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3.
黄淮海夏玉米的育种目标及品种选育方法改良 总被引:7,自引:3,他引:7
分析了我国黄淮海夏玉米区的生产和品种推广情况,提出了本区的育种目标,即超级玉米新品种潜在产量应达到15t/hm2,小面积(1~2hm2)试验超过13.5t/hm2,大面积示范产量应达到12t/hm2;适宜在75 000株/hm2高密度下种植,高抗倒伏,高抗夏播区4种以上主要病害;中早熟,能适应黄淮海生态区气候。自交系产量高,夏播区制种产量达到6t/hm2。该区的专用品种选育应以优质饲料玉米品种为主。主要杂种优势群是Reid、塘四平头和温热Ⅰ群,由此组成3个主要杂优模式,Reid×塘四平头、温热Ⅰ×Reid、温热Ⅰ×塘四平头。自交系选育方法上,应通过增加种植密度90 000株/hm2)来提高选择压力,特别要加强对抗倒性状的选择。种质系统改良上,加强黄早四衍生系、478衍生系和温热Ⅰ群自交系的改良,引进春播区优良的340衍生系和Mo17衍生系。 相似文献
4.
河北省夏玉米品种产量变化趋势及育种方向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分析了1986~2000年河北省夏玉米区试品种的产量变化趋势,提出今后河北省夏玉米育种主攻目标是产量和品质并重,主攻方向是中熟玉米杂交种和特种用途玉米杂交种。 相似文献
5.
黄淮海夏玉米无公害高产栽培技术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黄淮海夏玉米区在我国玉米生产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玉米的高产、无公害生产技术是广大农业科技工作者今后需要坚持研究的课题。本文根据当前黄淮海夏玉米区生产实际,结合多年研究实践,从产地环境与产品质量标准、栽培管理、病虫草害的综合防治等方面论述了该区夏玉米无公害高产栽培技术,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8.
9.
10.
国内玉米育种的发展方向及贵州玉米育种的策略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阐述了国内玉米育种存在的问题和发展方向。针对贵州高寒山区自然气候复杂,立体农业的特点,提出了玉米育种应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方针。玉米育种应确定主攻方向,积极引进国内外优良种质资源,走生态育种的道路,强调加强与种子、农技部门的合作,使育种研究逐步实现产业化,把小作坊式的个人育种逐步改变为流水线式的集体操作。这样才能提高育种效率,使贵州玉米育种在全国育种领域占有一席之地。 相似文献
11.
黄淮海夏玉米区玉米籽粒带菌检测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明确黄淮海夏玉米区玉米籽粒带菌量,为玉米安全生产、储藏加工以及检疫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分别于玉米乳熟期及完熟期,采集黄淮海夏玉米区4个省(河北、河南、山东、安徽)90个市/县的玉米果穗,每个市/县采集表面未发生病症且果穗饱满的玉米穗4个,共采集720个样本。对所有样本进行籽粒外部及内部带菌量及带菌种类的检测,外部检测采用洗涤检测法,通过统计菌落总数与稀释倍数,计算籽粒表面的孢子负荷量及分离到的各菌属的分离比例;内部检测采用PDA平板法,对籽粒外部检测过的10个籽粒消毒后置于PDA平板上进行培养,统计每个籽粒带菌情况,计算籽粒带菌率及各菌属的分离频率。并且对籽粒内部分离频率较大的菌群进行形态学和分子鉴定。【结果】供试样本带菌量较大,乳熟期籽粒孢子负荷量在0—1 886个/粒,均值为439个/粒,籽粒带菌率在0—65.0%,均值为23.6%;完熟期籽粒孢子负荷量在18—2 658个/粒,均值为942个/粒,籽粒带菌率在10.0%—100.0%,均值为59.6%。完熟期带菌量大于乳熟期,但部分地区乳熟期带菌量仍较大。不同地区玉米籽粒带菌量存在差异,河南省的玉米籽粒带菌量较大,安徽省带菌量最少,河北省与山东省居中且差异不明显。玉米籽粒内部以及外部均携带的真菌类群有镰孢菌(Fusarium spp.)、青霉菌(Penicillium spp.)、曲霉菌(Aspergillus spp.)、链格孢菌(Alternaria spp.)、木霉菌(Trichoderma spp.)、根霉菌(Rhizopus spp.)、蠕孢菌(Hel-minthosporium spp.)、毛霉菌(Mucor spp.)。乳熟期籽粒外部和内部镰孢菌的分离比例分别为59.1%和36.1%,说明玉米在乳熟期时即有大量镰孢菌侵入;籽粒外部青霉菌和曲霉菌的分离比例分别为8.9%与0.7%,籽粒内部的分离频率分别为6.0%与1.9%,说明乳熟期青霉菌与曲霉菌也已经开始侵染玉米果穗。完熟期籽粒外部与内部镰孢菌的分离比例分别为71.9%和58.5%,籽粒外部青霉菌和曲霉菌的分离比例分别为17.0%和0.9%,籽粒内部分离频率分别为9.3%和2.6%,说明镰孢菌、青霉菌、曲霉菌为本研究黄淮海夏玉米区玉米籽粒携带的主要真菌。形态与分子鉴定结果显示,镰孢菌属中轮枝镰孢(F.verticillioides)的分离频率为29.7%,层出镰孢(F.proliferatum)的分离频率为25.9%,禾谷镰孢(F.graminearum)的分离频率为1.3%,表明轮枝镰孢为优势菌;青霉菌主要分离到绳状青霉(P.funiculosum)和草酸青霉(P.oxalicum),分离频率分别为5.0%和3.6%;曲霉菌主要为黄曲霉(A.flavus)和黑曲霉(A.niger),分离频率分别为1.4%和1.2%。【结论】表面无症状的玉米籽粒在乳熟期及完熟期均携带大量病原菌,且完熟期带菌量大于乳熟期;镰孢菌在黄淮海夏玉米区的分离频率最大,轮枝镰孢为当地玉米籽粒携带的优势真菌。 相似文献
12.
从高油玉米之成功看我国玉米育种之创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陈绍江 《中国农业科技导报》2001,3(1):59-63
高油玉米的创新与发展是我国玉米育种领域的一个成功范例。本文分析了高油玉米成功的原因,探讨了我国玉米育种创新的若干方向。建议以国家玉米改良中心为依托,开展长期种质扩增计划,建立中国玉米遗传资源库或遗传合作社。提出了玉米优质化、标准化、生态化和分子育种等领域理论、技术、管理创新的可能途径。 相似文献
13.
为筛选出鲁南地区适宜推广种植的籽粒机收夏玉米品种,有针对性地选取了宜籽粒机收的10个夏玉米品种开展种植试验,分析各品种生育进程、生育期、叶面积指数、干物质积累过程、产量及其构成因素、果穗生长情况、植株生长情况等。结果表明,京农科728、登海618、新单58、登海111、登海518、MC812生育期较短,果穗生长松散,机收特性(破碎率、杂质率、落粒率)均表现较好,建议在黄淮海夏玉米优势区作为籽粒机收品种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河北省玉米种质基础述评与育种方向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八五”以来,河北省玉米种质有了明显变化,大量国外种质的导入和群体改良的工作使我省玉米种质形成了以瑞德系统,唐四平头系统,旅大红骨系统为主,其它种质为辅的新格局,但种质基础相对狭窄仍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本文通过对1991-1995年间河北省玉米区试材料的分析,评述了河北省目前玉米种质应用现状,试拟了河北省玉米育种方向1,即以拓宽种质基础为基础,以提高产量为前提,以选育中早熟,抗逆性强的品种为重点 相似文献
15.
16.
17.
王建刚 《新农村(黑龙江)》2013,(18):136-136
本次研究以盐城滨海港经济区小街村为试验点,分析当地气候特点,找出对夏玉米栽培的利害条件;研究夏玉米的品种选择、播种时机、种植方法、科学用肥和病虫害的防治技术;分析各项影响夏玉米生长指标。根据研究的各项指标,提出能够提高夏玉米种植效益的一套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18.
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