝗虫为食。喜集群营巢,巢多选在山坡乱石堆缝隙内,每平方米2~3巢,每窝产卵4~6枚,孵化期主要以蝗虫为食,日食量达120~180头/只。粉红椋鸟可在距巢区5~8km范围内捕食蝗虫,经捕食过地带,蝗虫密度可从每平方米30~40头下降至每平方米1头以下,控制效果异常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