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董强  李凯荣  崔宏安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17):5232-5234
采取随机取样法对渭北黄土高原淳化县自然和人工恢复植被进行了研究,分析了不同植被类型典型群落的特征和物种多样性。结果表明:王家山地区4种群落中共发现植物67种,分别隶属于24科56属。乔灌群落的外貌特征主要由高位芽植物决定,而草地主要由地面芽植物构成。物种多样性Shannon-wiener指数、均匀度指数和物种丰富度指数的大小顺序均为草地群落〉灌木群落〉乔木群落,而它们的Simpson指数大小顺序与之相反;乔木林之间群落相似性指数最高,乔木林和灌木林与草地的相似性指数均很低。  相似文献   

2.
针对黄土高原退耕区域不同植被恢复类型中植被群落特征及多样性的问题,以农地(F)为对照,对天然侧柏(B)次生林、不同林龄(5、20 a)刺槐人工林(C5,C20)、荆条灌丛(H5)和苜蓿草地(M)6种不同植被恢复类型群落特征及物种多样性变化研究。结果表明,通过植被恢复,物种丰富度均比农地增加,乔木>灌木>草本;群落丰富度指数撂荒地最高,农地最低,顺序为:H5>C20>C5>B>J>M>F;Simpon优势度指数,B>C5>C20>J>M>H5>F。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C20>C5>B>H5>J>M>F;Sheldon均匀度指数:B>C20>C5>J>M>F>H5。通过植被恢复,物种数量提高,群落多样性改善,有利于植被生态效应的建设。  相似文献   

3.
坡度作为一个重要的地形因子,对地区内的植被生长有着重要的影响,不同坡度条件下的坡面植被生长状况存在很大差异。为探明坡度与植被生长状况之间的关系,采用实验室对比试验研究分析方法研究了10°、20°、30°、40°、50°五个坡度条件下各100粒植物种子的生长变化关系。结果表明:随着坡度的增大种子的流失率呈增加趋势,10°~30°坡度范围内增加幅度较大,其中20°~30°范围内增幅最大,30°~50°坡度范围内增幅较小;随着坡度的增大坡面植物的生物量明显下降,其中在10°~30°下降的最快,30°~50°下降趋势减弱。  相似文献   

4.
不同密度油松人工林生长更新状况及群落结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阐明黄土高原森林区油松人工林初植密度对群落更新和持续发育的影响,为当地油松人工林经营管理提供参考。【方法】通过野外调查和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陕西宜川地区不同初植密度(1 m×1 m(密度Ⅰ),1 m×2 m(密度Ⅱ),2 m×2.5 m(密度Ⅲ))35年生油松人工林的林木个体生长、林地更新、群落物种多样性及土壤养分特征。【结果】油松人工林的死亡率随初植密度的增大呈增加趋势,油松死亡年龄、胸径、树高、冠高和冠幅随初植密度的增加而减小;油松死亡率、胸径、冠高和冠幅与初植密度之间有显著的相关关系,但油松树高与初植密度之间的相关性不显著。油松人工林林下幼苗(树)的更新状况在低密度林地内最好。在各初植密度油松人工林中,各层物种丰富度指数、均匀度指数和多样性指数均表现为灌木层>草本层。群落总体多样性表现为丰富度指数和多样性指数在3种初植密度间的变化趋势一致,均为Ⅲ>Ⅱ>Ⅰ;均匀度指数Jsw和Ea则表现为Ⅰ>Ⅲ>Ⅱ,而Jsi表现为Ⅲ>Ⅰ>Ⅱ。不同初植密度林地间土壤养分和水分存在显著差异。【结论】根据样地数据和野外实地观察结果认为,宜川地区油松初始造林密度应在2 800~3 000株/hm2,在进入生长高峰期后,适时间伐至1 200~1 500株/hm2比较合适。  相似文献   

5.
紫金山不同植被类型蝶类群落结构与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07~2008年调查了紫金山4种植被类型的蝶类群落结构,共采集标本5629只,分别隶属于2总科8科56属92种。应用多样性、均匀度、优势度等指标对不同植被类型蝶类的群落结构及时间动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生态环境及植物群落的差异是导致紫金山堞类群落结构差别的主要因素。蝶类本身的生物学特性、气候条件是影响蝶类群落时间结构及动态的主要因素。紫金山各植被类型受人为因素影响较重,森林演替正处于某个中间阶段,群落结构仍不稳定,多样性指数不受均匀度影响。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西藏东南部不同植被类型对地表节肢动物群落结构及多样性的影响。【方法】采用陷阱诱捕法于2018年5~9月对高山栎灌丛、高山栎灌丛林牧交错地带(林牧交错地带)、天然草地、人工种植草地4种典型植被类型进行地表节肢动物调查,分析其相对多度、类群丰富度、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Pielou均匀度指数、Simpson优势度及相似性指数S-rensen和Cody。【结果】1)西藏东南部不同植被群落之间地表节肢动物群落组成和数量有较大差异。天然草地具有最多的节肢动物科类群数,地表节肢动物有77科,动物数占全部采集样数的32.36%;其次是林牧交错地带,地表节肢动物有75科,动物数占全部采集样数的32.77%;类群相对较少的是高山栎灌丛和人工草地,分别为59和55科,动物数分别占全部采集样数的9.27%和25.60%;高山栎灌丛采集到的动物数量最少,且不同类群间差异较大。2)类群丰富度天然草地最高,人工草地最低;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天然草地最高,高山栎灌丛最低;Pielou均匀度指数高山栎灌丛最低,天然草地最高;Simpson优势度指数高山栎灌丛最高,林牧交错地带最低。3)S-rensen相似性指数最高值出现在高山栎灌丛与林牧交错地带之间,高山栎灌丛与人工草地的S-rensen相似性指数和人工草地与林牧交错地带的接近,高山栎灌丛与林牧交错地带的S-rensen相似性指数和人工草地与天然草地的接近。高山栎灌丛与天然草地的Cody相似性指数最高,其次是林牧交错地带与天然草地;高山栎灌丛与林牧交错地带、人工草地与天然草地的Cody指数最小。【结论】西藏东南部植被类型、环境、干扰程度均对地表节肢动物有较大影响。林牧交错地带是高山栎灌丛与天然草地之间的过渡地带,天然草地是林牧交错地带与人工草地之间的过渡地带,但在演替过程中具有连续性。  相似文献   

7.
根据26个样方和5个样线的调查资料,将肖坑河小流域的森林植被划分为3个植被型,8个植物群系,及10个群丛。同时分别描述各群落类型的组成特征、物种多样性指数、群落均匀度指数。结果表明,物种多样性的序列为乌冈栎群落>青冈群落>甜槠群落>苦槠群落>檫木群落>绵槠群落>枫香群落;壳斗科的常绿树种是本地主要建群种。  相似文献   

8.
宁夏干旱风沙区人工柠条林内植被恢复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研究了宁夏毛乌素沙区退化草地封育后人工柠条林内草地植物群落的恢复过程,尤其对群落中物种的替代过程及群落结构的变化情况作了详细分析,结果表明,退化草地在种植了人工柠条林后,植物群落随着柠条的生长,其物种丰富度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多年生植物逐渐取代了一年生植物的优势地位,群落多样性、均匀度指数不断增长,生态优势度指数逐渐降低,在带间距为6m,株行距为1m×1m的林地内,柠条生长到第11年时,植被恢复状况达到最佳,而当柠条生长到第17年时,群落出现一定的退化现象,说明采用人工柠条进行退化草地的植被恢复时,柠条的种植时间、种植密度要适合,才能达到较好的植被恢复效果.  相似文献   

9.
以“空间序列”代替“时间序列”的方法对渝西地区不同恢复方式下不同年龄的火烧迹地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表明:火烧迹地的植被均匀度、丰富度和Shannon-Wiener指数等随恢复年限的变化曲线在人工恢复和自然恢复两种情况下有很大差异.实验中看不出两种恢复方式的不同是否能决定群落最终的物种多样性水平,但是不同的恢复方式可以加快或减缓物种多样性恢复的过程.实验还表明:在人工恢复的35年以内,多样性的恢复是一个“S”形变动的过程.人工恢复可以缩短灌木丛阶段的年限,加快乔木层的建成,同时促使该类型林区更长时间的停留在针叶林阶段,推迟该林区向顶级群落的演替进程;在自然恢复的40年以内,多样性的恢复是一个逐渐上升的过程,在最初的8年以内,其多样性不如人工恢复,但在恢复40年左右的时候,其多样性却可以达到一个比人工恢复高很多的水平.  相似文献   

10.
以"空间序列"代替"时间序列"的方法对渝西地区不同恢复方式下不同年龄的火烧迹地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表明:火烧迹地的植被均匀度、丰富度和Shannon-Wiener指数等随恢复年限的变化曲线在人工恢复和自然恢复两种情况下有很大差异.实验中看不出两种恢复方式的不同是否能决定群落最终的物种多样性水平,但是不同的恢复方式可以加快或减缓物种多样性恢复的过程.实验还表明:在人工恢复的35年以内,多样性的恢复是一个"S"形变动的过程.人工恢复可以缩短灌木丛阶段的年限,加快乔木层的建成,同时促使该类型林区更长时间的停留在针叶林阶段,推迟该林区向顶级群落的演替进程;在自然恢复的40年以内,多样性的恢复是一个逐渐上升的过程,在最初的8年以内,其多样性不如人工恢复,但在恢复40年左右的时候,其多样性却可以达到一个比人工恢复高很多的水平.  相似文献   

11.
山区特色农业现状及可持续发展对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山区特色农业具有高效益和高消耗的双重特性,分析了山区特色农业的现状,提出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包括培植保护自然资源、调整产业经济结构、建设区域经济体系和实施主导产业带动等内容,以期为山区特色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蒙山不同森林植被对水土保持效果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典型调查和定位观测的方法,分别从改良土壤、改善环境和保特水土3方面,对蒙山不同植被下水土保持效果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森林植被能有效地保持水土,改善生态环境,但不同植被下保持水土的效果有明显差异,尤以混交林保持水土效果显著。西北林学院学报21卷第5期朱毅等蒙山不同森林植被对水土保持效果的调查研究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研究草地植被多样性对坡向的响应规律,并分析其月动态变化规律。【方法】 以新疆天山北坡山地草原为研究对象,采用野外调查取样的方法,测定不同坡向(东坡、坡顶和西坡)、不同月份(6~9月)的草地植被多样性指数。【结果】 (1)坡向对Patrick丰富度指数、Simpson优势度指数、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的影响较小(P>0.05),而6月和9月西坡比东坡的Pielou均匀度指数分别显著增加了7.4%和10.9%(P<0.05)(2)不同坡向的Patrick丰富度指数以及坡顶和西坡的Simpson优势度指数、Shannon-Wiener指数在6和8月均高于7和9月,且基本呈先降后升再降的变化趋势,而Pielou均匀度指数对月份的响应不明显。【结论】 植被多样性对坡向(东坡、坡顶、西坡)的响应较小,但其月动态变化显著。  相似文献   

14.
丁恒兀  葛继稳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14):7481-7483
阐述了山区小水电工程在建设期和运行期对区域生物多样性影响的主要途径,针对影响特点提出了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宏观和具体对策。  相似文献   

15.
关帝山林区华北落叶松人工林抚育间伐对林下植被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关帝山华北落叶松人工林为研究对象,通过对不同强度间伐后林下植物群落调查,分析了抚育间伐对林下植被组成、物种多样性和水文生态特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抚育间伐后林下植被草本植物的丰富度、多样性和均匀度都随抚育间伐强度的提高而增大,林下植被木本植物各指标都随抚育间伐强度的提高而减小,抚育间伐对林下植被草本植物的影响显著大于对林下木本植物的影响,各林分水分指示植物以潮润型为主,伐后林下潮湿型指示植物较未间伐林分增加;间伐后短期内灌木层的植物丰富度、多样性、均匀度都有所下降。  相似文献   

16.
以琅琊山植物志为参考,选取11个典型的琅琊山植被类型,并采集土壤样本。利用野外采样与室内测试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琅琊山不同植被类型下土壤的理化性质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不同植被类型下土壤物理性质差异较大,从土壤含水量看,含水量最大的是水杉,最小的是接骨木;从土壤容重看,容重最大的是接骨木,最小的是麻栎。(2)从土壤化学性质看,pH值最大是石蒜,最小的是早竹;有机质含量最高的是金线松,最少的是麻栎。  相似文献   

17.
放牧与刈割对山地高草草甸植被演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山地高草草甸草地是新疆天然草地的精华,在生产中主要作为天然打草场利用,在新疆传统的季节畜牧业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然而,长期以来,人们忽视了对山地高草草甸草地的合理利用,经营粗放,没有充分发挥其生产潜力.针对目前新疆山地高草草甸草地利用中存在的问题,以乌鲁木齐市南山菊花台一带的山地高草草甸草地为对象,研究割草与放牧两种利用方式对高草草甸植被演替的影响,为选择合理的山地高草草甸草地利用方式、防止草地退化及退化草地的恢复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割草地优势度最大的5个种为草原糙苏(11.87)、草原老鹳草(10.94)、黄花苜蓿(8.72)、无芒雀麦(8.44)、披碱草(6.87);放牧地优势度最大的5个种为新疆党参(14.80)、草原老鹳草(12.46)、草原糙苏(12.24)、白三叶(6.73)、高山唐松草(6.04).割草地禾草的高度是放牧地的10倍,杂类草的高度是禾草高度近3倍.割草地与放牧地杂类草和禾草的盖度、频度接近,相差不显著.  相似文献   

18.
在对狼五山植被进行广泛调查的基础上 ,计算了各种类型植物群落的物种多样性和均匀度 ,并结合历史资料分析了植物群落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旅游业的快速发展 ,人类对生物多样性资源的干扰和利用逐步加强 ,植物群落的丰富度和均匀度都呈下降的趋势 ,导致植物群落生物多样性降低  相似文献   

19.
通过调查,掌握了秦岭北坡(西安段)的主要野菜资源种类,并对野菜资源的分布情况、生产种类、生活规律与食用方法进行报道,以便为野菜资源开发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0.
淮北土石山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团聚体组成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了探索经济林发展对土壤性质的影响,以赣榆区西北部小流域为研究区,选取具有代表性的三种经济林类型(板栗林、苹果林及山楂林,三者均为针阔混交林转变而来),并以无人为干扰的针阔混交林为对照,采用湿筛法研究了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团聚体状况和变化规律,并基于非度量多维尺度分析(NMDS)探究了其影响机制。结果表明:(1)0~10 cm和10~20 cm土层上,随着粒级的增大,各土地利用方式团聚体百分含量呈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整体而言,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团聚体组分的差异主要表现为针阔混交林和经济林间的差异,团聚体百分含量存在差异的粒级主要为0.25 mm和1 mm的团聚体。(2)平均重量直径(MWD)在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差异性显著,0~10 cm,针阔混交林土壤MWD显著大于板栗林; 10~20cm,板栗林和山楂林土壤MWD显著大于苹果林; 20~30 cm,山楂林土壤MWD显著大于苹果林,几何平均直径(GMD)变化不明显。(3)NMDS轴分析显示土壤容重与NMDS1显著相关,土壤总有机碳、总氮和碳氮比与NMDS1略相关,土壤总有机碳与NMDS2略相关。研究表明经济林的营造影响了土壤团聚体状况,且主要表现为土壤中大团聚体比例的降低和微团聚体比例的上升,总体而言,经济林团聚体稳定性低于针阔混交林,其中苹果林土壤团聚体稳定性最差,土壤容重和土壤碳氮是影响土壤团聚体组分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