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茶毒蛾步甲的成、幼虫是茶毒蛾的主要捕食性天敌。一年两代,世代重叠,以成虫越冬,雌成虫寿命246—540天。一头幼虫一生能捕食3—6龄的茶毒幼虫33.2头,一头成虫在茶毒蛾一个世代中可捕食959头茶毒蛾幼虫。成虫在活动期能忍受饥饿55天,幼虫有相互残食习性。  相似文献   

2.
茶毛虫(EuproctispseudoconspersaStrand),又名茶毒蛾、茶黄毒蛾、茶斑毒蛾,俗称毛辣虫、茶辣虫、毒毛虫等,属鳞翅目,毒蛾科,是茶区的主要害虫。该虫以幼虫咬食叶片,为害严重时可将嫩枝、花蕾、幼果咬食殆尽,仅留秃枝,远看似枯树,不仅当年无收,而且严重影响第二年的树势和产量。同时,由于幼虫体密布毒毛,触及人体皮肤后能引起红肿、奇痒,严重影响茶叶的采摘及田间管理。1发生为害情况该虫60年代在城口县发生严重,曾造成较大损失,后经过防治,有效地控制了为害。2002年茶毛虫在本县茶园突然暴发成灾,在为害盛期的5~6月,平均每叶有1~2头幼虫…  相似文献   

3.
芦毒蛾(Laelia coenosa candida Leech)为芦苇上的一种暴食性食叶害虫,近年来在河北省沧州市南大港湿地呈间歇性暴发态势。经过连续8年的野外监测、人工笼养和灯光诱集,系统调查了芦毒蛾的年生活史、生活习性等生物学特性。结果表明,芦毒蛾在南大港湿地1年发生3代。4月上、中旬芦苇放叶后,越冬代幼虫逐渐转移到芦苇及其他禾本科杂草上为害,主要为害虫态为越冬代幼虫及第1代、第2代幼虫;10月上、中旬,2代成虫羽化后飞向苇草混生地产卵,以3代低龄幼虫越冬。芦毒蛾在湿地各种杂草上产卵、孵化及化蛹、羽化。但2龄幼虫主要转移至芦苇上取食,5龄以后进入暴食期。冬季苇田干燥和芦苇生长期水层较浅,有利于幼虫越冬和取食为害。成虫具较强趋光性。幼虫越冬期、春季越冬代幼虫为害期是芦毒蛾的防控的关键时期,可通过越冬期烧荒或蓄水、春季药剂防控越冬代低龄幼虫、各代成虫盛发期灯光诱控和区域性联合监控等措施进行综合防控。  相似文献   

4.
角斑古毒蛾是春季为害苹果花、叶的重要新害虫。通过几年来的田间调查和人工饲养,此虫在山西南部果区1年发生3代,以越冬代幼虫为害最重。6月上旬为1代为害盛期,7月中旬2代为害盛期,9月底至10月初以3代2龄幼虫进入越冬。发生程度主要决定于每年3月下旬的温度和雨量。春季萌芽期用5度石硫合剂防治是减轻全年发生的关键,生长季节人工防治可保护天敌。  相似文献   

5.
茶黑毒蛾(DasychirabaibaranaMatsumura)属夜蛾科,又称茶茸毒蛾。该虫近几年来在旌德县部分茶区发生为害严重,,对茶叶生产影响较大。为此,我们对茶黑毒蛾在本县的发生规律进行了研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几点防治意见。1发生规律1.1生活史茶黑毒蛾在本县1a发生4代,各代发生较整齐。第一代(又称越冬代)历期230d(包括越冬期),第二、三、四代历期均为45d左右。越冬代卵,于翌年4月初孵化,为害春季茶园。幼虫于5月中旬开始化蛹,5月下旬开始羽化出第一代成虫,羽化后1~2d成虫开始产卵;第二代发生期在5月下旬至…  相似文献   

6.
常州市沿长江浅滩生长数千公顷芦苇,近几年来,素毒蛾发生与为害日益趋重。   素毒蛾 [Laelia coenosa (Hü bner)]属毒蛾科。主要分布在湖南、湖北、江苏等地,以取食荻芦等植物为主,未见转移为害水稻的报道。 2000年一代素毒蛾大暴发。在常州市圩塘镇沿江地段有一芦苇塘约 20 hm~2,到 7月 1日前后,全塘芦苇叶片被素毒蛾幼虫蚕食,仅剩芦秆。据调查,一般每株芦苇有素毒蛾幼虫 20头,最高达 100头以上。由于虫口密度高,幼虫大多处四、五龄暴食期,芦苇叶片被吃光后,食料匮乏,大批幼虫向周围适生场所迁移,泅水上岸,穿过黄豆田 (…  相似文献   

7.
田间调查表明,2019年1月草地贪夜蛾入侵云南省后,在德宏州4县市冬季甜玉米上均有发生为害,世代重叠严重。5月份以前主要为害冬季甜玉米,平均被害株率和百株虫量分别为4.55%和5.72头。成虫喜产卵于玉米心叶上部正面,1~6龄幼虫可取食为害玉米的生长点、叶片、雄穗和果穗。其中1~3龄幼虫具有聚集为害习性和趋嫩性,常取食幼嫩的心叶叶肉,4~6龄幼虫常啃食叶片和雄穗,咬断生长点,在心叶期和抽雄期形成典型被害状。心叶期和抽雄期玉米被害株率较高,且抽雄期被害株率显著高于苗期和灌浆期。  相似文献   

8.
豆天蛾(Clanis bilineata Walker)是大豆上的重要害虫。该虫在洛阳市1年发生1代。主要寄主植物为大豆,其次有绿豆、豇豆和刺槐等。前些年,在洛阳市豆类作物上仅为轻度发生,而2005年8月份在洛阳市大豆主产区的洛宁县大豆田发生较为严重,局部暴发成灾。1发生为害情况据田间观察,豆天蛾幼虫暴食性强。幼虫1~2龄为害豆棵顶部,咬食叶缘成缺刻,一般不迁移。3~4龄食量大增,并转株为害。5龄进入暴食阶段,约占幼虫期食量的90%。该虫8月中旬开始在大豆田为害,8月下旬进入暴发为害期。2005年8月中旬,该虫在洛宁县大豆田发生面积826.7hm2,平均百株有…  相似文献   

9.
樗蚕在任丘市发生危害1994年6月,樗蚕在河北省任丘市发生幼虫危害:在臭椿树上发生极为普遍,几乎全市所有栽植的椿树都遭受樗蚕幼虫危害,叶片几乎全被吃光。第1代幼虫化蛹后,椿树长出了新叶;7月份发生第2代幼虫,椿树叶片再次被吃光。9月份再长出的新叶,不...  相似文献   

10.
为探究舞毒蛾控制和分泌滞育激素的器官,于室内对舞毒蛾幼虫的中枢神经系统进行显微解剖,对其中枢神经系统和咽下神经节进行观察,并测量舞毒蛾1~5龄幼虫咽下神经节长度、宽度和面积,运用共聚焦激光扫描显微镜对脑和咽下神经节玻片逐层扫描,获取舞毒蛾幼虫脑和咽下神经节各高度的图像,将扫描后的图片描绘成1组多边图形,将其导入软件中,软件将多边图形叠加后构建其三维模型。结果显示,舞毒蛾幼虫的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脑、咽下神经节、3个胸部神经节和7个腹部神经节;舞毒蛾不同龄期幼虫的咽下神经节在外观形态上无较大差异;随着龄期增长,舞毒蛾咽下神经节的长度、宽度以及面积也不断增加,其中4龄幼虫咽下神经节的长度、宽度以及面积的增长速度最快,而5龄幼虫咽下神经节的长度、宽度以及面积的增长速度略微下降,1~3龄幼虫咽下神经节的长度、宽度以及面积的增长速度大致相同,均小于4龄和5龄幼虫。通过测量外部形态结构重建了舞毒蛾脑和咽下神经节的三维模型。  相似文献   

11.
重庆市城口县2002年茶毛虫大发生原因及防治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茶毛虫 (EuproctispseudoconspersaStrand)又名茶毒蛾、茶黄毒蛾、茶斑毒蛾 ,俗称毛辣虫、茶辣虫、毒毛虫等 ,属鳞翅目、毒蛾科 ,是茶区的主要害虫。该虫以幼虫咬食茶树叶片 ,造成损失。危害严重时可将茶树的嫩枝、花蕾、幼果咬食吃尽 ,仅留秃枝 ,远看似枯树 ,不仅严重摧残茶树树势 ,导致当年无收 ,而且影响第 2年的树势和产量。同时由于其幼虫体外密布毒毛 ,触及人体皮肤后能引起红肿、奇痒 ,从而严重影响茶叶的采摘、茶园及间套作物的耕作管理 ,给茶叶的生产和农民的增种增收造成了极大的影响。1 城口县茶…  相似文献   

12.
2010-2012年对云南省普洱市茶黑毒蛾Dasychira baibarana Matsumura的发生规律开展了系统调查,结果表明,茶黑毒蛾在云南普洱市一年发生5代,6-10月为茶黑毒蛾幼虫的发生高峰期,3-4代为主害代。茶黑毒蛾幼虫历期以第1代最长,平均33-34 d,其次是第5代,平均为26 d。第2、3、4代幼虫历期为20-21 d。7-9月为茶黑毒蛾成虫的主要发生期。此外,研究发现,根据茶园茶黑毒蛾的发蛾高峰日,采用历期法预测防治时期基本可行,可按照预测的时间进行防治或适当提前进行防治。  相似文献   

13.
人民大垸农场位于长江江滩,江边有70hm2的芦苇。2001年,素毒蛾突然暴发,从芦苇上转移为害本场甘蔗,甘蔗受害面积达40hm2。素毒蛾犤Laeliacoenosa(Hübner)犦属毒蛾科。主要分布在华北、东北、华中及华南等地区。幼虫取食芦苇、水稻、牧草、杨、榆等植物,未见为害甘蔗的报道。2001年6月初,素毒蛾成虫开始大量出现,6月7~8日,7月23~28日,9月27~30日,汞灯下出现3次蛾峰,高峰当日单灯诱蛾量分别达2050头、350头、177头(往年灯下极少见)。7月中旬,江边芦苇被吃光,大量幼虫浩浩荡荡…  相似文献   

14.
唐承成 《植物医生》2011,24(3):29-29
茶毛虫(又名茶毒蛾)和茶蓑蛾是普定县茶区以幼虫取食茶树成叶的重要害虫。以老茶园受害重,常啃食叶片,形成为害中心或整丛光秃,严重影响茶叶产量和品质。自2006年调查至今,每年老茶园内茶毛虫平均每百丛卵块为7.8~13.9个;茶蓑蛾平均每百丛幼虫337~522头,均超过防治指标。1发生规律  相似文献   

15.
2005年7月下旬至8月上旬,斜纹夜蛾在姜堰市部分地区严重发生。8月8~11日,笔者调查,幼虫多为2~6龄,将5000m2三叶草和水花生的叶片几乎食光。除部分幼虫外,大量已转移。市农业局院内篮球场、网球场、硬质渠面及水泥路面约2000m2范围内,幼虫密布。每平方米幼虫密度平均30.5头,最高的渠面500多头,虫皆匆匆,仿佛赶集一般。不少幼虫爬至房屋外墙上,最高8.5m。许多幼虫爬至紫薇、女贞等树上为害;或越过北围墙,前赴后继爬至居民家中,上桌、上床;越过围墙,为害大豆、玉米、甘薯、豇豆等,水稻上也发现幼虫。斜纹夜蛾幼虫越墙进屋@高泰东$江苏省姜堰…  相似文献   

16.
枣尺蠖(ChihuozaoYang)又叫枣步曲。我国主要分布于天津、河南、河北、山东、山西、陕西、安徽、浙江等地。以幼虫取食枣树的嫩芽,严重时也可将叶、花蕾食光,使树木形成光杆,造成大枣减产或绝产,是枣树的主要食叶害虫。1形态特征卵为椭圆形,初产时淡绿色后转为褐色。幼虫共5龄,一龄黑色,有5条白色环带;二龄体表有7条白色纵纹;三龄有13条白色纵纹;四龄有13条黄白与灰白相间纵纹;五龄有灰白断续纵纹25条。成虫为雌雄异型。雌蛾无翅,黑褐色,体长12~15mm,触角丝状;雄虫淡灰色,体长10~15cm,触角双栉齿状…  相似文献   

17.
茶毒蛾黑卵蜂识主利它素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茶毒蛾黑卵蜂是茶毒蛾卵期的优势寄生蜂,能将茶毒蛾消灭在幼虫发生为害之前,识主利它素对它的寄生活动起着重要的作用。试验结果表明,茶毒蛾黑卵蜂的识主利它素存在于茶毒蛾的卵块和卵粒上,能被蒸馏水、70%甲醇或乙醇溶液等极性溶剂所抽提,其粗抽提物可诱发80%以上的雌蜂表现出触角敲打和产卵管刺探行为,但不能被己烷等非极性溶剂所抽提。识主利它素在室温条件下较稳定,但是高温加热(100℃)处理1小时可使之丧失部分活性。识主利它素的应用不仅可增强黑卵蜂的搜索活动,缩短寄生时间,提高对寄主卵的寄生效能,还能引诱其寄生原来不寄生的非寄主卵,有利于茶毒蛾黑卵蜂的室内大量饲养和繁殖。  相似文献   

18.
为明确舞毒蛾Lymantria dispar幼虫龄数和龄期划分的形态依据,以室内饲养的来自内蒙古自治区、山西省、辽宁省、贵州省、云南省和四川省的亚洲型舞毒蛾种群以及亚洲型舞毒蛾和欧洲型舞毒蛾的杂交种群作为试验材料,收集每次蜕皮时掉落的头壳并测量其宽度和长度,绘制频数分布图后基于Dyar法则划定幼虫龄数和龄期,并利用Crosby生长法则和线性回归分析进行验证。结果显示,舞毒蛾幼虫头壳宽度和头壳长度的频次分布图可以划分为7个相对集中的区域,1~7龄幼虫的头壳宽度平均值分别为0.55、0.92、1.54、2.42、3.51、4.74和5.88 mm;1~7龄幼虫的头壳长度平均值分别为0.49、0.78、1.21、1.93、2.83、3.89和4.90 mm。幼虫头壳宽度和头壳长度的Crosby指数均小于10%,说明幼虫的头壳宽度和长度均可作为划分龄期的形态指标。在室内饲养过程中,只有小部分雌性舞毒蛾幼虫才能成长至7龄,全部的雄性幼虫和大部分雌性幼虫的龄期为6龄。1~7龄幼虫的众数龄期值分别为10.75、4.99、4.68、6.27、8.24、10.20和4.90 d,整个幼虫众数龄期为50.03 d。关键词:舞毒蛾  相似文献   

19.
【目的】旨在为明确危害金刺梨的毒蛾种类、识别特征及发生规律,为金刺梨害虫防治提供依据。【方法】2021年3月—2022年1月,通过采用踏查法和灯诱法对安顺市2个主要金刺梨种植基地开展毒蛾调查与监测。【结果】共采集到毒蛾科Lymantriidae共7属12种,其中灯诱采集毒蛾成虫11种,踏查采集毒蛾幼虫6种。踏查发现6种毒蛾直接为害金刺梨;戟盗毒蛾与双线盗毒蛾3—11月可见,发生周期最长;盗毒蛾与黑褐盗毒蛾4—9月可见,榕透翅毒蛾7—9月、环茸毒蛾3—8月可见少量幼虫。针对成虫和幼虫分别编制了检索表,对取食为害金刺梨的6种毒蛾幼虫形态进行比较。【结论】本研究记述了毒蛾幼虫为害金刺梨的特征,编制了成虫和幼虫检索表,并提出了相应的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20.
木毒蛾(Lymantria xylina Swinhoe)属毒蛾科.在我国发生普遍,各地均有分布,其食性较广.主要寄主有木麻黄、相思树、茶、柿、柑橘、番石榴、芒果、枇杷、龙眼、荔枝等林木和果树.以往该虫是福建沿海防护林木麻黄的重要害虫,2003年上半年.突然在福建省厦门市部分龙眼树上大量暴发,并严重为害.其幼虫食量大,主要取食龙眼叶片、果穗等.据调查.受害重的龙眼树每片叶上有幼虫2~3头.一般龙眼树每穗幼虫1~2头.受害轻的龙眼树叶片被吃得残缺不全,受害重的叶片和果实全部被吃光,只剩下枝条,整株龙眼树似火烧过,呈褐色.龙眼木毒蛾从2003年起在本市部分龙眼果园开始成灾.并有向外扩展蔓延趋势,受害面积年年增加.国内在龙眼上.对木毒蛾的生态、发生、消长及防治等的研究和较详细的报道很少.笔者于2005~2007年,在前2年的调查观察、发生监测、为害特点及防治技术研究的基础上.对其进行了生物学及控制技术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