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林业技术经济效果就是林业投入与产出之间的比例关系,林业技术经济效果具有综合性、相关性、不稳定性、多样性、持续性以及计量困难性等特点.林业技术经济指标体系由三大类指标构成1)林业技术经济效果平衡指标,包括林业基本建设投资效果、资金占用生产率、单位作业生产费用、立木材积及林产品单位成本、林业劳动生产率、林业生产率、投资回收期等;2)林业技术经济效果分析指标,包括经济分析指标、技术效果分析指标、生产效益分析指标等;3)林业技术经济的目的指标,包括林产品产量、产值、利润的计划完成率、人均木材消费量、产品的商品率、人均森林面积蓄积、森林覆盖率等.并介绍了各主要林业技术经济效果指标的计算方法以及林业技术经济效果的评价方法和步骤.  相似文献   

2.
森林是林业的基础 ,保护和培育森林资源是一切林业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也是生态建设和生产力发展的必然要求。科学、合理地经营森林是实现林业目标和任务的重要手段。本文在全面总结鹤峰县森林经营的基础上 ,对该县森林经营的生物、技术、社会、经济、行政、法律、科技等问题进行了研究和探讨。  相似文献   

3.
指出了在森林培育的过程中实行间伐措施是提升森林培育效率、促进林业生产、增加林业经济效益的有效手段和必要途径,因而在森林培育过程中实行森林抚育间伐措施是十分必要的,详细地探讨了森林培育过程中实行抚育间伐的措施,以期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塞罕坝机械林场一直遵循林业建设使命,改善了京津地区的风沙情况。林业建设至关重要,人们在采伐过程中应合理培育森林,需要国家在利用森林发展经济的过程中,采取必要措施保证生态平衡。结合塞罕坝机械林场对森林采伐作业的环境影响因素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5.
在经济迅速发展的当下,林业在经济中占有较大比重,而森林资源是林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保护人类和其他生物的生存环境,结合实际情况,该文分析了林业技术在林业实际发展过程中的价值和培育工作的现状,提出了加强林业技术的措施,详细阐述了森林培育技术在林业可持续发展中的途径.森林资源的培育和保护是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一个重...  相似文献   

6.
《吉林林业科技》2006,35(2):F0004-F0004
白山市林业科学研究院是吉林省东部区唯一一所多学科,多专业,综合性研究机构。多年来,该院始终围绕以长白山森林植被保护与恢复为主的森林培育,森林经营。森林保护与森林生态,种苗培育,中草药栽培,野生经济动物饲养,林业新技术推广与应用领域开展科学研究,为白山林业可持续发展和林业经济建设起到了技术支撑和公益性服务作用。  相似文献   

7.
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是生态环境问题的核心,森林生态经济问题是经济社会发展中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已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因此,正确认识森林生态经济,加强森林生态经济研究、管理和发展,用科学理论指导森林的保护和培育,是发展林业的根本出路所在。所谓森林生态经济管理就是管理者为了实现林业生态的良性循环和提供其效益,而对林业生态经济的运行过程进行决策、计划、组织调节、监督等多种实践活动的总称。 1.发展林业,必须加强森林生态经济的管理,注重森林生态经济的发展 长期以来,人们重经济、轻生态,进行违背自然规…  相似文献   

8.
随着生态建设深入推进,对如何培育森林、培育什么样的森林提出了更高要求。在林业生态建设中遇到的很多问题和矛盾,如果还用过去的林业经营方法和管理思维很难解决,或者达不到理想效果。借鉴林业比较发达国家的经验,引进“森林健康”理念,培育“健康森林”,是一种科学的选择。笔者是这样理解森林健康的:首先它是一种理念,要根植于人们的心中;它是一个外延很广的概念,将不断激励我们去思考、去研究、去实践;它还是一个圆心,林业的一切工作和活动都将围绕着它进行。其次,什么样的森林是健康的呢?它应该有多种树木相依偎,并且生长茂盛,有多种鸟…  相似文献   

9.
林山 《桉树科技》2006,23(1):55-57
林政管理水平是林业企业经营管理水平的镜子,林政管理工作包括森林经理、森林采运管理和森林培育等内容。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要使林业企业达到资源与经济的双增长,最终实现林业快速发展,有赖于林政管理工作水平的提高,如何提高林政管理工作水平,必须依赖于森林经理水平的提高和森林管理体制的建全,林业产业化的发展也必须要求提高林政管理水平促进林业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10.
森林是人类生存、经济繁荣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以森林为主要经营对象的林业,其发展史就是森林与人类的关系史,是人类培育森林、保护森林、利用森林的历史。人类在经营林业中,经历了从破坏森林、无情索取到自食恶果、致力恢复的过程。在每个历史阶段,人类都面临着林业领域里此起彼伏的各种矛盾。正是这些矛盾,推动着林业的发展,有声有色地创造了一部人类与大自然搏斗的林业史。  相似文献   

11.
森林物候气象与林业生产建设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不仅林木的生长发育、森林的发生发展受森林物候气象因子的影响,而且林区的农副业、多种经营生产和森林防火、病虫鼠害防治、林区防汛等工体,也都与森林物候气象息息相关,因此,开发森林物候气象资源是林业生产建设的新领域,是培育、保护和发展森林后备资源,繁荣林区经济,解决森工企业可采森林资源危机、经济  相似文献   

12.
林业药剂与一般农药无特别的不同。但是,林业药剂的对象是森林,因此,其使用方法便不同于农作物。在森林中进行药剂防治,一般认为有如下特点: 第一,森林是唯一保存着的自然环境条件的场所,在森林中施用农药,受到影响生态系和保护自然环境的严重制约。第二,农田农药的撒布与农作物的收益直接联系,而培育森林需要漫长的岁月,从经济方面考虑,森林病虫害的防治存在着极大的困难。第三,在森林中,作业极其不便,不要说一年撒几次,即或撒一次也近乎不可能。因此,林业上进行药剂  相似文献   

13.
信息荟萃     
中国林业定位发生重大转变 中国国家林业局对林业进行了新的定位:林业是生态环境建设的主体,是从事维护生态安全,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向社会提供森林生态服务的行业。这一定位充分体现了生态优先的原则。在新的定位下,林业将承担培育、管护和发展森林资源,保护生物多样性、森林景观、森林文化遗产和提供  相似文献   

14.
抓住根本 促进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森林资源是林业的根本基础和核心 ,没有资源就没有林业 ,更谈不上建立两个体系。而森林资源的数量和质量的标志就是森林覆盖率和森林蓄积的存量 ,它们也是环境优劣的综合指标。按照林业新的定位 ,林业是环境建设的主体 ,是维护国土安全、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 ,培育和管理森林资源 ,为社会提供森林产品的服务。最近全国林业工作会议上提出 ,我国林业分区域提出林业发展目标 ,明确南方加快分类经营 ,大力发展用材林 ,担负我国木材生产重要任务。环境建设、商品材生产都必须先建设资源 ,省林业厅紧紧抓住资源建设两个指标 ,完全符合林业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15.
张德林 《绿色科技》2014,(3):299-300
指出了为充分发挥森林培育学科对我国森林培育事业的指导作用,实现我国森林培育事业持续、健康发展,将近自然林业理念引入森林培育学科势在必行,是变革传统人工森林培育模式,推动森林培育学科发展的必要举措。分析了近自然林业理论内涵及我国森林培育现状,探讨了调整我国森林培育学科的建设目标和理念。  相似文献   

16.
针对一个崭新的森林旅游消费热点和一个新型的产业──森林旅游业,以可持续发展的观点,结合世界旅游发展趋向和我国林情,根据森林旅游资源的功能、特点和价值评价方法,分析经济增长产生森林旅游消费需要动机,探讨森林旅游消费的引导与新经济增长点的培育。初步提出森林旅游业成为21世纪的林业主导产业的未来趋向,在“转型期”把森林旅游经济培育为林业产业新的经济增长点,并提出发展森林旅游业促进经济增长的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17.
《安徽林业》1997,(4):8
东至县是一个山区县,林业经济比较落后,在开展林业二次创业的过程中,我县重视林业系统自身发展,坚持一手抓森林培育,一手抓资源保护,立足资源优势,改革经济运行机制,狠抓林业产业发展。  相似文献   

18.
森林是自然生态系统的支柱。培育森林是建设世界环境工程的基础设施。林业不是砍伐森林业,而是培育森林业。在大农业中,林字应当头,应以林农牧渔副为序。林业的深化改革似应在土地(包括林山)的国有化的前提下建立双层经营体制,森林资源的配置应以计划为主要手段。必须十分注意茂密的森林覆盖是未来社会的重要基础,全社会都应关心林业的发展,各行各业都要为培育森林作出贡献。  相似文献   

19.
一、森林复盏率是一个经济发展战略目标森林复盖率是标志一个国家或地区森林资源多少的重要指标,但这一指标并不是越多越好,只有适合当地自然及经济特点的最佳森林复盖率,才是林业发展程度的标志。最佳森林复盖率虽然不能成为林业现代化的主要标志,但由于我国属少林国家,因此提高森林复盖率也就成为我国林业现代化的主要目标之一。在我国的林业发展战略中,已经初步确定到本世纪末把我国森林复盖率由现在的12.7%提高到20%。为了实现全国提高森林复盖率的战略目标,各省(区)无疑要制定出适合自己本地情况的森林复盖率指标,只有这样才能使全国的战略目标不致落空。  相似文献   

20.
森林资源是林业生产的物资基础。发展林业,振兴经济,提高森林覆盖率,加速培育森林后备资源,根据绥棱林业局的实际情况,应该策重抓好以下几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