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阿曼湾海域是我国新开发的过洋性渔场之一,根据2016年我国底拖网渔船在阿曼湾深水海域生产调查数据,分析该海域我国底拖网作业渔场分布、渔获物组成以及主捕种类的开发现状,为阿曼湾深水渔场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提供参考.研究结果表明,阿曼湾深水渔场主要分布在N 25°25'~25°40',E 57°00'~57°25'的200...  相似文献   

2.
1999~2011年东海渔业资源监测调查共采集到273 ind冠丝鳍鱼(Zu cristatus)样本。这是我国首次报道在东海海域采集到该种稀有鱼类。冠丝鳍鱼的主要形态特征为:背鳍6+129;胸鳍11;腹鳍Ⅰ,5;尾鳍9+3;侧线鳞112;鳃耙2+9。体极侧扁,前部高大,肛门后急剧变细,侧线完全。背鳍前部1~6鳍条和腹鳍延长成细丝状。调查结果显示,冠丝鳍鱼仅在夏季出现于东海海域,从南到北均有分布,分布范围为27°00'~32°30'N、122°00'~127°00'E,集中出现于台湾暖流与黑潮暖流之间以及黄海暖流和黑潮暖流的交界水域。冠丝鳍鱼作为暖水性鱼种,主要栖息于热带水域,在东海海域出现主要是受黑潮暖流势力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额尔齐斯河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北部的阿勒泰地区,地理座标N 47°00'00"~49°10'45",E 85°31'57"~90°31'15".是我国唯一一条北冰洋水系的国际河流,也是新疆纬度最高的一大水系.  相似文献   

4.
我国南海位于3°11’N~23°35’N、98°00’E~120°15’E之间,南北跨越20多个纬度,长约2900公里,东西宽约1600公里,平均水深1212米,最大水深5559米,面积350万平方公里,它自古以来就属于中国。中国渔民在南沙海域从事渔业开发活动至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但从二十世纪70年代开始,南沙海域蕴藏的丰富油气资源被发现后,南海周边的某些国家为了自身利益,不顾历史事实,开始对南沙群岛主权提出无理要求,并采取军事行动侵占岛礁、控制海域。中国的南沙群岛及附近海域逐步形成了"岛礁被占领、海域被分割、资源被掠夺、渔业被袭扰"的不利局面,维护中国南沙群岛主权权益开始面临复杂严峻的态势。对此,中国政府公开提出"主权属我,搁置争议,共同开发"的主张,审时度势制定了"突出存在","开发南沙,渔业先行"的南沙维权斗争方略。作者简要总结了南海海洋渔业资源以及开发利用现状,分析了南海渔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并据此提出了几点南海渔业发展战略与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畜禽业》2018,(11)
会东县1952年建县,地处四川省最南端,金沙江以北,凉山彝族自治州西南端安宁河谷地带,地理坐标介于北纬26°12'~26°55',东经102°20'~103°03',全县幅员面积3 227 km~2。由于是横断山脉,纬度偏南,形成了山峦叠障,沟壑纵横,海拔高差2 000 m的立体气候。会东县境内天然牧草资源丰富,灌木丛生,无工业废水、废气等污染物排放,形成了适应黑山羊生长的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因此黑山羊发展迅速,2016年全县存栏达68. 52万只,成为了名符其实的全省黑山羊养殖大县。  相似文献   

6.
为进一步了解江苏海域小黄鱼(Larimichthys polyactis)时空分布特征及相关规律,根据2017——2018年共4个季度在江苏海域(31°45′N~35°00′N、119°30′E~125°00′E)进行的渔业资源调查数据,对该海域小黄鱼时空分布规律及生物学特征进行研究。结果如下:1)秋季与冬季小黄鱼经过夏季索饵育肥,平均体长(秋季103.04 mm,冬季96.20 mm)、平均体质量(秋季19.62 g,冬季16.35 g)均达到全年高值;春季样品性腺成熟度最高,36.1%的样本仍处于产卵期,冬季次之;摄食等级方面,春、秋季小黄鱼摄食等级高于夏、冬季;性比方面,4个季节及年度间雌雄比例变化不大且雄鱼数量多于雌鱼。2)江苏海域小黄鱼春季产卵场主要位于长江口以北邻近海域(32°00′N~33°15′N、121°30′E~122°15′E),夏季索饵场主要分布于大沙渔场南侧(32°00′N~33°00′N、123°00′E~124°30′E)及吕四渔场北部外侧海域(33°30′N~34°00′N、121°30′E~122°00′E),秋季索饵场位于连青石渔场东南侧海域(34°...  相似文献   

7.
根据2011年6~8月我国资源探捕船在摩洛哥南部沿岸海域(21°00'~26°00'N、15°30'~20°00'W)采集的沙丁鱼(Sardina pilchardus)样本,测量其耳石的全长、宽度、背长、背宽、翼叶长和腹噱长,以此作为耳石的6个外部形态参数,利用方差分析研究性成熟和个体大小对耳石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除翼叶长外,左右耳石的其它5个形态参数差异性均不显著(P0.05);雌雄个体间耳石各形态参数的差异性均不显著(P0.05);在不同叉长组间,耳石各形态参数的差异性均显著(P0.05),而且,采用典型相关分析法分析发现,叉长与耳石各形态参数的相关性均较大,且达到了极显著水平(P0.01);在不同性成熟度间,耳石全长、宽度、背宽和腹噱长在Ⅳ期与Ⅴ期、Ⅴ期与Ⅵ期之间的差异性不显著(P0.05),耳石背长仅在Ⅴ期与Ⅵ期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其它各期之间耳石背长差异性均显著(P0.05),耳石翼叶长在相邻各性成熟期之间的差异性均不显著(P0.05)。研究结果表明,性成熟和个体大小与耳石外部形态参数有一定的关系,并影响耳石的生长。  相似文献   

8.
<正>舟山渔场是中国最大的渔场,位于我国东部海岸线中部,范围在北纬29°30′-31°00′、东经120°30′-125°00′间,海域总面积约5.3万平方公里。舟山渔场有长江、钱塘江、甬江三江等江河入海,带来了丰富的饵料;又有台湾暖流和沿岸寒流在此交汇,鱼虾的生态类型众多。20世纪70年代后期以来,随着捕捞强度的增强,传统的底层鱼类资源衰退,虾类资源增长加  相似文献   

9.
根据1998年5、8、11月和1999年2月在闽东北外海26°00′~28°00′N,120°00′~125°30′E的虾类调查资料,研究分析了该海域高脊管鞭虾(Solenoceraalticarinata)数量分布及生物学特征。结果表明:5、8、11和2月调查海域高脊管鞭虾平均密度指数分别为34·7、13·8、4·55和2·89kg·km-2;其数量分布具有明显的季节性,以5和8月数量为多,11和2月数量较少;分布区域以调查海域的东北部水域为主,以27°00′~28°00′N,122°30′~124°30′E水深80~100m海域数量为多;渔获体长范围为41~129mm,优势体长组为80~100mm,占44·7%,雌虾个体明显大于雄性个体,雌虾平均体重为12·0g,雄虾平均体重为8·3g,雌雄性比为1:0·66,生殖盛期为8~11月,不同季节和性别摄食强度没有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0.
东海中南部日本鲭(Scomber japonicus)为中国和日本共同利用的商业性种类,是中日渔业协定暂定措施水域内的主要洄游分布种。为科学评估与管理该区域的日本鲭资源群体,对其种群属性进行了判别。本文以东海中南部海域(26°15'~29°15'N、122°45'~126°45'E)的日本鲭繁殖群体为研究样本,分别采用外部形态判别和分子遗传鉴定的方法,判别日本鲭种群属性。结果显示,研究区域采样点间日本鲭群体的形态特征显示分散状态,外部形态判别方法无法判断种群属性,而利用分子遗传方法可判别研究区域的日本鲭属于同一种群。研究认为,东海分布的日本鲭群体的发育初期可能处于不同生境,而源于不同产卵场的混合群体是导致无法利用外部形态判别种群属性的原因。东海中南部的日本鲭应视为同一资源评估单元。该研究提供了东海海域的日本鲭是一个种群的新证据。  相似文献   

11.
文章根据2012年9月~10月灯光罩网探捕调查的数据,分析了秋季南海中南部海域罩网的渔场分布和主要渔获组成。根据相对重要性指数(IRI),鸢乌贼(Sthenoteuthis oualaniensis)和鲣(Katsuwonus pelamis)是优势种渔获,鲔(Euthynnus affinis)、扁舵鲣(Auxis thazard)和圆舵鲣(A.rochei)是重要种渔获,细鳞圆鲹(Decapterus macarellus)和长体圆鲹(D.macrosoma)等是常见种渔获。鸢乌贼、金枪鱼类和圆鲹属是居前3位的渔获类群,分别占总渔获量的48.35%、48.33%和0.98%,其中小型金枪鱼类占比47.77%;渔获率区域差异明显,西中沙海域411.47 kg·h-1,南沙海域25.66 kg·h-1,中心渔场位于12°30'N~15°30'N、110°30'E~115°00'E海域。结果表明,秋季依然是南海外海深水区灯光罩网主要的作业渔汛期,除了鸢乌贼和大型金枪鱼类以外,还需要加强外海小型金枪鱼类和圆鲹属鱼类的调查研究。  相似文献   

12.
东海南部光掌蟳数量分布及其群体组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根据1998年5月、8月、11月和1999年2月在东海南部26°00′~28°00′N,120°00′~125°30′E的蟹类调查资料,研究分析了该海域光掌蟳(Charybdis riversandersoni)数量分布及其群体组成。结果表明:光掌蟳生物量的变化具有明显的季节性,以夏季(8月)最高,春季(5月)其次,秋季(11月)和冬季(2月)均很低,平均资源密度指数分别为0.54kg/h、0.92kg/h、0.14kg/h和0.15kg/h;主要分布于水深80m以外海域,尤以调查海区东北部27°00′~28°00′N,124°00′~125°30′E一带海域数量为多;渔获群体甲宽范围为25~120mm,优势甲宽组为55~80mm,占59.7%,雌雄性个体差异十分悬殊,雄蟹平均体重为74.2g,雌蟹平均体重为51.1g,雌性性腺成熟度以V期为主,占45.2%,不同季节和性别摄食强度没有明显变化。  相似文献   

13.
张立  李渊  林龙山  姚壮  晏磊  张鹏 《海洋渔业》2016,(6):577-587
2012年9~10月(秋季)和2013年3~4月(春季),利用科学探鱼仪(Simrad EY60)结合灯光罩网对南海中南部(5°00'N~16°00'N)渔业资源进行了声学调查与评估。通过分析渔业声学数据,并结合渔业资源采样和生物学测定数据,对鸢乌贼(Symplectoteuthis oualaniensis)、鲭科(鲣Katsuwonus pelamis、圆舵鲣Auxis rochei、扁舵鲣Auxis thazard)、鲹科(长体圆鲹Decapterus macrosoma、颌圆鲹Decapterus lajang和无斑圆鲹Decapterus kurroides等)和金枪鱼属(黄鳍金枪鱼Thunnus albacores和大眼金枪鱼Thunnus obesus)等4类大宗经济鱼类的资源尾数和生物量做了初步评估与分析。结果表明,2012年秋季调查海域上述4类经济种类的资源尾数依次为3.67×10~(10)、2.28×10~9、8.78×10~9、0.80×10~9 ind,合计为4.86×10~(10) ind;生物量依次为2.07×10~6、8.62×10~5、1.78×10~5、2.70×10~5t,合计为3.38×10~6t。2013年春季的资源尾数依次为2.98×10~(10)、1.39×10~9、4.40×10~9、0.65×10~9 ind,合计为3.62×10~(10) ind;生物量依次为2.44×10~6、2.68×10~5、2.44×10~5、1.88×10~5t,合计为3.14×10~6t。秋季渔业资源密度较高的海域位于10°00'N~16°00'N、110°00'E~118°00'E;春季渔业资源密度较高的海域位于8°00'N~9°00'N、110°00'E~118°00'E和10°00'N~16°00'N、110°00'E~118°00'E。  相似文献   

14.
采用栖息地适合度模型法研究了长江口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抱卵蟹空间分布和水文环境因子的相关性。结果显示:抱卵蟹主要栖息在盐度9~15、水体流速1.3~1.5 m·s-1、水深3~6 m、透明度10~23 cm水域,平均适合度均达0.6以上。栖息地适宜度指数(habitat suitability index,HSI)分布显示,长江口23个调查站点中,南支北港和九段沙水域Z6、Z7、Z11、Z22、Z23的HSI较高,均在0.5以上。其中Z6的HSI值最大,为0.669 2。初步推测抱卵蟹主要适宜分布范围是横沙以东20 n mile及九段沙下游5 n mile海域,中华绒螯蟹的繁育场范围为121°58'~122°12'E、31°05'~31°22'N。  相似文献   

15.
任中华 《海洋渔业》2014,36(3):193-201
根据2010年5月(春季)、8月(夏季)、10月(秋季)和12月(冬季)在莱州湾海域(37°12'~37°40'N、119°05'~120°00'E)进行的4次虾类资源底拖网调查数据,应用相对重要性指数、生物多样性指数和多元统计分析等方法对该海域虾类群落结构组成及多样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调查海域共捕获虾类13种,隶属于8科12属,其中冬季种类数最多(11种),其余季节种类数均为8种。优势种组成季节变化比较明显,四季共有优势种为葛氏长臂虾(Palaemon gravieri)1种,其余为季节性优势种;相对资源量及其空间分布的季节变化比较明显,夏季资源量最高,其次为春季和冬季,秋季最低,平均网获质量的变化范围为0.82~3.55 kg·h-1,平均网获尾数为509~1234 ind·h-1。春季虾类资源量空间分布比较均匀,夏季、秋季和冬季资源量主要分布在黄河口及其附近海域;虾类种类Margalef丰富度指数(D)的变化范围为0.22~0.69,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变化范围为0.30~0.78,Pielou均匀度指数(J)变化范围为026~0.46,且多样性指数均以冬春季节较高,夏秋季节较低。多元统计分析表明,冬季莱州湾虾类群落结构可划分为3个组群:莱州湾东南部近岸组群(A族群)、西部近岸组群(C族群)和湾口组群(B族群)。ANOSIM分析表明,冬季3个组群之间差异极显著,两两之间差异亦极显著;各组群典型种与组群间分歧种对群落结构的影响明显;组群的划分与各水域环境关系较为密切。本研究旨在为莱州湾虾类的合理开发与保护及中国明对虾(Fenneropenaeus chinensis)的增殖放流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6.
<正> 海南省琼海县1989年首航东南沙渔船投入生产.据了解,首航东南沙的渔船是2月中旬离港的,计有渔船95艘,3571吨位,渔民1270人,为近年来赴东南沙船只和人数最多的一个航次.东南沙群岛是我国神圣的领土,其海域有丰富的水产资源.自古以来,每逢汛期,琼海渔民都远航南沙进行渔业生产.近几  相似文献   

17.
莱州湾蟹类的群落结构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2010~2012年渤海莱州湾海域(36°50'~38°40'N、118°40'~120°03'E)8个航次的蟹类资源底拖网调查结果,对该海域蟹类群落的种类组成及分布、生物量、平均渔获尾数、优势种以及生物多样性等进行了分析和研究。研究结果显示,该海域共发现蟹类20种,隶属于12科、18属,其中三疣梭子蟹(Portunus trituberculatus)和日本蟳(Charybdis japonica)是主要的经济种类,其余大多数为饵料型蟹类,日本蟳为7个航次的优势种,其它优势种类具有季节性差异。生物量组成的季节变化比较明显,生物量和丰度的变化趋势相似,都在2011年夏季达到最大值,冬季最低。各月Shannon-Wiener指数分布在0.63~1.11之间;均匀度指数的范围是0.32~0.73;丰富度指数的范围是0.42~0.78。多元统计分析表明莱州湾内蟹类群落可以划分为2组,胁迫系数(2D stress=0.14)。研究结果表明:1)受山东省休渔政策和增殖放流的影响,大型经济蟹类如三疣梭子蟹的生物量有所回升,多个航次的调查显示其已成为该海域的优势种,但是较上世纪90年代还有较大的差距,依然具有一定的上升空间。2)莱州湾内蟹类多样性水平依然处于较低状态,主要以小型、低质、饵料型的蟹类为主。3)莱州湾蟹类群落的划分较为明显,主要原因是受2011年、2012年三疣梭子蟹放流以及水文环境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薄治礼 《水产学报》2005,29(5):676-681
方头鱼属暖水性底层鱼类,据记载中国有4种。本文报导的是1998年8月-2004年6月在27°00′~34°00′N、128°00′E以西海域深水流网作业捕捞的日本方头鱼(Branchiostegus japonious)和白方头鱼(Branchiostegusalbus)混合群体的生物学特性和资源状况。本海域方头鱼捕捞群体体长范围100~390mm,平均体长223.9mm。体重范围30~1470g,平均体重231.5g,捕捞群体1~9龄,以1~3龄为主,体长与体重关系呈幂函数曲线增长,雄鱼平均体长、体重比同龄雌鱼大,但肥满度雌鱼略高。捕捞群体雌、雄比例接近1∶1.2。浙江近海有产卵场,主要产卵期在4-8月。方头鱼属广食性肉食性鱼类,在繁殖期间不停食。本海域的日本方头鱼主群分布在126°00′E以东海域,白方头鱼主群分布在124°00′E以西海域,124°00′~126°00′E为混栖区域。方头鱼在深水流网作业渔获总重量中约占30%,居其它种类之首。目前方头鱼资源虽未见明显衰败,但与早期比较,其产量占深水流网总渔获量比重已明显下降。因此,必须合理利用,保护该种资源维持相对稳定。  相似文献   

19.
为了解南海鸢乌贼(Sthenototeuthis oualaniensis)资源量与分布状况,本研究利用建立在灯光罩网船上的北斗星通渔业信息采集网络,搜集南海鸢乌贼生产数据,并根据灯光罩网作业特点,创建了光诱资源量评估模型,使用克里金插值法,绘制出南海鸢乌贼的分布密度图,估计其总资源量和年可捕量。研究结果表明,鸢乌贼在南海有着广泛的分布,以110.5°–111.5°E、11°–12°N之间的海域和115.5°–116.5°E、9.5°–11.5°N之间的海域资源密度最高,在4 t/km2以上;以112°–112.5°E、14.5°–15°N之间的海域和113°–115°E、15°–16.5°N之间的海域单位努力量渔获量(CPUE)最高,达1 kg/(kW·d·km2)以上。根据克里金插值法估算,在南海108°–118°E、9°–20°N之间的359个渔区,鸢乌贼资源量为204.94万t,总可捕量为99.40万t。评估认为,南海鸢乌贼资源开发潜力大,是未来南沙渔业开发的主要种类。  相似文献   

20.
为了解南海鸢乌贼(Sthenototeuthis oualaniensis)资源量与分布状况,本研究利用建立在灯光罩网船上的北斗星通渔业信息采集网络,搜集南海鸢乌贼生产数据,并根据灯光罩网作业特点,创建了光诱资源量评估模型,使用克里金插值法,绘制出南海鸢乌贼的分布密度图,估计其总资源量和年可捕量。研究结果表明,鸢乌贼在南海有着广泛的分布,以110.5°–111.5°E、11°–12°N之间的海域和115.5°–116.5°E、9.5°–11.5°N之间的海域资源密度最高,在4 t/km2以上;以112°–112.5°E、14.5°–15°N之间的海域和113°–115°E、15°–16.5°N之间的海域单位努力量渔获量(CPUE)最高,达1 kg/(kW·d·km2)以上。根据克里金插值法估算,在南海108°–118°E、9°–20°N之间的359个渔区,鸢乌贼资源量为204.94万t,总可捕量为99.40万t。评估认为,南海鸢乌贼资源开发潜力大,是未来南沙渔业开发的主要种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