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黄瓜雌性系,是只开雌花不开或少开雄花,具有早熟、抗病、瓜多果密、收获集中利於黄瓜杂种一代简化制种需要的新类型。经1976—1978年研究分析:黄瓜雌性系性型分类具有四种型式,即全雌型、多雌型、普通型及少雌型。通过各类性型的杂交、回交与自交后代分离情况,初步总结出黄瓜雌性系性型遗传规律:为一对核等位基因控制的简单遗传、杂交一代雌性为显性,回交时分离的雌雄比例为1∶1,自交分离比例近於3∶1,具有隐性基因的少雌型自交分离时性型稳定。此外,本文还总结了黄瓜雌性系人工诱雄制种的有效药剂,浓度、处理时期、节位及其方法。  相似文献   

2.
为探索强雌性黄瓜杂交一代在性型、分枝及瓜条纹等主要性状的遗传相关趋势,选用了7个强雌株系为母本与不同类型黄瓜杂交,观察F1的性状.研究结果进一步验证了强雌性的水果黄瓜性型、瓜条性状的遗传规律,并提出了强雌性水果黄瓜分枝的遗传规律,为强雌性小黄瓜的育种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3.
全雌黄瓜单性结实性遗传分析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闫立英  娄丽娜  娄群峰  陈劲枫 《园艺学报》2008,35(10):1441-1446
 采用植物数量性状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对黄瓜强单性结实雌性系‘6401’ 与非单性结实自交系‘6429’、‘6426’杂交组合多世代群体的单性结实性进行联合分析,结果表明:全雌黄瓜单性结实性在不同遗传背景下遗传表现基本一致,单性结实性遗传均表现为不完全隐性基因遗传,符合E-1-1模型,受2对加性-显性-上位性主基因+加性-显性多基因控制。两组合第1主基因显性效应、主基因显性×显性互作效应以及多基因效应较大。‘6401×6429’组合的B1、B2、F2群体(主基因+多基因)遗传率分别为51.36%、72.31%和76.78%;‘6401×6426’组合的B1、B2、F2群体(主基因+多基因)遗传率分别为20.50%、75.39%和74.58%。强单性结实全雌黄瓜品种选育以双亲均为强单性结实为宜。  相似文献   

4.
两个新发现的黄瓜性别决定基因遗传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3  
 选取黄瓜两个雌雄同株型的强雌性高代自交系材料与普通雌雄同株、两性花株、纯雌株高代自交系材料杂交, 通过对F1、F2、BC1 -1 和BC1 -2 代性型观察, 统计分析表明: 雌雄同株型的强雌性由1对不完全显性和1对隐性基因控制, 暂定名为Mod-F1和mod-F2, 它们是新发现的黄瓜性别表达的两个基因, 能增强黄瓜植株雌性的表达, 与F和M 基因独立遗传。  相似文献   

5.
以华北型黄瓜霜霉病抗病自交系‘HNAU0023’、霜霉病感病自交系‘IL112’通过自交、杂交、回交所构建的P_1、P_2、F_1、F_2、B_1、B_2 6个世代作为研究材料,使用6世代联合分离分析软件(SEA-G 6)对黄瓜霜霉病抗性进行遗传分析。结果表明,抗性遗传的最佳模型为E-0模型,即"2对加性-显性-上位性主基因+加性-显性-上位性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2对主基因加性效应相同,均为13.05;显性效应为负值,分别为-30.34、-15.88。B_1、B_2、F_2的主基因遗传率分别为68.63%、76.36%、87.15%,多基因遗传率分别为0、7.25%、0,各分离世代主基因遗传率明显大于多基因遗传率。因此,在黄瓜霜霉病抗性育种中应优先考虑主基因。  相似文献   

6.
根据已有的决定黄瓜雌性的ACC合酶基因CS-ACS1G,与黄瓜性型有关的ACC氧化酶基因CS-ACO2、CS-ACO3,与黄瓜雌性相关的乙烯受体基因CS-ETR2和CS-ERS的序列,通过设计特异引物,对不同性型黄瓜品种基因组DNA进行扩增。结果表明,5个基因在本试验所用的不同性型黄瓜品种的基因组中均能被检测到,说明这5个性别决定相关基因在本试验中不具有雌性特异性。通过PCR克隆在全雌性黄瓜品种G5224中获得了长度为1 124 bp的ACC合酶基因序列。BLAST分析表明,本试验所获得的ACC合酶基因序列和Trebitsh公布的CS-ACS1G基因序列的同源程度为99 %,表明PCR扩增产物确实为CS-ACS1G基因。此基因在基因组中表现不具雌性特异性的现象与多数研究者的结论相悖。  相似文献   

7.
黄瓜嫩果皮颜色的遗传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2 个嫩果皮颜色不同的黄瓜自交系为试验材料,通过目测分类、色彩色差仪测定果皮色L 值和C 值,并利用P1、P2、F1、B1、B2 和F2 等6 个世代联合分析方法,研究了黄瓜嫩果皮颜色的遗传规 律。结果表明:黄瓜嫩果皮颜色性状符合两对加性-显性-上位性主基因 + 加性-显性-上位性多基 因模型(E-0 模型);L 值和C 值F2 代主基因遗传力分别为93.61%和80.86%,遗传力较高;多基因遗传 力和环境效应都较低,在育种时对黄瓜嫩果皮颜色的选择应在早期分离世代进行。  相似文献   

8.
根据GenBank植物EIN3基因家族的保守序列设计了1对引物,以纯雌性系、强雌性系、雌雄同株系、两性花株系的不同性别黄瓜总DNA为模板,经PCR扩增得到6个725 bp左右的基因片段并进行序列比较分析。结果表明,不同性型黄瓜EIN3基因编码区有14个SNPs,平均51 bp发现1个SNP,检出率为1.96 %;其中有3个酶切位点突变,且发现编码区的SNPs有8个突变导致了氨基酸改变;初步建立了1个RFLP-BfmⅠ的酶切体系,发现在两性花株WI1983H中出现特异的酶切条带。  相似文献   

9.
目前 ,上海地区引进温室种植的黄瓜多为进口品种 ,此类品种适宜大型温室吊式栽培 ,生长周期长、产量高、品质好 ,但价格昂贵 ,降低了生产者的经济效益。为此 ,我场开展了北欧型温室黄瓜新品种选育 ,现已育成此类黄瓜新品种 ,定名为“锦绿”黄瓜。 2 0 0 1年 4月 2 8日通过市科委成果鉴定。现将品种特征特性和栽培要点简介如下。1 特征特性 “锦绿”黄瓜为北欧型温室黄瓜品种 ,全雌性型 ,每一节均着生雌花 ,多为单生 ,少数多生雌花 ,单株连续结果 ,吊式栽培可长达 8m(米 )。瓜短棍状 ,成熟瓜长 18cm(厘米 )左右 ,粗 4cm ,皮绿色 ,网纹…  相似文献   

10.
以强雌性苦瓜品系09C-51、09C-54和普通性型品系09C-57为亲本配制杂交组合,调查单株主茎50节位内的雌花节率。通过对两个组合的P1、P2、F1、F2、BC1P1各世代植株的性型观察,并经χ2 测验,表明苦瓜强雌性性状由1对不完全显性基因控制。利用组合09C-51×09C-57的Pl、P2、Fl、F2群体的性型分离数据,进一步对性型进行数量遗传学分析,表明强雌性性状符合1对显性主基因+加性-显性多基因模型,说明苦瓜强雌性性状由1对主基因控制,且存在微效多基因的影响,其主基因遗传率为63.06%,多基因遗传率为26.96%。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