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古代网具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武仙竹 《农业考古》2006,(4):211-216
网具发明,是古代科学技术的一大创造。在史前、先秦时期,网具曾广泛的被使用于狞猎和渔业。网具是古代人们经济生产中的重要工具。史前、先秦考古中,在古遗址里常能发现很多动物骨骸,而发现的狞猎工具一般较少。这种考古现象的背后,预示网具在古代可能有很大的使用空间(网的遗物一般较难保留)。研究古代网具的使用情况,对认识我国古代科技史和古代生产活动等,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出土先秦简帛文献记有的农业资料是先秦农业及其相关研究的重要参考,但并未引起学界足够重视。结合考古发现和传世文献记载,搜集整理出土先秦简帛文献所记的牛的资料,具体分析其中疑难文字的形音义,逐一探讨“tong”“戠牛”“jing”“”等不同称法的牛,阐释总结牛的社会功用,以期为出土先秦简帛文献、先秦农业史和先秦农业科技史等研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3.
从整体上看,楚国的生态环境处在第二个温暖期。考古发现和文献记载表明,优越的农业生态环境是楚国农业发展的前提,确定了中国古代南方稻作农业发展的方向,为楚国的崛起和兴盛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相似文献   

4.
木材考古越来越受到考古学者的重视,使得木材遗存能够被鉴定,从而为我们认识古代树木的利用及其文化的研究提供了第一手材料。本文结合考古发现、古文献、典籍、现代文献等有关泡桐的记载,详细地阐述了泡桐的利用和文化内涵。泡桐文化的研究对现今泡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传播其丰富的文化传承,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湖南地区商周时期的历史状况在文献中记载甚少,特别是关于农业生产的记载更少,要研究当时的农业生产,主要靠考古资料。建国三十多年来,湖南地区商周时期(本文指商、西周、春秋,下同)的考古工作取得了很大进展,到1983年止,全省已发现商周遗址三十多处,其中商代遗址约二十处,西周遗址十余处;已发掘商代墓葬5座,西周墓一座,春秋墓二百余座。还发现和收集数以百计的商周青铜器。这些发现,对我们研究湖南地区当时的社会经济状况提供了可靠的实物资料。现就有关商周时期农业方面的考古资料作一综合论述,并就有关古代农业的几个问题谈点粗浅看法,以供进一步研究参考。  相似文献   

6.
王祯《农书》的图学成就及其历史地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农书》是我国古代附有图谱之作的农书中最有影响的科学文献之一。本文以此为题讨论了王祯的图学思想,《农器图谱》的主要内容,王祯《农书》图学成就及其现代意义。  相似文献   

7.
连机水碓是我国古代发明的重要水利粮食加工工具,据文献记载出现于晋代。中国农业博物馆馆藏明器绿釉陶碓房反映了最早的连机水碓样式,文物时代定为汉代。本文从有关水碓、连机水碓的文献引证和考古发现两方面,梳理了水碓及连机水碓的发明史,考证了中国农业博物馆馆藏明器绿釉陶碓房的出土年代,将其由汉代改订为西晋。  相似文献   

8.
耒耜的形制及作用等问题,一直是聚讼之府,历代学者根据自己的观点定义农器,后人不加辨别加以引用,造成诸多舛误。根据历史文献及相关的考古资料,笔者以为,耒与耜初为不同的农具,随着铁器应用以及在农具刃部套嵌金属刀做法的普及,传统的耒、耜已消失不存,一种新出现的"歧头两金"农具,继承了耒、耜的形制及特点,因"歧头"具有耒的特点,套嵌的"金"与耜相似,这种农具便被附会为"耒耜"。耒耜虽在魏晋已逐步消亡,但作为上古农业代表,享有了极高的地位。  相似文献   

9.
殷代西周是否大量使用青铜农具的考古学观察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殷代西周是否大量使用青铜农具的问题,是中国古代史研究、尤其是中国古代农业技术发展史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课题。长期以来,学术界对此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和论证,但认识至今远远没有统一:一种意见认为殷代西周大量使用青铜农具;另一种意见则认为殷代西周虽然有些青铜农具,但在农业生产中并不占主要地位。最近,《农业考古》就这个问题发表了几篇持不同观点的文章,开展了坦率的同志式的讨论,这是可喜的。建国三十多年来,随着考古工作的发展,考古资料的不断积累和丰富,不论持哪种观点的同志,在从古文字、古文献、民族学等不同角度研究这个问题时,都或多或少地引用了考古资料。尤其是主张殷代西周已  相似文献   

10.
1996年、2003年新疆鄯善、且末地区箜篌实物的出土,使得该项乐器的考古研究成为音乐史研究的焦点。但受史料记载与先秦箜篌保存、出土量匮乏的影响,箜篌考古研究仍在相当程度上停滞不前。本文就我国古代竖箜篌由传入到形制基本定型的这一段时间内的形制变革问题,从琴身高度、音箱形状、演奏形式以及乡村乐器变为宫廷乐器的发展历程等方面作了深入详细的研究。  相似文献   

11.
宋吉香 《农业考古》2006,12(4):163-168
粟即谷子,也称小米,是中国北方原始农业最早驯化的栽培谷物,中国历来被公认为其起源中心。(1)无论从考古发现还是在古代文献记载上,都能看出粟这种栽培作物一直贯穿在中华民族的整个历史长河中,(2)对中华文明的孕育和发展做出了自己独特的贡献。但是作为中国北方粟作农业中的一种重要农作物与作为南方稻作农业中主要农作物的稻相比,学者们对粟的研究无论在深度还是广度上都远不及对稻的研究。这种状况或许与考古发现的有关粟的材料较少有关,可喜的是近年由于浮选法的推广和普及,考古发现的有关材料开始增多,为更好地进行研究提供了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12.
秸秆是古代农器制作的重要材料,这在王祯《农书·农器图谱》中体现的最为充分,该书所录的"农器"既包括农业生产工具,也涉及与农业生产密切相关的基础设施,其中不少"农器"都是直接以草或秸秆为原料制成的,如蔀、籍、积苫、帚、篱笆、风障、屝等。还有一些复杂农器则以草为辅助材料,如苫盖守舍、拖车、田庐、廪、庾、囷以及部分房屋的屋面等,窖、窦、泥瓮等储粮场所的建造也会用到草或秸秆。草、秸秆还可以替代竹、苇、木等材料,制成简易低廉的农器,如木棉筳秆、蚕簇、帘、席、蓐、簾等。王祯《农书》充分展现了农业生产废弃物在农器制作过程中的智慧。  相似文献   

13.
把古文字“■”认作农具耜的象形,由来甚久。大致从半个世纪以前一直沿用到今天,已成通论。其实,这是颇多商榷余地的。由于当初考古发掘出的古代农具很少,缺乏实物印证;古书记载农具又没有对它们形制的描写,描写或图样的出现在汉代以后;传世或出土的农具上又没有铭文,因此当时考订古代农具形制只能用汉代及其以后的说解,而用古文字资料作考证,还是一门新的学问。这样,根据后世的描述来考订商周以前的农具形制,自然多一层困难,其结论就不可能完满,甚至出现差错。以(?)字形来定耜形,再回过来用“园头平叶式”或短柄叶子形去寻求耜这类农具,结果极少数的实例巧合了,而大多数出土的农具  相似文献   

14.
贾玲利  邱建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8):4640-4642,4711
从介绍先秦时期蜀国概况入手,探讨了四川园林的起源问题。通过对古蜀国有关文献资料进行研究,并与羊子山土台考古发现进行比对,提出四川园林的起源可追溯到古代蜀国杜宇王时期的园囿。认为四川先秦时期的园林主要以王族园囿、帝王或贵族墓园为主,现在有据可循的主要有3处,即羊子山园囿、南中园囿、武担山墓园,分别介绍了这3处园林的历史功能与特色。在此基础上,总结了先秦时期四川园林的特点,突出了古代蜀国"大石崇拜"精神所体现出的宏大气势。  相似文献   

15.
目前,学界对石耜的称呼有多种,如石铲、石耜、石犁,至今仍见仁见智,莫衷一是。笔者赞同阎万石的观点:命名古代器物,应尊重历史事实,以当时的赋予的名称为准,而不应凭现在的臆断去判断。[1]文中所涉及的农具的名字以考古报告为准,不在讨论熟是熟非之问题,也就是说本文不专门研究农具的命名问题,论证的主要是农具的演变问题。  相似文献   

16.
木垒哈萨克自治县位于新疆东部,天山北麓,古老的木垒河畔。这里幅员辽阔,山川交错,水草丰美,土质肥沃。如今是农牧并举有哈萨克等十二个民族聚居的边境县。从考古资料表明:早在三千年前,这里已居住着古代的原始人类。他们由采集、狩猎并已过渡到农业经济,过着相对定居的部落生活。迄今在县境内已发现三处新石器时代遗址,本文介绍二处。一、东城乡四道沟遗址。位于木垒县西南约十公里。遗址南北狭长,东西南三面为山谷。西边有一条干涸的古河床,一条南北向的水渠从这里通过。1977年,新疆博物馆考古队  相似文献   

17.
福建省考古博物馆学会将于今年9月在福州市举办“闽台古代文化国际学术讨论会”。会议将以先秦古代文化为重点,根据两省的考古发掘材料和历史文献、文物古迹探讨彼此之间的文化关系和历史轨迹。会议筹备过程中得到许多中外知名学者的支持和响应,已有美、日等国和港台的多位学  相似文献   

18.
先秦人的饮食生活(续)陕西省宝鸡市物考古工作队刘军社三、食物的加工(一)谷类食物的加工对于谷类即五谷的加工,文献记载较少,《诗·大雅·生民》:“恒之,是获是亩,恒之糜芑,是任是负。”“是获是亩”是说收获黍类,要边收边在田间脱粒,有如今天打易掉粒的籼稻...  相似文献   

19.
“去势术”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畜牧业生产实践中创造发明的给家畜除去生殖功能而使其变得性格温顺易于役使和生长的手术。在我国的古代历史文献中有关于去势术方面的记载,在考古发掘中也有发现。本文就汉代画像石中发现的有关去势术方面的两幅图画来浅谈一下我国古代家畜去势术的起源及其发展过程。一、汉画像石中“犍牛图”的发现1976年春,南阳市博物馆和方城县文化馆在河南省方城县城关公社东关大队发现并发掘  相似文献   

20.
结合考古资料与文献记载,对典型楚器镇墓兽的形制内涵进行考释,指出虎首具有镇墓辟邪和引魂升天功能,鹿角应是凤鸟的象征,也是为引魂升天而设,器座纹饰亦体现了上述观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