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黑曲霉葡萄糖淀粉酶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论述了黑曲霉葡萄糖淀粉酶的一般生物学特性及结构与功能的关系,重点对黑曲霉葡萄糖淀粉酶的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进行了较详细的阐述。  相似文献   

2.
研究结果表明,300~1000mg/L的赤霉素处理小麦幼苗后,小麦体内乙醇酸氧化酶活性提高18.75%~43.75%,正相关系数r=0.9655;500mg/L赤霉素处理后,乙醇酸氧化酶活性变化与处理时间呈正相关,直线回归方程为y=0.0796+0.00123x.300~1000mg/L的赤霉素处理使小麦蛋白质含量升高15.16%~37.74%,正相关系数r=0.9714;赤霉素对离体乙醇酸氧化酶活性无影响.用放线菌酮处理可抑制赤霉素对蛋白质合成和乙醇酸氧化酶活性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营养因子对黑曲霉发酵生产柠檬酸的影响。[方法]通过发酵试验考察了营养条件与柠檬酸产量的关系。[结果]单因素试验表明,柠檬酸发酵的发酵最佳时间为120 h,最佳碳源为蔗糖,最佳氮源为(NH4)2SO4。正交试验结果表明,最佳培养基配比为:蔗糖10%,(NH4)2SO40.4%,MgSO4.7H2O 0.025%,pH值6.0。[结论]确定了黑曲霉发酵柠檬酸的较优配方,为柠檬酸的工业高效生产提供理论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4.
通过在发酵过程中添加适量葡萄糖的方法,对维生素C二步发酵混合菌系生长产酸过程进行了适当的调控.最适加糖调控措施为:装液量为20 mL/250 mL摇瓶,接种量为10%,加糖时间为发酵启动后24 h,加糖量为0.08%,培养温度为29 ℃.最终调控组与对照组相比糖酸转化率提高了3.02%,发酵周期缩短了4 h.  相似文献   

5.
高晗  郭东会  张显忠  郭亚新 《安徽农业科学》2017,45(32):142-143,220
[目的]研究瞿麦黄酮的不同提取方法及抗氧化活性。[方法]采用黑曲霉固体发酵法、液体发酵法分别辅助提取瞿麦黄酮,与超声提取瞿麦黄酮得到总黄酮含量进行比较。通过测定瞿麦黄酮对羟基自由基、DPPH自由基的清除作用,对其抗氧化活性进行研究。[结果]黑曲霉固体发酵法得到的瞿麦黄酮含量高于液体发酵法,两者均高于超声提取的瞿麦黄酮含量。瞿麦黄酮的提取物对羟基自由基、DPPH自由基有良好的清除作用,其IC50值分别为0.065和0.046 g/L。[结论]该研究为瞿麦黄酮的开发与利用提供了新方法。  相似文献   

6.
利用固定化细胞发酵生产2-酮基-D-葡萄糖酸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用海藻酸钠、PVA及PVA与海藻酸钠以一定比例混合,制成2-KG产生菌的固定化细胞,经发酵实验表明,5%海藻酸钠固定化细胞的产酸能力及稳定性都优于其它固定化细胞。这种固定化细胞可以连续发酵6次以上,在4℃条件下,储存30天,仍具有很好的活性,与储存前产酸能力相同。  相似文献   

7.
黑曲霉固体发酵生产生淀粉分解酶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从土壤中筛选得到一株黑曲霉菌株,采用固体发酵法生产生淀粉分解酶,对影响该菌产酶的因素进行了研究,确定了发酵培养基配方和培养条件。试验中产酶活力提高达342U/g。  相似文献   

8.
为黑曲霉的实际应用提供依据.以黑曲霉(Aspergillus niger)CZ2为菌株,进行了液体发酵产纤维素酶条件的优化.确定了黑曲霉的最佳培养条件:麸皮和玉米芯为最佳碳源,麸皮:玉米芯的最佳比例为4:3,最佳氮源为KNO,,碳氮比为5:1,碳氮含量为4%,最适产酶pH为5.8,最佳产酶温度为30℃,最佳产酶时间为5天.黑曲霉所产纤维素酶各组分酶活力分别为:羧甲基纤维素酶活力为66.41 U/ml,滤纸分解酶活力为61.73 U/ml.  相似文献   

9.
普洱茶固态发酵过程的实质是微生物代谢作用,而黑曲霉在代谢中为优势菌,对咖啡碱代谢产生巨大影响。以黑曲霉为单一菌种,分别接种到茶叶、茶汤和含咖啡碱的液态培养基,并测定不同发酵阶段嘌呤碱的含量。结果表明,黑曲霉对茶叶碱的影响大于可可碱,对可可碱的影响大于咖啡碱,在咖啡碱液态培养基发酵中,茶叶碱增加幅度最大,且与咖啡碱浓度存在正相关性。  相似文献   

10.
普洱茶固态发酵过程的实质是微生物代谢作用,而黑曲霉在代谢中为优势菌,对咖啡碱代谢产生巨大影响。以黑曲霉为单一菌种,分别接种到茶叶、茶汤和含咖啡碱的液态培养基,并测定不同发酵阶段嘌呤碱的含量。结果表明,黑曲霉对茶叶碱的影响大于可可碱,对可可碱的影响大于咖啡碱,在咖啡碱液态培养基发酵中,茶叶碱增加幅度最大,且与咖啡碱浓度存在正相关性。  相似文献   

11.
响应面法优化黑曲霉发酵产葡萄糖酸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静  童群义 《安徽农业科学》2008,36(9):3720-3722
[目的]建立黑曲霉发酵产葡萄糖酸的理论预测模型,降低葡萄糖酸的生产成本。[方法]采用响应面法研究pH值、温度、发酵罐转速和葡萄糖浓度及其交互作用对葡萄糖转化为葡萄糖酸的影响。根据影响因素与响应值之间的回归方程得最佳发酵条件。[结果]pH值、温度、转速和初始葡萄糖浓度对响应值的影响显著。失拟项的p值为0.052 374,回归方程的R2为95.50%。模型验证结果表明,模型预测值和实测值吻合极好。在最佳条件(pH值6.0,温度30.7℃,转速267 r/min初始葡萄糖浓度125.2 g/L)下,响应值最大(0.947 38),黑曲霉发酵试验数据稳定,且葡萄糖转化率比原始条件(pH值6.0,温度30℃,转速240 r/min,初始葡萄糖浓度100 g/L)下的高,平均可达93%。[结论]在最佳发酵条件下,实际试验值与模型预测值基本一致,预测模型能较好地反映实际情况。  相似文献   

12.
黑曲霉固体发酵产酸性蛋白酶条件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经诱变后黑曲霉固体发酵生产酸性蛋白酶的培养基组成及发酵条件进行优化。结果表明,该菌发酵产酶的最适培养基和条件为米糠20 g,碳源玉米粉60 g/kg,氮源硝酸铵5 g/kg,MnCl2 4 g/kg,料液比1.0∶1.5,调初始pH值7,以6mL/100g的接种量接种,在40℃、180 r/min下发酵72 h,摇瓶产酶达到1 120.0 U/mL,比基础培养基提高了近2.9倍。  相似文献   

13.
为了优化霉菌产酶条件,获得较可靠的酶活性测定结果,采用两种酶活性测定方法,选用黑曲霉菌株,在配料中添加磷酸二氢钾等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又进行了复因素试验,选出黑曲霉产纤维素酶的最佳添加物组合,最后测定发酵物的主要营养成分。结果表明,玉米秸秆中加入1.8倍的水,添加磷酸二氢钾0.25%、硫酸铵1.00%~1.25%、蔗糖0.50%,可以使黑曲霉菌株产CMCase、FPase酶活性达到最高;玉米秸秆经黑曲霉菌株发酵后粗蛋白提高了1.2倍,而粗纤维、中性洗涤纤维、酸性洗涤纤维分别下降了34%、19%和23%左右;利用CMCase、FPase酶活性两种方法评价黑曲霉菌株产纤维素酶的能力是可行的,整个实验中从CMCase法和FPase法得出的结论基本一致,且FPase法操作步骤简单,成本低,较CMCase法精确度高。  相似文献   

14.
黑曲霉柠檬酸积累代谢机制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柠檬酸是能量代谢的产物,只有在阻止正常代谢进行的情况下柠檬酸才可能大量积累.20世纪30年代人们已经初步掌握了黑曲霉(Aspergillus niger)柠檬酸的发酵条件并进行规模化生产,然而对柠檬酸积累机理的研究还不是很透彻,黑曲霉柠檬酸积累引起了众多研究者的关注.另外,一些新的生物技术如基因组学技术的应用也为黑曲霉柠檬酸代谢的深层研究提供了可能.综述了黑曲霉柠檬酸代谢过程中己糖的输送、糖酵解和能荷调节机制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5.
耐高酸柠檬酸高产菌种的驯化及筛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选取发酵良好的薯干醪柠檬酸发酵液,通过酸度驯化与筛选,得到两株优良菌种,耐酸、发酵产酸性能优于原菌种Co827黑曲霉。  相似文献   

16.
双载体法固定化黑曲霉发酵产壳聚糖酶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探索玉米芯颗粒吸附、海藻酸钠包埋固定化黑曲霉(Aspergillus nigPr)孢子的方法以及双载体固定化黑曲霉发酵产壳聚糖酶的条件。实验结果表明,玉米芯颗粒对黑曲霉孢子的吸附容量约为5×10^7个/克;适宜包埋剂质量分数为1.0%;0.2g玉米芯颗粒经吸附、包埋与增殖预培养成熟的固定化黑曲霉细胞发酵产壳聚糖酶最适pH为5.0,适宜发酵装液量为25mL(250mL三角瓶),28.6℃,132r/min条件下摇床发酵48h产壳聚糖酶活力101.3U/mL。  相似文献   

17.
为探讨黑曲霉固态发酵酸性磷酸酯酶(ACP)的产酶条件,首次采用固态培养的方法,在对黑曲霉3350产酸性磷酸酯酶的培养基组成和培养条件单因素研究的基础上,设计了Plackett-Burman试验选取了3个主要影响因素,并进行响应面分析.结果表明,黑曲霉3350产酸性磷酸酯酶的最适培养基和发酵条件为:麸皮8.0 g,蔗糖2.0 g,豆饼粉1.11 g,水13.9 ml,土温-801.0ml/kg,NH4NO320g/kg,KH2PO42.5g/kg,自然pH值;32℃固体静置培养120h,期间翻曲2~3次.在该条件下菌株最高产酶活性为154IU/g干曲,比优化前产酶提高88%,与液态发酵周期(9d)相比缩短了44%.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