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李松杰  李兴华  肖绚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1):12968-12970,12973
界定了昌江水域的概念,指出昌江作为景德镇的母亲河,是这个千年瓷业城市和外界联系的唯一通道,强调了其在景德镇城市经济发展以及瓷业发展过程中起到的重要作用。运用文献分析、实地考察的方法,论证了这座瓷业城市沿昌江形成的窑址景观、昌江水域的交通景观、民俗和建筑景观以及独特的意象景观,分析了文化景观的构建与演变历史,以此来探究城市发展的历程。突出了以昌江为主线形成的独特文化景观反映出"水元素"在景德镇城市发展和瓷业生产运输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以期在景德镇加强昌江"一江两岸"的改造、构筑新文化景观中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并对景德镇城市发展和完成传统与现代的对接产生一定启发。  相似文献   

2.
蔡定益  肖绚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17):10167-10169,10213
论述了景德镇瓷业的崛起中重要的茶文化因素,主要是唐代开始饮茶风气的兴起、唐宋浮梁(今景德镇)及其周边茶业的兴盛、唐宋到明清饮茶风尚的变迁以及一些著名茶人对景德镇瓷的推崇。  相似文献   

3.
乡村聚落景观生态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雷凌华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21):6524-6527
目前,乡村聚落景观生态学研究在中国尚处于初创阶段,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需要进一步研究乡村聚落景观生态学。先对国外乡村聚落景观生态的研究动态做了简要回顾,然后从乡村聚落景观的营建选址、规划布局、植物景观、水口园林景观、建筑及其装饰文化景观、生态评价及预警6个方面对乡村聚落景观生态研究进行了综述,最后对乡村聚落景观生态的研究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4.
乡村聚落指的是以农业生产为主体的乡村区域;从人口空间分布的角度来看,乡村聚落是指城市之外的乡村人口规模聚集的地域空间。聚落的分布格局是自然、社会、经济以及历史发展的反映,是人类活动强度的空间表现。对聚落空间分布格局及其影响因子的分析,可揭示人类活动与景观形成和演化的机制,是探讨景观格局与人类生态过程的相互关系的重要途径。乡村聚落研究是乡村地理学研究的核心,  相似文献   

5.
景德镇作为千年瓷都,在国内外都享有盛誉,而陶瓷行业也是景德镇的主体产业,"瓷业兴,百业兴"。陶瓷设计的发展与创新对整个陶瓷行业来说是关键性的,本文试图论述如何通过数字化技术,使得景德镇陶瓷文化及产业得到更好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本文以产业性质,产业构成为依据,将浏阳大瑶镇的非农业聚落划分为11类6型,讨论了大瑶镇非农业聚落的聚集与集镇发展的相互关系。提出:(1)大瑶镇商业聚落的中心集聚效应是非农业聚落在集镇中心和沿交通干线集聚的形成基础,是大瑶集镇快速形成和发展的直接推动力;(2)大瑶镇工业聚落是非农业聚落的主体,其相对分散的布局间接推动了大瑶集镇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胡秀萍 《农业考古》2012,(3):181-183
当前,在乡村旅游发展如火如荼的形势下,乡村聚落景观的保护与更新,成为新时期乡村景观规划建设的重要内容。景观设计师应在注重对环境的保护的同时,展现对自然、对乡土的关爱,体现对社会、对环境的责任,使得乡村旅游和乡村原始风貌、文化景观的传承之间和谐共生,并达到有序发展乡村旅游的目的。  相似文献   

8.
浮梁是中国著名的瓷茶产区,瓷茶互动成就了浮梁辉煌的历史。在浮梁千年发展历程中,构筑了多样化的茶文化景观,也对浮梁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本文从浮梁茶文化景观的形成和演变,来探讨瓷茶互动下的浮梁社会经济发展,以其对浮梁茶文化旅游和文化景观的构建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9.
传统村落文化景观是人们长期适应自然与社会演变的产物,其记录并保存着村落形成与发展的历史,反映出村落的文化内涵,体现出地方人群的价值取向和生活观念,具有地域性与多样性特征。西河古镇传统村落在区位地理格局、聚落整体景观、建筑空间、生产方式及文化内涵与形式等方面具有独特的文化景观意象,圩田水利环境、政治交通职能、地域文化及经济技术水平等因素影响其文化景观的演变,古镇的聚落空间功能、环境营造特征、文化呈现形式等不断适应时代发展而改变。合理保护与开发西河古镇的文化景观,能够促进其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0.
随着我国城镇化的逐步推进和社会经济发展,过去的城乡二元结构被新型城乡关系替代,乡村景观在区域发展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本文立足城乡梯度视角,首先探讨城市郊区乡村景观的存在形式与构成,乡村景观包括乡村自然景观以及聚落景观、农田景观和文化景观等乡村人文景观。之后在目前研究较为热点的生态系统服务基础上,提出乡村景观服务的内涵与功能,在城乡梯度下,乡村景观为城市提供了食物、能源、物资等生产服务,水土保持、气候调节等生态服务和文化传承、休闲游憩、美学鉴赏等生活服务多种价值。最后一部分在对现有文献分析的基础上,归纳出乡村景观服务功能要受到自然环境本底、土地利用方式、社会需求特征、城乡关系和社会发展战略等因素影响。  相似文献   

11.
旅游发展催化了传统聚落的景观更新,促使居民对地方景观认同发生剧烈的重构。以云南大理沙溪古镇为研究对象,基于景观认同的3个维度,通过半结构式访谈及对访谈材料的编码、语义网络分析,分别从“认同的内容与态度”和“认同的维度”两个方面考察居民对传统聚落的景观认同。结果表明:旅游发展背景下,居民对不同范畴聚落景观的变化认同的态度不同;聚落景观的重构同时包含凸显、消解和对抗3种状态。据此提出“增强行动意愿,促进认同凸显”“树立发展眼界,正视认同消解”和“厘清个体诉求,化解认同对抗”3项应对策略,以期促进传统聚落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2.
该文以万源为个案,通过梳理达州市茶业历史,分析当地茶品质特色,论证达州市茶产业冠名"富硒茶"的可行性,以探寻达州市茶业产品发展方向,利用"巴山雀舌"品牌提升达州茶叶产业形象。为促进达州市优质绿茶产业发展,从原料生产、严格制度、市场开拓、队伍建设、研究机构等方面提出了相关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乡村聚落建筑景观因其独特的物质和精神魅力吸引着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虽然对其研究相对比较成熟,但还存在不少问题。乡村聚落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根脉,积淀了丰富的历史文化。千百年来,乡村聚落建筑景观在历史的变迁中不断地得到演化和发展,中国民族传统文化在乡村聚落的乡土民俗之中得以传承和弘扬。村落是农村自然景观美的点缀,是乡村聚落建筑景观的重要组成。文章从对乡村聚落建筑景观的研究现状入手,深入阐释了对其进行更新和改造的必要性,并对改造和设计思路进行了探索分析。  相似文献   

14.
乡村聚落景观是自然环境和乡村居民活动的综合载体,在乡村发展进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德国在乡村聚落景观发展过程中,经过长期摸索,探寻出一条具有浓郁本国特色的发展道路,其发展经验对世界各国的乡村建设与发展有重要的参考价值。鉴于此,本文首先追溯德国乡村聚落景观的发展历程,随后从区域空间形态、绿化形态、历史文化形态和农业形态等方面系统总结德国乡村聚落景观的发展特征。最后,依据德国乡村聚落景观的发展经验提出,在中国的乡村建设过程中,应当实施科学规划、健全法律法规、注重保护传统文化与地方特色、坚持以人为本鼓励乡村居民参与等启示,为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乡村聚落景观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5.
景德镇以瓷业生产闻名于世,明清时代就成为全国瓷业生产的中心。关于景德镇的瓷业史研究,中外学者已作了不少卓有成效的探索。但是,对足以影响景德镇城市经济发展的周边农村的社会经济研究则尚无专文。 1985年春,我们赴景德镇作瓷业发展史的实地考察,在市属的瑶里乡,发现清修《詹氏宗谱》一部和詹氏祀产散契一卷,共计契约72件。其中最早的为明嘉靖四年(1525),最晚的为清同治五年(1866),它们以田地、山场买卖契约为主,占57件,其它包括水碓、库房、店屋买卖及分家合约等内容为15件。这些珍贵资料的发现,为我们从一个侧面去了解明  相似文献   

16.
林辉  荣侠  陈晓刚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3):1618-1620,1774
立足于人文科学角度,阐述了景观文化与文化景观的内涵,并从构成、类型、特征的角度对二者进行比较分析,认为从构成角度看,文化景观可以狭义地理解为构成景观文化的非物质部分;从类型上看,各种类型的文化景观都有其对应的景观文化;从特征上看,景观文化与文化景观都具有地域性、独立性、包容性、积累性、传承性,不同的是景观文化的滞后性、稳定性和文化景观的不稳定性。论证了景观文化和文化景观的本质关联、发展关联、共生关联和互转关联,将景观文化和文化景观从本质上看做一个不断发展的开放理论体系,指出二者的不一致性是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人"的因素始终贯穿其中,并认为在一定条件下,文化景观与景观文化是可以相互转换的。  相似文献   

17.
三江平原城乡聚落的空间格局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三江平原城乡聚落为研究对象,综合应用ArcGIS空间分析技术和景观生态学方法,定量分析了城乡聚落的空间分布、规模分布和景观格局特征。结果表明:①三江平原城乡聚落整体分布稀疏,东南部和西部地区聚落分布相对较集中,东北部以及农垦区交错分布的区域聚落分布密度较低。聚落整体趋近于集聚分布,但集聚程度相对较低;②城乡聚落的规模分布存在空间集聚特征,但空间自相关程度不高。聚落规模分布呈现"南高北低"的空间分异特征,空间关联类型以正相关("高-高")类型为主;③城乡聚落斑块面积百分比较低,景观要素类型以耕地为主,城乡发展较缓慢。聚落斑块个数呈现出明显的分异特征,多数城乡聚落平均规模较小,离散程度较高,斑块形状较规则,破碎度较低。垦区城乡聚落数量多,规模小,布局分散的分布特征使得垦区难以发挥集聚功能,因此要统筹集中化发展,优化城镇空间布局。  相似文献   

18.
聚落研究是人地关系研究的重要领域,迅速兴起的森林旅游业对经济发达地区森林公园范围内的古村落保护构成严重的威胁。以江苏省苏州市西山森林公园Landsat 7遥感影像和数字高程模型为主要数据源,选择海拔、坡度、坡向、距河流距离、土地覆盖类型、距道路距离等作为西山森林公园内聚落适宜性评价的影响因子,基于地理信息系统(GIS)空间叠加分析模块,结合景观格局理论,对研究区进行聚落适宜性评价,并在此基础上,以东村古村为例,对现状聚落斑块布局加以分析,提出尝试性建议。结果表明:1聚落最适宜区域面积较小,只有263.34 hm2,占比3.13%,最不适宜区域面积最大,达3 973.68 hm2,占比47.17%。2从景观格局角度,最适宜区域的平均形状指标(AWMSI),斑块平均大小(MPS),斑块面积方差(PPSD)指标值都是最小。相反,在最不适宜区域这些指标值都是最大。3研究区域现状聚落斑块大多布局合理,应加以保留完善,而对于分布不适宜的聚落斑块,在保护的基础上对其采取合理有序的调整优化措施。4东村保存较完好的第1类、第2类风貌建筑和破损严重的第3类风貌建筑大多位于聚落最适宜和较适宜区域,以违章建筑、临时建筑为主的第4类风貌建筑则占用了聚落较适宜区域。  相似文献   

19.
生态农业与旅游业两大产业良性互动,要求乡村景观的生态农业价值与当地的特色文化紧密融合,兼顾农业和旅游业双重作用.在两者相互碰撞融合的过程中,衍生农业发展新业态、新产品及新的农业经济增长模式,推动生态农业景观的挖掘与开发,提升农村发展的潜力,但要发挥生态农业景观旅游的内生动力,必然要根植区域文化特色,真正落实一区一品,一...  相似文献   

20.
中央十分重视小城镇发展问题,提出了同步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战略部署,要求把发展县域经济,促进小城镇发展作为谋划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内容。潍坊市寒亭区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快推进街域产业发展,着力构筑起区域特色更加鲜明、结构布局更加合理、功能设施更加配套、集聚效应更加明显、竞争优势更加突出的街域产业发展新格局,实现了小城镇发展与产业发展的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