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四十年代末我曾在江南水乡的浙江海宁硖石教书。硖石水陆交通方便,是丝、米、布、茶四大市场之一,被誉称为杭、嘉、湖三角州的鱼米之乡。商贾云集,贸易兴隆,尤其是茶馆,在这个富有古镇风貌的江南集镇上,就有130多家茶馆店,遍布于集镇的大街小巷码头。茶馆生意特别好,门庭若市,孵茶馆已成了当地民俗习惯。住在离集镇较远村庄的农民,天不亮,有的赶路,有的摇着小船到镇上来吃早茶,泡壶茶,喝着听听新闻,或者会会亲友,或者为排遣心中的郁闷,一边喝茶,一边听着小街上传来卖唱姑娘在愁缠绵的三六琴声和唱曲声,等到太阳出来,才…  相似文献   

2.
鲁迅与茶     
有一文艺单位,想在上海开爿艺术茶馆,取名“鲁迅茶馆。”。上海的“鲁迅茶馆可与北京的“老舍茶馆”齐名。一来,鲁迅、老舍都是文艺界著名人士。二来,上海是鲁迅长期生活、战斗过的地方(可说是鲁迅的“第二故乡”),三来鲁迅生前十分爱喝茶。他一边品茗,一边构思佳作,在他的日记中,就有买茶、赠茶及外出饮茶的记载。鲁迅对品茗有一论说:“有好茶喝,会喝好茶是一种清福。不过要享这种清福,首先就必须  相似文献   

3.
中国人历来喜欢在工作劳动之余,客来叙事之际,休闲生息之时,边把盏品茗,边吟诗作画,或促膝谈心,或公断议事,而茶馆就是进行这些活动,适合这种雅趣,体现这等风习的极好场所。所以,自茶馆问世以来,历经千百年,长盛不衰,一直受到人们的欢迎。茶馆乃是专门用作饮茶的场所,也是人们休息娱乐、买卖交易、问讯议事的地方,可谓男女毕至,老少咸宜的好去处。人们来到茶馆,沏上一壶茶,“摆开龙门阵”,啜茗清谈,好生安逸。在茶馆,“四海之内皆兄弟也!”不论职位高低,不分财产多少,不问您我他,大家一起喝茶,国事、家事、心头事…  相似文献   

4.
旧时镇江茶馆颇多,茶饮之风尤盛,可谓"处处桥头见茶肆,条条小街有茶馆".一些稍具规模的茶馆中还设置了书场、面饼摊点等,所以除集聚本地平民百姓、三教九流外,还吸引了众多南来北往的商贾游客. 镇江上了年纪的老人大都记得,当时的茶馆有荤、素之分.荤茶馆集中在城外大西路一带商业区,大商号的老板同客商洽谈生意,一般好在荤茶馆,一来可边品茶,边谈生意,二来还便于摆酒宴招待.素茶坊则遍及全城,除春节停业数日外,每天均供应清茶点心.旧时南门大街有一家叫"春生园"的茶坊,规模较大,能摆二十张八仙桌,同时接待近百名茶客.在五条街附近有"杨家茶坊"和"联桂茶坊",也较有名气.另外还有大西路上的"如意茶坊""、小门口的"鸿翠茶坊"、天主街一带的"大兴楼茶馆"、"华阳楼茶馆"及宝安新街的"万和楼茶馆"、镇屏街上的"栊江茶坊"等.  相似文献   

5.
马禄祯 《农业考古》2001,(4):115-116
当都市休闲成为一种时尚时 ,茶馆即应时而出。在古筝丝竹的清音雅乐中 ,在瓷碗陶壶的拙朴浑厚中 ,品一品东西南北的茶香 ,看一看文房四宝的雅致 ,恍如在时光隧道中回看文化长廊、观赏历史风情画卷 ,那是何等的惬意啊 !不要以为这是文学意境 ,其实这种意境以及衍生出的这种氛围就在我们身边。在省城郑州 ,在不知不觉中已有五十来家茶馆竞相出现在郑州的大街小巷上 ,而位于省会北二七路上的一壶缘茶楼堪为其中的代表。记者日前与朋友小聚时曾领略了郑州茶馆的“美、健、性、伦” ,贪图了它的“清、敬、和、乐”。置身其中 ,一壶缘茶楼回归自然…  相似文献   

6.
在湖北省钟祥市长集镇刘集村,村民农闲上茶馆已成为一种时尚。该村一位叫刘全文的年轻小伙子,高考落榜后,根据村民的迫切要求,在自家开办了一个“科技茶馆”。并且准备了大量的种植、养殖、加工、家庭生活等方面的书刊,可买可租可看。还配备了一台DVD全天播放科技影碟。农闲之际,来茶馆坐坐,一边品茶,一边看科技书刊、影碟,茶馆成了农民怡情益智的好去处。一些种养专业户常常坐到一起来,边看边评,畅谈感受,交流经验。不少青年农民以前农闲时总爱聚在一起打扑克、搓麻将,将时间白白浪费掉。现在通过观看科技书刊、影碟,学到了科学知识,掌握…  相似文献   

7.
素有陕西江南美称的汉中地区 ,也是我国西部的绿茶主产地。走访城乡 ,除了商业大厦每日顾客人来人往外 ,最红火的地方就算大小不一、风格不同的茶馆了。从古到今 ,茶馆是人们谈心议事、交流会友的好地方 ,许多生意人常是一边品饮茗茶 ,一边寻找信息 ,谈买卖 ,讲价格 ,在一片友好和谐的气氛中拍板成交。也有远地农民进城办事 ,坐在茶馆休息片刻 ,顺便倒一碗茶提神解乏。至于闲老无事者 ,更是茶馆的常客 ,把“泡茶馆”做为人生夕阳的乐趣。解放前后 ,由于茶叶还没有进入大发展的时期 ,因而汉中地区的茶馆设备都很简单 ,仅有桌凳、火炉、水壶和…  相似文献   

8.
茶馆和戏园     
茶馆和戏园四川省成都市文化局李祥林茶、戏连姻在中国文化史上由来已久,其突出表现之一,就是茶馆与戏园多有缘份。当年,京剧大师梅兰芳先生回忆半个世纪前的剧场时即云:“最早的戏馆统称茶园,是朋友聚会喝茶谈话的地方。看戏不过是附带性质”。如当时京城最古老的戏...  相似文献   

9.
刘钟瑞 《农业考古》2001,(2):171-172
如果到上海老城厢逛一逛 ,也许会发现老城厢最具特色的店家是茶馆。旧上海 ,老城厢曾是上海茶馆的集中地 ,尤其是在城隍庙一带 ,以湖心亭茶楼为中心。周围有茶馆十几家。随着社会的变迁 ,特别是十年动乱开始后 ,老城厢的茶馆除了湖心亭茶楼外 ,所有的茶馆已全部消失。现在 ,在老城厢范围内 ,仅豫园商城和上海老街就有大大小小的茶馆十几家 ,使老城厢地区又重现了历史旧幕。然而 ,和旧上海的茶馆不同 ,现在的茶馆、无论在装饰布置 ,还是在经营格局上均体现了浓厚的文化底蕴 ,成为一个集品茗 ,休闲、交友、赏艺的高雅场所。各家茶馆在突出主题…  相似文献   

10.
许久不去上海,不知上海的茶馆是兴旺还是萎缩了。茶馆里是否还有艺人在表演评弹、滑稽和评书。我单知道北京的茶馆在死灭之后,又复苏了,虽然只是一两家,也毕竟是件好事。然而,那茶价竟惊人的昂贵,不大像大众化的东西,倒更像怀旧寻旧的人物过瘾的地方。我在大街上见过一两家私人的小茶馆,供应茶水与包子,价格平宜,设备虽简陋,却实在是为普通的路人和平民预备的。我觉得这才是应当鼓励的,然而没人为他们写文章。我记得我曾在嘉兴的茶馆里听过评弹,在成都的茶馆里听过说书,都极有味道。而且那氛围极好,让人感到淳朴的温馨。从茶馆文化的滋养中派生几位文艺家也不是不可能的。据我所知,北京五十岁以上的作家、艺术家,小时候没进过茶馆,听过评书的纯洋派儿人物寡矣。洋学生进土茶馆儿,溶中西文化为一体,这怕是北京作家有北京味儿的一大原因。邓友梅写  相似文献   

11.
朱郁华 《农业考古》2002,(4):140-144
文人与茶馆文人与茶馆结缘。所谓茶馆文化便是在文人们的参与下日渐形成的。中国茶文化的内容 ,由明清到近代已形成各具地域特色茶馆文化 :巴蜀文化与四川茶馆、吴越文化与杭州茶室、京都文化与北京茶馆、海派文化与上海茶馆等 ,斑斓多彩 ,风格各有异趣。茶馆吸引众多文人墨客的直接参与 ,茶馆里清茶一杯 ,谈风论雅 ,品茗谈文 ,论画挥毫 ,正是由于文人与茶馆的结缘 ,使茶馆更富文化魅力 ,更具风采。茶馆不仅是人们约会、娱乐、议事、交换信息的方便场所 ,而且也是文人活动的场所。有的艺术家到茶馆体验生活 ,还有的作家写作专到茶馆里 ,来个…  相似文献   

12.
孙锦宜 《农业考古》2004,(2):188-189
垒起七星灶 ,铜壶煮三江。摆开八仙桌 ,招待十六方。……《沙家浜》这出戏中阿庆嫂在春来茶馆智斗刁德一、胡传魁的这段唱词 ,现今在中国大地上已家喻户晓了。此段唱词昌由汪曾琪先生填写。唱词中提到的八仙桌 ,人们可能并不陌生。但绝大多数人对江南茶馆中的七星灶就不太了解了。以至于有人认为七星灶就是老虎灶了。其实这两者不是一回事。就茶馆的运作来说 ,关键问题是热水的供应问题。茶人皆知 ,这泡茶之水是有讲究的。这里权且不谈 ,茶水之源之别带来茶味上的差别。就热水程度而言 ,尚若水煮沸过了头 ,水太老了泡茶不好喝 ;尚若煮了不够…  相似文献   

13.
少时 ,家住九江市环城路 ,靠近西门口过江码头。这里 ,过往人员多 ,店面也不少 ,算是热闹非凡的一个街区。其时 ,我家在庆余里斜对面 ,父亲靠做裁缝养家糊口 ,紧挨庆余里旁边 ,有家茶馆和一家开水店 ,生意也还火红。我每日上学和放学 ,都要从茶馆门前过 ,总见店内外人头簇动。这个没有大招牌的茶馆 ,门里屋外摆了许多方桌 ,喝茶的人 ,围着方桌坐在长条凳上 ,悠然自得地闲聊 ,谈生意 ,论行情。这些人 ,多数是做小生意的 ,有的是挑鱼卖茶的 ,也有闲暇市民。人们花费不多 ,即可解渴解乏。在茶馆喝茶 ,主随客意 ,无拘无束 ,一壶茶随便喝 ,只要有…  相似文献   

14.
黄昏情     
《新农村》1995,(10)
铜雀峡“春香茶馆”门口的那盏灯亮了,夜色中,将光明射向峡里,照亮了那条通往东干渠水利工地的沙土路,茶馆的老板娘夏春香,站在茶馆门前地坎上,不时向那条沙土路上张望。夏春香五十二岁了,但看上去只有四十三、四岁,风韵不减当年,四年前丈夫病故,由于与儿媳妇处不拢,便独自从山上搬到峡里,在靠310国道边搭起两间简易房屋,开了一家茶馆,兼卖便饭,这条国道上,来往的车辆多,人也多,生意做得红红火火。儿子几次来接她回去,都被她谢绝了。  相似文献   

15.
旧上海茶楼甲天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清末民初,上海茶楼生意兴隆异常。据不完全统计,宣统元年(1909)上海有茶楼64家,到民国八年(1919)达164家。再往后,大大小小的茶馆达数百家之多,仅城隍庙(今豫园)一处,即有大小茶楼几十家。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下“十里洋场”畸形繁荣的产物之一。真可谓“上海茶楼甲天下”。然而,“上海茶楼甲天下”,主要倒不仅仅是因为其茶楼多(成都有茶馆700余家),而在于它是“十里洋场”的一个缩影。从中可以窥见二十世纪上半期在洋风熏染下的旧上海的社会百态。正是因为这一缘故,上海的茶馆就不象北京茶馆那样泾渭分明:棋  相似文献   

16.
阎莉 《农业考古》2003,(2):67-68
我是一个普通女性 ,大西北是我的故乡 ,从小在新疆长大 ,这块热土有我童年的梦 ,后来我在一种很忧愁的心情下离开自己的故乡来到河北打工、读书、学技术、经商、直到开始经营我的茶馆。说到茶馆 ,那是有一次从西湖边走过 ,看到很多的茶馆 ,我很好奇地走进了一个非常简洁明亮的茶馆 ,那种环境、那种气氛让我喜欢 ,平生第一次品尝到工夫茶的味道。茶艺小姐在泡茶的过程中还讲解了茶艺的过程 ,我感觉真是一种享受 ,无论是从精神 ,还是形式上我都感觉是一种美的享受 ,是从来没有过的 ,并且我还偷学了几招 ,回来的时候我就在想 ,有一天我要开一家…  相似文献   

17.
面子 小城郊区有家茶馆,名字“四通”,取四通八达之意。茶馆虽说经营时间不长,但老板热情好客,颇有心计,茶馆内外收拾得干干净净,倍儿清爽,茶馆也就成了路人歇脚休憩的好地方。 有天下午,一辆破旧不堪的汽车停在“四通茶馆”前。车头坑坑洼洼,车箱锈迹斑斑。灰头灰脸的司机要去附近办点事,让茶馆老板代为照看。天挨黑,司机匆匆致谢告辞。亲历这一幕的老板儿子问:“老爸,您咋能就这样让他走了呢?咱该收他点钱才对!”“收多少?”老板问。“起码也得三五十元吧?”“那不是打劫吗?”“打劫?您看他那辆破车,和咱这漂漂亮亮的…  相似文献   

18.
20 0 1年 9月 8日 ,湖州陆羽茶文化研究会在浙江德清举办了一次别开生面的“苕溪茶会暨三味茶馆开张”活动。如今 ,德清城乡有灵通信息、延年益寿、深受农村中老年人喜爱的老茶馆 2 14家 ;有放松心性、陶冶情操、深受白领阶层和中青年常去的大小茶艺馆 4 0多家 ,全县城乡每天有 3.7万多人在茶馆中喝茶品茗 ,其乐融融。新世纪新开张的三味茶馆 ,又以增添乡土文化气息特色而吸引了众多的远近茶客 ,天天下午和晚上门庭若市 ,热闹非凡。这家座落在老县城县桥河畔 ,是忻国梅和忻国莉两姐妹下岗后 ,利用私房装璜一新的茶艺馆 ,一楼是品茗大厅、二…  相似文献   

19.
逸人 《农业考古》2001,(4):130-131
西子湖畔近年消然崛起一种新兴行业———茶艺馆。而让人倍感欣慰的是 ,多达四、五十家竞争剧烈的这种文化休闲场所 ,没有一家搞“三陪”。近日在广州举办的第六届国际茶文化研讨会上 ,专家学者们把各地茶艺馆依据现状划分为三个类别 :清茶馆、荤茶馆和花茶馆。顾名思义 ,花茶馆就是充斥“三陪”的 ,也有变相聚赌的 ,惟清茶馆最能体现中华茶文化的境界 ,成为人们消闲遣兴、交友联谊、洽谈商务、品茗论道的好去处 ,对弘扬茶文化、开拓茶旅游、发展茶经济、繁荣茶科学起到了积极作用。当与会者了解到惠州的茶艺馆全是清一色的清茶馆 ,无不为之…  相似文献   

20.
近代杭州茶馆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杭州茶馆业历史悠久,其雏形约在唐代中叶以前就已出现。宋以后发展很快,尤其是南来定都杭州,给茶馆业的兴起带来了巨大契机,杭州茶馆兴盛一时。到了清代,随着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市民阶层不断扩大,出现了一大批既有钱又有闲的如八旗子弟之类的人,要求有一种多功能的大众活动场所,供不同层次的人在其中休闲、饮食、娱乐、交易,茶馆由于兼具这些功能,成了首屈一指的选择,得到了迅猛发展。近代是杭州茶馆业的鼎盛时期,据说,从清初直到民国末年,杭州茶馆遍及城乡,最多的时候颇具规模的大型茶馆就达三百多家,小型茶馆、茶摊更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