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自《农业考古》创刊起,丹麦国际农具史研究院即来信联系,进行学术交流,并定期将其主办的杂志《工具与耕作》寄赠本刊,还经常向西方学术界介绍《农业考古》杂志。1988年12月,本刊主编陈文华研究员收到了国际农具史研究院秘书处秘书格里希·勒席博士的一封业务通讯,现翻译如下,以使本刊读者对丹麦的《工具与耕作》杂志和他们的研究工作有一个较全面的了解。  相似文献   

2.
自《农业考古》创刊以来,一直连载陈文华主编的《中国农业考古资料索引》,颇受学术界和读者的欢迎。后因本刊稿挤,自2009年4期起暂时停载。应广大读者要求,自2014年1期起继续刊载陈文华先生所撰《中国农业考古资料索引》,本篇为陈文华先生生前最后一篇。  相似文献   

3.
我国著名农业考古学家、茶文化专家,"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全国政协第八、九届委员,原江西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农业考古》杂志创刊人、主编、首席研究员陈文华先生因病医治无效,于2014年5月14日逝世,享年80岁。陈文华先生的去世,是农业考古和茶文化学界的重大损失,也是我刊的重大损失。本刊特辟一专栏纪念陈文华先生,以表达我们无尽的哀思。  相似文献   

4.
由江西省中国农业考古研究中心和江西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联合主办,陈文华研究员主编的《农业考古》杂志已经创办十周年。当每年二次接到厚厚的一大本《农业考古》时,我认真阅读刊内的论文、资料、图片后,在兴奋之中,心中油然产生钦佩与谢衷。我感谢作者们的辛勤劳动,更感谢主办单位与主编陈文华研究员的苦心经营、坚持不懈,使《农业考古》十年来成为国内外学者欢迎和赞赏的一本专业学术性期刊。  相似文献   

5.
海外来信     
亲爱的陈文华教授: 我祝贺又一期篇幅很大的《农业考古》出版。我的许多同事都和我一样,对贵刊的文章很感兴趣,遗憾的是我们都不懂中文,在使用时非常困难。贵刊1985年1期曾译载了我和阿赛尔教授合写的发表于《农具与耕作》杂志上的文章,这就启发我也这么做。我和同事们可以从贵刊中挑选一些文章译成英文在我们的刊物《农具和耕作》上发表。我们想用这种方法在西方  相似文献   

6.
尊敬的熊省长,各位领导,各位来客:今年是《农业考古》创刊30周年,我首先代表考古杂志社向《农业考古》、向为《农业考古》的创办和发展付出巨大心血的陈文华先生和各位同仁表示衷心的祝贺。《农业考古》创刊于1981年。那个时候我国的科研工作开始回到正轨,中国考古学也开始进入一个新阶段,有许多新的研究方向、新的研究领域需要开拓。《农业考古》正是在这样的背  相似文献   

7.
刘敦愿教授与《农业考古》──纪念刘敦愿教授逝世周年江西省社会科学院陈文华刘敦愿先生逝世时,我正出差外地,回来后才看到讣告,心中悲怆不已。一年多来,刘先生的音容笑貌,不时在脑海中涌现,近二十年的交往,他对我的指教和情谊,对《农业考古》的关心和爱护,是无...  相似文献   

8.
为了进一步发扬我国农业的优良传统,宣传我国古代农业科技的光辉成就,普及农史知识,江西省中国农业考古研究中心和河北农业大学农史研究室、河北农业大学电化教研室已联合将《中国古代衣业科技成就展览》录制成电视教学片。该片由陈文华、张忠宽编剧,王金铭、陈文华导演,钟曼君摄象。五月间,制片主任冯光明和导演王金铭等一行七人,专程到无锡进行摄象,目前正在编辑、配音。制作完毕后将向各农业院校、农业干部培  相似文献   

9.
<正>诗曰:不尽哀思滚滚来,学坛痛失拓荒才。品茗此日推皇菊,考古专农贯若雷。2014年5月14日是中国农业考古学界悲伤的日子,著名的农业历史与考古学家、茶文化专家陈文华教授在大庆出差途中因病逝世。5月15日,当我的同事告诉我从微博上突然得知陈文华先生不幸离世后,我都不敢相信这是真的,于是马上电话联系《农业考古》新任主编施由明先生,询问消息是否可靠。施先生告诉我:"昨日7点45分,陈  相似文献   

10.
《农业考古》主编先生: 非常感谢您寄来的《农业考古》杂志。到目前为止我所看到的几期刊物中充满有趣和很有价值的资料和文章,对我的工作有很多帮助。如在给《中国科学和文化》投稿时,根据贵杂志有关论文,对于犁的早期历史一节已做了大量改动。我感到非常荣幸,你们在82年第二期中翻译刊载了我的一篇论文。我知道农具历史研究院国际书记处和你们有联系。我准备翻译一点中国的文章,让西方的学者们能更多了解中国农业历史的研究情况,这一工作在中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